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 > 秦汉至隋唐时期的法律与教化
题型:单选题-单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245 题号:13833103
睡虎地秦墓出土的竹简记载,隐瞒不报仓库粮草的或隐匿田赋的,要处以盗窃罪。如主管官吏不加惩治或知情不报,则与罪犯同罪。上述规定的目的是
A.崇尚法律权威B.完善监察机构C.严格控制民众D.规范官吏从政

相似题推荐

单选题-单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唐朝注重法律制定,《唐律疏议》在中国和世界法制史上具有重要影响。以下为若干记载
637年,房玄龄等把《贞观律》送呈太宗,总计为18700条。太宗对法律的兴趣经久不衰,他临终的遗嘱还吩咐他的继承者再次修订法典。651年,长孙无忌等把奉敕修订好的律、令、格、式的新版本奏报皇上《剑桥中国史》/剑桥中国隋唐史》[英]崔瑞德
651年,高宗皇帝修订法典《永徽律》653年首次编撰了一部疏议《永徽疏议》(即《唐律疏议》)用来教育司法官员以助于正确审判《哈佛中国史》/《绚烂的世界帝国:隋唐时代》/[日]气贺泽保规
日本自奈良时代(710794年)开始零星地整理各项法律条文,直到平安时代(7941192年)制定“格式”,真正的整理和汇编绝于走上了正轨。9世纪是“格式”等法典逐步被编纂“仪式书”得到完善的时代《律令国家的转变》/[日]坂上康俊

有学生以上述材料探究唐朝法制史,下列推论正确的是(     
A.上述记载均出自他国著作,不能作为探究唐朝法制史的材料
B.通过阅读不同的材料,可以勾勒出唐朝法典编撰史的时间线
C.《贞观律》的制定早于《永徽律》,所以与《唐律疏议》无关
D.《律令国家的转变》及其记载,可以推断日本在照搬唐朝法典
2022-07-03更新 | 139次组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唐律疏议》第一篇《名例律》中的“八议”完全是照抄《周礼·秋官·小司寇》的“八辟”,第四篇《户婚律》中的“七出三不去”则是《大戴礼记·本命》中“七去三不去”的翻版。这(     
A.传承了儒家的民本思想B.具有一定的形式主义倾向
C.体现了礼法结合的特征D.彰显了古代法律的延续性
2024-03-08更新 | 284次组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唐朝,计赃计罪罚皆以绢帛计算,如表为《唐律疏议》中的相关规定。这主要反映出唐朝(       
出处规定
卷十一受人财而为请求者,谓非监临之官。坐赃论加二等,即一尺以上笞四十,一匹加一等,罪止流二千五百里。
卷十一诸监临主司受财而枉法者,一尺杖一百,一匹加一等,十五匹纹。
卷二十六诸负债违契不偿,一匹以上,违二十日答二十,二十匹加一等,罪止杖六十;三十匹加二等,百匹又加三等。
A.商品经济发展较快B.监察制度缜密严格
C.绢帛具有货币地位D.法律条文较为繁复
2024-02-28更新 | 122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