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选修(旧) >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 王安石变法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250 题号:2763377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北宋初期差役法存在严重弊端,百姓怨声载道,王安石以免役法代之。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然役有轻重劳佚之不齐,人有贫富强弱之不一,承平既久,奸伪滋生。命官、形势占田无限,皆得复役,衙前将吏得免里正、户长;而应役之户,困于繁数,伪为券售田于形势之家,假佃户之名,以避徭役。……民间规避重役,土地不敢多耕,而避户等;骨肉不敢义聚,而样人丁。故近年上户浸少,中下户浸多,役使频仍,生资不给,则转为工商,不得已而为盗贼。
——《宋史•食货志》
材料二 免役之法,据家赀高下,各令出钱雇人充役,下至单丁、女户,本来无役者,亦一概输钱,谓之助役钱……盖免役之法均平如一,举天下之役,人人用募,释天下之农,归于畎亩……故免役之法成,则农时不夺,而民力均矣
——《宋史•王安石传》
材料三 苏辙认为,差役法“衙前之害,自熙宁以前,破败人家,甚如兵火,天下同苦之久矣”。但是“近岁所以民日贫困,天下共苦免役法者,乃是庄农之家,岁出役钱不易”,而坊郭人户“所出役钱太重,未为经久之法“差役之利,利在上等、下等人户,而雇役之利,利在中等。既利害相半,则兼行差雇为利实多。”“今既行差役法,仍许所差之人不愿身充,亦得雇募,盖所以从民之便也。”
——方宝璋《再论宋代免役法的利弊》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宋初差役制度存在的问题。
(2)据材料二,指出王安石对差役法做出的调整。这一调整的目的何在?
(3)据材料三,概括苏辙对差役法与免役法的态度。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在制定改革措施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1】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是中国古代的两场重要改革。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前356年,商鞅开始第一次变法,“令民为什伍”,规定“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以有“军功”者,来取代“有亲”者,废除了以血缘为根 .据的“封建亲戚”的原则。前350年,商鞅开始第二次变法,其主要政策包括:废封建,普遍推行县制;全面实行土地私有制等等。变法的成果沿续下来,最终使秦走上 日益强大的道路,正如王充所说:“商鞅相孝公,为秦开帝业”。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二 北魏通过改革把部分国有土地、无主荒地分配给无地少地农民,又适当限制土地的占有、买卖与继承,从而遏制了土地兼并与土地集中势头,扶植了包括汉族和 内迁各族农户在内的众多自耕农,同时又有力地加强了对基层社会的控制,使国家掌握了大量的劳动人口和赋役负担者。改革推动了黄河流域社会经济迅速恢复发展,逐 渐形成北强南弱的局面,这为隋文帝结束隔江对峙、实现全国统一奠定了基石。

——摘编自卜宪群《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概括商鞅第一次变法的主要措施以及两次变法的主要影响。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孝文帝改革中与“黄河流域社会经济迅速恢复发展”相关的措施。
(3)综合上述材料,简析两场改革所共有的政治智慧和历史贡献。
2020-02-17更新 | 121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2】富强与文明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建设目标,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居于最高层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民弱国强,国强民弱。故有道之国务在弱民。朴则强,淫则弱。弱则轨,淫则越志。弱则有用,越志则强。故曰:以强去强者,弱;以弱去强者,强。

——《商君书弱民》

国家和社会不是一物。因此国家和社会利益,只是在一定程度是一致的,过此以往便相冲突。国家是手段不是目的。所以国家的权力,只该扩张到一定程度,过此以往,就是无功而有罪。法家不知此意,误以为国家利益,始终和社会是一致的。

——吕思勉《中国文化思想史九种》

材料二   与王安石私交甚笃的司马光,却是反对新法的代表人物。在王安石推行变法之前,司马光也给予了很大的期望,可是后来司马光持坚决反对态度,并且成为当时反对新法的代表性人物。这二人虽因政见不同而相持不下,但全出于公心。某次,他们在神宗面前进行了一场激烈争辩,颇能反映各自的观点。

王安石说:“国用不足,非当世急务,所以不足者,以未得善理财者故也。”司马光說:“善理财者,不过头会箕敛尔。”王安石说:“不然,善理财者,        ”司马光说:“天下安有此理?天地所生财货百物,不在民,则在官,彼设法夺民,其害乃甚于加赋。”

材料三   30年来的中国,实现的只是富强的崛起,还没有实现文明的崛起。“富强的崛起”只是以GDP为核心的一组统计资料,所谓民富国强,是综合国力的展现;而“文明的崛起”则是一种普世价值与制度体系,是人类历史演化中新的生存方式和意义系统的诞生。中国的崛起,必须从富强走向文明。

——许纪霖《富强已起,文明尚远》


(1)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商鞅变法中家是如何压倒社会的。
(2)材料二中空白横线处王安石的主张应该是什么?任举一项措施说明王安石变法是如何“设法夺民”的?
(3)材料三对中国崛起的看法是什么?综上结合所学,你认为实现中国文明的崛起,国家、社会和人民各自应树立怎样的价值取向?
2021-08-21更新 | 65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3】【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窝阔台继位以后,西征等大规模的征伐导致了严重的财政困难,为解决财政问题,蒙古贵族别迭提出了“汉人无补于国,可悉空其人以为牧地”的主张。耶律楚材敏锐地感到了实行汉法的时机已到,马上做出反应,提出了这种方法的不可取,“天下虽得之马上,不可以马上治”,提出用汉法的治理方针。汉法在北方汉地的实行取得了成功,此后耶律楚材主管政务,在中国北方大行汉法。主要表现在:在文化等方面,他任用儒士,保护、发展汉文化,坚持以汉法治理汉地。奏行科举取士,尊孔重儒,设置编行儒学经籍所、编修所等措施,收留一些处在困境中的儒士。在政治制度上依照中原政权模式进行行政改革:削弱地方势力,加强中央集权。1230年,耶律楚材上书建议:“凡州郡宜令长吏专理民事,万户总军政,凡所掌课税,权责不得侵之。”这种军、民、财政分开的措施受到权贵的抵制,在当时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实施,只是基本做到“课税所掌钱谷”,而民、军分职的方案则不得不搁置。

——摘编自陈秋速《蒙元时期回汉法冲突初探》

(1)根据材料归纳元朝大行汉法的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元朝实行汉法的意义。

2017-06-12更新 | 101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