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初中语文综合库 > 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 > 文章作者 > 中国古代文学 > 北宋 > 苏轼(1037-1101)
题型:文言文阅读-对比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186 题号:14182764
古诗文佳作脍炙人口,请阅读下面古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乙)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丙)

与顾章书

(吴均)

仆去月谢病,还觅薜萝。梅溪之西,有石门山者,森壁争霞,孤峰限日;幽岫含云,深溪蓄翠;蝉吟鹤唳,水响猿啼,英英相杂,绵绵成韵。既素重幽居,遂葺宇其上。幸富菊花,偏饶竹实。山谷所资,于斯已办。仁智之乐,岂徒语哉!


【注释】①薜萝:薛荔与女萝,皆为香草。后人常以此为隐者服饰。②英英:声音和盛之貌。③办:具备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晓雾将(xiē)        怀民亦未(qǐn)
B.沉鳞竞(yào)        盖竹影也(bó)
C.夕阳欲(tuí)        至承天寺(suì)
D.藻、交横(xìng)       步于中(tíng)
2.下列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四时备(全,都)        晓雾将(消散)
B.夕阳欲(坠落)          竞跃(指鱼)
C.无与为乐者(怀念)       相与步于中庭(相互扶持)
D.五色交(辉映)          实是界之仙都(欲望)
3.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4.【甲】文的作者陶弘景堪称隐居的“仙人”,【乙】文的作者苏轼是被贬谪的“闲人”,“仙人”和“闲人”有怎样的区别?
5.下列各句中的“之”与例句中的“之”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梅溪西
A.大兄何见事晚乎(《孙权劝学》)
B.但微颔(《卖油翁》)
C.何陋有(《陋室铭》)
D.山川美(《答谢中书》)
6.【甲】【丙】两文,在语言上有怎样的共同特点?请结合文章内容加以分析。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课内阅读 | 适中 (0.65)
真题
【推荐1】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记承天寺夜游
①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②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③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④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1.本文作者是________(朝代)的________(人名)。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词的含义。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3.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①句交代了夜游的时间、地点和起因。
B.第②句写出了作者与张怀民的情趣相投。
C.第③句描写了承天寺庭院清幽空明。
D.第④句流露出作者遭贬后复杂的内心感受。
2010-12-13更新 | 509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对比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文段,完成问题。
【甲】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其奇者。

(《答谢中书书》)


【乙】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记承天寺夜游》)

1.解释加点词的词义。
(1)青林翠竹,四时
(2)无与为乐者
(3)未复有能其奇者
(4)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2.翻译下列句子。
(1)晓雾将歇。
(2)相与步于中庭。
3.简答。
(1)甲文写景动静相衬,其中通过生命活动的描写,为景增添动感的语句是“__________”和 “__________”。乙文写景的名句是“__________”。
(2)甲乙两文都写了自然景物,但两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所不同,甲文表达了作者_________的思想感情;乙文则把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等微妙复杂的思想感情浓缩在文中“__________”的语句中。
2021-10-03更新 | 185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课内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醉翁亭记》,完成后面小题

醉翁亭记

欧阳修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1.下列各组加点字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晦变化   理至易
B.碧万顷   长烟
C.酿泉   腐草
D.宴酣   属予作文以记
2.本文善用表示转接的词语标记语意转变,使文章脉络清晰。同学据此对下面句中的加点词进行了分析。其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乎山水之间也 分析:“在乎”表示话题转变,由写景转换为抒情。
B.若夫日出而林霏开 分析:“若夫”有举例的意思,转笔描绘四时之景。
C.至于负者歌于途 分析:“至于”有递进的意思,由景物转换到人事。
D.已而夕阳在山 分析:“已而”表示时间推移,暗示场景发生变化。
3.结合本文和下面链接材料的具体内容,说说两文所表达的“乐”有何不同。
【链接材料】

春夏之交,草木际天;秋冬雪月,千里一色;风雨晦明之间,俯仰百变。山人有二鹤,甚驯而善飞,旦则望西山之缺而放焉,纵其所如,或立于陂田,或翔于云表;暮则傃东山而归。故名之曰“放鹤亭”。郡守苏轼,时从宾佐僚吏往见山人,饮酒于斯亭而乐之。挹山人而告之曰:“子知隐居之乐乎?虽南面之君,未可与易也。”

(节选自苏轼《放鹤亭记》)


【注】①纵其所如:任凭他们自由飞翔。②傃:向。③挹:斟酒举杯向人敬酒。④南面之君:指帝王。
2021-09-26更新 | 199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