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初中语文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24 道试题
现代文阅读 | 较难(0.4) |
1 .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另类鲁迅

吴志翔

①鲁迅带给我的阅读经验是任何一位作家都无法比拟的。在无数个寂寞的夜晚,我经常会习惯性地抽出《鲁迅全集》中的任何一本,翻到其中的任何一页,兴味十足地一行行读下来。有时候读出悲哀,有时候读出沉重,有时候又会读出笑声。有人说他是个异数,有人说他是个怪人。他绝对是中国知识分子群体中的一个另类

②这是个留胡子的人,他的胡子很有特点。刚从日本回来那几年,他的胡子是两头往上翘的,可是老被人看不惯,以为在模仿日本人。被人家弄得烦起来,他索性把胡子剪成隶书的字,从此天下太平。这胡子是最切合他的,好像天生就该如此才对。他还很勇敢地把辫子剪了,可是付出的代价也颇大:他说走在街上,常被人冷笑、指点,其待遇比一个没有鼻子的人还要坏。他后来总是留着平头,他的发质硬,一根根往上竖立着,真是很有生气、很有个性的样子。

③鲁迅爱穿长袍……对鲁迅相对矮小瘦弱的身材来说,袍子比西装合适。但他确实是太不修边幅了一点,于是经常有这么一个形象:他穿着长衫在灰尘中趱行,被一队威风凛凛的人马冲到路边,被电梯里的boy视为可疑之人,被药房里小伙计狗眼鄙视,被很多人视为鸦片鬼,被警察横加搜索翻遍行李……其实,鲁迅是很懂得穿衣服的,对女人也有相当的审美眼光,有一次,许广平胡乱打扮萧红,鲁迅就好好地训了她一通。

④鲁迅的趣味也比较有意思。他对碑帖感兴趣,还有文字学、木刻、漫画、图谱之类。小时候就喜欢描什么山海经,长大了以后写《朝花夕拾》,还要亲自动手画几幅无常图。他还有很强的形式感,对书籍装帧特别讲究,常常是自己设计封面。他跟那种只会发议论、别的什么也干不了的文人形成鲜明对比,换了今天,他是典型的DIY一族。

⑤这是个不怕得罪朋友的人。感觉他好像是在跟整个文化界知识界为难。他是成拨成拨地得罪人,也难怪名声总是不够好。一辈子不怕处在骂与被骂的中心,处在被所谓正人君子或绅士淑女们皱眉的境地,这是需要很大的胆识和胸襟的。但是鲁迅的脾气这么不好是因为什么?因为当时的中国实在是一个巨大的垃圾堆,苍蝇成群,蚊子成团,一些所谓知识者一直不断地在叽叽歪歪,心情怎么好得了?有好心情的人才是变态的种!何况相比之下鲁迅被骂得更多更狠!鲁迅他是想改变啊!那些好脾气的先生们,又有哪一个会为一个粪厂的工人被诬杀而辩护?哪一个会为一个无名的学生被虐杀而愤怒?

⑥我本是个感性的人,屡为鲁迅那些理性、严谨的著作中偶尔流露出的伤感、悲凉乃至绝望而深深叹息。在《鲁迅全集》第一册的扉页上我写了这么一句话:此生只为先生流泪。我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一点也不感到羞愧,也许因为他是一个承受太多、付出太多的人,也许是因为本能地把他视为一位能理解青年内心苦闷的长者。他厌恶虚伪,不懂装饰,而他又那么敏锐,能直接抵达我们的内心,所有的骚动和不平……

(有删改)

1.文题为“另类鲁迅”,请概括一下鲁迅的“另类”表现。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改为陈述句,并比较一下表达效果的不同。
3.文末作者提到在《鲁迅全集》第一册的扉页上写的一句话:“此生只为先生流泪。”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谈谈你的理解。
2024-03-21更新 | 29次组卷 | 1卷引用:第一单元 3 回忆鲁迅先生(节选)-【勤径学升】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册语文同步练测(统编版)
现代文阅读 | 适中(0.65) |
2 .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秋瑾:单纯中的高贵

①1907年7月15日清晨,秋瑾走出仅关了她三天的山阴县署牢房,走向刑场轩亭口。她的脚上了铁镣,两手反绑,身后是几个士兵端枪警戒,两旁还有山阴县都戎府、省派练军、山阴与会稽两县巡警弹压。秋瑾身穿玄色生纱长衫,足蹬皮鞋,就像平时在街头漫步。她没有喊激昂的口号、发临终的血誓,也没有绝望或伤感,有的只是平静和从容,以及在这种平静而从容之中透出的难以言表的尊严和高贵。

②秋瑾的革命之路,与许多男性革命者不同。最初的激发,来自于对自己婚姻的不满。1903年的北京之行是秋瑾人生的分水岭。那一年,她的丈夫王廷钧用钱捐了个小京官,带着秋瑾去北京赴任。他们的邻居是一位颇有文名且思想进步的女子吴芝瑛。秋瑾与吴芝瑛一见如故,义结金兰。通过吴芝瑛,秋瑾经常看到当时出版的一些新书报,接触到一些新思想。

③《辛丑条约》签订以后,神州大地危象丛生,秋瑾读了陈天华的《警世钟》《猛回头》以后,深受感动,她称陈天华是为自己“启蒙开智”的人。她赋诗言志:“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以后,秋瑾就穿起男装,表示永不再穿清朝女服。

④秋瑾的思想发生了飞跃,与整天热衷于官场应酬的丈夫之间的冲突越来越多。“知己不逢归俗子,终身长恨咽深闺。”这是秋瑾对自己婚姻的感叹。1904年,秋瑾不顾王廷钧的反对,冲破封建束缚,自费东渡日本留学。1905年8月,孙中山在日本成立同盟会。秋瑾所在的学校恰好与同盟会举行筹备会议的地方在同一条街上,秋瑾就是这时结识了孙中山,她对孙中山的革命方略非常信服。此后,秋瑾的思想受同盟会政治纲领的影响颇多。这年12月8日,陈天华投海自尽。秋瑾受到很大震动,决定立即回国,直接参加反清斗争。

⑤秋瑾与徐锡麟一起谋划“皖浙起义”。徐锡麟在安庆率先起事而败露后,秋瑾本来是有充裕的时间和许多机会可以脱身的。1907年7月12日早晨,潜伏在杭州武备学堂的光复会员的密信就到了,告知浙江常备军两队官兵已经出发来绍。此时,大通学堂的学生中有人提出即时起义;秋瑾的副手王金发则极力劝说秋瑾急速逃走,到嵊县山区躲避,以图改期举事。但这些建议均为秋瑾所否决。她以“谋为日后之应援”为由,命令大通学堂的党人学生全部撤离,又严词催促不愿离去的王金发赶快逃走。

⑥7月12日晚上,秋瑾像往常一样回家。这天是秋家祭祖的日子,全家人举行了祭祖仪式,又一起吃了晚饭,饭后,秋瑾还和家人聊了一会天。然后,秋瑾将哥哥秋誉章叫到旁边的房间,告知他一切,并要他带家人逃走,接着烧毁了有关信札、文件、书籍。13日下午四时左右,来抓她的士兵在大通学堂的前门胡乱鸣枪,而后门并无人包抄和把守。在这个时候,还有不忍离去、坚决要陪伴秋瑾的学生劝她从后门乘船逃走。但是,秋瑾平静而从容地坐在办公室里,纹丝不动。秋瑾确实是要以她自己的方式独自承当这一切,不管是出于献身的庄严,还是要用鲜血唤醒昏睡的同胞。

⑦秋瑾的决定绝非一时的冲动。早在1906年10月,秋瑾、徐锡麟等光复会党人在杭州密商起义计划的时候,就已经做了必死的打算,相约埋骨西子湖畔。1907年5月,秋瑾再赴石门向她的盟姐徐自华募集起义经费。此前,两人同游西湖时已订下著名的“西泠埋骨之盟”。这次临分手时,秋瑾告诉徐自华,自己“已作牺牲之准备,埋骨西泠之约千万不可失信”,徐自华慨然应允。可见秋瑾为死后的埋骨之地也已作了托付。

⑧早在7月10日,秋瑾得知徐锡麟起义失败身死的消息后,不禁失声痛哭。她长时间把自己关在办公室,不见人、不吃饭、不说话,没有人知道她在做什么、想什么。其实,在她当天写的《绝命词》中可以看出端倪:“痛同胞之醉梦犹昏,悲祖国之陆沉谁挽?日暮途穷,徒下新亭之泪;残山剩水,谁招志士之魂?不须三尺孤坟,中国已无干净土;好持一杯鲁酒,他年共唱摆仑[注]歌。虽死犹生,牺牲尽我责任;即此永别,风潮取彼头颅。壮志犹虚,雄心未渝,中原回首肠堪断。”这首词集中表达了秋瑾关于革命的理想图景。


【注】秋瑾(1875~1907),浙江绍兴人,别号竞雄,自号鉴湖女侠。
1.结合文章内容,概括秋瑾的革命之路,完成下表。
时间主要事件
1903年结识吴芝瑛,接触新思想。
《辛丑条约》签订以后读了陈天华书,启蒙开智,有了反清的思想。
1904年-1905年(1)
1905年回国直接参加反清斗争
1906年(2)
1907年秋瑾与徐锡麟一起谋划“皖浙起义”,起义失败,从容就义。

2.简析第①段在内容和结构上的作用。
3.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你对题目中的“单纯”和“高贵”的理解。
2024-03-21更新 | 16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阳江市江城区2019-2020学年第一学期八年级语文期中质量监测题试卷
3 . 阅读下面一则新闻,完成后面题目。

本报讯(记者/潘静思)“准备接亲喽!”话音刚落,头戴疍家帽、身着传统服装的渔家妇女,就已经麻利地挑起装着蛋花饼、油角酥等礼饼的竹筐,两排并列穿过人群,朝岸边停靠着的渔船走去。8月15日下午,第十七届南海(阳江)开渔节活动疍家婚俗表演在闸坡国家中心渔港码头举行。

下午4时30分,尽管烈日当空,但码头早已挤满了前来观看庆典的游客。成排的渔船间,一艘挂着红灯笼、装点红绸幔,张贴着红喜字的渔船格外显眼,清亮悠扬的疍家调不时从渔船内传出,岸边不断有游客被歌声吸引过来,迫不及待想一探究竟。

走近渔船,礼鸡、礼饼、水果以及酒坛子等物件整齐地摆放在甲板上,渔家妇女正张罗着清点彩礼。有别于陆上婚嫁,渔家婚俗“以歌代哭”,现场轮番唱起咸水歌,用歌声表达对父母的养育之恩和惜别的不舍之情。“哭诉”结束,在众人的期待中,“新郎”挽着“新娘”走出渔船开始隆重的巡游。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疍家婚俗传承人吴银伟介绍,疍家婚礼包含了疍家人对美好生活的期望,是疍家历史文化的重要表现,随着时代的进步,疍家婚礼逐渐被简化和浓缩化,希望以表演的形式重现疍家婚庆的热闹场面,让更多人认识和了解疍家文化,将这项文化遗产传承下去。


(1)阅读上面新闻,为新闻拟一个标题。
(2)8月15日下午,作为南海(阳江)开渔节重要品牌的渔家大宴在海陵岛海滨路开宴,5000名游客欢聚在一起,共品舌尖渔味,感受地道渔家文化。有人根据两则消息写了一幅对联,请你试着对出下联。
上联:凑疍家婚礼热闹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24-03-21更新 | 17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阳江市江城区2019-2020学年第一学期八年级语文期中质量监测题试卷
填空题 | 较易(0.85) |

4 . 给下列加点词语注音。

中国梦瞬间(      )点燃了华夏儿女对大国崛起、民族复兴的憧憬(      )和信念,他们希望泱泱中华能够再铸盛唐气象,重振昔日雄风,希望每一个中国人能都诗意地栖居在华夏大地上,自由地穿行,惬意地呼吸,快乐地生活。

2024-03-19更新 | 14次组卷 | 1卷引用:第五单元 核心考点梳理+强化测评-【勤径学升】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下册语文全程时习测试卷(部编版)

5 . “大人能向小孩学到什么一文作者王选在演讲中用幽默的语言道出了名人凡人不同这种真实的社会现象,令人回味无穷。其实,现实生活中这种现象时时刻刻都在出现。比如:中外的文学家都以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为荣,莫言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后,全国各地掀起了莫言热。这使莫言平静的家乡高密也不再平静了,当地拟投6.7亿弘扬红高粱文化,包括莫言旧居周围的莫言文化体验区。2007年一位工程师随意注册的白酒商标——莫言醉也可能以税后1000万元的价格成交,身价较当年的注册费1000元跃升万倍。莫言的各类书籍被抢购一空,书商一日销量为上月的两倍,书城一天能卖4000册,于是市面上各类出版社乃至盗版商的加印图书纷纷出笼。


请你探究这则材料,谈谈你的看法。要求:观点明确,语句通畅,不少于100字。
2024-03-15更新 | 16次组卷 | 1卷引用:第四单元 15 我一生中的重要抉择-【勤径学升】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册语文同步练测配套教师用书(统编版)
6 . 阅读下列文段,请根据要求,完成下列问题。

班史是指班级在同学们经历、学习、活动过程中,学习、创造的一种文化历史。它是每个班级在教学、集体生活和活动中的总结和纪念,由此可以反映出班级的共同精神和特色,是一种承载了班级精神的载体,充分体现了班级的文化属性。

班史中可以记载在班级成立、发展过程中的人,也可以记载在班级成立、发展过程中的事件,比如一次普通的课堂、一次考试等。

班史由学生自己亲身经历的事构成,他们希望创造历史,想成为班级历史的主人。他们尽量做到最好,不给班级历史抹黑,这本身就蕴涵着无限的教育因素。班史的记载过程中,他们要虚心地学习文字记录工作,这锻炼了他们的写作能力。对于班主任来说,班史既是对前面工作的总结,也可指导后面的工作。

学生的主要任务还是学习,不能本末倒置。不能一心为编纂班史,而忽视了学习,班史的记载应该是为学生学习服务的。如果班史编纂的完美无缺,学生的学习却一落千丈,那么这样的班史文化建设就是无效的。

(1)上面这则文段从哪几个方面介绍了“班史”?请概括作答。
(2)某校九年级一班打算编写一本“班史”,请你为他们的“班史”命名,并把该本班史的内容分为几个板块(至少写出三个)。
命名:________________
内容:________________
(3)“班史”封面需要班徽作为背景图,下图就是该班级的班徽,请说说你对构图设计含义的理解。

7 . 根据文章内容,补全表格。
   相关事件或描写人物性格、精神品质
神情姿态笑声_______平易近人
走路的姿态______________
穿着审美穿衣裳的评论独到的_______
休闲娱乐不游公园工作_______
看电影的路上礼让他人,对亲人_______
饮食起居纸烟对来客的______和对自己的“吝啬”
_______独特的_______对时间的珍惜
工作习惯一天的时间安排抓紧一切时间工作,表现了他的______伟大情怀
休闲娱乐踢鬼、谈鬼_______,富有智慧
______________做事认真、_______
对待疾病病中工作为了工作不顾身体疾病的_______
日常琐事明朝会对孩子的慈爱
对待疾病病好起来了,要多做些事情_______,对工作执着追求
对待疾病他“休息”了,生命的结束“生命不息,工作不止”的彻底的奉献精神
2024-03-08更新 | 37次组卷 | 1卷引用:七年级下册第三课《回忆鲁迅先生》随堂检测
现代文阅读 | 较易(0.85) |
8 .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传统灯笼玩耍记

丁彩玲

①那些年,那些岁,每年春节的正月初九前后,欢天喜地过大年的孩子们,又迎来了一段兴奋激动的好日子,这就是年年岁岁必过的灯笼会。

②那时,普通人家照明多是15W、25W、40W的电灯泡,晚上发着昏黄的光。街道巷子,隔很远一段栽着一根冒天高的电线杆,顶端安装着同样发着昏黄的光的电灯泡。到了天黑,院子是黑洞洞的,街上也是雾雾的黑。当一盏盏灯笼,尤其是那火红火红的圆灯笼,从一扇扇门里出现在院子里,出现在街头巷尾时,那是何等的景象啊!那种从心底扑扑涌动的热潮,那份因震撼而引起的微微颤抖。【甲】

③天还亮着,就盼着天快黑,急切的心情连晚饭也无了滋味。无了胃口的孩子们,好不容易挨到天麻麻黑,就开始催着大人点灯笼了。

④那时的灯笼是纯手工制作,而且是小家庭作坊,主要原材料是竹子、绢、纱、纸张、颜料、浆糊、细铁丝,灯笼的光源是用羊油灌制的红蜡,蜡的中心有一根小木棍。每个灯笼底部都有铁丝扭成的一个圆环,是插入蜡棍的。棍下拽一个小萝卜块用以稳定小红蜡。点亮灯笼是个小心活儿,稍大意,蜡点亮了,拽蜡时灯笼就烧着了,还没耍灯,灯先烧了,那可是件了不得的事,孩子会无休止地和大人哭闹。所以点灯时,大人小心翼翼,孩子屏住呼吸,锁着眉头。孩子急切地看着大人:先抓住细棍,把红蜡顶出灯笼外,倾斜着用火柴慢慢将蜡点亮,然后扶正灯笼和蜡在同一直线,将蜡慢慢拽到铁环处,然后把蜡棍插入备好的萝卜块上。灯笼点亮了,大人松了口气,孩子喜笑颜开挑着灯笼出了门。【乙】

⑤站了一院子穿新衣、戴新帽的孩子们,一人手中挑着一个灯笼,火红蛋蛋灯笼,红光闪闪,地上红晕一圈圈;莲花灯,花朵水嫩水嫩,荷叶绿莹莹;鲤鱼灯,肥肚子,鼓眼泡,摇头摆尾,影子映到院墙上,像演灯影戏;兔娃灯,大耳朵,短尾巴,豁豁嘴红嘟嘟的可爱;绵羊灯,雪白的绒毛,四个蹄蹄装着木轮,满院子地转。还有蚂蚱灯、花篮灯、长命百岁灯……各式各样的灯笼出自无数能工巧匠之手,五颜六色,夺目亮艳,栩栩如生,惟妙惟肖。【丙】

⑥天上月亮已露出皎洁的面庞,院子的角角落落被点亮,平日的黑暗被驱散,院子成了灯笼的会所,灯笼的世界。孩子们叽叽喳喳换了一支又一支红蜡,大人们欢声笑语,看灯笼,扯闲话。【丁】

⑦院子里玩够了,一溜一串,挑着灯笼,出了大门,到了街巷,呵!往日雾雾黑的街巷,从东头到西头,满都是灯笼,各式各样的灯笼忽闪闪过来,忽闪闪过去,像游动的火龙,像灯笼的海洋。不知谁的灯笼烧着了,一团火焰呼呼腾起,一阵惊呼!一阵骚动!夜深了,蜡用完了,于是灯笼阵中唱起了灯笼会,灯笼会,灯笼灭了回家睡,明日晚上再来过灯笼会……

⑧灯笼玩到正月十五时,也就基本上玩得烧光了,这是红红火火的好兆头,孩子满足,大人高兴啊!

⑨不知由何时起,价贱的纸灯笼、绢灯笼、纱绸灯笼变成了摔不烂、打不散的电子灯、塑料灯;不知由何时起,孩子们已失去了玩灯笼的兴趣;不知由何时起,孩子已不会玩灯笼了。国人为什么越来越觉得年味淡了?祖祖辈辈传下的浓浓的、丰富的年风、年俗都到哪里去了?

(有删改)


(1)下面的句子出自原文,它在文中的位置应该是(     
那种美妙的感觉只能意会无法言传也!
A.【甲】B.【乙】C.【丙】D.【丁】

(2)阅读文章第③④段,在横线上补充内容。
_____________→大人小心翼翼地点亮灯笼→_____________
(3)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品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往日雾雾黑的街巷,从东头到西头,满都是灯笼,各式各样的灯笼忽闪闪过来,忽闪闪过去,像游动的火龙,像灯笼的海洋。
(4)选文第⑨段有什么作用?
(5)阅读下面两个片段,说说其中的“灯笼”的意蕴是否相同。

片段一:灯笼玩到正月十五时,也就基本上玩烧光了,这是红红火火的好兆头,孩子满足,大人高兴啊!(丁彩玲《传统灯笼玩耍记》)

片段二:真是,若有孤行客,黑夜摸路,正自四面虚惊的时候,忽然发现星天下红灯高照,总会以去村不远而默默高兴起来的吧。(吴伯箫《灯笼》)

2024-03-08更新 | 59次组卷 | 1卷引用:第一单元 4 灯笼
9 .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北宋________________。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人,居涑(sù )水乡,世称涑水先生。晚年自号迂叟。卒谥文正,追封温国公,世称司马温公。著有《司马文正公集》 《稽古录》。
A政治家   B军事家   C文学家   D思想家
2024-03-08更新 | 112次组卷 | 1卷引用:七年级下册第四课《孙权劝学》随堂检测
10 . 填空

意外次数

意外具体情况

心理活动或行为

第一次意外

________

以为要牺牲了,________________

第二次意外

本末倒置

________,最终得以适应。

第三次意外

神秘________

很紧张,边听边看,________

第四次意外

舷窗出现________

紧张担心,通过观察判断________

第五次意外

抛伞开伞

震动很大,不知道怎么回事,感到紧张,重视这个过程。
2024-03-07更新 | 14次组卷 | 1卷引用:七年级下册第二十三课《 太空一日》随堂检测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