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考核与监察 > 隋唐至两宋时期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281 题号:577956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虽有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任之以事……故官无习常贵,而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
——《墨子》
材料二 (汉武帝)元光元年(前134年),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卫青少时尝为平阳公主家骑奴……元光六年(前129年),拜车骑将军北击匈奴有功,赐爵关内侯。
——《史记》
材料三 (唐太宗)尝私幸端门,见新进士缀行而出,喜日:“天下英雄入吾彀中(原指箭射出去所能达到的范围,后用以比喻牢笼,圈套)矣。”……正所谓“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唐摭言》
材料四 “古往今来科举考试一再起死回生的历史说明:自古以来,中国就是一个人情社会,人情与关系在社会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为了防止人情的泛滥,使社会不至于陷入无序的状态,中国人发明了考试,以考试作为维护社会公平和社会秩序的调节阀。悠久的科举历史与普遍的考试现实一再雄辩地证明,考试选才具有恒久的价值。”
——刘海峰《科举学导论》(2005年)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墨子有关官员选拔的观点是什么?材料二中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佐证这一观点的史实及制度是什么?
(2)据材料三,指出唐太宗实行科举制度的出发点。
(3)材料四中“中国就是一个人情社会”的历史根源是什么?该材料认为“科举考试一再起死回生”的原因是什么?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官员的选拔与管理是国家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治理的必要前提。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隋唐时士子中第后并不直接投官,要做官还须在国子监继续深造学习后由吏部再试,合格后才能任用,宋代取消了吏部考试,举子一旦考中,由皇帝赐给等第后,即可直接做官。宋代科举考试向整个地主阶级、农民乃至工商杂类人员开放,打破势家豪门对仕途的垄断,大大削弱了血统门第关系在社会领城中的作用。唐代取士不多,每年录取人数不过六七十,而宋代科举取士数量是十分惊人的。宋代统治者十分重视科举考试防弊问题,采取一系列措施严防考官和举子作弊。

——摘编自黄登纪 夏时华《宋代科举考试制度特点探析》

材料二 工业革命带来的生产力水平大大提高,导致政府管理职能的膨胀,除了维护社会治安、国防、财政、税收等传统事务,还要担负起经济、文化、科技等新的社会事务的管理,以发挥政权的杠杆作用。工业革命犹如经济魔棍,点化出了19世纪中叶英国政治改革的浪潮,选举与考试相配套的文官制度由此诞生。

——摘编自鲍红信《英国近代文官制度的建立》

材料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不断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1993年《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出台,我国公务员制度开始推行,国家要求公务员必须坚持党的方针、路线、政策,各级党委严格按照党的原则选拔任用干部,并对各级,各类干部进行有效管理和监督,规定各级领导干部,公务员无论职位高低,都必须一心一意为人民服务。

——摘编自张君峰《中外公务员制度比较研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科举制度的特点,并指出此时监察制度的重大变化。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奠定英国文官制度基础的文件名称,并运用唯物史观分析工业革命如何“点化出”英国文官制度。
(3)写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制度正式建立的标志。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我国社会主义公务员制度建立的优越性。
2023-06-15更新 | 191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初,官吏的来源主要有两个:一是按军功爵位的高低,选任各级官吏,二是选自郎官,即郎中令属下的中郎、侍郎、郎中、议郎等。郎官的职责是守卫宫殿和做皇帝随从,如果经过一段时间,中央或地方官有缺额,即可由郎官中选用。到武帝时,采纳董仲舒的建议,另郡国每年举孝、廉各一人。除孝廉一科为察举取士的主要科目外,武帝还不定期设立茂才、贤良方正、文学等科,以广泛地吸收地主阶级优秀人才,并于元朔五年(前 124年)在长安设立太学。

——摘编自晁福林《中国古代史》(上)

材料二   隋炀帝是中国科举制的创始人,他认为由刺史荐举多弊端,于是令士人自行报名,策试进士。唐代取士之类别有三:由学馆者曰生徒,由州县者曰乡贡,由天子自诏者曰制举。我们所谓的科举制,专指乡贡。乡贡每年举行一次,任何人均可投牒自进,设立的科目很多,诸如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算等。自玄宗开元二十四年( 736年)开始由礼部主持乡贡考试。登科之后如欲为官,尚需经过吏部的“释褐试”,中试后方可任官。

——摘编自李定一《中华史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汉官员选拔制度发生的变化及其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时期与唐代的官员选拔制度的不同之处,并说明唐代官员选拔制度的进步性。
2020-12-03更新 | 114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宋朝军力不强,边患又重,但立国却长达300余年,这与士大夫的“共治”意识密不可分。北宋立国之初,太祖有约:“誓不诛大臣、言官,违者不祥。”宋代士大夫的爱国热情也为之高涨,张栽的横渠四句正是他们精神的写照。林大中,登进士第,下车伊始,大修贡院、兴学校、教化百姓。上任不久,“郡督输赋急,大中请宽其期”,上级不听,竟辞官而去。吕夷简面对太后的指责,以“臣待罪宰相,事无内外,无不当预”作答。徐侨更是直言宋理宗:陛下耽于享乐,世有扁鹊,将望见而却走矣。南宋亡国前后,史籍所载殉难者中,仅进士出身、官知州以上士大夫就有近百名之多。这种“共治”意识的文化软实力化作南宋军民不屈不挠的浩然正气和忠君爱国的核心价值观。

——摘编自何忠礼《论宋代士大夫的“共治”意识》

材料二英国近代文官政治最重要的原则就是中立的原则,其在两党政治的交替中,为保证资产阶级政策的连续性,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19世纪中后期以来,随着社会分工的日益细化,专业文官在政府中的地位日益显著,文官的权力已日益越过政治中立的原则,渗透到了政治生活的各个领域。甚至出现了文官系统和政府之间,文官系统与议会之间某种程度的“共治”。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高级文官70%左右毕业于牛津、剑桥大学;同一时期,毕业于这两所名校的议员比例也达到了40%左右。英国政治学家哈罗德·拉斯基指出:他们这些人的思想,或者说他们思想的出发点,和拥有生产工具的人是一样的,他们都代表共同的阶级执行立法和行政。

——摘编自王志刚《英国文官政治中立的历史及现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士大夫“共治”意识在政治上的体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政治“共治”出现的背景。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比中国宋代与英国近现代“共治”的异同。
2023-02-26更新 | 115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