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考核与监察 > 隋唐至两宋时期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35 题号:2033669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对于科举制度的改革,贯穿于整个北宋历史,自太祖时期罢除“公荐”之制,北宋新廷开放报名,打破固有模式,降低门槛,摆脱门户偏见。隋唐时代建立的科举制度,涉及的科目非常繁杂。《宋史》记载:“初,礼部贡举,设进士、《九经》、学究、明经、明法等科,皆秋取解,冬集礼部,春考试。”隋唐科举考试存在着大量的舞弊现象,北宋朝廷采取了多种措施来预防,据《夷坚志·宋应辰》记载,“宣和六年……有旨令过试院外户,则亲书姓名,以防伪入者。”在北宋初期,北宋天子倡导儒道佛互相融为一体。宋真宗时期,每新建一所州学或县学,宋廷都相应发一套教学课本,其多为儒学经典。

材料二   通过建立科举制度,文人学子们被锁在学校书院中,并且通过分级考试,文人学子们被科举考试所驱使,做官成为其目标,从而消灭潜在的叛乱力量。北宋时期科举制度改革可谓达到一个新高度,科举成为文人学子的心之向往,寒门学子也可位列权力中心,这也营造了正直廉洁的官风。若学生不属于官办学校的学生,将不具备参与科举考试的资格,从而导致进入学校读书,成为了一种广泛的社会现象。

——以上均摘编自兰洁《北宋科举制度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北宋科举考试的变化。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宋科举考试的积极影响。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1】中外选官制度

材料一中国古代主要选官制度演变简表

时期名称选官方式选官标准特点
夏、商、西周世卿世禄制宗法世袭① ______ 贵族政治
战国、秦朝军功授爵制、荐举制② ______ 才能、军功官僚政治
两汉③ ______ 官员举荐德、才官僚政治
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中正品评品第士族政治
隋唐以后科举制分科考试成绩④ ______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补充完整表中①②③④的相应内容。

材料二纵观中国古代文官选拔制度的发展趋势,其选拔范围在不断地走向扩大和开放,逐渐由统治阶级内部选拔发展到向全社会开放。隋唐时期,中国再度实现了大一统,创立科举制,把平等竞争机制引入选官制度,向社会各阶层人士散开了入仕的大门,使封建政府可以从社会各阶层吸纳大量优秀人才进入各个管理部门。

——摘编自《中国古代文官选拔制度及其现代借鉴》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分析中国古代文官制度选拔的特点和意义。

材料三在 1855-1870年文官制度改革期间……最大胆的举措是八个方面借鉴和采用了中国科举制度原则,对英国文官录用制度做出了革命性的变革。第一采用科举制公开考试、自由竞争、择优录取原则……还强调了新考试制度必须和英国国情融合、贯通。

——摘编自《论中国的科举制度对近代西方文官考试制度形成的影响》


(3)依据材料三分析西方是如何借鉴中国考试制度的。
2022-11-27更新 | 113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唐代是中国历史上谏议制度比较完善的时代,谏议形式走向多样,颇具特色。阅读材料,完成以下问题。

材料一   自古以来,大臣进言,皆先具奏疏(本、简),唐人亦如此。所以,唐代谏官进谏,肯定必书于纸。而且从其它文献中可以得知,唐代谏官所用之纸是专用的,时称“谏纸”,且有“月给谏纸”的制度。正如官员月给俸禄一样,谏官也要“月给谏纸”。唐代谏官“上封事”,也基本上以一月为单元。如唐肃宗《令谏官言事制》云:“所设谏曹,欲闻讽议,允副从绳之望,须成削稿之书。其谏官令每月一上封事,指陈时政得失。若不举职事,当别有处分。”又代宗亦要求“谏官每月上封事,无所回避”。

——傅绍良《唐诗中的“谏纸”“谏书”“谏草”与唐代谏议规范》

材料二   在唐代相对开明和开放的政治环境下,讽喻诗便被唐代诗人应用得“前无古人”。因而,也具有了明显的“谏言”性质。之所以这样说,不仅因为唐代文人不是在事后利用诗歌做一些亡羊补牢式的无力嘲弄,而在于他们在事态萌发之前就能一针见血地指陈政治得失;……白居易曾强调说:“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要“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时而作,不为文而作”,正体现了唐代的诗歌风貌。

——程遂营《唐代文人的“言谏”与“诗谏”》


(1)根据材料一,指出唐代“月给谏纸”制度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代“诗谏”盛行的主要原因及其影响。
2022-11-30更新 | 180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随着罗马帝国分为东、西两个部分,早期的东罗马帝国皇帝为了能够更好、更快地巩固自己的皇权地位,开始赋予执事官一些特殊的权利。从君士坦丁王朝到查士丁尼王朝,执事官的权力日益坐大,逐渐成为帝国最重要的官员。执事官拥有庞大的下属机构,对地方官员进行监督,“不论各省区发生任何情况,只要他们认为重要,需要汇报,就立刻上报给皇帝和执事官”。执事官制度是46世纪罗马国家形态向拜占庭国家形态转变的催化剂。

——摘编自徐家玲《早期拜占庭执事官职能探析》等

材料二   宋朝磨勘制度作为考课制度的一个补充,专门用于官员在叙迁本官或寄禄官阶时的审查和考核。宋朝在磨勘年资方面有十分具体和详细的规定,“考绩之法,一以岁月为劳,而不以亲辣为异尔”;把官员在差遣期间的课绩减否,即在任时的功绩、才能、作风、治效等各方面表现作为磨勘的主要标准;以官员的各类文状为依据对官员进行磨勘,甚至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磨勘制度就是以审核各类文状为主要形式的考核制度,各级官员非经有司审核放行,就不能转改官阶。宋朝磨勘法还规定高级官僚无磨勘,“升朝官至后行郎中更不磨勘”。

——摘编自曾小华《略论宋朝磨勘制度的特点及其社会原因》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早期拜占庭执事官制度形成的背景和实施的目的。
(2)据材料二、概括宋朝磨勘制度的特点。
2024-06-02更新 | 21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