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初中语文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1 道试题
现代文阅读 | 较难(0.4) |
1 .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问题。

爱的唢呐

赵鹏飞

1)最近,学校办起了各类兴趣培训班,我业余会摆弄几下唢呐,就向校长①毛自荐接下了唢呐培训班。

2)这天,我正在办公室备课,突然有人敲门,进来一个十五六岁的男孩。他先是②生生地看了看四周,然后低声问:赵老师,我是2班的花明,想参加唢呐培训班。

3)这是好事啊!我抬起头,连声说:好啊,欢迎……后面的字却卡在喉咙里,半天没有蹦出来。站在我对面的男孩高高瘦瘦,一双眼睛清澈中带着机灵。可是,他居然是个兔唇,这怎么吹唢呐呢?

4)我轻轻地叹了口气,说:孩子,学东西光靠一腔热情是不够的,还要讲究天分和资质。这话其实已经在暗示花明,他没有学吹唢呐的条件。

5)花明却一脸自信:请老师放心,我一定能把唢呐吹好!显然,他并没有明白我的意思,为了不伤害孩子的自尊,我只能委婉地撂下一句:你先回去吧,关键还要看后面的复试呢。看着花明离去的背影,我的内心有点不安,同时也纳闷起来:这孩子应该知道自身的情况,为什么还要来报名呢?仅仅是因为喜欢吗?

6)不久,复试开始了。我召集了所有学员,先教他们如何将丹田之气徐徐送入唢呐。接着,我就让大伙一个一个上台,当堂试吹,凭唢呐声的清晰程度择优录取。

7)轮到花明时,我不由得替他捏了一把汗。只见他把唢呐芯子送入口中,鼓足力气使劲地吹。可是,因为他的嘴唇关不住风,唢呐始终发不出清晰的声音。花明急了,不停地变换着芯子的位置,想寻找一个可发声之处。那滑稽的样子逗得其他人哄笑起来。突然,花明放下唢呐,抹着泪水转身冲出了教室。我怕他出什么事情,忙跟着追了出去。

8)花明一口气跑回了寝室,等我赶到时,他正坐在床上低声抽泣着。良久,我迟疑着说:孩子,你可能不适合……花明一把抓住我的手,急切地说:老师,我真的想吹唢呐啊!

9)我把心一横,索性来个快刀斩乱麻:你连唢呐都吹不响,还怎么学嘛!俗话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你也可以学别的嘛。花明还是低声请求:老师,能不能给我一点练习时间,再给我一次机会?这孩子咋这么倔呢?为了让他彻底死心,我答应他让他练习后再复试。

10)几天后,花明来找我了。他歪着嘴巴,把唢呐的芯子从右嘴角送进去,然后鼓足力气吹。扭曲的嘴唇堵住了豁口,气流直接送进了芯子里,唢呐顿时发出了清晰的声音。看着那张变形的脸,听着洪亮的唢呐声,我被深深感动了,说:孩子,你通过了!花明的泪水一下子涌了出来。

11可是,为什么花明不顾一切地要学吹唢呐呢?也许,他是真的喜欢吧。我只能这样解释了。这个疑问还没有答案,花明又来找我了:老师,您买唢呐的时候,能不能给我弄一个旧的?越旧越好。

12)这没问题,我家里旧唢呐多的是。为了给花明找旧唢呐,我特意回了一趟老家,从杂货堆的旮旯里翻出一个满是灰尘的唢呐。当我把这个古董交给花明时,那小子居然喜悦得跳了起来:我有唢呐了!我有唢呐了!

13)几天后,唢呐班正式开课了。同学们的热情高涨,我也把这些年吹唢呐的心体会和盘托出。我发现花明听得格外认真,他一边听,一边不时在本子上写写画画,像是在记录什么。

14)一周的理论课结束后,接下来就是实践操作了。按照学校的要求,这时候要收取一定的费用,可当我向花明要钱时,他却默不作声,等了好久,才低声说:老师,我能延迟一点吗?我还没凑够呢。这孩子,咋总是与众不同呢?我叹了口气,说:花明,正常的花销可以向父母要嘛!要不……我给你爸爸打电话吧?

15不,不……花明突然激动起来,不能问我爸爸要钱!我一时愣住了,追问之下才知道,原来,花明很早就失去了母亲,是父亲③含辛苦把他拉扯大的。父亲靠做豆腐维持生计,每天天不亮就挑着担子,挨家挨户地敲门卖豆腐。

16放心吧!我安慰花明,我想你爸爸一定会支持你的,而且卖豆腐是不错的生意啊。花明抽搭了两下,一咬牙,说:可是……我爸是个哑巴啊!一个哑巴?我内心一震,一个哑巴挑着担子,一家一家地敲门拉生意,是多么的艰辛和不易啊!

17)花明流着泪,继续说:一场事故让爸爸永远不能说话了,他一个人养这个家不容易啊!我怕爸爸不同意我学吹唢呐,才找老师要旧唢呐,回家撒谎说是从垃圾堆里捡的……听到这里,我不胜唏嘘,心想:花明这孩子真是懂事!不过,他还是没有解释为什么要学吹唢呐。花明不说,我也不好意思问他。

18)从那以后,我对花明这孩子就多了份关爱,常常抽时间单独点拨他。花明也没④负我的期望,十分刻苦用功,在整个培训班里,他的唢呐吹得最棒。

19)在学校的个人才艺晚会上,花明的一曲唢呐技惊全场,那悠扬婉转的唢呐声,赢得了大家雷鸣般的掌声。表演结束后,我带着花明骄傲地逢人便夸:花明是我培训班里最优秀的学生!花明却在一旁低声说:我不是最优秀的,还有更棒的呢!当大家问是谁时,他却不回答,只是喃喃地说:老师,真的还有更好的,我没撒谎……

20)放寒假的头一天,下了一场鹅毛大雪,我正躲在宿舍里看书,忽然,外面传来一阵悠扬的唢呐声。那是我最拿手的曲子,一定是花明在吹。想不到这小子对唢呐如此狂热,下雪天也不忘记练习。

21)我寻着唢呐声一路跑出宿舍,经过校门口时,突然呆住了,只见雪地里有一个中年汉子,全身都被白雪覆盖了,就像一座洁白的玉雕。他单薄的身子在寒风中瑟瑟发抖,一双冻得红肿的手却仍然紧紧地握着唢呐,边吹边向校园里张望。

22)就在这时,花明从远处跑了过来:爸!那汉子也看见他了,唢呐吹得更响了。那瞬间,我突然明白了花明的心思,为什么他执意要学吹唢呐,因为那能让爸爸开口说话。唢呐正是爸爸的,是一位父亲在向儿子诉说他的爱、他的关心、他的挂念……

23)花明也看见我了,乐滋滋地跑了过来:老师,我担心您知道我教爸爸吹唢呐,会笑我天真,所以一直没说出来……自从爸爸学会了吹唢呐,他卖豆腐再也不用挨家挨户地敲门了,来学校找我也不用再等了。您听听,他的唢呐是不是吹得比我好?他才算是您最好的弟子呢!

24)我顿时僵住了,的确,哑巴父亲才是我最好的弟子。因为,他的唢呐声里充满了爱,那才是世界上最美妙的声音。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填写汉字。
①毛自荐_____
生生_____
③含辛rú _____
④gū _____
(2)文章第(11)段画线句子有什么作用?
(3)“他歪着嘴巴,把唢呐的芯子从右嘴角送进去,然后鼓足力气吹。扭曲的嘴唇堵住了豁口,气流直接送进了芯子里,唢呐顿时发出了清晰的声音。”请从描写角度赏析这段文字。
(4)请理解标题“爱的唢呐”的含义?
(5)请根据你对本文的理解和感悟,写一副对联。
上联:____________;下联:____________
7日内更新 | 13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长春市榆树市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课外阅读 | 较难(0.4) |
2 .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小题。

考试画师

前明英宗试天下画师于京中,以万绿枝头红一点,动人春色不须多为题,诸画工皆于花卉上妆点,独戴文进画天松,顶立一仙鹤,一人画芭蕉下立一美人于唇上作一点红朝廷竟取画美人者,时皆为戴惜不遇。余谓戴画用意固高,然于春色二字究未关会也。

或云,此是宋徽宗时画工戴德淳事,德淳画蝴蝶梦中家万里,作苏武牧羊卧草蝶中,亦善用意。

【注释】①英宗:明朝第六位皇帝。②戴文进:明代画家,“浙派绘画”开山鼻祖。③宋徽宗:宋朝第八位皇帝,书画家。④戴德淳:宋徽宗时画工。
1.文中“余谓戴画用意固高”中“谓”的意思是
2.用“/”给下面的文言语句断句。(限两处)
一人画芭蕉下立一美人于唇上作一点红朝廷竟取画美人者
3.结尾段写戴德淳画“蝴蝶梦中家万里”有何作用?
2024-04-26更新 | 42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吉林省吉林市中考一模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 | 较难(0.4) |
3 .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

水调歌头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清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材料二】

中国古人的飞天梦

魏晓彦

①中华民族是最早具有飞天梦想的民族之一。古代中国人通常把航天科技看成“成仙术”,宇航员被称为“天神”“飞天”“仙人”或“羽人”,而“天宫”便是他们憧憬的梦幻仙境。

②早在春秋时期,木匠的祖师爷鲁班就开始削竹制鸟,名为“木鹊”,上天后可以三天三夜不下来,这是古代中国人最早设计出的飞行器,有关记载见于《墨子·鲁问》中。后来,东汉的张衡等,也都先后发明了类似的简单飞行器。

③人类最早的翼装飞行出现于中国,有记载的最早一位“翼装侠”是西汉末年人,他用鸟羽制成了两只人工翅膀,借此飞越数百步才落下来。因史书上只载其事,未记其名,让他成了一位无名“翼装侠”。

④隋唐中国发明了火药,而宋代的火药武器——火箭,便是现代火箭的雏形。现代载人航天距今只有几十年时间,而中国明代就已经出现了这样的载人飞行试验。

⑤这个航天人名叫万户,他在一把座椅的背后装上47枚当时能买到的最大的火箭,把自己捆绑在椅子上,两只手各拿一个大风筝。飞鸟状的飞行器被安放在山头,万户让人同时点燃47枚火箭,其目的是借着火箭向前推进的动力,加上风筝的上升力量及平衡作用飞向天空。喷着火焰的“飞鸟”带着万户离开山头冲向半空,然而不久,火光消失,飞鸟翻滚着摔在山脚之下,万户也因此丧生。

⑥这次试验以失败告终,万户由此成为古代中国乃至世界为航天事业献身的第一人。万户惊人的胆略和非凡的预见,为后人进入太空打开了思路。为纪念这位世界上第一个利用火箭推力飞行的先驱者,人们将月球背面的一座环形山命名为“万户环形山”,万户的名字被永远刻在了他梦想触及的地方。

⑦新中国建立后,中国航天人一次又一次挑战着古代遥不可及的飞天梦,终于实现了古人飞天的梦想。

【材料三】

载人航天精神我们注重传承优良传统,发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彰显了坚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增添了强大精神力量。

——习近平

探月精神人类探索太空的步伐永无止境。希望你们大力弘扬追逐梦想、勇于探索、协同攻坚、合作共赢的探月精神,一步一个脚印开启星际探索新征程,为建设航天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再立新功,为人类和平利用太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更大的开拓性贡献!

——习近平

1.【材料二】中说“天宫”是古人“憧憬的梦幻仙境”,以下选项关于【材料一】中苏轼憧憬天宫的原因,最不可能的一项是(     )。
A.作为文人,他需要借月抒怀,寄托情感。
B.对天宫、明月的发问,体现他对宇宙的探索和对人生的哲思。
C.词人仕途屡受挫折,借天宫表达对出世和入世的迷茫,是词人矛盾心理的体现。
D.对现实的不满使他具有了强烈的反抗精神,希望朝廷易主。
2.【材料三】中习近平总书记教导我们说要“注重传承优良传统”,请从【材料一】【材料二】中找出作为中学生的我们可以从古人身上继承哪些优良传统。
3.读了以上几则材料,同学们对【材料二】中万户的做法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
甲同学说:“万户为了一次失败的实验而献出宝贵的生命,这个代价太大了,不值得提倡。”
乙同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请以乙同学的身份写下你的看法。
2024-04-22更新 | 42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吉林省长春市长春汽车经济技术开发区中考一模语文试题
4 . 第二单元课文充分体现了家国情怀,初一某班以“爱我中华”为主题开展活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美德,邀请你参加。
1.自古至今,以“爱国”为主题的优秀诗文源远流长,下面选项中没有表达爱国情感的一项是(     
A.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陆游
B.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出塞二首·其一》王昌龄
C.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夏日绝句》李清照
D.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
2.为了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班长准备以“爱国”为主题,开展四个主题活动,请你补充完整:
A“国即是家”主题班会;B“红色精神永流传”主题演讲;C____________________;D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红色精神永流传”主题演讲中,需要同学们分享心中的红色人物。请你向大家介绍一位人物,讲述该人物的爱国事迹。
要求:
①古代、近现代、当代均可;政治家、科学家等任何领域均可。
②概述事件,突出要点。
③不少于100字。
2024-04-15更新 | 46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长春市朝阳区长春外国语学校2023-2024学年七年级4月月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 | 较难(0.4) |
5 .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题。

寂静之光

①我和朋友面对面坐着,安静地吃一碗骨汤面。

②窗外,整个世界寂静无声。偶尔,一个老人从楼下轻咳着走过,空气微微晃动一下,随即恢复如初。呼啸了一夜的大风,在黎明时分就已停息,只有高原上的阳光,照耀着冰封的广袤大地。

③这是正午,家家户户都在厨房里为午餐忙碌。老旧小区的窗户上,氤氲的热气模糊了人们看向天空的视线。

④这个城市的冬天,常常冷得让人绝望。短暂的秋天过后,所有生机勃勃的绿色便消失不见。大地冰冻成坚硬的烙铁,仿佛在这片苍茫的蒙古高原上,生命从未抵达。

⑤一个人在街头瑟缩着行走,总会想起很少有过快乐的童年。每天早自习后,我吸溜着鼻涕,沿着清冷的村庄大道,孤独地走回家去。我的双脚早已冻僵,两手肿得像发面馒头。夜里睡觉因为忘了蒙头,耳朵也已冻裂。庭院里的母亲,似乎永远都在灶房里忙碌。风箱呼哧呼哧地喘着粗气,火焰伸出红色的舌头,照亮母亲年轻的脸。稀薄的阳光洒在柴草上,又将母亲的影子拉长,落在对面的梧桐树上。见到母亲,不知为什么,我的鼻子里酸酸的,有些想哭,但最终还是一边伸手烤着火,一边撒娇似的,哼哼唧唧抱怨着把人冻死的鬼天气。母亲从来没有耐心听我的抱怨,她总是朝炉膛里丢一把玉米秸,训斥我道:快回屋去!可是除了更冰冷的空气,屋里什么也没有。偶尔,也会有父亲,在忙着生炉子。水壶里的水,在火炉上欢快地冒着泡泡,玉米棒槌在炉膛里轰隆轰隆地燃烧着。这温暖的声响,让严厉暴躁的父亲现出难得的温情,他会拉过我,将我的手捧到唇边,努力哈着热气。他的脸被炉火照得发亮,不,整个滴水成冰的冬天,都被照亮了。

⑥此刻,我站在朋友家的厨房里,外面是冰天雪地,屋里热烘烘的暖气却让我感觉都天,已来临。骨汤已经熬成了奶白色,浓郁的香气顺着窗户缝隙飘出。楼下途经的人嗅着空气里弥漫的香味,忍不住停下脚步,仰头冲着窗户咽一口唾液,而后踩着满地积雪,咯吱咯吱地快步走回家去。

⑦手擀面已经咕嘟咕嘟地煮着。一只圆润的西红柿,被朋友切成漂亮的心形。面快熟时,两三棵碧绿的油菜与西红柿一起,在热汤里打个滚儿,便被捞入碗中。面不多不少,恰好两碗,热气腾腾地端上饭桌,碗中红的鲜亮、绿的明净,让人很想再干一杯醉人的红酒。在无数的一日三餐中,这样朴素的一餐,却可能耗费我们许多年,让我们赶了上千里路,才与朋友相聚在一起,坐在餐桌的.两边,一边聊着往事,一边享用着一碗滚烫的骨汤面、一杯清甜的红酒。窗外的大风,在辽阔的北疆大地上日夜扫荡。我们在各自的人生轨道上,按部就班地向前,忙碌不休。如果没有这一场寂静的大雪,如果呼啸的大风不曾唤醒我们内心的哀愁,或许。“改日相聚”永远都不会到来。

⑧一碗面吃完。我们又面对面坐着,说了许久的话。有时,我们也会停下来,看着窗外的雪在高原耀眼的阳光下,纷纷扬扬地飘落。世界浓缩为此刻,除此之外的一切,都没有了意义。只有此刻,生命饱满,天空洁净,在这奢侈的午后,散发出寂静的光芒。

⑨我忽然想起二十多年前,在同样冰冷的冬日里,我的手被父亲粗糙的大手握住的那一刻。那一点儿温暖,延续至今,像炉中跳动的火焰,将我生命中所有的寒冬一一点亮。此刻,一碗已经化为我身体某个部分的骨汤面,接续了这一点儿微弱的光亮,成为我人生中的永恒。

⑩“想吃面的时候,说一声,我做给你吃。”朋友说。

⑪我点点头,推开老旧的防盗门,紧一紧棉衣,将自己融入漫天飞舞的大雪之中。

1.请概括文中最能突出主题的两件事。
2.请从描写的角度,谈谈第二段文字的作用。
3.当“我”抱怨这冻死人的鬼天气时,“我”和母亲的表现各不相同,为什么?
4.本文标题《寂静之光》,你是怎样理解的?请作简要分析。
2024-04-05更新 | 54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名校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6 . 2024年中央电视台的春节晚会是一场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盛宴,让观众领略了千年华夏的璀璨文明。开学后班级以“盛世龙年话春晚”为主题召开班会活动,请你一同参与,探究春晚中的传统文化。
【拟迎春对联】
(1)今年央视春晚以“龙行龘龘(dá dá),欣欣家国”为主题。“矗”古同“鱲”,意为龙腾飞的样子。该主题既有传统文化的底蕴,也体现了现代社会的美好愿景。请根据主题,为央视春晚拟一副对联,上联已给出,请你对出下联。
上联:春回九州万家庆;
下联:___________
【赏传统纹样】
(2)创意节目《年锦》亮点颇多。四位演唱者分别身着汉代庄重大气的深衣、唐代富贵华丽的襦裙、宋代简洁柔美的裙子和明代端庄典雅的袄裙,并通过每套服饰上的典型纹样,演绎着历朝历代的流行经典,让观众们领略到不同朝代的纹样所蕴含的吉祥寓意和审美情趣。请选择下面任意一个朝代的纹样,参照示例解读其寓意。
①唐代有翼瑞狮纹——勇敢祥瑞
②宋代莲花纹——吉祥清廉
③明代大吉葫芦纹——福禄绵长
示例:汉代穗云纹——步步高升
寓意解读:穗云纹,指的是带有像花卉或花穗般云朵的云气。云纹常常被视为天与人之间的桥梁,因此汉代云纹不仅是成仙得道的象征,也具有步步高升的吉祥寓意。
【品长安诗韵】
(3)今年央视春晚西安分会场《山河诗长安》表演深受观众喜爱。该节目将陕派说唱、创意水袖、古乐交响、戏曲表演、诗歌朗诵等多种艺术形式相融合,再现大唐不夜城灯火满长安的恢弘景象,其中运用VR技术将《长安三万里》中的李白“请入”央视春晚现场的形式更是让人耳目一新。
请结合上面文字分析该节目爆火的原因。
2024-03-31更新 | 84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延边州名校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 | 较难(0.4) |
7 .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傅雷的认真与较真

余中先

①翻译家傅雷是很认真的一个人,甚至可以说是很较真的一个人,此乃性格使然。无论对翻译事业,对国家命运,还是对己,对友,对家人,傅雷都很认真,也很较真。

②傅雷是翻译家,对翻译工作的认真,首先是因为他把这看作一项神圣的义务。他最初翻译罗曼·罗兰的《约翰·克利斯朵夫》是在20世纪30年代后期,住在沦陷中的上海。当时,傅雷“闭门不出,东不至黄浦江,北不至白渡桥,避免向日本宪兵行礼”,成天致力于《约翰·克利斯朵夫》的翻译,意在让一个个有热血的青年从沉沦中奋起,寻找反抗的道路。

③学法语,傅雷的经验是“学得慢一些”,“贪多务得是没有用的”,由此也可见他学语言的认真。而在翻译中,傅雷的工作态度又极其认真。认真的态度,加上很高的语言水平,这就保障了他的译文是一流的。

④傅雷为提高自己的汉语感觉,使译文更生动活泼些,更是阅读了大量的中国作品,他曾熟读老舍的《四世同堂》,傅雷很遗憾地发觉,“不但修辞不好,上下文语气不接的地方也很多。还有是硬拉硬扯,啰里啰嗦,装腔作势,前几年我很佩服他的文章,现在竟发现他毛病百出”。此处引傅雷对老舍的批评,其实也无损于老舍的英名,因为好作家的文字也不是篇篇都好。同时,这一件事也佐证了傅雷对文字的较真:可见他“不但对自己的译文不满,对别人的创作也不满”。

⑤说到翻译过程上的认真,傅雷的体会,首先是认真地选择要翻译的作家作品。傅雷选择翻译的法国作家主要是伏尔泰、巴尔扎克、罗曼·罗兰等,这些人的作品在文学史中的地位都是一流的,傅雷译《约翰·克利斯朵夫》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他是本着为启迪中国民族精神,来奋力做他的翻译的。在工作中倾注全部心血,付出全部努力,于他,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事了。

⑥其次,傅雷动笔翻译之前,会“熟读原著,不厌求详”,他曾告诫青年译者,“任何作品,不精读四五遍绝不动笔”。当然,是不是每次工作都要那样,现在也无从可考。

⑦再次,翻译中,对原文的遣词造句之处反复琢磨,“煞费苦心”,琢磨其在原文中“美的法语”,在译文中又如何成为“美的汉语”。当然,其中的苦与乐,难与妙,只有译者自己知道。

⑧翻译初稿完成之后,还有校改这一通工作。傅雷对自己译文的校改,也是极其认真的。从傅雷译文的手稿和校样(无论是二十世纪四十年代,还是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译文)中,我们可以看到他手写的密密麻麻的小字修改,令我想到巴尔扎克本人在其校样上的改动。

⑨傅雷对自己的译文要求之严,在1963年给当时还是年轻译者的罗新璋(后为著名文学翻译家)的信中可见一斑,他明确表示:“鄙人对自己译文从未满意,苦闷之处亦复与先生同感”;“尊札所称‘傅译’,似可成为一宗一派,愧不敢当。以行文流畅,用字丰富,色彩变化而论,自问与预定目标相距尚远。”

⑩傅雷对自己每天要翻译多少字数,也都是绝不马虎的。长年累月中,傅雷每天都在书房中做翻译,自己给自己规定了工作量,每天不达到那个数量,就不做别的。以己及人,他对儿子的钢琴训练也有苛刻的规定,傅聪不完成每日的训练量,是断然不可以去玩的。也正因这样,在短短的58年生命中,傅雷用大约37年的时间认真工作,翻译了约500万文字的译文,包括文学、美术、音乐、政论方面的作品30多部传。

傅雷性格中倔强较真的特点,让他平时待人接物同样十分认真,使他成了一个是非分明、疾恶如仇、刚直不阿之人。据说,傅雷爱吃硬饭。他的性格也像硬米粒儿那样“软”和“懦”不是他的美德,这两个字,他全让给了夫人朱梅馥。这一点,《傅雷家书》中可见端倪。

对别人翻译中的错误,傅雷也持了一种“苛刻”的态度,大概是他不容许那些文字上的差错出现在译文中,大概这些错误排成了铅字,印成了书后太扎眼,太“煞风景”,让他看不下去。

杨绛在《忆傅雷》中谈道:1954年,有一次,在北京开翻译工作者的会议时,傅雷未能到会,只提交了一份书面意见,讨论翻译问题,后被会议组织者作为会议文件而印发。在那份意见书中,傅雷信手举出当时翻译作品中许多谬误的例句。此一“挑人错以示众”之举触了众怒,很多人都大骂傅雷狂傲,还有一位老翻译家竟气得大哭。为此,钱锺书还写信批评过傅雷,劝他多多与人为善。

傅雷的批评毫不留情,根本不顾及别人的面子,简直就像是在训斥自家孩子。在《傅雷家书》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位父亲对儿子傅聪、傅敏近乎于苛刻甚至残忍的要求,要求他们做一个有用的人,有出息的人。儿子性格中的一些弱点,一些不入他眼的做派,傅雷是十分计较的。他在总结自己时曾说:“我年过半百,世情天性中也有极洒脱的一面就是中国民族性中的‘老庄精神’, 换句话说,我执着的时候非常执着,摆脱的时候生死皆置之度外。”可见,那时的傅雷依然是一个认真的人。

1.阅读全文,说说傅雷“认真与较真”的工作态度体现在文中哪些地方。
2.请从语言表达角度赏析下面句子。

他的性格也像硬米粒儿那样;“软”和“懦”不是他的美德,这两个字,他全让给了夫人朱梅馥。

3.本文对傅雷性格的刻画,除正面描写外,也有侧面烘托,请举出侧面烘托的例子。
4.文章表达了作者对傅雷怎样的感情?
2024-03-31更新 | 14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白城市通榆县八面乡中学2020-2021学年九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无答案)
现代文阅读 | 较难(0.4) |
8 .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乘船记

海德

①第一次乘轮船,我记得是1966年9月下旬。

②乘轮船,我们小时候叫坐轮船。这可不是小河小沟里的小木船、小划子,而是几层楼的大客轮。上世纪五十年代,一群小伙伴坐在高高的江堤上,看着长江里船来船往,都是扯着白帆的木船,小火轮拖着像一串臭老鼠的货驳。偶尔一艘大客轮从江面上经过,算得上是长江里的庞然大物了。

③长江客轮驶离码头有固定时间。虽然没有那么准时准点,也相差不了多少。正在长江边干活的父老乡亲一看到班轮驶过,就知道是上午10点或者是下午4点半了。大人们紧张地劳作着,我们小孩子坐在江堤上看船来船往、听潮涨潮落。我曾无数次趴在草地上,梦想乘坐着这长江里的大型客轮,乘风破浪去远航,看看外面的世界……

④这一天,终于来到了。

⑤这是下午4点半从南通开往上海的班船,南通不是始发码头,只是武汉到上海的经过地。南通濒江临海,自然环境优越,称为江海平原。最大的局限性就是滚滚长江水让南通,南不通,自古出行只有一条路——水路。我手持船票,随着潮水般的人流来到码头,登上江汉某号客轮。

⑥那天,我们持票通过客运检票口,走过长长的港口栈桥,登上停靠码头的客轮。上船在舷梯口排队,由客轮服务员对照船铺布置图签发铺位,对号入舱。我把简单行李放进床铺上方船舱壁的网兜里,匆匆忙忙跑出舱外,来到客轮尾部甲板上。极目眺望,江天一色。太阳挂在天上,江面上翻滚着一层层波涛,白色的浪花跳跃在波峰涛顶,让淡黄的江水泛起白花花的练带,阳光照耀下水银般地呈现着不一样的起色,闪动着并不耀眼的光芒。浪花,不像我们脚步匆匆的乘客,前挤后拥,慌乱地登船,而是不慌不忙,秩序井然地从远处奔来,层层叠叠,前仆后继……

呜——,客轮发出一声气势磅礴的吼叫,这是起航的信号。码头水手解开系在钢桩上的缆绳,起锚机转动起来,长长铁链磨擦着船尾的圆孔,哗啦哗啦地节节上升,不一会儿四爪式的铁锚拖泥带水露出江面,悬挂在轮船尾部舷边……客轮离开码头,犹如一架巨大的钢铁犁耙耕驶在广阔长江里,斩波劈浪。船尾螺旋桨快速转动,打破了江水的平静,留下一条长长的字形波浪。水浪席卷着奔跑着,向两边扩展,绽放成晶莹的白色浪花,吸引了江鸥成群结队地追逐,描绘一幅自然而又生动的江上美景。

⑧客轮驶进航道,加速前进。

⑨乘客站立舷边,凭栏观景。

码头远去了,渐渐不见踪影,漫长的江堤缓缓后退,黄泥山出现在眼前,五山栉次耸立在蓝天下。落日余晖给不太高的山峰涂上一层金黄色,犹如偌大的自然盆景,典雅古拙,让千古沧桑、奔腾不息的长江彰显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风采……

⑪那时沿江没有高楼大厦,没有工厂烟囱,一马平川上绰约的树影从远到近,又由近去远,几缕袅袅炊烟升起,一群白鸽从天空飞过。好一派苏北江边古朴村落风景图,我为自己生在这美丽宁静的乡村而欣喜。今天,一个乡下半小子乘船远赴梦寐以求的国际大都市——上海,心里别提多高兴了!

⑫欣喜间,客轮驶进了黄浦江,桅杆白帆林立、船舶挨帮接踵。大都市就是不一样,熙熙地来攘攘地去,来往船只穿梭,繁忙得如水上集市。感叹间,客轮靠上十六铺码头,这是客轮的终点站。有人接站,我们紧跟不舍乘坐公共汽车,来到上海市的宿营地。

⑬上海,我来了!

⑭迫不及待,我放下行李,乘车返回上海外滩,灯光璀璨,亮如白昼,风格各异的万国建筑群在灯光里显得分外雄伟,气象万千。我站在高大无比的摩肩高楼下,显得那么渺小。我往返于万国建筑群前,感受着上海历史文化的博大精深。此刻,游人如织、流连忘返。突然,同来的伙伴们不见了,只剩我孤家寡人。这可了不得!第一次来上海,却一人迷失在外滩!我惊慌失措,浑身冒出阵阵冷汗。这儿道路错综复杂,楼房鳞次栉比。初来乍到连东西南北都分不清,如何回到宿营地?我束手无策。人来人往,夜色越来越深,我静下心来,仔细回忆来时路线,脑海中浮现出一幅模糊的路线图。七转八拐,终于回到宿营地。同行的伙伴们正急得如同热锅上蚂蚁——团团转。一个乡下半小子第一次来到上海却走失了,如何向其父母交代?没想到,竟然自己找回来了!

⑮一张旧船票,能否登上昨天的客船?

⑯随着公路交通的发展,2001年10月18日,当江申117号轮船最后一个班次停靠上海十六铺客运码头,至此,长达百余年长江中下游的长江客运正式退出了历史舞台。现在长江大桥陆续架建,高铁动车突飞猛进,客运飞机四通八达,天堑变通途,再无出行之忧了。

⑰第一次乘客轮到上海的经历,已过去半个多世纪了,犹如在昨天,总是让我时时想起,一辈子都不会忘记……

(选自微信公众号《作家文学》,2023年8月26日,有删改)

1.阅读全文,梳理作者有关乘船的经过,补全下面的情节过程图。
______如愿登船→______喜到上海→客船怀想
2.请说说第④自然段“这一天,终于来到了”和第③自然段“上海,我来了”,这两个短句在文中的作用有何共同之处。
3.下面这句话该用怎样的语速来朗读?请阐述理由。
码头远去了,渐渐不见踪影,漫长的江堤缓缓后退,黄泥山出现在眼前,五山栉次耸立在蓝天下。
4.昔日南通因滚滚长江“南不通”,如今天堑变通途,已再无出行之忧。作者为什么发问“一张旧船票,能否登上昨天的客船”?
现代文阅读 | 较难(0.4) |

9 . 大雪节气下大雪

乔忠延

刚入大雪节气,就下了一场大雪。

那日,从早上到晚上,天一直阴着,云层越发厚实。第二天睁开眼,该是天色微明的时分,却觉得窗外亮得异乎寻常。爬起来拉开窗帘,心中一喜,白笼罩了整个天地。下雪了,还是一场少见的大雪!地上铺满了雪,房顶上覆满了雪,落叶后光秃秃的树枝上也挂满了雪。尤其是院子里的那棵雪松,密密的枝叶上全是雪花,绿树变作白树,层层白,白到树梢,从楼上往下看,只见雪,不见托起雪的绿色枝叶,真是名副其实的雪松。

大雪节气下大雪,大雪这个节气同样名副其实。我们的先祖如此智慧,将这个时节冠名“大雪”,这是源自生活的阅历。《尚书·尧典》中记载,帝尧为了让人们不再依赖狩猎取食,探索天道,指导稼穑,派出羲氏、和氏“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确定了初始的历法,进而“敬授民时”,使得人们丰衣足食,安居乐业。

在我的记忆里,有不少关于节气的民谚。“惊蛰不耕田,不过三五天”,这是春耕的信号,惊蛰一过,大地解冻,便到了“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的时节;“清明麻来谷雨花”,这是播种的号令,清明种葛麻,谷雨种棉花。上半年的民谚多是指导生产的,下半年的民谚则多是指导生活的,如“小暑大暑,恰值三伏。少动多伏,才是正途”“小寒大寒,数九酷寒。防冻保暖,体健心安”。

临窗观看雪景,我想到的是“小雪封山,大雪刹河”。先前,气候比现在寒冷,小雪时节若是下一场雪,悬崖边的羊肠小道便完全被雪覆盖,虚实难辨,一脚踏空就会摔下深壑,谁还敢冒险上山?那时,寒冬取暖要靠煤炭,煤炭从哪里来?山上。山上才有煤窑,驮煤拉炭必须上山。民谚提醒你,万事要早办,防寒也一样,必须赶在封山前挑回取暖的煤炭。大雪时节更冷,河流已结冰,不再波浪滚滚奔向前方。汾河给我的就是这般印象。我家在汾河西边,奶奶的娘家在汾河东岸,两个村庄隔河相望,夏天来往极不方便,全靠木船摆渡。若是遇到山洪暴发,浪涛咆哮,船夫不敢划船,想过河的村民就只能望河兴叹。冬天,则是另一副模样,河流日渐消瘦,到了大雪时节,冰封河面,冻得硬硬的,人们过河不必去渡口。别说行人,黄牛也能拉着铁轮车碾过去,碾过来,处处畅通无阻

在漫漫长路上,节气如同一个个里程碑,让人们把一年里遥不可及的大目标,分解为一个个小目标。节气又如同一个个路况标识,告诉人们前面的日子是热还是冷,以便早早做好准备,从而四时安康。

顺时而为,顺时而生,这就是先祖为中华儿女设定的行为准则。先祖历经多少代,在混沌中吃尽了苦头,才直起躬耕的身子,将目光投向苍穹,投向日月星辰,终于解开了认识自然的密码。按照二十四节气耕种、收获,使得人们的生活越发和顺。

大雪时节下的这场大雪真是可爱,它用无垠的白涤净了我的视野,让我又一次望向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感受到二十四节气的博大精深和天地万物的生生不息。

(选自2023年12月25日《光明日报》)

1.作者围绕“大雪节气”写了哪些内容?
2.从全文看,文中画线部分运用了哪种记叙顺序?请结合内容分析其作用。
3.批注是一种好的精读方法,请完成下面两段文字的批注笔记。
文字批注
【甲】

尤其是院子里的那棵雪松,密密的枝叶上全是雪花,绿树变作白树,层层白,白到树梢,从楼上往下看,只见雪,不见托起雪的绿色枝叶,真是名副其实的雪松。(《大雪节气下大雪》)

相同点不同点
【乙】

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老舍《济南的冬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试从结构和内容的角度分析结尾段的作用。
5.2月4日为二十四节气之首的“立春”,你和东东、亭亭结合文中“在漫漫长路上,节气如同一个个里程碑,让人们把一年里遥不可及的大目标,分解为一个个小目标”一句撰写对即将到来的“立春”的理解和憧憬,请把你撰写的内容整理下来。
现代文阅读 | 较难(0.4) |
10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细微处见高远

[苏联]利哈乔夫

①在林林总总的物质世界,宏大不能容纳于细小。而具有精神价值的领域,情形却不是这样:方寸虽小,包容巨大,假如你试图大中寓小,那么,大,将不复存在。

②一个人,如果有远大的生活目标,这目标应当体现在各个方面,体现在看似微不足道的生活细节之中。在不为人知的场合,在偶然发生的事件中,时时处处须保持正直,这样,履行重大职责时,你才会始终诚实。远大的目标须贯穿人的一生,浸透他的一言一行。企图以卑劣渺小的手段达到高尚的目的,简直是南辕北辙,缘木求鱼。

③有句俗话说,“为了达到个人的目的可以不择手段”,这样说是十分有害的,也是很不道德的。陀思妥耶夫斯基的长篇小说《罪与罚》生动地展示了这样的主题。作品的主人公罗季昂。拉斯柯尔尼科夫想杀死令人厌恶的放高利贷的老太婆,弄到一大笔钱,然后用这些钱实现他的伟大抱负,为人类造福。结果事与愿违,他所承受的是内心世界的崩溃。目标遥远不能实现,罪行却真实而且具体。他的罪行是可怕的,没有什么理由可以为之开脱辩解。由此可见,想用卑鄙的手段去实现崇高的目标是一条走不通的死路。要做一个诚实正直的人,做事不论大小都应当以此为立身之本。

④小中寓大这一条普遍的法则不仅适用于个人生活,也适用于学术研究。科学真理高于一切,这一点应当体现在科学研究的各个具体环节,体现在科学工作者的日常举止与言行当中。假如在科学研究中追逐“渺小”的目标,因而违背事实,故弄玄虚,自我标榜,不惜借助某种“外力”作为凭证,热衷于结论的“精彩”,那么,这样的学者不可避免地会走向堕落。也许,他不会立刻破产,但最终的毁灭是定而不移的!随意夸大业已取得的科研成果,或者稍稍背离事实,科学真理便失真、变形、走样,科学便不再成其为科学,而科学家本人或早或晚也就不再成其为科学家。随时保持远大目标,有始有终,态度坚决,无论做什么事,都会变得轻松而从容。

1.文中阐明中心论点的一句话是(     
A.方寸虽小,包容巨大,假如你试图大中寓小,那么,大,将不复存在。
B.一个人,如果有远大的生活目标,这目标应当体现在各个方面,体现在看似微不足道的生活细节之中。
C.要做一个诚实正直的人,做事不论大小都应当以此为立身之本。
D.小中寓大这一条普遍的法则不仅适用于个人生活,也适用于学术研究。
2.作者为什么要引用俗话“为了达到个人的目的可以不择手段”?
3.文中画横线的语句使用的修辞方法是(     
A.引用B.排比C.反语D.夸张
2024-01-17更新 | 30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长春市朝阳区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