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改革变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852 道试题
选择题-单题 | 适中(0.65) |
1 . 《商君书》载:“国不农,则与诸侯争权,不能自持也,则众力不足也”“重关市之赋,则农恶商,商有疑惰之心。农恶商,商疑惰,则草必垦矣”。这表明商鞅主张(     
A.重农抑商B.废除贵族特权
C.奖励军功D.允许土地买卖
2 . 历史发展会有一定的阶段性,归纳阶段特征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式之一。下列图片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的阶段特征是(     
   铁制农具商鞅铜方量 百家争鸣
A.早期国家的产生B.社会大变革
C.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D.民族的交融
7日内更新 | 8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湖南省长沙市九年级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历史押题密卷(一)
3 . 古今中外,改革是国家前进的重要动力,由此也涌现出一大批改革家。辨别下列史实的正误,并加以改正。
(1)吴起“少好刑名之学”,在秦国主持变法,提升了秦国的国力。
     )改正:______
(2)北魏苻坚当政时,立志用文治移风易俗。他力排众议,大力改革,促进了民族交融。
     )改正:______
(3)日本圣德太子推行了“维新运动”,通过“殖产兴业”“文明开化”等使日本发展成为资本主义强国。
     )改正:______
(4)亚历山大二世颁布了废除了农奴制的法令。农奴获得人身自由,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自由劳动力。
     )改正:______
2024-06-14更新 | 4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宿州市萧县2024年中考二模考试道德与法治历史试题(1)-初中历史
4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①春秋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已在相当大范围内得到使用和推广,铁器作为一种新的生产力因素,为促进社会生产创造了条件。同时又普遍使用了牛耕。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小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 一家一户的个体小农生产应运而生。

——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秦,虽死犹存,它亡 得悲壮”

——易中天《帝国的终 结》

③这项制度,使一些本来无立锥之地的平民书生,通过科场也得以晋身于官僚、贵族的行列,其中包括一大批极为出色的、有着高度文化素养的政治家和行政管理专家。这样一来,在社会的等级阶层之间,也就必然会出现等级中的升降、甚至贵贱间的对流。

——摘编自胡平《试论科举对中国古代政治的影响》

④ 宋代是印刷术普遍应用时期,《十三经》和《十七史》的印行,地方史志的编纂,许多数学、工艺、医药和科技著作的问世,大型类书和丛书的编印,都在这一时期。

——摘编自钱存训《印刷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作用》

材料二:鲁迅先生说: “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 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1)分别简单概括材料一中①②③④所表达的主旨意图。
(2)简述上图邮票中各位民族脊梁所承载的历史价值。
(3)综合上述材料,分析我国古代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和发展的原因。
5 . 古代中国,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许多杰出人物,以其卓越贡献,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页。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商鞅被任命为左庶长,以颁布《垦草令》为起端,先后两次推行变法。变法内容主要包括:废井田开阡陌,实行土地私有制;推行小家庭制度,重农抑商,鼓励耕织;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推行县制,加强中央集权;实行连坐制度,轻罪重刑;统一度量衡制等。

——摘编自《商鞅变法:不为人关注的另一面》

材料二   公元前138年和公元前119年,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奉命分别联络大月氏和乌孙以夹击匈奴,其中第一次历时13年,同行者一百余人,仅数人返回长安。第二次出使时,有持节副使和随行人员三百余人,携带牛羊以万数,副使们分别到达大宛、康居、大月氏、安息等国。虽然联合共击匈奴的目的没有达到,但是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传播了汉朝的情况,获得了大量西域资料,扩大了中华文明的世界影响力,从而促进了丝绸之路畅通,史称“张骞凿空”。此后,“西北国始通于汉矣。”

——摘编自袁行霈主编《中华文明史》等

材料三   郑和船队带去了大量的中国瓷器、铜器、铁器、金银和各种精美的丝织品。同时,也换回了亚非各国的许多特产,如胡椒、象牙、宝石、香料和长颈鹿、狮子、鸵鸟等珍贵动物。郑和所到之处,受到各国的热情接待。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商鞅变法内容中哪些措施有利于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哪项措施有利于提高军队战斗力。
(2)根据材料二指出,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相同目的是什么?张骞两次西域之行虽然没有达到既定目的,但产生的实际意义更大。请根据材料二归纳张骞出使西域的重大意义。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
2024-06-14更新 | 12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甘肃省兰州市中考模拟仿真卷历史试题(一)
选择题-单题 | 适中(0.65) |
6 . 对下面所示秦有关信息,理解正确的是(     

A.上述秦大事记采用年号纪年B.反映秦国商鞅变法效果显著
C.3世纪前期秦成为统一国家D.距今约1800年前建立秦朝
2024-06-14更新 | 3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青铜峡市九年级升学考试第三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选择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7 . 据《商君书·赏刑》记载,商鞅变法后,秦国“民闻战而相贺也,起居饮食所歌谣者,战也”。材料所描述的这一现象的出现是因为商鞅变法(     
A.承认土地私有B.推行郡县制度C.实行奖励军功D.推行连坐制度
选择题-单题 | 较易(0.85) |
8 . 《史记·商君列传》记载:“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徭役,事末利及息而贫者,举以为收拏(官奴婢)。”这反映了商鞅变法(  )
A.注重法治,稳定社会秩序B.实行重农抑商,发展经济
C.推行县制,便于国家管理D.推动民族交融,富国强兵
2024-06-13更新 | 12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湖北省黄石市下陆区黄石市实验中学九年级中考三模道德与法治·历史试题-初中历史
9 . 巴蜀历史,源远流长。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古代蜀地非涝即旱,有“泽国”“赤盆”之称。当时,蜀地生产力水平低下,人口稀少,不仅从物力和财力上,而且从人力上也不可能完成如此大型的水利工程。秦通过实行商鞅变法,迅速成为“兵革大强”的封建国家。秦并巴蜀后……在政治上实行一系列封建改革,在经济上修筑栈道,移民巴蜀,增加人口,垦荒种田,兴修水利。于是,都江堰应运而生。

——摘编自吴金钟《都江堰兴建史学术讨论会综述》

(1)据材料一,概括都江堰“应运而生”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都江堰建成后发挥的作用。

材料二:汉代,巴郡的经济进一步发展,粮食产量增长迅速。汉初,巴人伐秦有功,免罗、朴、督、鄂、度、夕、龚七姓巴人首领租赋,其他各姓首领和巴民每年交纳賨钱(秦汉时四川、湖南等地少数民族所缴纳的一种赋税)四十,相比内地郡县的赋税额度而言,要轻得多……汉代以后,铁斧、铁锄、铁刀等铁质农具已经在巴郡地区广泛使用,这对于提高粮食产量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由于汉代兴修水利,解决了一些山区丘陵地带的灌溉问题,粮食耕作的面积有了大幅度扩展。农作物的品种主要有水稻、高粱、豆类等。

——摘编自罗君《秦汉时期巴郡的政治和经济》

(2)据材料二,归纳有利于汉代巴郡粮食产量增长的因素。

材料三:宋代巴渝地区经济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商品交换活跃程度明显增强。当时,从四川运往东京汴梁的物资多走水路,沿江转输贸易发达。地处嘉陵江和长江汇合之处的渝州,是一个重要的中继站,开始繁荣起来。四川中部、北部的物产经合州运往渝州集结,等到其他地方的物资汇集后再一道装船出川。

——摘编自蓝勇等编著《巴渝历史沿革》

(3)据材料三,概括宋代巴渝地区经济发展的表现。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一时期四川地区在货币方面取得的突破。
2024-06-12更新 | 1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山东省菏泽市成武县九年级三模历史试题
10 . 人类社会每一次新的生产力的形成和释放,都会成为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动动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探究一【变法改革解放生产力】

作为战国各国党法中最为全面、最为彻底的一次变法,商鞅变法取得大的成功,变法推动了秦国的社会转型。度除了旧的经济、政治制度,建立了全新的经济、政治体制,从而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

——摘编自李德龙《中国古代史稿》

探究二【科技创新优化生产力】

1760车至1830年,英国经济人均产值增长量的2/3以上都应归功于生产力的提高。生产活动的发生地点由农舍和小作坊转移到了工厂,从而提高了对工作投入的掌握程度。伴随工业革命以来的经济和社会变化为政治变革提供了动力。自19世纪30年代以来,各类议会立法机关为纠正工业化带来的普遍问题,开展了一系列行动。英国工业革命在全世界其他地方均产生了反响。

——摘编自[美]弗兰克·萨克雷[英]约翰·芬德林主编《世界大历史》

探究三【模式重构适应生产力】

该研究小组的同学在阅读了有关中国和苏俄在不同时期选择不同发展模式的历史文献后,摘抄了如下片段。

邓小平在1992年的南方谈话中进一步强调: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

列宁说:我们还不能实现从小生产到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所以我们应该利用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之间的中间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法和方式。


(1)根据探究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说说商鞅变法的目的和作用。
(2)根据探究二和所学知识回答,工业革命带来的科技创新大大提升了英国的生产力水平,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3)根据探究三,你认为这些摘抄片段分别体现了两国的新发展模式有何创新之处?并简述其共同影响。
(4)通过本次项目式学习,你对“新生产力与发展”这一历史主题有何认识?
2024-06-11更新 | 13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云南省玉溪市第八中学中考三模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