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考核与监察 > 隋唐至两宋时期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41 题号:2126749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唐代的科举考试基要没有实行“糊名”制,考生的姓名都写在卷面上,这就使主考官有了“对人不对文”的方便。考生在应试前,往往多方奔走,把自己的作品呈送给社会名流,希望能再向主考官推荐。虽然从理论上讲,这种制度为每个人都提供了入仕的均等机会,但社会下层贫困之家无法接受教育,大多数人就不可能去应试。而且当时又明确规定,“刑家之子,工费异类”及部曲、杂户、奴婢等身份之人,不得入仕。

——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教程》

材料二到了宋朝,中国社会再度进入一个鼓励个人奋斗的时代,科举制成为当官的最主要途径。科举最实质性的创新点还不是通过考试当官,而是“自由投考”,几乎任何一个男性,只要他肯读书,就可以自由报名参加考试,通过考试改变命运。科举的录取规模在宋代也有了实质性增长,唐代平均每年录取70人,宋代年均录取360人。据统计,北宋有宰相71人,科举出身者65人,占92%;副宰相153人,科举出身者139人,占91%。中国读书人的状元梦,从宋朝做到了1905年,就保持社会的流动和开放而言,自有其历史功绩。

(1)根据材料,指出宋朝科举异于唐代的表现,并据此归纳其历史意义。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为国家选拔人才的角度出发,你更倾向赞成唐、宋哪个朝代的科举?试加以说明。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纵观中国古代文官选拔制度的发展趋势,其选拔范围在不断地走向扩大和开放,逐渐由统治阶级内部选拔发展到向全社会开放。隋唐时期,中国再度实现了大一统,创立科举制,把平等竞争机制引入选官制度,向社会各阶层人士敞开了入仕的大门,使封建政府可以从社会各阶层吸纳大量优秀人才进入各个管理部门。

——摘编自《中国古代文官选拔制度及其现代借鉴》

材料二   到18世纪末,英国官吏任用仍主要采用恩赐制、政党分肥制等。……19世纪大批有关中国科举制度的著作在英国问世。……1853年底英国政府颁布《关于建立英国常任文官制度的报告》建议:确立考试任用制度,通过公开竞争考试、择优录取文官…这些建议遭到保守势力的强烈反对,直到1870年格拉斯顿内阁颁布新的政令,确认了报告中的基本原则并做了较具体的规定,英国文官制度最终确立。

——摘编自倪越《西方文官制度》


(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分析中国古代文官制度选拔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官员录用制度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2021-12-22更新 | 402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北宋建立之初,社会矛盾孕育其中,在中央集杈和地方分杈对杭的矛盾之间直接催生了宋代监察制度萌芽。在宋朝建立以前,中原地区就依次更替了五个政权,同时存在的还有十余个割据政权,俗称“五代十国”。在这一时期,地方割据战火不息,整个社会演变成“谁拥有军队,谁就能而南称常”的强杈政治势头。基于此,如果宋太祖赵匡胤不想方设法对这种分裂割据的局势进行遏制,其政权则会立马出现摇摇欲坠的境况。故而赵匡胤经常穷思竭想一怎样使得赵宋王朝能久安长治、天下太平,而不致步入前朝破灭的后尘。于是,北宋在安家立国之初,便实施了“强干弱枝”的基本国策,对中央和地方的监管甚为严密。

——摘编自卿定文、童成帅《宋代监察制度体系之借鉴》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设立监察机关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加强政权建设,广泛吸引群众监督国家政治、经济、文化事业。例如,1951年政务院公布的《各级人民政府人民监察委员会设置监察通讯员试行通则》规定,在各级政府内广泛聘请人民监察通讯员,以“密切联系人民,加强监察工作”,其任务是“调查政府机关、企业部门及其公务人员的违法失职、作风不良、损害国家或人民利益等情况,向监委作通讯报告;征集群众对政府政策、法令、设施的意见,向监委作通讯报告;宣传监察制度的意义及其作用”等。1957年颁布的《监察部关于国家监察机关处理公民控诉工作的暂行办法》及其他有关法规,也为人民群众实施批评、建议、检举、控告、申诉等监督手段提供了保证。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监察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群众监督,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推动形成了政治廉明的局面。

——摘编自刘晓峰《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监察制度发展历程、演进趋势及改革目标》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宋太祖强化监察制度的目的。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监察制度的特点,并综合以上材料,谈谈对当前我国监察制度建设的启示。
2022-10-21更新 | 176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3】【中国选官制度的演变】

材料一   在西周时期,与当时经济上的井田制度和政治上的分封制度和宗法制度相适应,其人才选拔方式是世袭制度。在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家为取得争霸战争的胜利,纷纷推行礼贤下士和奖励军功的选官制度。隋唐时期,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制度,维护大一统的政治局面,开始实行科举制度。元朝时期为了维护蒙古贵族的特权,实行民族差别的科举选官制度。明清时期,为维护日益腐朽的封建制度,加强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在选官制度上加强思想控制,当然,每个时期的人才选拔方式也不是唯一的,以清朝为例,人才选拔方式主要是科举制度,除此之外还有荐举制度以及特设翻译科等,以适应人才选拔的多种需要。而无论春秋战国时期的选拔贤士、两汉时期的察举征辟制度,或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九品中正制以及科举制度的人才标准都有品行要求。

——摘编自邓中平《浅析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及启示》

材料二   清末废科举后,人事管理制度一度陷入混乱和无序状态,这种后果令人始料不及。再度恢复科举制已无可能,当此之时,近现代西方国家借鉴中国古代科举制度逐渐建立起来的文官制度正在发挥着巨大效能,焕发着无限生机。新兴资产阶级政权引入了西方近现代文官制度建立起具有现代性特征的文官制度。这种文官制度因其公平竞争精神深得人心而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维护社会稳定的作用,而又因其两官分途的本土不适性以及一些封建残余的保留对制度实施的阻滞而没有实现为国选贤的目的。

——摘编自徐萍《从进士科举到文官考试》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特点,总结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可供借鉴的历史经验。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中国引入西方文官制度的原因,并对该制度的引入进行简要评价。
2023-11-23更新 | 42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