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考核与监察 > 隋唐至两宋时期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4 引用次数:679 题号:15296996
古代武举通常是以培养保护京都安全的禁卫军官为主,军队将官为辅。武状元的集聚是一种人文地理现象,该现象的产生是地缘政治演变、经济格局差异、武举制度变迁等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702年,武则天首创武举。考试科目包括长垛、马射、步射、负重、摔跤等项,对考生相貌有“躯干雄伟”的要求,唐朝武举并未大规模推进,共计产生41名武状元。宋初,鉴于唐末五代武人专横割据之祸,武科久不举行。直至1030年,仁宗才恢复武科取士,1274年,南宋度宗举行最后一科武举,两宋共产生78名状元。宋朝武举既考武艺,又考策论,武艺部分简化,“以策为去留,以弓马定高下”,断绝了仅凭武功入武闱的机会。明朝就考试内容而言,几乎是宋代的翻版。清朝一改宋明两代重文轻武的趋向,录用标准逐步恢复到偏重弓马的老路,共产生状元109人。

——摘编自王凯贤《武状元刍议》

材料二   1、图2、图3是中国古代三个历史时期(唐、宋、清)武状元(有籍贯可考者)空间分布核密度图。

   

——据吴黎等《中国历代武状元时空分布特征及成因分析》

指出图1、图2、图3所对应的历史时期,结合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加以说明。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夏朝,设有监察之官“啬夫”。战国时期,李悝的《法经·杂律》为惩治滥用职权等职官犯罪提供了法律依据。自魏晋始,御史台脱离少府而成为完全独立的监察机构。唐代,尚书省左右仆射兼掌对御吏的监察。我国古代监察官员的选拔与任用,其标准大致包括品德、学识和经验三方面。如宋朝规定:“非曾经两任县令,不得除(授予)监察御史。”明朝谏官的职能由六科给事中取代,监察六部官员。清雍正年间,清廷取消了六科给事中执掌的封驳权,“以六科内升外转,始隶都察院”,都察院的监察职能进一步加强。清政府制定了我国古代最完整的一部监察法典《钦定台规》。至此,我国古代监察系统达到了高度的统一和严密。

——摘编自张国安《论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及其现代借鉴》

材料二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监察院是颇具特色的独立监察机关,它直接源于孙中山的“五权宪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的政制实验田里,基于中国传统的独立监察制度和源自西方的议会监察制度互相竞争。经过民国初年的探索与南京国民政府“训政时期”监察院的实践,1946年“中华民国宪法”将美国式的参议院制度与中国传统监察制瘦融于一炉,使得监察院无议会之名却有议会之实。这样中西合璧的制度探索受到很多批评,但无论如何,监察院制度的弊端并不构成废除独立监察制度的理由,源自中国传统的独立监察制度至今仍有重大价值。

——摘编自聂鑫《中西之间的民国监察院》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主要特征及其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南京国民政府监察制度形成的原因。
(3)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一个中国古代的监察机构或职官(朝代与名称)。
2024-01-25更新 | 20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推荐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汉时期,地方官员政绩被制成计薄,上报中央。御史参与审核计薄,考核结果是官员赏罚的依据。隋唐时期,尚书省吏部主管考课,以“四善二十七最”为标准,将道德考课与具体事务的考课有机结合起来。宋代由审官员和考课院负责,沿袭唐朝的考课标准,还制定了专门的《元丰考课令》《考课法》等考课法规。明代考课由吏部会同都察院主持,依据《大明律》《考察通例》等进行。清代以“四格八法”为标准,分为对京官的京察和对外官的外察两种,考满法为一年一考,三年为满,以考核结果决定官员的升迁或降、调。

——据朱伟华、徐璋著《中国古代职官考课制度特点初探》

材料二   1938年,毛泽东要求“共产党的干部政策,应是以能否坚决地执行党的路线、服从党的纪律,和群众有密切的联系,有独立的工作能力,积极肯干,不谋私利为标准”。1941916日,中央军委作出指示:“今后提拔干部,必须以德(对革命忠实)才(工作能力)资(资望与斗争历史)兼顾,不以斗争历史为唯一的或第一的标准。”党的七大将这些标准加以系统概括。

——据孙秀民《抗日战争时期党的干部政策及其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官员考课制度的特点,并简析其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简要评价抗日战争时期党的干部政策。
2023-12-27更新 | 187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推荐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代对文武官员的考核等级分为九个等第,依次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唐穆宗即位后,召李渤为考功员外郎,不避权幸,皆行升黜。其具体情况,可见下面如表。

李渤定京官三品以上官考第一览表

职名人名考第事由
左散骑常侍

崔元略

考上下任本职为上考
改赐考中中因前任犯科,依法应降。连坐。
大理卿

许季同

考中下保书道冲、书正牧等任官,后皆犯赃,降考第。连坐。
改考中中后陷刘辟之乱,弃家归朝,忠节明著。故升其考第。
少府监装通考中中任本职为中中考
改考中下追封所生母而含嫡母,明罔君,幽欺先。故降其考第。

——摘编自霍存福《从考词、考事看唐代官员的考课标准》

材料二   在西方文官制度中,政府最重视考绩制度。考绩是根据文官的工作成绩来鉴别其优劣,从而决定是否晋升的制度。随着文官制度的发展,在考绩方面西方各国都作了详细的规定。如美国国会1950年通过的《工作考绩法》,内容共三十一项。在考绩步骤上,英国实行考察报告制,即事先制订考绩报告表,根据表内规定的要素和标准,由考绩委员会加以考察与评定。初评后再送上级长官复核,根据规定的计分公式,转换为分数,即为考绩成绩。在考绩过程中,对考绩结果拟定为不满意者,在正式评定前三个月先对本人提出警告。因为有这种事先劝告的程序,故考绩评定为不满意者极少。

——摘编自穆喆《西方文官考任制和考绩制简介》


(1)据材料一,概括唐代官员考核制度的特点。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唐代相比西方考绩制度的独特之处,并分析其共同作用。
2023-12-13更新 | 107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