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 > 秦汉至隋唐时期的法律与教化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101 题号:20076825
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是国家的统治工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大明律例》,一部礼经。礼法立教,出礼入刑。人知守礼,自不非为。非为不作,刑法何拘?

——颜钧《颜钧集》卷5《箴言六章》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朝统治者的治理方略。这一治理方略也是中华法系的特点,结合所学指出中华法系确立的标志,并说明《大明律例》“律为正文,例为附注”的意义。

材料二   13世纪,英国通过《大宪章》。光荣革命后,英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法律体系更加完善。美国等很多国家在学习英国法律基础上制定了本国法律,构成了“英美法系”。1804年,拿破仑签署法令,颁布了《法国民法典》,《法国民法典》继承了罗马法传统,很快推广到欧洲各地,形成了“大陆法系”。

——摘编自齐世荣主编《世界史·近代卷》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的不同点。

材料三

第4条民事主体在民事活动中的法律地位一律平等。
第5条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遵循自愿原则,按照自己的意思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法律关系。
第6条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遵循公平原则,合理确定各方的权力和义务。
第267条私人的合法财产受法律保护,禁止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侵占、哄抢、破坏。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节选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的地位,并谈谈民法典编撰给我们的启示。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1】【中国民法与社会治理】
民法是调整平等民事主体之间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没有独立的民法典。尽管历代统治者都十分重视法典的编纂,但这些法典大都是刑法,其中虽涉及民事关系,如户、婚、钱债、赔偿等,亦采取刑罚的手段进行调整,本质上仍属刑法规范。纵观中国古代,没有成文的民法典,民刑不分,以刑事责任代替民事责任;民法观念不发达,民法中的平等、自由、权利等观念一直没有形成。

——摘编自房绍坤《中国民法的历史、现状与未来》

材料二   法律制度是一个国家社会内部生活条件的集中体现。它反映了一国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基本状况。近代中国经历了一个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社会的转型是中国近代民法法典化的原动力。公丕祥在《中国法制现代化进程》中说:“推动中国法制变革的主要根源来自于近代中国社会内部存在着的处于变化状态中的经济和政治条件。在这些条件的综合作用下,形成中国法变革的运动能力和运动方向。”由于“中国近代政府经常陷于政治危机中,处于内外交困的境地。无论清政府、民国北京政府还是南京国民政府,它们均需要通过全面的法典编纂工作,对外以期达到收回领事裁判权,对内以法典作为推行新政的基础,树立法治政府的形象和权威。”

——摘编自张生《中国近代民法法典化研究》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民法不发达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制订民法典的作用。
2023-07-12更新 | 62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朝的法律原则及内容,连并司法制度等,都是承继自《开皇律》。唐朝的法律形式包括:律、令、格、式、典。“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唐朝以礼立法,相对于秦商鞅严苛立法,唐朝立法侧重于教化民众,立法相对宽松。同时礼教的精神也处处体现在唐律中,比如:在诉讼中明确禁止以下诉上,审判中减免拷讯等手段。

——摘编自郑显文《唐代司法自由裁量权的法律规制及其实践价值》

材料二   明太祖提出了“仿古为治,明礼以导民,定律以绳顽”“乱世需用重典”的思想,并沿用了唐宋时期的律令模式,制定了以《唐律》为蓝本的明初律法。《大明令》和《大明律》,分别从国家政令和刑罚律典两个方面对当时的社会关系进行了约束和规范;其中作为国家“政典”的《大明令》更是以立法形式明确规定了国家的各项基本制度,并成为明代数百年治国的基本章程。

——摘编自《<大明令>与明代的律令体系》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唐朝法律与明朝法律的异同。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大明令》《大明律》的史学价值。
2023-11-18更新 | 32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起初,《十二铜表法》以及其他法律仅适用于罗马公民,居住在罗马的外邦人得不到法律的保护。随着罗马对外扩张以及国际交往和商业的发展,罗马公民同外邦人和被征服地区居民在法律上的矛盾和纠纷日益增多,同时产生需要局部承认外邦人的合法权利并予以法律保护的问题,由此逐渐形成万民法。进入帝国时期,罗马统治者也时常表现出君主专制的倾向,但统治理论很大程度上仍然以自然法思想为归依。

——摘编自齐世荣《世界史》

材料二 古代中国法律起源很早,但并无公开条文。春秋后期,郑国“铸刑书”,晋国“恃刑鼎”,开始将法律公之于众。战国时期,各国变法大多是在法家思想的指导下进行的,其中又以秦国商鞅变法最为深入。法家思想也就成为秦朝立国的主导方针,对秦朝的建立和速亡产生了重大影响。

汉朝以亡秦为鉴,约法省刑,简易疏阅。《唐律》继承了汉晋以礼入律的传统,量刑定罪“一准乎礼”,明确规定“德礼为政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亲属间犯罪,虽行为相同,而识其亲疏量刑大异.如骂人本不构成犯罪,但子孙骂父母即属不孝,罪当处死。作为中华法系的集大成者,《唐律》对亚洲各国立法产生了重要影响。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朝和罗马帝国重视法律治国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秦朝相比,汉时期对中华法系的发展。并对其进行简要评价。
2020-07-27更新 | 292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