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7 道试题
1 . 社会

材料   下表是反映明朝中后期某些地区社会状况的史料

《名山藏 ·食货》当时人皆食力,市廛之民,布在田野,妇织男耕,儿女辈亦携筐拾路遗,挑野菜。而今人皆食人(指工资劳动者),田野之民,聚在市廛,奔竞无赖,张拳鼓舌,诡遇(用不正当手段追求)博货,诮胼胝(老茧,代指农民)为愚矣。
《云间据目抄》吾松(指松江府)素称奢淫,黠傲之俗,已无还淳挽朴之机,兼以嘉隆以来,豪门贵室,导奢导淫,博带儒冠,长奸长傲……伦教荡然,纲常已矣。
曹时聘的奏书(苏州)浮食奇民,朝不谋夕。得业则生,失业则死。臣所睹记,染坊罢而染工散者数千人,机坊罢而织工散者又数千人。此皆自食其力之良民也。
《五杂俎》新安大贾,鱼盐为业,藏镪(钱)有至百万者,其他二三十万则中贾耳。山右(山西)或盐,或丝,或转贩,或窖粟,其富甚于新安。
《福建通志》泉州枕山负海……负山之民,垦辟硗确(土地坚硬贫瘠),植蔗煮糖。地狭人稠,仰粟于外。
《嘉定县志》其民托命于木棉,因而县不产米,仰食四方。夏麦方熟,秋禾既登,商人载米而来者,舳舻相衔也。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选择三个角度,概况明朝中后期社会状况的特点并加以说明。
2023-07-07更新 | 66次组卷 | 2卷引用:北京市朝阳区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表内容是现代中国学者(部分)对“焚书坑儒”的观点

学者观点
贾军喜从史书来看,焚书事件并不是秦始皇一个人决定的,李斯才是整件事情的策划者以及执行者,秦始皇只不过是对李斯提出的计划加以允许……因为秦始皇所在社会是封建社会,封建社会的统治阶级是地主阶级,地主阶级的利益就是秦始皇乃至国家的利益,因此当李斯提出有益于地主阶级利益的焚书要求时,秦始皇自然而然地就会同意李斯的要求,进而维护了国家的利益
邓旭焚书只是针对流传的家藏书,而对于坑儒,学界也普遍认为这只是朝堂上的法儒之争引发的一起政治事件,而不是秦始皇要将儒家思想整个绝灭的标志……所以从史料上看,“焚书坑儒”只是法儒两大思想学派斗争的个案,而不是对古代思想的一种毁灭打击,反而是项羽入城后,大肆焚烧了许多的文化史料
李开元秦国长期奉行法家路线,商鞅辅助秦孝公变法时,就曾提出过焚书的建议。……李斯所建议的焚书政策,其思想和政策的渊源,正可以在商鞅那里找到。……这些年来,新出土的文物,也为秦始皇焚书一事提供了旁证。所以,《史记·秦始皇本纪》所载的焚书记事,其史料来源于记录秦王朝大臣奏事和名山刻石文的史料集《奏事》,故秦始皇焚书这件事情,思想源流清楚,多种证据齐全,是确凿无疑的史实
(1)根据材料,分别概括三位学者关于“焚书坑儒”的观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焚书坑儒”的认识。
2023-06-21更新 | 226次组卷 | 3卷引用:北京市海淀区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变式练习主观题
3 . 史料研读

以下是有关唐朝西北地区的史料

史料名称内容介绍或内容节选
①《唐西周高昌县上安西都护府牒稿为录上讯问曹禄山诉李绍谨两造辩词事》吐鲁番出土文献,内容是住长安的胡商曹禄山向西州都督府(隶属于安西都护府)申诉,称汉商李绍谨借曾兄长丝绸后司往西域经商,其后兄长失踪。西州都督府交下属高昌县审理判李绍谨归还本息。
②《新唐书地理志》自(西)州西南有南平、安昌两城,百二十里至天山西南入谷,经礌石碛,二百二十里至银山碛……渡淡河,至焉耆镇城。
……自焉耆西五十里过铁门关,又二十里至于术守捉(指驻军机构)城……又六十里至赤岸守捉,又百二十里至安西都护府。
③《银山碛西馆》《宿铁关西馆》是唐朝岑参在银山碛馆驿、铁门关馆驿所做两首诗,描写了边塞生活。
④《唐天宝十三载龙兴观道士杨神岳便麦契》敦煌出土。内容包括立契当事人(杨神岳)、标的物(小麦)、数量(捌硕)、还贷期限(八月)、违约责任(牵掣车牛杂物)、立契原则(官有政法、人从私契)。
⑤《唐贞观二十二年洛州河南县桓德琮典舍契》吐鲁番出土。记载了洛阳坊民张元隆(西域高昌人)和桓德琮围绕房产质押后未及时偿还债务所产生的纠纷,经坊正调解,限期还钱,重订了这份契约。
⑥《天宝二年交河郡市估案》吐鲁番出土的互市官司制定的物价表,记载了来自中原、中亚、西亚、欧洲等350种商品,商品按质分三种价格,并设置了不同商品的“行”。
⑦回鹘铜钱在北庭古城发现,圆形方孔,背面胡文,正面汉字“日月光金”,判断与摩尼教有密切联系。
(1)按史料类型,将材料中的文献史料进行分类并写出序号。
(2)运用上述史料,确定两个主题展开历史研究。
要求:主题明确。研究包括史料说明,及由此得出的历史认识。每个主题至少依据两则史料(标序号),同一史料可在不同主题重复使用。
2023-07-27更新 | 95次组卷 | 2卷引用:北京市东城区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4 . 汉武帝为了加强对西北边疆地区的管理,在其统治时期先后多次对西北地区实行大规模的移民屯田。读下表可知,移民屯田(     
汉武帝在西北移民屯田情况表(节选)

时间

移民屯田

史料来源

元狩四年

(公元前119年)有司言关东贫民徒陇西、北地、西河、上郡、会稽凡七十二万五千口,县官衣食振业,用度不足,请收银、锡造白金及皮币以足用。初算缗钱

《汉书》卷六(武帝纪》

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

初置张掖酒泉郡,而上郡朔方、西河、河西开田官,斥塞卒六十万人戍田之

《史记》卷三十《平准书》

太初三年(公元前102年)

益发戍甲卒十八万,酒泉张掖北,置居延、休屠以卫酒泉

《史记》卷一百二十三《大宛列传》

①保证了边军戍卒的粮食所需             ②保障了西域地区人民的生活需求
③推动了河西地区农业的发展             ④为打败匈奴提供了主要物质准备
A.①②③B.①③C.②④D.②③④
5 . 批驳与辨析

材料一   《日本政府关于满洲事变的第一次声明》(1931924日)中有以下言论:

918日夜半发生了在奉天附近一部分中国军队破坏南满铁路,袭击我守备队的事件,以至引起双方冲突。’

919日召开内阁紧急会议,已经决定极力防止上述事态扩大的方针……政府对于满洲(指中国东北)毫无领土欲望。”

材料二

序号史料来源
日军参谋本部军官桥本欣五郎写道:“(关东军)预定于(1931年)928日举行(军事行动),没有特殊理由不许改变。后因消息走漏提前10天,改为918日。”《桥本大佐手记》(1935年记
九一八事变的策划和参与者花谷正回忆:“(1931918日夜,河本中尉)以巡视铁路为名,率领部下数名向柳条湖方向走去。一边从侧面观察北大营的兵营(中国军队的军营),一边选了主兵营约800米往南去的地点。在这里,河本亲自把骑兵用的小型炸药安放在铁轨下,并点了火,时间是10点多钟。爆炸时‘轰’的一声,炸断的铁轨和枕木向四处飞散。”【日】花谷正《满洲事变是这样策划的》
1931922日,日本内阁会议决定:“鉴于驻朝鲜军既已出动的这一事实(指21日驻朝日军越境进攻辽宁和吉林),结论是承认此事。既已承认事实,内阁决定支付其经费。”【日】关宽治《满洲事变》
919日,日军侵占辽宁的沈阳、安东、营口、抚顺、海城、凤城、辽阳、本溪、盖平、复县、四平街,占领吉林的长春;
920日至23日,日军侵占辽宁的昌图、辽源以及吉林的吉林市、敦化。
陈觉《“九一八”后国难痛史资料   》(1932年)

(1)阅读材料一和材料二、运用史实,对日本政府关于九一八事变的谎言进行批驳。

材料三   1940年日军大将阿部信行写道:立足于四川盆地的重庆政府,对于日本来说已不足为虑,但是共产党的力量却延伸到中国各地,一举手一投足都极为深刻地影响到中国的命运,共产党无论何时都主张对日抗战,阻挡了日本将中国殖民地化的“进路”,因而成为所谓“东亚新秩序”的头号大敌。

1944年日本华北方面军参谋部研讨所谓中国形势时,提到了“中共以毛泽东名义”提出的持久战“三阶段论”,不得不承认中日战争“大体上是沿着上述阶段过来的”,并且认为“中共必然实施大反攻的概率很大”。

19431944年日本天皇的弟弟考察中国战场后,对侵华日军高级军官发表讲话,列举了日本军人的残暴行为,“如掠夺、强奸、杀害平民、放火等等……给中国的抗日宣传提供了事实根据”,特别指出共产党的军队“对民众的军纪也特别严明,决非日本军队所能企及”,在这种情况下,“在我看来,这样的日本军队,是无法与中共对阵的”。

(2)辨析材料三中的史料,并说明史料反映了怎样的历史事实。
2024-05-11更新 | 10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北京市海淀区高三下学期二模考试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史料研习

明清经济史料选摘   

序号史料   出处
豪富之家,役使佃客抬轿……一日追给工钱六十文。《明律集解》附例
(嘉靖时)钞久不行,钱亦大壅,益专用银矣。《明史·食货志》
(松江府)垦田凡二百万亩,大半种棉,当不止百万亩。【明】徐光启《农政全书》
一条鞭法者,总括一州县之赋役,量地计丁,丁粮毕输于官。《明史·食货志》
镇油坊可二十……合之八百余人,一夕作,佣值二铢(白银计量单位,一铢约等于13克)。【明】贺灿然《石门镇彰宪亭碑记》
吕宋(今菲律宾)地无他产,夷人悉用银钱易货,故归船自银钱外,无他携来。【明】张燮《东西洋考》
种蔗十亩之家,即制车釜(榨甘蔗汁熬糖的设备)一副。【明】宋应星《天工开物》
番禺、东莞、增城种植最多,蔗田几与禾田等矣。【清】屈大均《广东新语》
山主矿……每山起炉,少则五六座,多则一二十座,每炉聚集(雇佣)二三百人,在山掘矿,煽铁取利。【清】屈大均《广东新语》
(甘薯)不与五谷争地,凡瘠卤沙岗皆可以长。【清】周亮工《闽小记》
据康熙五十年征粮丁册,定为常额;其新增者,谓之盛世滋生人丁,永不加赋。《清圣祖实录》
将丁口之赋,摊入地亩输纳征解。《清史稿.食货志》
凡一切行使,大抵数少则用钱(铜钱),数多则用银。【清】张廷玉编《皇朝文献通考》
(玉米)延山漫谷……皆恃此为终岁之粮。《霍山县志》(清乾隆)
(景德镇)每窑一座需工数十人,一有所拂(争执),辄哄然停工。《浮梁县志》(清乾隆)
占田者十无一二,佃田者十之四五,而无田可耕者十之三四。【清】旷敏本《岣嵝删余文草》
(甘薯)每亩可得数千斤,胜种五谷几倍。【清】陆耀《甘薯录》
佃人……收(收获物)而均分之。《凤台县志》(清嘉庆)

结合所学,从上表列出的史料中概括明清经济的特点并加以说明。要求:选择史料,概括三个特点;分别列出与该特点相关的史料(写出序号即可),并加以说明。
2023-04-08更新 | 157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海淀区2023届高三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7 . 耶律仁先为辽朝名臣,曾任辽朝南、北院枢密使职位。1983年,耶律仁先墓在辽宁出土。其墓志铭由契丹小字和汉字两种文字书写,墓志记载了耶律仁先曾与辽南、北院大臣同心协力,平定了西北草原部落叛乱。墓志还记载了仁先和四个弟弟的名字是按仁、义、礼、智、信命名。对以上理解正确的是(     
①该墓志可以作为研究辽史的文献史料            ②辽朝制度建设灵活务实
③辽朝实现对北方诸部落的统一和管辖            ④辽朝学习汉族先进文化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
2024-04-08更新 | 258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丰台区2024届高三下学期一模历史试题
8 . 如图是绘制于中唐时期的敦煌榆林窟佛教壁画《弥勒经变耕种图》,它采用“异时同图”的手法,将农民扶犁春耕、秋季收割和扬场等场面在同一画面中呈现,表现的是“一种七收”场面。该壁画可为以下哪些主题提供史料佐证(     

①主题一:唐朝中期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②主题二:唐代农业生产呈现精耕细作
③主题三:曲辕犁已经在全国得到普及
④主题四:佛教思想融入中国社会生活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9 . 中英礼仪之争1793年,英国马戛尔尼使团借为乾隆帝祝寿之名,出使清廷。

材料   清朝接待大臣向使团介绍觐见皇帝须按惯例行三跪九叩的礼仪时,双方产生分歧:清军机处档案汇编《英使马戛尔尼来聘案》记载中方的立场“各处藩封到天朝进贡观光者,不特陪臣俱行三跪九叩首之礼,即国王亲自来朝者亦同此礼,今尔国王遣尔等前来祝寿,自应遵天朝法度。”马戛尔尼在其访华日记中记载了对中方要求的态度: “敝使系西方独立国帝王所派之钦使,与贵国附庸国君主所遣贡使不同,贵国必欲以中国礼节相强,敝使抵死不敢奉教。”对于觐见具体细节,中英记载中描述不同:(一)《清史纪事本末》记载: “及抵京城,政府又强令于觐见时,行叩头礼。英使亦不欲以争执小节,妨害其推广商利之目的,悉遵例行之。” (二)当时跟随皇帝出巡的军机处章京管世铭曾对觐见场景作诗曰: “一到殿廷齐膝地,天威能使万心降。”并于诗下附注曰: “西洋英吉利国贡使不习跪拜,强之,止屈一膝。及至引对,不觉双跽(长跪)俯伏。” (三)英国马戛尔尼使团副使斯当东记录觐见场景: “特使马戛尔尼……至宝座之旁拾级而上,单腿下跪,简单致词,呈书信于皇帝手中。” (四)下图是英方随团画师威廉·亚历山大所绘的马戛尔尼觐见乾隆皇帝的场景。被朝臣簇拥着正襟危坐于中央的乾隆皇帝面露威严,马戛尔尼单膝跪拜献上英王乔治三世亲笔信。注:此画是亚历山大在事后根据在场成员的口述绘制的。


对材料中的史料进行辨析。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谈谈你对上述中英礼仪之争的认识。
2024-01-20更新 | 93次组卷 | 2卷引用:北京市丰台区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10 . 中共一大召开日期考证

材料一:改革开放后,思想解放使学者们开始重新研究中共党史的一些重大问题。1978年,学者邵维正在参与编写新民主主义革命史长编的过程中,发现中共一大在召开日期、出席人数等方面,竟然存在25种不同的说法。在海外的中共党史论著中对此也早有议论,有的反动分子还以此攻击中国共产党。邵维正在日记里写道:“理论战线上的同志,特别是党史工作者,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弄清党的历史事实,把真相告诉人民大众,回应国内外敌对势力的攻击。”

材料二:邵维正对日期的考证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从代表行踪入手证明一大不是7月1日召开的。通过查阅日记原件、当时报刊杂志等大量史料,并多次探访在世的北京代表刘仁静,一大代表的行踪大体得到确认:1921年7月1日在上海的一大代表只有5人,不足半数;所有代表到齐的时间为7月20日之后。

第二个阶段:综合分析,初步锁定一大召开的日期。他获得了一份20世纪50年代从苏联移交过来的档案,该档案原件存于共产国际,据文件内容可以确定三点:开会时间接近“23日”或“24日”;在上海的会期为8天;由于“侦探闯会”,后来会址转移。

第三个阶段:连环印证,最终确定一大召开的日期。一大曾因受到法国巡捕的侵扰转移到浙江嘉兴南湖举行。邵维正从1921年8月2日的《上海生活报》上找到了相关报道,据此,他断定法国巡捕侵扰的时间是7月30日,这与共产国际所保存的档案文件记载的时间不谋而合。此外,一些代表曾回忆,巡捕走的第二天凌晨,与会代表陈公博所住的大东旅馆发生了一起谋杀案。邵维正也找到了1921年《申报》的相关报道,显示谋杀案时间为7月31日,进一步证明了法国巡捕侵扰的时间是7月30日。以上虽然是几个间接证据,但这些证据足以判断一大在上海最后的会期为7月30日。再向前推移8天,一大开幕是7月23日。

至此,一大召开日期的考证完满结束。

——以上摘编自李步前《邵维正对中共一大的历史考证》

(1)根据材料一,概述邵维正考证中共一大召开日期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举例说明邵维正考证过程使用的史料类型及辨析考证的方法。
2024-01-27更新 | 132次组卷 | 2卷引用:北京市石景山区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