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初中物理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897 道试题
1 . 在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时,小明和小华一起做了如图所示的实验:

(1)如图1所示,用悬挂着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此探究中悬挂着的乒乓球的作用是______。本实验说明______
(2)如图2所示,为了验证(1)中的探究结论,小华同学用手使劲敲桌子,桌子发出了很大的声响,但他几乎没有看到桌子的振动,为了明显地看到实验现象,你的改进方法是:______
(3)如图3所示,敲响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也会发声,并且把泡沫塑料球弹起,该实验能说明______可以传声;
(4)如图4甲所示,把正在响铃的电铃放在玻璃罩内,在逐渐抽出玻璃罩内空气的过程中,会听到铃声逐渐变______
(5)打开阀门,让空气逐渐进入玻璃罩内,又会听到铃声逐渐变______
(6)推理过程:玻璃罩内空气越少,传出的声音越______;如果玻璃罩内抽成真空后,就听不到电铃响铃的声音了;
(7)结论:声音的传播需要______,真空不能______
(8)此实验中,用抽气机抽气不能得到真空,实验的结论是通过______(填序号)得出的结论,是我们学习的第一个理想实验;
A.实验推理B.实验验证C.归纳总结
(9)小明还想利用家里的暖水瓶来探究真空能否传声,如图4乙所示是暖水瓶的简易剖面图,他把音量大小不同的芯片放入瓶中,根据听到的声音进行判断,下列是他设计的几组比较因素,其中合理的是______(单选,填序号)。
A.用一个完好的和一个已经漏气的瓶胆进行比较
B.将音量大小不同的芯片先后放入瓶胆中进行比较
2021-09-28更新 | 298次组卷 | 2卷引用:江苏省盐城市景山中学2020-2021学年八年级10月月考物理试题
2 . 唐大伟同学在做探究光的折射特点实验。如图是光从空气射入水中时的光路。实验中发现,入射光线、折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的两侧。通过实验还得到如下数据(见表格)。
(1)分析表中的数据,可得出的结论是:
①光从空气斜射到水面时,将同时发生________现象。
②光从空气斜射到水面时,折射角随入射角的变化关系是:___,且折射角____(大于/等于/小于)入射角;当光从空气垂直射到水面时,折射角等于零。
(2)根据表格还能观察到反射角____(大于/等于/小于)入射角。
(3)唐大伟同学说根据上述实验中的发现和结论②就能总结出光的折射特点。请你对该同学通过上述探究实验得出光的折射特点的过程作出评价。是否存在不足?请简要说明理由。
答:___
理由:__________
(4)请用箭头把题中的光路标出入射光线、折射光线、反射光线的传播方向(有一条光线方向标错,该问不得分)。(        )
2020-12-21更新 | 203次组卷 | 1卷引用:《单元测试定心卷》 2020-2021学年八年级物理上册单元测试定心卷(苏科版) 第四章 光的折射 透镜(基础过关)
3 . 请你结合下文回答下面问题。

理想实验


理想实验,又叫做“假想实验”、“抽象的实验”或“思想上的实验”,它是人们在思想中塑造的理想过程,是一种逻辑推理的思维过程和理论研究的重要方法。“理想实验”虽然也叫做“实验”但它同前面所说的真实的科学实验时有原则区别的,真实的科学实验是一种实践的活动,而“理想实验”则使一种思维的活动;前者是可以将设计通过物化过程而实现的实验,后者则使由人们在抽象思维汇总设想出来而实际上无法做到的“实验”。
但是,“理想实验“并不是脱离实际的主观臆想,首先,“理想实验”是在真实的科学实验的基础上,抓住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的影响,对实际过程作出更深入一层的抽象分析。其次,“理想实验”的推理过程,是以一定的逻辑法则为根据的,而这些逻辑法则,都是从长期的社会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并为实践所证实了的。
在自然科学的理论研究中,“理想实验”具有重要的作用。作为一种抽象思维的方法,“理想实验”可以使人们对实际的科学实验有更深刻的理解,可以进一步揭示出客观现象和过程之间内在的逻辑联系,并由此得出重要的结论。
作为经典力学基础的惯性定律,就是“理想实验”的一个重要结论。这个结论是不能直接从实验中得出的。伽利略曾注意到,当一个球从一个斜面上滚下而又滚上第二个斜面时,球在第二个斜面上所达到的高度同它在第一个斜面上开始滚下时的高度几乎相等。伽利略断定高度上的这一微小差别是由于摩擦而产生的,如能将摩擦完全消除的话,高度将恰好相等。然后,他推想说,在完全没有摩擦的情况下,不管第二个斜面的倾斜度多么小,球在第二个斜面上总要达到相同的高度。最后,如果第二个斜面的倾斜度完全消除了,那么球从第一个斜面上滚下来之后,将以恒定的速度在无限长的平面上永远不停运动下去。这个实验无法实现的,因为永远也无法将摩擦完全消除掉。所以,这只是一个“理想实验”。但是,伽利略由此而得到的结论,却打破了自亚里士多德以来1000多年间关于受力运动的物体,当外力停止作用时便归于静止的陈旧观念,为近代力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后来,这个结论被牛顿总结为运动第一定律,即惯性定律。
“理想实验”在自然科学的理论研究中有着重要的作用,但是,“理想实验”的方法也有其一定的局限性。“理想实验”只是一种逻辑推理的思维过程,它的作用只限于逻辑上的证明与反驳,而不能用来作为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相反,由”理想实验”所得出的任何推论,都必须由观察或实验的结果来检验。
(1)理想实验的基础是______
(2)下面是伽利略理想斜面实验打乱后的步骤:
①减小第二个斜面的倾角,小球在这斜面上仍然要达到原来的高度。
②两个对接的斜面,让静止的小球沿一个斜面滚下,小球将滚上另一个斜面
③如果没有摩擦,小球将上升到原来释放时的高度。
④继续减小第二个斜面的倾角,最后使它成水平面,小球要沿水平面做持续的匀速直线运动。
在上述的实验步骤中,有一个是实验事实,其余是推论,属于可靠实验事实的是______(填序号)。把上述理想实验的设想步骤按正确的顺序排列是______(填序号)
(3)大家耳熟能详的比萨斜塔上“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实验,其实在历史上并没有确切的记载,但是对于亚里士多德认为的“质量大的物体下落块”的说法,伽利略用了理想实验的方法来反驳。
根据亚里士多德的理论,两个铁球,一个10磅(磅是一种质量单位),一个1磅,同时从高处落下来,10磅的一定先着地,速度是1磅的10倍。那么把这两铁球栓在一起,落得慢的就会拖住落得快的,落下的速度应当比10磅的铁球______(快/慢);但是,如果把拴在一起的两个铁球看作一个整体,就是11磅,落下的速度应当比10磅的铁球______(快/慢);这样,从一个事实中却可以得出两个相反的结论,说明亚里士多德的理论是有问题的。
4 . 小明做探究“真空是否能传声”的实验,如图所示。

(1)如图所示,把正在响铃的电铃放在玻璃罩内,在逐渐抽出玻璃罩内空气的过程中,会听到铃声逐渐变_______,最后几乎听不到声音。
(2)推理过程:玻璃罩内空气越少,传出的声音越小;如果玻璃罩内抽成真空后,就听不到电铃响铃的声音了。
(3)结论:声音的传播需要________
(4)此实验中,用抽气机抽气不能将玻璃罩内抽到绝对真空,实验的结论是通过______(填序号)得出的,该实验是我们学习的第一个理想实验。
A.假设推理        B.实验验证                         C.归纳总结
20-21八年级上·全国·课时练习
5 . 唐大伟同学在做探究光的折射特点实验,如图是光从空气射入水中时的光路,实验中发现,入射光线、折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的两侧,通过实验还得到如下数据(见表格)。
入射角α15°30°45°60°
反射角β15°30°45°60°
折射角γ11.3°22.1°35.4°40.9°

(1)分析表中的数据,可得出的结论是:
①光从空气斜射到水面时,将同时发生____________现象;
②光从空气斜射到水面时,折射角随入射角的变化关系是:______,且折射角______(大于/等于/小于)入射角;当光从空气垂直射到水面时,折射角等于零;
(2)根据表格还能观察到反射角______(大于/等于/小于)入射角;
(3)唐大伟同学说根据上述实验中的发现和结论②就能总结出光的折射特点,请你对该同学通过上述探究实验得出光的折射特点的过程作出评价,是否存在不足?请简要说明理由;
答:______;理由:______
(4)请用箭头把题中的光路标出入射光线、折射光线、反射光线的传播方向(有一条光线方向标错,该问不得分)。______
2020-10-19更新 | 29次组卷 | 1卷引用:《课时同步练》2020-2021学年八年级物理上册课时同步练(苏科版)第四章 光的折射 透镜 4.1 光的折射
20-21八年级上·全国·单元测试
实验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小明做探究真空是否能传声的实验,如图所示。
(1)如图甲,把正在响铃的电铃放在玻璃罩内,在逐渐抽出玻璃罩内空气的过程中,会听到铃声逐渐变___
(2)打开阀门,让空气逐渐进入玻璃罩内,又会听到铃声逐渐变____
(3)推理过程:玻璃罩内空气越少,传出的声音越____;如果玻璃罩内抽成真空后,就听不到电铃响铃的声音了;
(4)结论:声音的传播需要____,真空不能____
(5)此实验中,用抽气机抽气____(填“能”或“不能”)得到真空,实验的结论是通过____(填序号)得出的结论,是我们学习的第一个理想实验;
A.推理假设       B.实验验证       C.归纳总结
(6)小明还想利用家里的暖水瓶来探究真空能否传声。如图乙所示是暖水瓶的简易剖面图。他把音量大小不同的芯片放入瓶中,根据听到的声音进行判断。下列是他设计的几组比较因素,其中合理的是____(填序号);
A.将同一个暖水瓶塞上瓶塞和不塞瓶塞进行比较
B.用一个完好的和一个已经漏气的瓶胆进行比较
C.将音量大小不同的芯片先后放入瓶胆中进行比较
D.把同一个暖水瓶的瓶胆放在近处和远处进行比较
2020-09-16更新 | 977次组卷 | 10卷引用:《初中同步单元卷》2020-2021学年八年级物理上册同步单元AB卷(鲁科版) 第02章 声现象单元测试卷(B卷提升篇)
7 . 王大伟同学在做探究光的折射特点实验。如图是光从空气射入水中时的光路。实验中发现,入射光线、折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的两侧。通过实验还得到如下数据(见表格)。
入射角α15°30°45°60°
反射角β15°30°45°60°
折射角γ11.3°22.1°35.4°40.9°

(1)分析表中的数据,可得出的结论是:
①光从空气斜射到水面时,将同时发生______________________现象;
②光从空气斜射到水面时,折射角随入射角的变化关系是:___________,且折射角___________(填“大于”、“等于”或“小于”)入射角;当光从空气垂直射到水面时,折射角等于___________
(2)根据表格还能观察到反射角___________(填“大于”、“等于”或“小于”)入射角;
(3)王大伟同学说根据上述实验中的发现和结论②就能总结出光的折射特点。请你对该同学通过上述探究实验得出光的折射特点的过程作出评价是否存在不足?请简要说明理由。答:___________;理由___________
2020-12-30更新 | 163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镇江市江南、索普、江科大附中2020-2021学年八年级12月月考物理试题
8 . 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小明将一块厚度为0.5cm的玻璃板架在水平台板上面,再取两支完全相同的蜡烛A和蜡烛B,分别竖直放置于玻璃板两侧,点燃玻璃板前的蜡烛A。
(1)在实验中,室内光线应______(亮/暗)一些,玻璃板一定要______放置,小明透过玻璃板看到了蜡烛A的两个像,他用未点燃的蜡烛B找到了这两个像,分别位于图中的A'和A″处,其中A'处的像是蜡烛A通过玻璃板的______P/Q)平面成像得到的,两个像中,距离观察者较远的像较______(暗/亮);
(2)小明在A'处放了一张白纸做光屏,透过玻璃板看到光屏上有蜡烛A的像,总结出平面镜成的是实像,他得到的结论是______(正确/错误)的,理由是______
(3)小明按照图甲中的测量方法,改变蜡烛A的位置,认真测量并记录了一些数据:
物距u/cm5.06.07.08.0
像距v/cm4.55.56.57.5
然后得出像距小于物距的结论,你认为他的测量错误的是______;(物距u/像距v

(4)小明又选择了一块平面镜进行了实验如图乙,他将一枚硬币放在竖直的平面镜前,硬币的像在a处;将平面镜平移至图丙所示的位置时,硬币的像成在______a处/b处/c处/不成像)。
2020-11-18更新 | 203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盐城市射阳县2019-2020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物理试题
9 . 小芳在探究“通过导体的电流跟导体电阻的关系时,设计了如图所示的电路.在实验过程中,她保持电源电压不变,先后 6 次从小到大更换 A、B 间的定值电阻 R,测得相应的电流值如表1 所示,分析数据发现总结不出电阻和电流的定量关系,认真思考后, 发现自己在每次更换电阻后的实验操作中有遗漏,补充实验操作后,再次测量并记录了表2 的实验数据,分析得到了正确结论.请你解答:

表一
电阻R51015202530
电流I/A0.800.600.480.400.340.30
表二
电阻R51015202530
电流I/A1.200.600.400.300.240.20
(1)需补充遗漏的操作是,在每次更换电阻后_______。多次更换定值电阻进行实验是为了_______
(2)分析表 2 得到的结论是_______
2020-01-29更新 | 119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太原市2019-2020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物理试题
2020九年级·上海·专题练习
实验题 | 较难(0.4) |
10 . 为了探究漂浮在液面上的均匀实心正方体物块露出液面的高度h与哪些因素有关,某小组同学进行了讨论并形成了两个猜想。猜想(一)认为h的大小可能与液体的密度ρ有关,猜想(二)认为h的大小可能与正方体物块的密度ρ有关。为此,他们与老师一起设计了探究方案如下:
探究步骤(一):探究h与液体密度ρ的关系
1.测出正方体物块的边长H
2.将这个正方体物块分别漂浮于不同液体中,测出相应的h值。
3.记录数据并归纳总结结论。
探究步骤(二):探究h__________的关系
1.选用不同密度的若干正方体物块,要求它们的边长相等,测出边长H
2.将不同密度的正方体物块分别漂浮于水面上,测出相应的h值。
3.设计记录数据表如表一所示:
表一

4.记录数据并归纳总结结论。
探究步骤(三):进一步综合分析并归纳总结结论。
①你认为探究步骤(一)中需要改进的地方是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请你填写完整“探究步骤(二):探究h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关系”。
③该小组同学在完善方案后进行了实验探究活动,其中实验步骤(二)收集到的数据如表二所示:
表二

根据实验序号1与2与3,初步分析可得出的结论是:漂浮在水面上的物块,________
④根据表二的数据可以推测:若露出水面的高度为零时,物块的密度ρ与水的密度ρ的比值等于____
⑤关于正方体物块露出液面的高度h与它的边长H的比值,正确的是_________
A.ρ/ρB.ρ/ρC.(ρρ)/ρD.(ρρ)/ρ
2020-01-17更新 | 135次组卷 | 1卷引用:专题6.5 阿基米德原理-备战2020年中考物理真题模拟题分类汇编(上海市)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