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初中语文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4 道试题
现代文阅读 | 较难(0.4) |

1 . 故乡门前的柳树

刘继才

①老家门前有一棵大柳树。它从小树苗长成拂天大树,一直伴随着我成长。它听到过我的哭声,也看到过我的笑脸。

②我六岁开始上学时,还是日伪时期,我总是不爱去,哭哭啼啼。有时我会带着家里的小黄狗躲到柳树前的高粱地里,抓蚂蚱,斗蛐蛐,看蚂蚁搬家。待到太阳偏西时,我才溜出高粱地,先在柳树下玩一会儿再回家。我把书包卡在树杈上,它却总是往下掉,我心想连柳树也不待见逃学的孩子。

③新中国成立后,父母随在营口工作的二哥、三哥搬到城里住。我故土难离,和大哥、大嫂留在乡下,仍与柳树朝夕相伴。这时候上学,我感到天清气朗,心情愉悦,学习成绩也渐渐好起来,考试常常名列前茅。一次全区统考,我获得了第一名。发布成绩那天,我正好去营口探望父母了,是表哥把奖状捎到家的。他说他从柳树旁走过时,还向邻人炫耀了一番。A柳树该记得吧?

④童年,让我刻骨铭心的有两件事。

⑤一件事,是我患上了伤寒病。在旧社会,这几乎是不治之症。我整天发高烧,昏迷不醒,又没钱请医买药,只好等死。我新长出的恒牙全都脱落,头发也掉光了。姐姐不离不弃,每天背着我,还常到户外晒太阳。热了我们就在柳荫下纳凉,姐姐还不时地给我喝井拔凉水降温。她的背成了我的病床。后来不知为什么,我的病竟渐渐好起来。也许是姐姐的悉心照料,也许是故乡的阳光、井水和柳荫,把我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后来,我长出了新牙和头发。

⑥另一件事,是我经历了一场大饥荒。那年月天灾加人祸,家里仅有的一点粮食,也被国民党兵抢去,连藏在花瓶里的芸豆种也没剩下。连续多日,我粒米木进,去采野菜回来,眼望着家门近在咫尺却再也迈不开步,倒在柳树下,昏了过去。也是姐姐,发现了我,把我背回家。

⑦小学五年级时,我转学到营口。临行那天,我起得很早,走到柳树前,抚摸着它,久久不愿放手。B柳条随风飘荡,似乎在倾诉着留恋之意。小黄狗送我走了很远,不肯离去,总是围绕着我跑。我禁不住流下眼泪。

⑧后来,我每次回故乡,小黄狗总是早早地来迎我,直往我身上扑。走到柳树前,C柳树也总是伸出长长的枝条随风起舞,似乎要将我轻轻抚摸。

⑨如今,柳树老了,树皮斑痕累累,小黄狗则早已逝去。门前路边的沟水“春风不改旧时波”,故乡却有了翻天履地的变化。

⑩高坎,我的故乡,昔日人烟稀少的小荒村,现在已变成了一个人流如织的大镇。这里交通便捷,柳树前的高速公路,通向大海,通向天边,通向乡亲们的梦想。

(《光明日报》2024年01 月05 日15版)

1.“柳树”在文中多次出现,它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
2.做批注是精读文章常用的方法,请自选角度对第①段内容进行批注。
老家门前有一棵大柳树。它从小树苗长成拂天大树,一直伴随着我成长。它听到过我的哭声,也看到过我的笑脸。
3.作者在第④段说到“童年刻骨铭心的两件事”与文章主旨有怎样的关系? 请结合文章内容谈一谈。
4.散文的语言独特而有味。文中划波浪线的三句话别有一番意味,请结合三句话的共同之处做简要赏析。
A柳树该记得吧?
B柳条随风飘荡,似乎在倾诉着留恋之意。
C柳树也总是伸出长长的枝条随风起舞,似乎要将我轻轻抚摸。
5.结合全文内容,谈谈你对结尾划线句子的理解。
6.读完这篇文章,也许你会联想到这些词语:童年、故乡、家国……请结合全文内容,选择其中几个词语谈谈你对主题的理解。
2024-04-10更新 | 173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宁夏银川市兴庆区中考一模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 | 较难(0.4) |
2 .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放空一天,只为想您

①今天是我的生日,母亲在时看望母亲,母亲走后就只剩下虚无的感念了。

②母亲曾说:妈想我娃,我娃就来了,只怪妈没把我娃照顾好……而后母亲就泪水涟涟地说起往事,言语里尽是悔恨,但我从来没有怪怨过她。四十八年前,巷子里三个婴儿出天花,唯一挺过来的就是我。如今我快五十岁了,不应该满心感激吗?

③不知为什么,我固执地只想感谢我的母亲,但明明是我的父亲解决了家里的温饱。我的父亲从未打骂过我,但我的母亲脾性不好,又苛求完美,对做错事的我非打即骂。可静下心来回望每个阶段的自己,都有被母亲改造过的深深的痕迹。

④小学时我手脚极不协调,不会翻跟头,不会跳绳,不会踢毽子。可母亲一直教我,直教到我进了中学不再需要幼稚的游戏来陪伴。我虽然一直没学会,却不曾疏离游戏的快乐。童年的我不曾被童年拒绝在门外,源于母亲一直帮我死扛着童年的大门,我才不至于在寂寞里形成孤僻的性格。也因了母亲是老师,各方面都不优秀的我,才有了可怜的小骄傲垫底,倒也不至于学的不好。

⑤中学时,我开始自己带干粮,食宿在小镇,距离家五里,而母亲去了距家更远的村子教学。同学们每周三下午都会回家带下半周的干粮,母亲则会骑着自行车给我送到学校,使我少了往返奔波的辛苦,多了好好学习的时间。假期回到家里,别的孩子都在地里帮父母忙活,我只是被母亲要求在家里复习功课就行。每个假期,都是我强大自己的加油站---笨鸟有了大量的苦练时间,飞起来也就有模有样了。

⑥大学时曾给一个个体户的孩子做过一段时间家教,我骄傲地写信告知家里,母亲就让我将辅导时发生的事情随便写给她。三十年前,只有书信,没有电话。随后我收到了她的回信---让我停止家教,理由很简单:那家长从不和我交流,只让我在柜台里辅导孩子,不尊重我。感觉有伤自尊的事,绝对不能做。母亲是以这句话结束那封信的。

⑦直到现在,我还不知道是该欢喜还是该悲哀:尊严被我呵护得无比大,大到可以为了保护它而舍弃很多。当然,好处也是充分的,我可以问心无愧地挺直腰板,可以安安心心睡个好觉。

⑧工作了,我不怕领导怕母亲。面对同样教师出身的她,我总感觉自己摆脱不了要努力成为好学生的心理---见她时她每次都要问我所带班级的考试名次,班级情况。问得我总不踏实,总怕辜负她,李老师的女儿张老师应该努力成为最好的老师啊,我便越发认真越发努力,为了给母亲响亮的作答。多年后,我在教师岗位上获得了一些小荣小誉,真得感谢身后那根督促我的无形鞭子。

⑨尊严,努力,这是从青春期到工作后母亲教给我的。

⑩细想起来,我没有母亲为我梳头的记忆,从小到大为了不用打理头发,她都给我留着难看的瓜瓢头;没有母亲给我暖手或做精致饭菜的记忆,母亲是有大格局没有小细节的粗线条……但为什么我还老想起母亲,为什么对母亲近而离父亲远?后来,我说服了自己,生日时自然得感念母亲,一个孩子的降生可能有多种原因,但有两个是不可改变的,一是怀胎十月,二是人生人,吓死人。我更爱我母亲就是情理之中了,也就减少了对父亲的愧疚。

生日里,没有母亲可行孝,只好虚无地感念了。

(选自《思维与智慧》,有改动)

1.文章的开头和结尾都提到“虚无”地“感念”,有什么作用?
2.感念母亲,为什么在文章的第③段写“母亲脾性不好,又苛求完美,对做错事的我非打即骂”?
3.作者按照小学、中学、大学、工作时间顺叙的方式,回忆了母亲对自己的教导,请简要概括。
4.认真阅读文章内容,说说母亲有哪些值得“感念”的地方。
5.本文还有几处写到了父亲,有什么作用?
2024-01-21更新 | 35次组卷 | 1卷引用:宁夏吴忠市盐池县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基础知识综合 | 较难(0.4) |

3 . 匾额彰显着艺术,它将书法、雕刻、漆艺与装饰艺术融于一体,各种艺术形式通过匾额得以(指参考并综合多方面的知识或道理而得到全面的透彻的领悟)。

匾额文化中最显著的就是书法艺术,富含人文意蕴的嘉言古训在正大气象的匾额书法中展现得,观者会在仰视之中体悟庄重,在熏陶下被感染。除了书法艺术的,值得一提的还有雕刻技艺的[指(方法或技术等)灵巧高明,超过寻常的,独一无二,没有可以相比的]。无论是方正的楷书,还是笔画连绵的草书,雕刻师傅总能以高超的技艺将其丝毫不差地呈现在匾额上。

(1)根据括号内的解释依次填出①④处的成语。
___________________
(2)②③处填写成语正确的一项是(     
A.浓墨重彩       巧夺天工B.淋漓尽致       巧夺天工
C.淋漓尽致       行云流水D.浓墨重彩       行云流水
2024-01-20更新 | 25次组卷 | 1卷引用:宁夏吴忠市盐池县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 | 较难(0.4) |
4 .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人生(节选) 路遥

(前文提要:高加林的教师职务被撤了,在消沉一段时间后,不得已去集市卖馍帮补家庭。)

①吃过早饭不久,在大马河川道通往县城的简易公路上,已经开始出现了熙熙攘攘去赶集的庄稼人,由于这两年农村政策的变化,个体经济有了大发展,赶集上会,买卖生意,已经重新成了庄稼人生活的重要内容。

②公路上,年轻人骑着用彩色塑料缠绕得花花绿绿的自行车,一群一伙地奔驰而过。他们都穿上了崭新的见人衣裳,不是涤步,就是涤良,看起来时兴得很。粗糙的庄稼人的赤脚片上,庄重地穿上尼龙袜和塑料凉鞋。脸洗得干干净净,头梳得光光溜溜,兴高采烈地去县城露面:去逛商店,去看戏,去买时兴货,去交朋友,去和对象见面……

③更多的庄稼人大都是肩挑手提:担柴的,挑菜的,吆猪的,牵羊的,提蛋的,抱鸡的,拉驴的,推车的;秤匠、鞋匠、铁匠、木匠、石匠、蔑匠、毡匠、箍锅匠、泥瓦匠、游医、巫婆、赌棍、小偷、吹鼓手、牲口贩子…… 都纷纷向县城涌去了。川北山根下的公路上,趟起了一股又一股的黄尘。

④当高加林挽着一篮子蒸馍加入这个洪流的时候,他立刻后悔起来。他感到自己突然变成一个真正的乡巴佬了。他觉得公路上前前后后的人都朝他看。他,一个曾经是潇潇洒洒的教师,现在却像一个农村老太婆一样,上集卖蒸馍去了!他的心难受得像无数虫子在咬着。

⑤但这一切是毫无办法的。严峻的生活把他赶上了这条尘土飞扬的路。他不得不承认,他现在只能这样开始新的生活。家里已经连买油量盐的钱都没了,父母亲那么大的年纪都还整天为生活苦熬苦累,他一个年轻轻的后生,怎好意思一股劲呆下吃闲饭呢?他提着蒸馍篮子,头尽量低着,什么也不看,只瞅着脚下的路,匆匆地向县城走。路上,他想起父亲临走时安咐他,叫他卖馍时要吆喝,他的脸立刻感到火辣辣地发烧。

⑥天啊,他怎能喊出声来!

可是,他想,如果我不叫卖,谁知道我提这蒸馍是干啥哩?走到一个小沟岔的时候,高加林突然想:干脆让我先跑到这没人的拐沟里试验喊叫一下,到城里好习惯一些嘛!

⑧他满脸通红朝公路两头望了望,见没什么人,于是就像做一件见不得人的事一样,匆忙地折身走进了公路边的那条拐沟里。他在这荒沟里走了好一段路,直到看不见公路的时候才站住。他站住,口张了一下,但没勇气喊出声来。又张了一下口,还是不行。短短的时间里,汗水已经沁满了他的额头。四野里静悄悄的,几只雪白的蝴蝶在他面前一丛淡蓝色的野花里安详地飞着;两面山坡上茂密的苦艾发出一股新鲜刺鼻的味道。高加林感到整个大地都在敛声屏气地等待他那一声白蒸馍哎——!啊呀,这是那么的难人!他感到就像要在大庭广众面前学一声狗叫唤一样受辱。他用手背擦了一下额头的汗水,决心下一声非喊出来不可!他狠狠地咽了一口唾沫,把眼一闭,张开嘴怪叫一声:白蒸馍哎——他听见四山里都在回荡着他那一声演戏般的、悲哀的喊叫声。他牙咬住嘴唇,强忍着没让眼里的泪花子溢出来。

⑨他直愣愣地在这个荒沟野地里站了老半天,才难受地回到公路上,继续向县城走去。从他们村到县城只有十来里路,但他感到这段路是多么的漫长和艰维。他知道,更大的困难还在前头——在那万头攒动的集市上!

⑩当他走到大马河与县河交汇的地方,县城的全貌已经出现在视野之内了。一片平房和楼房交织的建筑物,高低错落,从半山坡一直延伸到河岸上。亲爱的县城还像往日一样,灰蓬蓬地显出了它那诱人的魅力。他没有走过更大的城市,县城在他的眼里就是大城市,就是别一番天地。他对这里的一切都是熟悉的,亲切的;从初中到高中,他都是在这里度过。他对自己和社会的深入认识,对未来生活的无数梦想,都是在这里开始的。学校、街道、电影院、商店、浴池、体育场……生活是多么的丰富多彩!可是,三年前,他就和这一切告别了……现在,他又来了。再不是当年的翩翩少年,衣服整洁而笔挺,满身的香皂味,胸前骄傲地别着本县最高学府的校徽。他现在提着蒸馍篮子,是一个普通的赶集的庄稼人了。

⑪往事的回忆使他心酸。他靠在大马河桥的石栏杆上,感到头有点眩晕起来。四面八方赶集的人群正源源不绝地通过大桥,进了街道。远处城市中心街道的上空,腾起很大一片灰尘,嘈杂的市声听起来像蜂群发出的嗡嗡声一般。

⑫他猛然想到一个更糟糕的问题:要是碰上他在县城的同学怎么办?他下意识地抬起头,先慌忙朝前后看了看。这时候他才真正后悔赶这趟集了。一般的赶集倒也没什么,可他是来卖蒸馍的呀!现在折回去吗,可这怎行呢!他已经走到了县城。再说,家里连一点零花钱都没有了,这样回去,父母亲虽然不会说什么,但他们肯定心里会难受的——不仅为这篮没卖掉的蒸馍,更为他的没出息而难受!

不,他想,我既然来了,就是硬着头皮也要到集上去!当然,他也在心里祈告,千万不要碰上县城里的同学。

(小说以改革时期陕北高原的城乡生活为时空背景,描写了高中毕业生高加林回到土地又离开土地,再离开土地,再回到土地这样人生的变化过程构成了其故事构架。表面上,路遥似乎在带领我们观察一座座陕北农村的现实村落和客观生活,实际上是在引导我们去体验隐藏在这些善良的普通民众身上的伟大情感和优良品德,肯定了传统美德为行为准则而不断进取的追求意识和奋斗精神。)

1.请梳理小说中高加林卖馍的行程和心情,补全下面的表格。
行程心理变化
大马河川道通往县城的简易公路上
无奈、悲哀
大马河与县河交汇的地方
2.请从描写的角度赏析第⑧段的画线句。
“四野里静悄悄的,几只雪白的蝴蝶在他面前一丛淡蓝色的野花里安详地飞着;两面山坡上茂密的苦艾发出一股新鲜刺鼻的味道。”
3.文段中的主人公高加林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你结合选段情节概括高加林的人物形象。
4.第1~3段似乎跟文章没有什么关联,可不可以删去?请简要说说你的理解。
5.高加林曾是一个有理想的农村青年,然而特定的社会状况、城乡生活的巨大差距让他的一腔热血无处施展;性格上过于自尊,倔强和虚荣又逐渐消磨了他坚定的信念,这些因素共同造成了他事业和爱情上的失败和人生的悲剧。在你学过的课文,读过的名著中,有身处逆境而勇敢面对、突破困境的人吗?请列举一例,用一句话概括其突破困境的经历。处于青春期的我们,难免遇到挫折甚至失败,请你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你是怎样面对困难、突破困境的。
现代文阅读 | 较难(0.4) |

5 . 泥巴是怎样炼成的

——记自治区非遗传承人“陶人”王永红

①王永红是贺兰县的名人,她最喜欢别人对她的称呼是“陶人”,这也是她的微信昵称。王永红老师说:“我是土生土长的陶乐人,用家乡土捏制家乡人,我称它为‘乐陶泥人’。”

②“陶人”王永红长期从事泥塑与剪纸创作,致力于民间艺术的发掘与研究,用泥巴讲述村里的故事。2006年至今以《一个村子故事》为主题共创作了1000多件泥塑作品,反映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农村的风土人情。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源自于王老师对家乡人和身边事的悉心观察。

手作是怎样的一种美啊?

是旁无一物的寂静,

是思无杂念的守持,

一双手是一切美的源头!

一块泥幻化众生之相,

一团火烧出精气之神。

③“陶人”王永红老师利用学校得天独厚的教学资源,将民间艺术渗透于美术教学之中,将泥塑、剪纸等民间艺术带入课堂。泥塑被纳入贺兰县一中校本课程,在手工实践中科普传统技艺。

④2007年9月贺兰县第一中学泥塑工作坊正式成立,贺兰一中在夯实校园文化基础的同时,结合“弘扬非遗文化打造特色校园”建设,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筹建了占地350多平方米的非遗传承基地。2021年自治区教育厅又投资50万元配置了一体化的电子数学设备,更新了电窑、炼泥机、陶艺拉坯机、泥塑制作工具等设备。王永红老师在课余时间开班进行泥塑技艺传承,学生学到了一技之长,放飞了个性,锻炼了动手能力,丰富和活跃校园文化生活,更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⑤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多年来王永红老师在校领导的大力支持及美术组同仁们的共同努力下,泥塑工坊已成为该校的艺术教育品牌。2014年被列为“银川市级非遗传承基地”;2018年被银川市文广局评为“银川市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陶人”王永红老师也多次应国侨办邀请,出国参加“中华文化大乐园”到海外的教学活动,把原生态的黄河泥塑制品作为宁夏的文化名片传播到了海内外!把本地的“非遗”特色融入课堂教学,进一步提升“非遗”的可见度、美誉度和影响力,培养了一批热爱“非遗”、掌握“非遗”制作技能的学生,“陶人”王水红功不可没。依托校园浸润,“非遗”的生命力和创新性均得到增强,在社会各界引起积极反响。2008年王永红泥塑作品参加宁夏首届文化旅游产品展示会获得金奖;2010年王永红泥塑艺术精品亮相上海世博会;泥塑《山花儿与口弦》《回娘家》参加由文化部国家旅游局举办“2014中国国际旅游商品博览会”暨“2014中国旅游商品大赛”获得铜奖;2021年泥塑作品参加宁夏黄河流域非遗作品创意大赛,荣获“一等奖”……

⑥荣誉不胜枚举,泥巴在她王永红手中“活”了起来。作品《看大戏》中,几个调皮的小孩“猴”在一截树根上,争相眺望着远处的舞台,台上一群身着戏服的演员在吼秦腔。送戏下乡的情景再现。这是王永红自2006年起创作的《一个村子的故事》的延续,至今已丰富至1500余件作品。除了捏泥人,王永红近几年来致力于集中创作场景式泥塑,一组作品由房屋、水井、篱笆、家畜以及身处其中的主人家共同组成,再现农耕生活以及中国传统习俗。经10多个小时高温烧制,将泥塑制成了中空、轻便、可水洗的陶制品。王永红说:“现在除了创作时仍需使用‘骨架’,成熟的作品可以使用模具,这样方便带学徒,让手工技艺得以传承。量产后可买卖、可赠送、可收藏,作为文创产品进入市场。”

⑦贺兰县文创中心展厅里还有这样一组泥塑,一位指挥和四位件奏者中间,数十位系着红领巾的小学生张开嘴巴大声放歌,站在这组泥塑前,似乎已经听到了红歌阵阵。这是建党百年主题作品《唱支山歌给党听》,同题材的还有《送军粮》《做军鞋》等。这20多年来社会主义新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民族团结、美丽乡村、文化大院等现实题材为王永红老师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创作灵感和素材,也让王永红老师的作品与时俱进,用发现的慧眼和一双匠手来讴歌我们这个新时代!王永红说:“接下来我还要创作生态移民中有关闽宁协作的主题作品,用泥巴讲述发生在贺兰山下的故事。”

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地区和民族传统文化的珍贵记忆,展示了源远流长的独特生产、生活风俗,彰显着特色鲜明的民族文脉。学校是文化艺术教育的主阵地,传承人是弘扬民族艺术的先头兵,“非遗”进校园是对文化传承的担当,是对文化自信的增强,也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非遗的传承与保护要在生活中弘扬、在实践中创新!这一点上“陶人”王永红老师为我们摸索出了宝贵的经验。

(有删改)

1.请结合文章,说说你对“陶人”的理解。
2.请自选角度,赏析画线句子“一块泥幻化众生之相,一团火烧出精气之神。”
3.请分析第⑥段中“泥巴在她王永红手中‘活’了起来”的原因。
4.第⑦段中“一位指挥和四位件奏者中间,数十位系着红领巾的小学生张开嘴巴大声放歌,站在这组泥塑前,似乎已经听到了红歌阵阵。”是王老师的作品《唱支山歌给党听》所呈现的场景,请你发挥想象,描绘王老师的同题材作品《送军粮》的场景。
5.文章题目《泥巴是怎样炼成的》有什么妙处?请简要分析。
6.请你为王永红老师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方面做出的努力与贡献,写一段颁奖词。(不少于80字)
2023-11-01更新 | 92次组卷 | 1卷引用:宁夏回族自治区石嘴山市平罗县2022-2023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 | 较难(0.4) |
6 .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他留给世界一片美丽的诗园

——回忆屠岸先生

张菱儿

①2017年12月16日,是一个周六。因为感冒,我吃下药早早睡下了。10点多钟手机响了,朋友发来一条消息:屠岸老师走了!我一惊,泪水瞬间蒙住了双眼,与屠岸先生交往的点点滴滴如潮水般一股脑涌进脑海。

②20多年前,我读过屠岸先生翻译的我国第一部《莎士比亚十四行诗》和《济慈诗选》以及斯蒂文森的儿童诗集《一个孩子的诗园》。屠岸先生原名蒋璧厚,1923年11月22日生于江苏常州,是我国著名诗人、翻译家、出版家,曾任人民文学出版社总编辑。

③近几年,我每年都会登门拜见屠岸先生几次。先生为人谦和,每次见面,都布衣素衫,胡子刮得干干净净。有一次拜访,我提出请先生帮我们主编《给孩子们的诗园·外国童诗卷》,先生爽快地答应了。

④2016年5月5日,我去给屠岸先生送书。他的大女儿章建姐告诉我,父亲每天都要工作六七个小时,读书、看报、写日记,给读者写信,等等。晚上睡前,他都会默诵诗歌,这是屠岸先生多年来保持的一个习惯。

⑤同年9月的一天,屠岸先生给我们选好了《给孩子们的诗园·外国童诗卷》的目录,打电话要我去拿。正好我们社有一本外国诗集《今天我想慢吞吞》出版,于是和编辑带着那本书去拜望屠岸先生。93岁的屠岸先生,说话和行动不慌不忙,思维依旧敏捷,自带一种诗人的韵致和儒雅。他拿着那本书,兴致勃勃地朗读起来,编辑赶紧掏出手机,把当时的情景录下来。

⑥屠岸先生送给我一幅字: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抱着这珍贵的礼物,我心里一阵温暖和感动。

⑦2017年6月的一天,叶嘉莹先生主编的《给孩子们的诗园·古诗卷》出版,这本书和屠岸先生主编的《给孩子们的诗园·外国童诗卷》是同一系列。我给屠岸先生送去样书,并想通过他邀请九叶派唯一健在的老诗人郑敏为《给孩子的诗园·外国童诗卷》作序。屠岸先生告诉我,郑敏先生97岁,年龄大了,他先问问她愿不愿写。

⑧那天,老先生很兴奋,和我聊起学常州吟诵的遥远往事。常州吟诵被国务院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他是常州吟诵三个代表性传人之一。另外两个人是赵元任和周有光,两位先生也都相继过世了。

⑨屠岸先生出身书香世家,他说他的吟诵源于母亲,而母亲的吟诵,主要是跟他的大舅公学来的。他说起这些的时候,神采奕奕,还用常州吟诵吟了杜甫的《春望》和李白的《静夜思》。征得屠岸先生和章建姐的同意,我把先生吟诵时的影像用手机录了下来。章建姐说,能多留些资料就多留些吧!

⑩2017年11月末的一天,估摸着屠岸先生主编的《给孩子们的诗园·外国童诗卷》要印制出来了。我联系章建姐,才知不久前屠岸先生检查出淋巴癌,住进了和平里医院。12月2日,我带着催请来的样书,和社长张弋辉、总编辑张昀韬一同去医院探望。其时先生正在昏睡,二女儿章燕守在床前。她告诉我们,父亲大部分时间都在安静地睡觉,不觉得难受。

⑪我们正说话间,屠岸先生突然睁开眼睛。我赶忙捧着样书,蹲在先生的床前,告诉老人家,他给孩子们主编的书出版了。我一页一页翻给先生看,先生的眼睛努力睁得很大。他一边看,一边虚弱地说着谢谢,一共说了5次!随后,他似乎有些疲惫,又慢慢闭上了眼睛。

⑫其实,该连声说谢谢的人应该是我。每次登门叨扰,先生都给予我很大的支持和帮助,从未拒绝过,或显示出丁点儿的不耐烦。虽然他离去了,但正如97岁的九叶派老诗人郑敏在序言中所说:屠岸先生以其睿智的眼光和敏锐的感觉挑选出来的这些外国童诗,给中国的孩子们带来一片开满鲜花的美丽诗园。我相信从这个诗园里飘来的芬芳的对话,能够超越时间和国度的局限,拥抱所有纯洁和本真。

⑬时间犹如白驹过隙,转眼屠岸先生离开我们一年多了。写下这篇文字的时候,耳边又响起他一唱一顿的常州吟诵:剑外忽传收蓟北,忽闻涕泪满衣裳……我的眼前又模糊一片。

(选自《人民日报海外版》2018年12月29日第 11 版)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作者与屠岸先生交往的三个片段。
2.从本文看,屠岸先生是常州吟诵三个代表性传人之一,先生热衷于吟诵,并有所成就绝非偶然,请你结合本文找出先生能够成功的原因?
3.本文运用了什么记叙方式?有什么样的作用?
4.下面句子中的加点词语,分别表现了文中人物怎样的心理?
(1)朋友发来一条消息:“屠岸老师走了!”我一惊,泪水瞬间蒙住了双眼。
(2)他拿着那本书,兴致勃勃地朗读起来,编辑赶紧掏出手机,把当时的情景录下来。
5.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你对屠岸先生的印象?
2023-08-04更新 | 56次组卷 | 2卷引用:宁夏固原地区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 | 较难(0.4) |
7 .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多彩固原

王楚笛

①和宁夏固原相识是一次计划外的邂逅。在天津机场坐上飞机的那一刻,我就一直在脑海中想象固原的模样。

②中国大西北、黄土高原西陲、典型的黄土地,地理书上的这些词汇集在一起,就是我对固原简略的印象。我知道,包括固原在内的西海固一度被称为“苦甲天下”,在我的想象中,那里黄土裸露、千沟万壑、偏远闭塞,土地肯定是缺乏生机、单调灰暗的。然而,当飞机缓缓下降,透过舷窗俯瞰下去,眼前的一切和我的想象大不一样。

③初见固原,大地是绿色的。从飞机的舷窗往外看,湛蓝透彻的天空、伸手可摘的白云、满眼翠绿的青山、层层叠叠的梯田,让我很难将这座城市同黄土联系在一起。驱车前往市中心,道路两旁种满高大挺拔的白杨、细枝低垂的柳树、低矮繁密的灌木,还有五颜六色的鲜花在树下绽放,共同编织出固原的美丽容貌。固原就这样依偎在青葱翠绿的怀抱之中,安静平和。

④从固原市城区到固原市所属的泾源、隆德、西吉和彭阳四县,都有畅通的高速公路,每一条高速公路都把人带向绿色的世界:郁郁葱葱的六盘山、溪水流淌的小南川、国家地质公园火石寨……我在龙王坝遇到一位穿白衬衫的男子,一交谈,得知他是一名回乡大学生,带领乡亲们用心经营,竟在几年时间内,就将龙王坝打造成迷人的乡村度假景点。我还了解到,二十年前还是一片贫瘠高原的彭阳县,现在竟已有极高的森林覆盖率。这不禁让我感叹当地人民的创造力与执行力。傍晚时分,站在以梯田景色闻名一方的金鸡坪前,放眼望去,夕阳下绿色、橙色的梯田互相交织,构成一幅美丽的大地图画。这使我想起固原朋友和我讲过的话:“固原这个地方啊,都说土地贫瘠,什么都种不了。可我们不信啊,大家都铆足了劲,想尽办法植树种草。你现在看一看,很多南方的树在这里都长得很好!事实证明,只要一茬接着一茬干,坚持不懈,就一定能够建设好美丽家园!”

⑤一般来说,来固原的大多数游客,都是冲着这里的红色革命历史而来。站在六盘山红军长征纪念馆的天台上,眺望对面山头的红军长征纪念亭,头顶飘扬的红旗在风中猎猎作响,仿佛在为当年红军不畏牺牲的精神而高歌。举目望去,几只飞鸟掠过蓝天,淡淡的云朵仿佛挂在浅蓝色的幕布上。“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的诗情画意浮现在眼前。大名鼎鼎的将台堡就在不远处。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在会宁和将台堡会师,标志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结束。在彭阳县乔家渠村,我还见到当年接待毛主席的乔生魁老人的孙子——乔德雄。当年的老窑洞,如今已改成毛主席宿营暨彭阳县革命纪念馆,乔德雄全家则住进老窑洞对面新建的三孔砖结构宽敞窑洞内。乔德雄告诉我,自己不愿意搬走,就想留在这里,就近守着这块革命圣地,把中国革命精神一代一代传颂下去。

⑥随着对固原了解的增多,我对固原的黄色也有了深的认识。固原的黄色不仅指的是深厚的黄土,更是这片黄土之上孕育的灿烂文明。那条横穿固原的战国秦长城,虽然只剩下一段蜿蜒的土坡,却记录着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不屈不挠、顽强屹立的精神。固原博物馆内收藏的鎏金银壶、琉璃碗等珍品,引发着人们对这古丝绸之路上的明珠曾经繁华的无穷想象。还有鼎鼎有名的须弥山石窟,成为古丝绸之路繁荣盛景和东西文明大交流大融合灿烂成果的见证者。

⑦几天的走访见闻,让我看到一个生机蓬勃的多彩固原。在六盘山红军长征纪念馆,我遇到再走长征路的央媒记者,长征精神正在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身上传递。在固原市大力扶持的“四个一”林草产业示范园,我看到“一棵树、一株草、一朵花、一棵苗”的朴实发展思路,正使固原山川更加秀美、人民生活更加富裕。在现代化的固原博物馆、修缮中的老城墙、被精心保护的秦长城,我更看到富裕起来的固原人对悠久厚重的文明传统的珍惜与呵护。

⑧返程的飞机腾空而起,回头再看机翼下的固原,如诗如画,令人流连。我相信,固原人民一定会用勤劳的双手,在这块古老的大地上描绘出更加绚烂的画作。


(1)作为赞美固原的文章,第②段为何回顾“苦甲天下”?
(2)⑤段画线句子有何表达效果,请品析。
(3)⑥段加点词“更”在结构与主题方面有何作用。
(4)联系全文说说“多彩固原”的具体理解。
(5)文章在描述固原观感的时,写了几个人物,请说说作者这样选材的意蕴有哪些?
(6)请你为固原红色旅游写一则标语,至少使用一种修辞。
2023-07-24更新 | 25次组卷 | 1卷引用:宁夏吴忠市同心县2021-2022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 | 较难(0.4) |

8 . 霜气

许冬林

①霜一落,天地白,日子就枯老了。

②大多数植物,止步于霜门之外。在霜期,它们或者萎谢芳华,或者停止生长。比如,昨天还一身志气高高挂在枝头的紫扁豆,在风日里炫耀果实,一夜寒霜降临,叶子就彻底凋了,果实也溃败软烂,成为农人也不要的废物。

③可是,总还有一些植物们要穿越繁霜,挺过酷寒,到春天去开花。霜,是它们到达春天要经过的第一道森严关口,是它们锻造经脉风骨的砧与锤。

④霜降之后,物质退场,精神世界开始向着另一种纬度,拔节攀登。

⑤少年时,爱看繁霜覆盖下的白菜、油菜和冬小麦。当第一场寒霜覆盖下来,上学经过的那片油菜,就立住了,一个深冬,一直就抱着那么几片叶子。那几片叶子在霜里不断以匍匐的姿势,将叶片摊向泥土。油菜叶子的颜色,也在寒霜里不断浓缩沉淀,变成暗沉的深绿、墨绿,似乎掺着低眉思索的精神重量。还有那叶梗,伸手掐它,不太容易折断——霜让它们变得更结实。

⑥可是,春天一到,油菜们就抬起身子呼呼地往上冲,新生的绿叶子汪汪地饱含汁水,和底下那些经霜的叶子相比,颜色迥异如两个国度,质地也不如老叶紧实。春天上学放学,经过日日蹿升的油菜田,透过那些新嫩的鲜叶,我常心疼那些还保持着匍匐姿势的霜叶。

⑦我想,我最初读到的霜气,大约就是那些在春日里沉默在低处的庄稼的老叶。

⑧在霜里,保持低姿态的植物,还有江滩上的芒草。经霜的芒草,叶子由黄变红,是一种很结实的红,有陶器的质感。少年时,冬天早上乘车到县城上学,车行江堤上,远远俯瞰堤脚沙滩上成片成片的芒草,在白霜与水汽里,仿佛残存的古陶遗址。

⑨不是所有的生长都时值和风丽日、斜风细雨。总有一些植物,是带着霜气,度春秋年华。那些霜气,渗透生长的经脉,慢慢成为它们身体里那一段低沉的音乐,那一块深沉的颜色,那一截紧实坚硬的骨骼。

⑩霜气,让一棵植物向内生长,追求内部的丰饶,内部的重量。

在乡间,有许多事情,必要等到下霜之后才能开始。霜,让许多事情有了神圣的仪式感。

菜园里的雪里蕻长得茂盛青碧,可是母亲不砍。母亲耐心等,翘首等,等下霜。母亲说,下霜之后的雪里蕻腌了才好吃。似乎,秋天的好风日里生长的雪里蕻,虽然体貌俊朗,但是内在气质不够,总要等一场霜下来,紧紧菜的骨肉,收收它的尘俗气,一棵植物的冬之韵味才激出来了。

是霜,敲打出它们的冬之韵味。

世间好物,除了拥有春之希望,夏之蓬勃,秋之丰硕,一定还要有属于冬的那一种静默,那一种凛然,那一种寂然自守。

霜里的柿子,挂在枝叶尽凋的苍黑枝干上,耀眼得胜似万千盏灯笼。那样的柿子,入口冰凉,有深长的甜。秋天从沙土里挖出的红薯,味道并不佳,我们江边人不急着吃,把红薯放进地窖里,等微微的低温让红薯把身体里的淀粉慢慢转化成糖分。在霜重风冷的冬日,取出经过静思禅修的红薯,红薯味如雪梨。

在冬天,放学回家吃午饭,母亲端出一盆炒白菜。寻常白菜,噗噗冒着白气,入口有谷物一般的甜糯——这是经过霜的白菜,味道丰富得像图书馆。

(节选自《扬子晚报》)

1.文章①②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作用?
2.结合文章内容,请你说说画线句子的含义。
霜降之后,物质退场,精神世界开始向着另一种纬度,拔节攀登。
3.文章第⑥段:“可是,春天一到,油菜们就抬起身子呼呼地往上冲,新生的绿叶子汪汪地饱含汁水”中“抬”和“冲”用字精妙,说说你的理解。
4.文章第段采用了哪种表达方式?请你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5.文章结尾“这是经过霜的白菜,味道丰富得像图书馆”你是如何理解的?
6.联系全文内容,探究文章为什么以“霜气”为题,说说你的理解与思考。
2023-05-23更新 | 107次组卷 | 1卷引用:2023年宁夏中考模拟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 | 较难(0.4) |
9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扫地僧【注】给当下带来善意提醒

钟超

①日前,一张普通的照片在经社交媒体发酵后,在网络上引发了广泛关注。照片中,一位满头白发衣着朴素的老先生,在高铁二等座上埋头翻看资料,同时笔耕不辍地进行演算。粗粗一看,让人感觉这位老先生身体力行地展示了什么叫作活到老学到老。人们感叹的是,照片中的老先生刘先林又是一位扫地僧——他是中国摄影测量与遥感测绘行业的泰斗,曾两次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其多项重大科研成果填补了国内空白,结束了中国先进测绘仪器全部依赖进口的历史。

②在这个众声喧哗的繁华世界里,人们的需求欲望都被充分激发,面对种种诱惑,保持内心的宁静越来越成为一种稀缺的品质,这也是人们对这位老先生持有敬意的原因。诚然,他对社会的巨大贡献与朴素作风之间的反差,让他有足够的理由接受社会的关注与赞美。但对他自身来说,这或许只是多年来的习惯使然。孔子曾称赞学生颜回说: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这是古代知识分子安贫乐道的精神写照,也影响了文人士大夫阶层的性格旨趣。

③真正的读书人都是以读书为乐的人,他们有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因兴趣而忘我钻研,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里,勤奋耕耘,自得其乐。于闲暇时刻,清茶一杯,手持一卷,读至会心处展颜一笑,自我沉醉于书本里面的精神世界,身无半亩,心忧天下;读破万卷,神交古人,庶几为读书人最简易而又高妙的享受。刘禹锡身居陋室,却慨叹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苏东坡被贬黄州,但仍能豁达地享受清风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的陶然之乐。在急功近利、飞扬浮躁的年代,能够静下心来细细体会这种乐趣的人少之又少,而真正静得下心来钻研的人,既能享受到人生有味是清欢的恬淡闲适,往往也能有大成就、得大清明。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孔子所说的这种简单朴素的快乐观,不仅融入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于当今时代也有很强的参照意义。当下,人们受到太多的外在诱惑干扰,专注地做好一件事变得并不容易。此时,偶有朴素低调但功力深厚的扫地僧出现,也算是对时代匆匆脚步的一种善意提醒。


【注】扫地僧:武侠小说中的一个人物。一个沉默、不起眼的小角色,却有着惊人天分和盖世神功。
1.从选文看,“扫地僧”给当下带来哪些善意的提醒?
2.请你为第③段横线处再补写个事实论据。
3.简述本文的论证思路。
现代文阅读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10 . 晨曦里的莫高窟

李宝堂

①记得第一次到莫高窟,是在上世纪70年代初,我在甘肃师范大学学习的时候。从那以后,莫高窟成了我魂牵梦萦的地方,几十年间不分春夏秋冬,数十次到访。或参观洞窟,或临摹壁画,或现场写生,或学术交流,每次都有新的感悟和收获。

②在莫高窟,我瞻仰过雄伟壮观的弥勒大佛,临摹过美丽善良的九色鹿、慈眉善目的菩萨和神采飞扬的飞天,描绘过姿态万千的反弹琵琶,欣赏过张议潮统军出行收复河西的雄强之气……正是在这东方民族之文艺渊海,我寻到了中国美术的古老渊源,确立了心随敦煌的艺术追求。

③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政府的关心支持下,经过几代人的精心保护和整理,莫高窟成为全世界瞩目、光彩熠熠的古代美术博物馆。作为甘肃的本土画家,我们有责任用画笔表达对于敦煌艺术的崇敬与理解。

④我们阅读了有关史料与书籍,领略了敦煌艺术的伟大与神奇,深为常书鸿、段文杰、樊锦诗先生的艺术人生和夜夜敦煌入梦来”“一画入眼中,万事离心头”“我心归处是敦煌的炽热情怀所感动。经过反复探讨,我们确定创作一幅以莫高窟为主体形象的绝版套色木刻版画。为增强现场体验,在动笔之前,我又一次走进莫高窟,感受金秋时节莫高日出的壮美。

⑤大约清晨七点钟,我在朋友的陪同下来到莫高窟,登上莫高窟对面的三危山。站在山顶,微风吹拂,山色朦胧。三危山巅有个牌坊叫南天门,由此俯瞰群山,逶迤连绵,莽莽苍苍,一派雄风。而鸣沙山和莫高窟则静静地沉浸在黎明的晨曦里。

⑥很快,天边泛起了红色,群山渐渐亮了起来。我知道太阳就要出来了,连忙来到正对莫高窟九层楼的宕泉河畔,在当年常书鸿先生写生过的地方,等待莫高日出的动人时刻。

⑦八点二十几分,太阳出来了,最先沐浴到阳光的是鸣沙山主峰。高峻厚重的山体,连绵起伏的沙丘,自然流畅的流沙线条,温暖厚重的赭红色彩和涌动着的大漠气息,在明亮的晨光里呈现出勃勃生机。这时,就像一块大幕缓缓拉开,阳光渐渐下移,刹那间照在了依崖而建的九层楼上。只见宏伟的九层楼渐次变得清晰,高耸的攒尖宝顶、错落的彩绘窟檐、挺拔的红色立柱和高深莫测的红门,在阳光下光彩熠熠,亮丽夺目。陡峭的崖壁和一个个洞窟也瞬间显现,凹凸有致,光影斑驳,如梦如幻。

⑧很快,阳光倾泻于莫高窟前繁茂蓊郁的树丛上,亮黄色的树叶在明媚的晨光里如金子般闪耀,飞鸟凭空翱翔,天地一片辉煌,呈现出史诗般壮丽的图景。

⑨看着眼前的美景,我激动地挥动画笔,记录下这醉人的绝美瞬间。

⑩回到兰州,带着激情,我和朋友投入了创作。我们商量后决定这样描绘:一位画家伫立在莫高窟前,画架已经支起,画布尚是空白,他在起笔之际深情凝望九层楼,激情涌动,一切尽待挥洒。

画面上的人物形象不是很大,但姿态优美,非常醒目。和煦的阳光把九层楼、石窟、崖壁和秋树染得绚丽灿烂,人物与环境自然融合,形成优美的情调和意境。

经过半年多紧张创作,作品终于完成了。展出后画界朋友评论,主题鲜明,形象生动,色彩强烈,具有较强的视觉冲击力和艺术感染力,使人在美的享受中产生无限遐想。

而对于我来说,这不仅仅是完成了一幅画作,更是把莫高窟的秋天、把敦煌之美,永远镌刻在了心中。

(选自《人民日报》2022年5月24日)

1.请根据文章内容,将下列表格填充完整。
文章脉络“我”的情感态度
自从求学时期第一次到莫高窟至以后几十年间到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想用画笔表达对敦煌艺术的崇敬与理解
回到兰州完成与莫高窟相关的画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第⑧段画线句子。
亮黄色的树叶在明媚的晨光里如金子般闪耀,飞鸟凭空翱翔,天地一片辉煌,呈现出史诗般壮丽的图景。
3.读第⑩段画线的句子,赏析加点词语的妙处。
一位画家忙立在莫高窟前,画架已经支起,画布尚是空白,他在起笔之际深情凝望九层楼,激情涌动,一切尽待挥洒。
4.文章以“晨曦里的莫高窟”为题有哪些作用?请说说你的看法。
5.文章结尾作者写道:“把敦煌之美,永远铸刻在了心中。”请说说作者镌刻在心中的美指哪些美?你在初中阶段一定也有镌刻在心中的美,请简要写下来。
2022-06-27更新 | 1081次组卷 | 10卷引用: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宁县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