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秦末农民大起义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96 道试题
1 . 论述题
公元前221年秦王灭六国统一全国,结束了长期的分裂局面
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起义,秦朝灭亡
589年隋灭陈朝,统一南北
610年隋末农民起义爆发
618年唐朝建立
874年黄巢起义
907年朱温建立后梁,唐朝灭亡
960年北宋建立,结束五代十国分裂局面
请结合上述表格,任选角度,自拟标题,综合运用材料相关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
2024-04-19更新 | 105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荆州市2023-2024学年七年级3月月考历史试题
2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汉时期实行的措施统计表(部分)

时期措施
秦朝时期对农民征收沉重的赋税,大规模地征调民力服徭役和兵役;实行非常严苛的法律
西汉初期提倡以农为本,减轻赋税和徭役;重视“以德化民”
东汉中期皇帝年幼时,太后重用自己的亲戚;皇帝长大后,重用宦官

——摘编自《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材料二   汉武帝做得最伟大的一件事情就是实现了自古以来都没有实现的大一统目标。他从军事、经济、文化上将整个民族统一起来,加快了经济的发展,巩固了民族团结,这一举措促进了民族交流,也有利于民族之间的文化交融,实现了中央集权的重要目标,将国家牢牢地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摘编自《汉武帝:大一统是怎样实现的?它有什么实质意义?》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秦朝、西汉、东汉时期统治措施的特点。
(2)据材料二,说明汉武帝巩固大一统国家的影响。
(3)综上所述,你获取了关于国家统治的什么启示?
2024-02-22更新 | 25次组卷 | 2卷引用:河南省商丘市虞城县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1月期末历史试题
3 . 如何治国安邦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古往今来,围绕此话题既有成功的典范,也有失败的案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管仲是春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后人评价他: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齐桓公曾经问管仲:“寡人好声色犬马,会不会不利于霸业?”管仲说:“那些都是小事,于霸业无损。为霸者担心四件事,一是不知贤,二是知贤不用,三是用贤不任,四是用贤并用小人。”齐桓公采纳了管仲的建议,最终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位霸主。

——《历史解说》

(1)概括材料一管仲谏言的要点。除了齐桓公,春秋霸主还有哪些?

材料二:电视剧《大泰帝国》从一个侧面展示了商鞅变法时波澜壮阔的场景。历史上对商鞅的评价不乏“刻薄寡恩”之说,但观众们却说他“纵然无情也动人”。商鞅的功绩,并非只对秦朝而言,而是影响了后来的整个中国。

——《历史解说》

(2)商鞅变法采取了哪些措施?为什么观众会说商鞅“纵然无情也动人”?

材料三:秦简记载:五人共同盗窃,赃物在一钱以上,断去左足,并在脸上刺刻涂墨,判为刑徒。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

(3)依据材料三,秦朝当时的执政特点是什么?造成什么危害?

材料四:(东汉)汉顺帝末年,京都流传一首童谣:“直如弦,死道边:曲如钧,反封侯。”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

(4)材料四反映当时东汉的政治状况如何?这种状况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2024-01-22更新 | 17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太原市小店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12月月考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长期战乱给社会带来巨大灾难,人民渴望安定统一。各地域经济大发展,要求打破分裂带来的阻碍。秦“据崤涵之固,拥雍州之地”,地理位置优越。数代秦王励精图治,广纳贤才。商鞅变法后国力日益强盛。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十六讲》


(1)请依据材料一概括秦能够统一全国的原因?

材料二   《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示意图



(2)请完成材料二示意图中的填空。

材料三



                                                图1 大泽乡起义                                                                    图2 成语释义
(3)请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图1的起义与秦朝的施政有怎样的关系?图2成语来源于哪次战役?该战役的结果如何?
2024-01-21更新 | 40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河西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某校七年级(2)班同学以“秦统一前后的历史”为主题,展开探究活动,请你参与。

材料一   战国时,“秦僻在雍州,不与中国诸侯之会盟,夷翟遇之”,秦国在整个争霸战争中处于劣势,时刻有亡秦的危险。秦孝公求贤若渴,强烈支持商鞅变法。商鞅不负秦孝公的厚望,变法推动了秦国的社会转型。

——摘编自《社会转型视角下的商鞅变法》



   图A     战国形势图

材料二   秦统一前,国家处于分裂割据状态,战争频繁,严重阻碍了各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同时给人民的生产、生活带来灾难。嬴政掌权后,搜罗任用外来人才;部署统一全国的策略,秦王采纳李斯的建议,从弱小的韩国开刀,先扫除两翼,最后灭齐。

材料三   秦始皇的“书同文”废除了大量区域性的异体字,使文字进一步整体简易化了,这是在文化上的一大贡献。

——郭沫若转


材料四   公元前209年,有900多个农民被征发去渔阳戍守长城。他们走到大泽乡时,遇上大雨,道路泥泞,无法前行,不能按期到达。按照秦律,戍守误期要被处死。他们当中的领队认为,与其送死,不如反抗,于是,在他们的号召下,大家热烈响应,举起反抗的大旗。

——摘编自部编版历史教材


(1)根据图A,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战国时期的社会特点。根据材料一,指出商鞅变法的主要目的。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推动秦国社会转型”的经济和军事措施。
(2)根据材料二,概括秦王嬴政最终能实现统一所具备的条件。简述秦王嬴政最终实现统一的意义。
(3)指出材料三反映出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有哪些?简析这些措施的推行起到的作用。
(4)材料四中“举起反抗大旗”指的是什么事件?简述这一事件的历史意义。
2024-01-15更新 | 14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咸阳市彬州市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6 .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

——《史记·秦始皇本纪》

(1)材料一中包含了秦始皇巩固统一的哪些措施?

材料二   秦律规定,一般男子17岁就登记户籍并开始服徭役,直到60岁才能免除。……由于秦朝修建阿房宫、骊山陵,北筑长城,南戍五岭,再加上修驰道等其他徭役,所以秦朝官府往往突破法律规定超额征发徭役,每年征调服役的不下三百万人,据估计占当时全国人口的15%。

——摘编自《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教师教学用书》(人教版)

(2)关于秦始皇,同学们有以下观点:第一种,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杰出人物;第二种,秦始皇是一个暴君。你的观点是什么?请简要说出你的理由。(要求:明确写出自己的观点;说明理由要有史实依据)

材料三   公元前127年时,汉皇帝又下了一道法令,规定嫡长子只可继承封地的一半,余下的封地分给其他子弟。于是,封地不断缩小,其重要性也不断下降。

——《全球通史》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写出这是汉武帝为巩固大一统王朝采取的哪项措施?
(4)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出秦汉时期的阶段特征。
2024-01-13更新 | 7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昆明市寻甸县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7 . 杰出人物能够推动历史的发展,中国历史不乏杰出的人物。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在我看来,秦始皇是中国封建统治阶级中的一个杰出的人物。我说秦始皇是中国封建统治阶级中的一个杰出的人物,不是因为他是一个王朝的创立者,而是因为他不自觉地顺应了中国历史发展的倾向,充当了中国新兴地主阶级开辟道路的先锋,在中国历史上,消灭了封建领主制,开创了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专制主义的新的历史时代。

——历史学家翦伯赞

材料二   秦始皇的残酷无道达到离奇之境界,如何可以不受谴责?可是他统一中国的工作,用这样长远的眼光设计,又用这样精到的手腕完成,又何能不加仰慕?

——历史学家黄仁宇

(1)根据材料一,历史学家翦伯赞认为秦始皇开创了一个什么样的新的历史时代?
(2)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试评价秦始皇。(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
2024-01-09更新 | 18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郴州市北湖实验学校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探究下列问题。

材料一   秦为乱政虐刑以残贼天下,数十年矣。北有长城之役,南有五岭之戍,外内骚动,百姓罢敝……财匮力尽,民不聊生。

——司马迁《史记·张耳陈馀列传》

材料二   我看来,秦始皇是中国封建统治阶级中的一个杰出人物,我说秦始皇是中国封建统治阶级中的一个杰出人物,不是因为他是一个王朝的创立者,而是因为他不自觉地顺应了中国历史发展的方向,充当了中国新兴地主阶级开辟道路的先锋,在中国历史上,消灭了封建领主制,开创了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专制主义的新的历史时代。

——《翦伯赞历史论文选集》

(1)依据材料一,指出司马迁是怎样看待秦始皇的。
(2)根据材料二,概括翦伯赞评价秦始皇的主要依据是什么。
(3)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说说你怎样看待秦始皇的功与过?并归纳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方法。
9 . 秦朝的灭亡和项羽最终在楚汉之争中的失败都告诉我们(       
A.刑罚不能太残酷B.强者定能胜弱者
C.为人处事不能骄傲D.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10 . 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秦之兴】

材料一


图一统一文字                                     图二统一货币


【秦之亡】

材料二   ①“行者相伴于道,而死人日积于市”“劓鼻盈蔂,断足盈车”“腰斩”“枭首”“弃市”“车裂”“凌迟”……

②修建骊山陵和阿房宫役使70多万人,征伐南方调发了50万士卒,修筑长城征派了40万人。当时全国人口约2000万,而每年服役的成年男子就有300万。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材料三



(1)分别从文化、经济角度概括图一、图二在“秦之兴”中所发挥的具体作用。二者的共同影响是什么?
(2)归纳概括材料二中①、②所体现的秦的暴政。
(3)材料三反映了哪一历史事件?此事件在中国历史上有何地位?
(4)结合所学和以上问题的回答,总结秦之亡给我们留下的教训。
2023-12-19更新 | 42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邵阳市隆回县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学科知识竞赛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