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 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形成与发展 > 两汉至明清时期行政体制的演变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65 题号:20344510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大一统是历代封建王朝治理国家的一个重要工具,也是国家治理自身的重要内容。下表呈现了大一统国家治理的几个研究视角。
研究视角主要内容
A.“大一
统”与德法相
依政策
大一统需要有与之相适应的主流思想政策,德法相依就是我国封建王朝的主流思想政策。自汉以后的历代王朝,都制订了颇为严密细致的律令,前后相续,与礼德互为表里,在国家治理中发挥出重要作用。其中,法律的儒家化与慎刑原则值得重视。
B.“大一统”与民惟邦本政策大一统包含着人本、民本的思想关怀,大一统与民本政策之间存在着密切关系。封建王朝采用度田、占田、均田、限田等方式调整土地,抑制兼并,保障小农利益。还通过赋税制度调整,平均财富,稳定民心,如唐代中叶两税法和明代一条鞭法,就有均衡财富的意图。
C.“大一统”与基层治理举措大一统要有一套严密稳定的基层组织机构做保证。秦汉后,基层乡里已纳入国家治理体制,独立于国家控制之外的基层组织几乎不存在。兴修水利、储粮备荒、赈济抚恤等,也是政府经常采用的基层社会救济措施。
D.“大一统”与权力制衡原则……

——据卜宪群《谈我国历史上的“大一统”思想与国家治理》


(1)参照已有研究视角,撰写研究视角D的主要内容。
(2)请提出一个新的研究视角,并结合史实说明理由。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宋时期的中央监察制度由御史、谏官、封驳官三大体系组成。唐朝前期,御史掌“纠绳不法”,监察百官;谏官掌“侍从赞相,规谏讽谕”,规谏皇帝;门下省掌审议、驳奏,监督决策,正如唐太宗所说:“国家本置中书、门下以相检察,中书诏敕或有差失,则门下当行驳正。”

宋初曾仿唐设谏官,如谏议大夫、司谏、正言。那时谏官多出外任职,用以消弭藩镇。至真宗天禧元年(1017)时,设专门机构置谏官六员,并规定三年内不得差出,并使之有专言事的责任。谏官的职务得以确定,使谏院初具规模,仁宗明道元年将门下省的旧址改建成谏院,谏院开始有了相对的独立性。宋王朝分散监察权,在中央和地方上设各级监察机构,实行层层监督。

—摘编自贾玉英《中国古代监察制度》

材料二   中国古代监察制度是在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创立并逐步成熟的,基本标志是中央专门监察机构的出现和地方监察体系的初具规模。秦设御史大夫,且为副相,在郡设监郡御史监察郡政。汉设御史府,与丞相府并重;丞相遣刺史往地方监察,郡守以下设督邮,负责属地监察。魏晋时御史台独立,成为皇帝直接领导的国家专职监察机关,中央监察机构初步统一,监察职权有所扩大。唐宋时御史台内分设台院、殿院、察院三个各有侧重、分工合作的系统,在地方则建立起多重监察制。明清时,御史台易名为都察院,官员设置有所缩减,比较简约精干,大体与中央六部和地方十三布政使司行政系统相适应;分工比较明确,各司其职。

—改编自纪宝成《中国古代治国要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唐相比宋代的监察制度出现了哪些变化,并分析出现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发展的特点,并简析其历史作用。

2020-09-09更新 | 920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材料一   秦汉时期,产生于春秋战国的那些家庭历史特质得到了进一步确认、整合和普遍化,成为两千年中持续保持的强固传统。夫妇与未婚子女组成的核心家庭、夫妇同一个已婚子女组成的直系家庭,成为中国历史上主要的家庭形式。

——据张国刚《中国家庭史》

材料二   下图是东汉河南郑兴家族简况



——据《后汉书》整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汉时期个体家庭大量涌现并成为主要形式的原因。
(2)据材料二,从政治、文化两方面概括郑兴家族的特征,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类现象的影响。
2019-05-24更新 | 43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3】国家治理与制度设计、治国理念等方面都有着重要关系。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武帝在以往高祖、文、景治政的基础上加以发展,实施了“兴造功业”的需要的基本政策。于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冬,初令郡国每年举孝廉各一人。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武帝令各地诸侯王在封地之内分封弟子,由中央政府给予名号。在全国各地设盐官38处,铁官48处,均统归大司农管辖,直属中央政府。划分全国为十三州部,每州设刺史一人,直接代表皇帝监察十三州部的二千石禄的高官乃至诸侯王。建立太学,把儒家学说作为基本课程。

——摘编自晁福林《中国古代史》等

材料二   纵观一部唐律,可谓“一准乎礼”。唐初修定律法时,唐太宗曾言明“失礼之禁,著在刑书”。《唐律疏议》在第一篇名例律中开宗名义地指出:“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两者犹昏晓阳秋相须而成者也。”唐律中要求维护“孝”的伦理的相关律文有数十条之多。开元二十年颁行的《大唐开元礼》分吉、宾、嘉、军、凶五礼,是一部体系庞大、体例严谨、内容繁复的礼仪法典。《唐律疏议》中的“十恶”中,除谋叛外,其余罪名皆出自于礼。如其中的“不睦”罪的来由即是引用《礼记》的经句来作说明。

——摘编自《中国法制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汉武帝“兴造功业”的基本政策。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意义。
(2)材料二反映了唐朝统治者怎样的治理思想?结合所学知识对其加以阐释。
2020-10-16更新 | 57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