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 西方的文官制度 > 西方文官制度的建立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49 题号:1970725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日本明治政府于1888年开始实施《文官考试试补及见习规则》,规定考试分为任用试补的高等考试和任用见习的普通考试两类,内阁文官考试局承担考试事务。明治政府于1893年10月制定《文官考试规则》,规定年满20岁的男子均可参加考试,考试分文官高等考试和文官普通考试两种,高等考试每年在东京举行一次,分为预备考试和正式考试,正式考试的笔试由宪法、刑法、民法、行政学、经济学、国际法6科加上从财政学、商法、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里的任意一科共7科构成。考试由内阁任命的文官高等考试委员(行政官、大学教授等)主持,法制局承担其事务。其中,外交官、司法官的考试属于个别体系。1918年,明治政府统一了前面所述的各项考试,将考试分为高等考试、普通考试、特种考试三种类型。

——摘编自姚春海《论日本近代中央文官制度(1885~1924年)》

材料二   南京临时政府法制局于1912年拟定了《文官考试令草案》和《文官考试委员会官职令草案》。负责文官考试的专门机构是文官考试委员会,分为主持文官高等考试和文官普通考试委员会两种,前者隶属内阁总理,掌理高等文考试任用事宜;后者分设于中央及地方官厅,掌理中央及地方普通文官考试任用事宜。文官考试的种类分为高等文官考试和普通文官考试两类。高等文官考试的内容主要有宪法、刊法、民律、行政等,每年在京举行一次,普通文官考试可根据需要,在中央和地方随时举行。以上两类考试的日期及考试地点,由考试委员长于考试期前一个月在政府公报上予以布告;在没有公报的地方,以公布程式布告之。年龄在20岁以上的中华民国公民,都可以参加文官考试。由于南京临时政府存在的时间较短,文官制度并没有施行。

——摘编自李贤利《民国前期的文官制度》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日本明治政府时期影响文官考试制度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日本明治政府与南京临时政府文官考试制度的异同。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世纪末,英国官吏任用仍主要采用恩赐制、政党分肥制等。19世纪大批有关中国科举制度的著作在英国问世。1835年一位英国人撰文评价东印度公司采用公开考试竞争原则选拔文职人员时说:“这种中国人的发明创造在印度的充分发展,预示着或许将来有一天,它会像火药和印刷术一样,在国家制度中,引起另一次伟大变革。”1836年英国观察家默德赫斯特在著述中说:“假如我们的文职官员和副职官员在得到委任之前,能够采取某种三级考试的选拔,那么他们就不会经常出错了。”19世纪中后期,英国政府颁布了两道改革文官体制的法令,逐步建立政治中立、职务常任、强化培训、知识更新等颇具西方特色的近代文官考试制度,并被其他西方国家纷纷效仿。

——《英国文官考试研究》

材料二   20世纪前期,政府逐步接纳妇女进入文官行列。但在很长时期内,广大妇女不能进入重要岗位,只能担任抄写、打字和收发之类的工作,多数是临时雇员,而且受到年龄和婚姻限制,同工不得同酬。面对种种不合理现象,英国文官界妇女在社会进步势力的声援下,长期坚持斗争。1919年,议会通过法案规定:任何人不应因性别或已婚而被剥夺担任文官的资格。两年后财政部又首先制定接纳妇女担任文官的实施细则,允准妇女参加文官考试,平等竞争各类文官职位,但同时又规定女文官候选人必须是单身女子,一旦结婚必须辞职。正因为如此,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仍然只有少数妇女能获此幸。部分妇女进入高级文官阶层,则是几十年以后的事情。

——摘编自阎照祥《英国政治制度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近代文官制度建立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概括20世纪以来英国妇女在入职文官职位方面发生的变化并简要分析产生变化的主要原因。
2023-10-04更新 | 48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按“官有能而禄有功”的原则,废除血缘世袭的贵族制,建立起官僚行政制度。秦至汉初,秉承法家理念,功与能为官吏升迁任免的主要依据。汉武帝以后,儒生出身的官吏地位上升,官吏个人品行对于引导、教化百姓的功用日益受到重视。东汉时,士大夫追逐基于德行的“名”,官吏矫情虚伪而无实际才能成为普遍现象,曹操执政,强调“唯才是举”,功、能者优先,“不官无功之臣,不赏不战之士”。西魏北周选任官吏,突出思想品行的重要性:“凡所求材艺者,为其可以治民。”强调对官员的品行和政绩考核。“其志行名者,则举之;其志行不善者,则去之……凡求贤之路,自非一途。然所以得之审者,必由任而试之,考而察之。”

—摘编自翦伯赞《中国史纲要》

材料二唐代将品德与任职态度方面的“四善”作为考察官员最重要的内容:“一曰德义有闻,二曰清慎明著,三曰公平可称,四曰恪勤匪懈。”同时规定各类职务的最佳业绩标准,称作“最”。每年考核,公示结果。考核分为九等:“一最四善为上上,一最三善为上中,一最二善为上下……居官饰诈,贪浊存状,为下下。”“善”是获得薪酬奖励与迅速提升的关键。

—据《新唐书》

材料三在中世纪的英国,宫廷和政府之间没有明确界限,官员主要由国王遴选,并被视为国王的仆人。资产阶级革命爆发后,文官开始出现。光荣革命后,国王和权贵行使有封建特权色彩的官职恩赐权来任用官员。直至18世纪末,文官录用仍无常规可据,文官录用权主要由国王、宫廷权贵和各部长官直接行使,私人关系和个人感情成为获取官职的关键因素。工业革命催生英国近代文官制度。1853年政府有关部门提出《关于建立常任英国文官制度的报告》,建议实行公开竞争考试录用制,并认为考试科目应有四类:古典文学;数学和自然科学;政治经济学、法学和近现代哲学;现代语言、近现代史和国际法。1855年文官改革命是以择优取士的方式取代官职恩赐制的重要起点。1870年枢密院关于文官制改革的命令规定,多数重要文官职位必须按照文官制度委员会的要求,通过公开竞争考试,择优录用。该令的颁布成为英国近代文官制度建立的标志。

—摘编自阎照祥《英国政治制度史》等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概括秦至唐官员选拔所体现的“德”、“才”观的变化。

(2)指出唐代科举取士与中世纪英国官员选用的主要区别。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唐代科举制与英国近代文官考试制度在推动社会进步方面的共同之处。

2018-06-14更新 | 69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王安石针对官僚政治的弊端,吸取了范仲淹改革失败的教训,以及为变法更好地培养接班人,提出“教之”“养之”“取之”“任之”,试图改变以诗赋声病”取进士、记诵默写明经的科举考试,进行科举方面的改革,具体规定:废除明经诸科:参加进士科考试的,任选“诗”“书”“易”“周礼”“礼记”中的一项(称之“本经”),并兼治“论语”“孟子”(称之为“兼经”)考试分为四场,第一场为“本经”,第二场为“兼经”,这两场考试只要通晓经文的主旨大义即可,不必局限于注疏的讲说,第三场试论一首,第四场试时务策三道……整顿宋初以来有名无实的太学,并在太学外,建立了武学、律学、医学等学校。

——摘编自曹永忠《略论宋朝科举制和王安石的教育、科举制改革》

材料二   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持续高速发展,政府机构不断膨胀,公务员队伍日益扩大,各国的文官制度不断得到改进和发展。英国首相威尔逊上台后力主对文官制度进行改革,改变一直以来存在的“外行领导内行”的局面。1968年初,文官事务委员会向英国国会提交了一份包括158项具体建议的调查报告,简称《富尔顿报告》。主张实行行政管理的专业化,改变传统的以通才为标准的官僚选拔和任命制度:政府组织现任的各级文官进行培训工作,对新录用的文官,政府进行为期20周的培训、考察,称为见习期。采用“功绩制”来考核文官的个人表现,取消了“六等级制”,文官结构的调整、开放,使得上下层之间的升迁变得正常而通畅。完善文官的奖励机制、退休制度、养老金发放制度等,进一步激发个人的进取心和工作积极性,增强了文官系统的活力。

——摘编自孙仁斌《二战后英国文官制度改革研究》


(1)根据材料一,分析王安石科举教育改革的意义。
(2)根据材料二,概括二战后英国文官制度改革的措施。
2023-10-13更新 | 60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