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考核与监察 > 秦汉至魏晋时期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题型:单选题-单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51 题号:19338043
南朝齐时,秀才科的策试规定:“五问(合格)并得为上,四、三为中,二为下,一不合与第。”考试成绩分为上、中、下、不及格四等,而不及格者“不合与第”,不予授官。据此可知,当时(     
A.九品中正制名存实亡B.世族的威权得以强化
C.选官制度出现了变革D.科举考试制度的成熟

相似题推荐

单选题-单题 | 适中 (0.65)
【推荐1】西晋段灼在上晋武帝表中指出,“今台阁选举,涂塞耳目,九品访人,唯问中正。故聚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也。”卫瓘指出九品中正制“唯以居位为贵,人弃德而忽道业”。刘毅指出九品中正制有“入损”,造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局面。上述材料说明了(       )
A.九品中正制度已沦为维护门阀士族政治利益的工具
B.九品中正制将选官权收归于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
C.西晋政治与社会秩序大乱,豪强控制了地方选人权
D.西晋时期确立了依靠舆论评价考核官吏的选拔方式
2023-02-22更新 | 97次组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廖伯源认为:“(西汉)郡县考课之项目,虽天下郡县大体相同,然特殊地区之长吏,其职掌除与一般郡县长吏相同外,又有特别事务之项目,该项目亦当考课。地方长吏之考课,分若干项目分别考其等第,再集中分项之等第,评定其考课之总等第。”这(     
A.反映了考课制度缺乏合理性B.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约束
C.实现了对官吏的全方位监督D.利于地方治理的因地制宜
2024-02-29更新 | 99次组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在秦统一前后的官吏教本中,政府对官吏提出了“审智民能,善度民力”和“喜为善行”的道德要求,并要求官吏做到“宽俗忠信”“慈下勿陵”,更将褒扬行善风尚作为官吏的治政职责。据此可得出的结论是,秦国(朝)(       
A.统治思想发生变动B.注重官员的道德修养
C.官吏考核体系完善D.官僚政治的正式确立
2023-11-26更新 | 17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