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改革推动社会进步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71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朝推行的“二十等爵”制,始创于商鞅变法时为奖励军功所设立的军功爵制。汉承秦制,继续沿用“二十等爵”制,但根据实际情况有所调整。

——摘编自杨光辉《汉唐封爵制度》等


(1)商鞅变法除材料中提及到的以外,还包括哪些主要内容?这次改革所产生的影响是什么?

材料二 :北魏拓跋珪即位后,采纳汉臣崔宏建议,自谓黄帝之后。据《魏书》记载,拓跋氏追溯的初祖是受封北土的黄帝嫡孙。拓跋珪及继任的三位皇帝亲往或遣使至涿鹿黄帝庙祭祀。至孝文帝,又下诏:“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面对关于迁都的质疑,他说:“黄帝以天下未定,居于涿鹿,既定之后,亦迁于河南。”孝文帝主持定姓族时,汉臣薛宗起建议不应以祖先曾经的居住地为确定门第等级的主要标准,他说:“陛下黄帝之胤,受封北土,岂可亦谓之胡邪!”


(2)材料二所叙述的内容是指我国历史上的哪一次改革?根据材料概述当时统治者为巩固统治所采取的措施并分析其对民族关系的影响。
(3)结合所学知识及综上两则材料内容,对你产生了怎样的启示?
2022-10-03更新 | 9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丽水市松阳县2021-2022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教学质量监测模拟(一)历史与社会试题
2 .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制度创新】

材料一:


【技术创新】

材料二:


【政策创新】

材料三:

……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管理;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1)上图反映西周时期实行的哪一制度?该制度的实施对当时社会有何积极作用?
(2)上图说明当时我国农业生产领域出现什么新现象?它们的推广对当时社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3)写出材料三所反映的历史事件名称。该历史事件有何意义?
(4)结合三则材料,谈谈对你的启示。
3 .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巩固与发展是贯穿中国古今的一条主线。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西周灭商后,由于交通、通讯等的时代局限,加之国都偏居西北,难以控制幅员辽阔的疆土和管理殷商遗民;秦统一六国,不少大臣建议设置诸侯国,廷尉李斯坚决反对,认为天下长期混战皆根源于此;汉初,刘邦大量分封王侯,后来诸侯王的势力膨胀起来,威胁中央政权。

材料二

史料

西域范围图

浮海夷洲图(局部)

胡人汉服图

朝代西汉三国之吴国
事件卫温率领船队到达夷洲孝文帝改革
意义标志着西域(包括今新疆地区)正式归属中央政权。加强了大陆与②的联系。促进了民族交融,增强了国力。

(1)针对以上问题,周初统治者、秦始皇和汉武帝分别采取了什么措施?
(2)联系所学知识,完成以上表格。
(3)上述措施和事件对现今巩固和发展统一多民族国家有什么借鉴意义?
2022-10-02更新 | 14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台州市仙居县、三门县2021-2022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与社会试题
4 . 战国时期,社会阶级结构发生深刻变化,各诸侯国纷纷变法。其中,商鞅变法维护的是(     
A.农民阶级的利益B.地主阶级的利益
C.奴隶阶级的利益D.奴隶主阶级的利益
2022-10-02更新 | 13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台州市仙居县、三门县2021-2022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与社会试题
5 . 民族交融始终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壬寅,革衣服之制……(太和十九年)六月己亥,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戊午,诏改长尺长斗,依《周礼》制度,班之天下……九月庚午,六宫及文武尽迁洛阳。

——魏收:《魏书》卷七《高祖纪》


(1)材料一中的高祖指的是谁?材料中涉及的改革内容有哪些?

材料二:南朝官员陈庆之出使北地,目睹了洛阳经济、文化兴盛的景象后,感慨地说:“以前以为长江以北都是落后的‘异族’风气,现在才知道……人才济济,难以才传。”

——高中历史选修上《重大改革回眸》


(2)结合材料二,概括材料一所指改革的作用。

材料三:“北朝的强盛来自……变替的“胡化”和“汉化”……扭转了魏晋以来的帝国颓势,并构成了……通向重振的隋唐大帝国的历史出口。”

——摘自吴宗国主编《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


(3)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阐述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的意义。
2022-10-02更新 | 16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杭州市钱塘区2021-2022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与社会试题
6 . 从春秋到战国,我国的政治、经济和思想等领域发生了一系列的重大变革,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1春秋形势图

图2战国形势图

(1)观察材料一中春秋和战国的形势图,指出图中诸侯国从数量上和疆域上发生的变化。
(2)为了在兼并战争中取胜,秦国进行了哪一改革并谈谈它的影响?

材料二“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土地归周天子所有,这是分封制的基础。大量新开垦的土地属于个人私田,收入隐瞒不报。晋国推行“初税亩”即承认土地私有,一律按亩收税。

——整理自《公羊传》《春秋》《中国封建经济史》等


五尺童男子驱牛用铁犁耕地一天,相当于成年男子用耒耜耕作三天。

——摘编自《中国封建经济史》



(3)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简述从西周到春秋土地所有制形式发生的变化,并分析大量私田被开垦的原因。

材料三:春秋战国时期,鲁国尚儒学;齐地学术较为庞杂,道家之学、儒学都相当发达;楚地道学与词赋最具特色;三晋以法家与游说之士为盛……

——摘自邹逸麟《中国历史地理概述》


(4)材料三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在思想学术领域出现了怎样的局面,并分析这一局面与材料一、二的关系?

材料四:晋公子重耳出亡到狄,受到狄人的礼遇并娶狄女为妻。齐桓公北伐山戎,把山戎的东葱和胡豆 (东葱和胡豆为山戎特产)引进中原……

——《文物春秋战国史》

材料五:挟诈而尽坑杀之,……前后斩首虏四十五万人。赵人大震。(长平之战,秦国军队前后斩杀赵 国士兵和俘虏45万人,赵国上下一片震惊。)

——《史记•白起王翦列传》


(5)有人说,春秋转向战国,是社会的进步也是道义的损失。你赞同吗?请根据材料一至五,多角度阐述你的观点。
2022-09-22更新 | 16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温州市岩头片区2021-2022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历史与社会试题
7 . 下图“商鞅方升”,可以佐证商鞅变法的措施有(     
A.奖励军功B.确立县制C.鼓励耕织D.统一度量衡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倾邻国而雄诸侯。……至于始皇,遂并天下。

——《汉书·食货志上》

材料二: 秦朝作为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的肇始,在史册上留下了彪炳千秋的厚重笔墨。秦始皇……缔造了一个大一统的大秦帝国……然而这个伟大帝国仅仅历时十几年就轰然倒塌了。历史的巨大反差,使得秦始皇和他的帝国成为世人关注的千古之谜。

——《王立群读(史记)之秦始皇》

材料三: 华夏民族大一统的国家伟业到了汉武帝时代,完成了从地理空间到精神空间的 整合与凝聚,正是这个伟大而充满凝聚力的民族共同体,承载着中华文明古往今来的生生不息。

——翦伯赞《中国史十五讲》


(1)根据材料一,归纳“商君”改革的两项措施。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商君”改革是如何为材料二中的“秦始皇……缔造了一个大一统的大秦帝国”奠定基础的?
(3)根据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中的汉武帝为实现“从地理空间到精神空间的整合与凝聚”,在政治和思想方面分别采取的措施?
(4)毛泽东《沁园春·雪》一词中有“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 结合所学知识,说说“秦皇汉武”所采取措施在中国历史上产生的共同作用。
9 . 王安石认为,国家积贫积弱的根本在于生产少而民不富,民不富则国不强。以下举措中,旨在从根本上解决国家贫弱问题的是(     
A.募役法B.保甲法C.方田均税法D.农田水利法
2022-07-29更新 | 4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东阳市2021-2022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历史与社会试题
10 . 历史上的变法与改革不同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的进步。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商鞅颁布变法令规定:废除土地国有制,全面实行土地私有制,土地可以自由买卖。这就破坏了奴隶制的生产关系,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

——《中国通史》

材料二:为了保证国家的赋税收入,商鞅制造了标准的度量衡器一一商鞅方升……此外商鞅还规范了进位制度,统一了斗、桶、权、衡、丈、尺,规定六尺为一步,二百四十步为一亩,五十亩为一哇。

——维基百科

材料三:行之十年,秦民大说(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大治。

——《史记商君列传》


(1)根据材料一,概括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从材料看,这项法令的实行有什么作用?
(2)材料二反映了商鞅变法的哪一项重要措施?材料一、二反映了商鞅变法在哪一方面的措施?
(3)从材料三看,商鞅变法取得了怎样的成效?这次改革与秦统一有什么联系?
2022-04-28更新 | 8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嘉兴市桐乡市2020-2021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第一次调研历史试题
首页3 4 5 6 7 8 9 10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