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1 道试题
1 . 实验室拟采用如下装置制备并研究的相关性质:

已知易溶于乙醇,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浓硫酸和亚硫酸钠反应制取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
(2)干燥管中的的作用是________,装置Ⅱ中的干燥管作用是________
(3)反应开始后,观察到装置Ⅰ中品红溶液(测得pH=3)迅速褪色,查询资料可知:通入水中存在如下反应:,通过分析上述现象,推测使品红水溶液褪色的微粒不可能为,原因是________
(4)造成品红水溶液褪色的微粒可能是i,;ii.;iii.。将上述装置Ⅰ中的品红水溶液换成品红乙醇溶液,重复实验,观察到溶液红色不褪色,证明不可能使品红水溶液褪色,其原因是________
(5)继续设计实验验证对品红的漂白性:

试管中的液体(浓度均相同)

现象

a.溶液(pH=10)溶液立即褪色
b.溶液(pH约为5)溶液立即变浅,约10s后完全褪色
c.NaOH溶液(pH=10)红色溶液不褪色
d.pH=3的溶液红色溶液不褪色
设计实验c、d的目的是________。结合(4)、(5)的实验现象推测:使品红水溶液褪色时起主要作用的微粒是________
2024-05-09更新 | 21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惠州市华罗庚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化学试题
2 . 某学习小组在实验室制备SO2,并进行相关实验探究。请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室中利用Na2SO3固体和浓H2SO4制备SO2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
(2)将一只充满SO2的试管倒扣到水槽中,观察到试管中液面上升且试管中剩余少量气体。上述实验现象不能证明SO2与水发生了反应,原因是_______
(3)为了证明SO2与水发生了反应,小组同学利用图甲所示的装置制备SO2并测定了SO2通入到水中溶液的pH的变化。

实验结束后,向锥形瓶溶液中滴加石蕊试液,溶液显红色,请结合化学用语表述该现象原因:_______
(4)将气体换成CO2后按照图甲的装置重复实验,得到了SO2与CO2溶于水过程中pH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图(图乙),则曲线②为_______(填化学式)溶于水的过程,其理由是_______。(已知常温下:)

(5)某小组同学拟研究温度对SO2水溶液pH的影响,实验前该小组同学对实验结果进行了理论预测。
预测原因依据
预测1:pH随温度升高而升高原因i:_______c(H+)减小
预测2:pH随温度升高而降低原因ii:H2SO3被空气中O2氧化成H2SO4c(H+)增大
取出(3)中实验结束后的锥形瓶敞口进行加热,并利用数字传感器测定溶液pH随温度的变化(忽略水的电离对pH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两种原因同时存在,其中原因ii起主导作用。
(6)基于上述实验,小组同学猜想温度变化时Na2SO3溶液的pH也会因Na2SO3发生氧化还原反应而发生改变,为验证猜想,小组同学进行了如下实验:
实验步骤实验现象(结果)结论
1.用pH传感器测定0.1 mol/LNa2SO3溶液从25℃升温到40℃,再降温至25℃过程中的pH变化终末时刻pH_______起始时刻pH(填“高于”“低于”或“等于”)结合步骤1和2的实验结果,可推知猜想成立。
2.分别取始末时刻的溶液,加入_______(填试剂名称)做对比实验均产生白色沉淀,终末时刻产生的沉淀比起始多
2023-02-20更新 | 159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
3 . 实验、类比、推理是化学学习的重要方法。某课外活动小组根据Mg与CO2的反应,用如图所示装置探究Mg与SO2的反应,并探究其产物成分。

(1)写出A中制备SO2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
(2)装置B的作用之一是观察SO2的生成速率,为保证实验的严谨性其中的液体最好选择___________(填序号)。
a.饱和溶液 b.饱和溶液 c.饱和溶液 d.浓硫酸
(3)补充完成D中的装置图并注明装置内选用的试剂。___________
(4)依据Mg与CO2的反应,三位同学对Mg与SO2反应的产物提出不同假设,并将装置C中玻璃管内固体产物加入如下图所示的装置a中大试管,进一步设计实验探究Mg与SO2反应的产物,若固体产物只有两种,依据充分反应后的现象,完成下列表格:
假设a中现象b中现象
___________和S固体不完全溶解,无气泡产生溶液不褪色
___________和S固体不完全溶解,且有气泡产生溶液褪色
③MgO和MgS固体完全溶解,且有气泡产生___________
为进一步验证假设③中MgS的存在,可将b中试剂换成___________。(填试剂的化学式)
4 . 某研究性学习小组通过下列反应原理制备SO2并进行性质探究。反应原理为:Na2SO3()+H2SO4()= Na2SO4 + SO2↑+ H2O

(1)根据上述原理制备并收集干燥SO2的实验装置连接顺序为________________。(填接头序号)
(2)D中盛装的试剂为_________________
(3)甲同学用注射器吸取纯净的SO2并结合装置G进行SO2的性质实验,若XNa2S溶液,其目的是检验SO2_____________,可观察到的现象_________

(4)实验1:乙同学将溶液X换为浓度均为0.1mol/L Fe(NO3)3BaCl2的混合溶液(已经除去溶解氧),通入少量SO2后观察到烧杯产生白色沉淀,乙同学认为白色沉淀为BaSO4,为探究白色沉淀的成因,他继续进行如下实验验证:(已知:0.1mol/L Fe(NO3) 3pH=2)

实验

操作

现象

结论和解释

2

SO2通入0.1mol/L ____BaCl2混合液

产生白色沉淀

Fe3+能氧化H2SO3

3

SO2通入_______ BaCl2混合液

产生白色沉淀

酸性条件NO3-能将H2SO3氧化为SO42-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下列实验过程可以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选项实验目的实验过程
A配制Fe(NO3)2溶液将Fe(NO3)2·9H2O溶于较浓硝酸,然后加水稀释
B探究SO2的漂白性向盛有2mL黄色氯化铁溶液的试管中通入SO2,观察颜色变化
C探究AgBr、AgI的溶度积大小向2支盛有2mL不同浓度NaBr、NaI溶液的试管中分别滴入2滴相同浓度的AgNO3稀溶液,观察实验现象
D探究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向2支试管中分别加入2mL0.01mol· L-1 KMnO4溶液,一支中加小粒MnSO4固体,然后2支试管中同时加入2mL0.1mol·L-1H2C2O4溶液,比较褪色时间快慢
A.A                                     B.B                                           C.C                                   D.D
6 . 下列实验装置不能达到相应实验目的的是

   

A.图甲证明乙炔可使酸性溶液褪色
B.图乙用于实验室制硝基苯
C.图丙除去中的
D.图丁制备溴苯并验证有产生
7 . 按图装置进行实验。将稀硫酸全部加入Ⅰ中的试管,关闭活塞。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Ⅰ中试管内的反应,体现的氧化性B.Ⅱ中品红溶液褪色,体现的还原性
C.在Ⅰ和Ⅲ的试管中,都出现了浑浊现象D.撤掉水浴,重做实验,Ⅳ中红色更快褪去
2023-07-04更新 | 9521次组卷 | 20卷引用:广东省阳江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化学试题
8 . 某兴趣小组利用如图装置探究黑面包实验(蔗糖均为10 g),实验记录如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实验编号实验条件黑面包的高度/cm品红溶液Ⅰ品红溶液Ⅰ加热后溶液品红溶液Ⅱ澄清石灰水
V(浓)/mL
1183.5褪色变红颜色变浅不变变浑浊
21.54.7褪色变红颜色变浅不变变浑浊
323.8褪色变红褪色不变变浑浊
A.该装置可以防止过量的污染空气
B.品红溶液Ⅱ是为了检验是否除尽
C.根据实验3的实验现象不能推出生成物中含有
D.根据实验3的现象分析,C与浓反应产生的气体较多
9 . 的防治与利用对环境保护意义重大。
(1)实验室用浓硫酸和制取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
(2)实验室制取干燥的时,收集所需装置的接口连接顺序为___________(按气流方向,填仪器接口的字母编号)。
   
(3)用下图装置探究的氧化性或还原性。
   
限选试剂:NaOH溶液、稀溶液、溶液、淀粉-KI溶液、新制溶液。步骤
步骤现象结论
用注射器将新制溶液注入充满的烧瓶中产生乳白色浑浊具有①___________
用注射器将②___________溶液注入充满的烧瓶中___________具有还原性
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④___________
(4)某小组利用下列装置测定空气中的含量。
   
已知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若空气流速为,当观察到___________时,结束计时,测定耗时bmin。假定样品中的可被溶液充分吸收,该空气样品中的含量是___________
2023-10-30更新 | 141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化学试题
10 . 由下列实验现象一定能得出相应结论的是
装置A   B   
现象①中无明显现象;②中产生浑浊左边棉球变黄,右边棉球变蓝
结论热稳定性:Na2CO3>NaHCO3氧化性:Cl2>Br2>I2
装置C   D   
现象a中产生灰白色固体;b中溶液褪色锥形瓶中产生大量气泡,试管出现浑浊
结论在此条件下铜与浓硫酸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但未生成硫酸铜元素的非金属性Cl>C>Si
A.AB.BC.CD.D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