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8 道试题
1 . 中国电影集团公司、北京华录百纳影视有限公司等机构决定重拍《红楼梦》,从全国海选演员的消息传出后,报名应征者不计其数。有人应征贾宝玉这一角色,考官让其评述这部伟大的作品,你认为下列评述正确的是(     
①该作品描写了一个封建贵族家族由盛转衰的过程,揭示了封建社会走向没落的历史真实
②该作品通过贵族青年的爱情悲剧,鞭挞了封建礼教和封建制度的罪恶
③该作品渗透了忧伤的感情,其中也有怀念中原故土的篇章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①②③
2022-11-26更新 | 30次组卷 | 1卷引用:内蒙古呼和浩特市赛罕区英华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2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日本学者宫崎市定在《东洋近代史》说:“中国宋代实现了社会经济的跃进,都市的发达,知识的普及,与欧洲文艺复兴现象比较,应该理解为并行和等值的发展,因而宋代是十足的‘东方的文艺复兴时代’”。

中国现代历史学家钱穆在《国史大纲》中认为“宋代对外之积弱不振、宋室内部之积贫难疗。”


评析材料中有关宋代的观点。(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多角度充分论证,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2020-04-06更新 | 587次组卷 | 31卷引用: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北师大鄂尔多斯附属学校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梁启超在1902年写了《新中国未来记》,这是一部政治幻想小说。他描述了未来六十年以后中国的景象

“其时正值万国太平会议……各国全权大臣在南京,已经将太平条约画押……恰好遇着我国举行祝典,诸友邦皆特派兵舰来庆贺,英国皇帝、皇后,日本皇帝、皇后,俄国大统领及夫人……皆亲临致祝。其馀列强,皆有头等钦差代一国表贺意,都齐集南京,好不匆忙,好不热闹。”

“那时我国民决议在上海地方开设大博览会……竟把偌大一个上海,连江北,连吴淞口,连崇明县,都变作博览会场。”

“原来自我国维新以后,各种学术进步甚速,欧美各国皆纷纷派学生来游学,据旧年统计表,全国学校共有外国学生三万余名。”

“我们今日得拥这般的国势,享这般的光荣,有三件事是必要致谢的。第一件是外国侵凌压迫已甚,唤起人民的爱国心。第二件是民间志士为国忘身,百折不回,卒成大业。第三件是前皇英明,能审时势,排群议,让权与民。”

——据许子东《重读<新中国未来记>:中国现代小说的开幕礼》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新中国未来记》作者的理想与观念进行评述。
2022-06-01更新 | 327次组卷 | 5卷引用:内蒙古通辽市开鲁县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6月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他对自然科学,特别是天文历算,有一定的研究。对明末传入的“西学”也有所评述……他的政治思想和历史观,是以厚重的哲学思想为基础的.”这里的“他”指的是
A.王夫之B.顾炎武C.黄宗羲D.朱熹
2021-03-21更新 | 34次组卷 | 1卷引用:内蒙古通辽市通辽实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历史上的战国时期出现了举世闻名的“百家争鸣”的文化局面,这是中国文化发展史上辉煌的一页。《辞海》对“百家争鸣”的解释是战国时期学术界互相辩争的风气,是当时社会变革和阶级斗争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对当时文化学术发展有极大的推动作用。这不仅是对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解释,也是对它的评价,而这样的评价似乎并不恰当。应该说,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不是一时凭空出现的“风气”,其形成源远流长,成果丰硕,影响深远。

——摘编自薛国中《论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历史条件》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材料中的观点加以评析。(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几种观点或者自己提出的新观点展开评析;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2018-05-01更新 | 768次组卷 | 33卷引用:内蒙古通辽市通辽实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6 . 1977年冬天,被诸多评论家称之为“一个国家和时代的拐点”。它直接改变和推动了中国的教育改革和发展,成为一个国家得以重新复兴和兴旺的基本。材料评述的是
A.高考制度恢复的意义B.“211工程”实施的作用
C.义务教育实施的影响D.“科教兴国”战略的价值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近代新思想的倡导者魏源编写的《海国图志》于1842年刊印发行,书名中的“海国“的涵义是海外之国。书中征引中外古今近百种资料,系统地介绍了西方各国的地理、历史、政治状态状况和许多先进的科学技术,如火轮船、地雷等新式武器的制造和使用。所记各国气候、物产、交通贸易、民情风俗、文化教育、中外关系、宗教、历法、科学技术等,都超过了《四洲志》。在百卷本的《海国图志》中,作者由原来对西方”坚船利炮“等奇技的惊叹,发展到对西方近代资本主义民主政体的介绍。当时的中国人通过《海国图志》这一望远镜,开眼看世界,认识到近代世界的新鲜事物。1851年《海国图志》传到日本,迅速畅销,成为日本官员和学者共同研读的一部“有用之书”。

——摘编自罗炳良主编《影响中国近代史的名著》


书评,即评论并介绍书籍的文章。请以《影响中国近代史的名著》中关于《海国图志》的相关内容和评述,撰写一个简要书评。(要求:观点明确,联系背景和内容,评论准确全面,史论结合)

8 . 19世纪60年代末,满清官员志刚在《初使泰西记》中对欧洲政治制度有如下评述:“泰西立君,不拘于男女,然为君而不能尽君道者,国人不服,则政令有所不行,不得安其位矣”。这表明作者
A.主张推行君主立宪政体
B.推崇西方的代议制民主
C.超越了当时主流思想
D.对君主专制危机的警觉
2019-09-07更新 | 371次组卷 | 27卷引用:内蒙古北京八中乌兰察布分校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9 . 有人在评述秦朝的政治变革时说:“这是一个划时代的突破和最骇人听闻的政治结构,没有封国封爵,没有公侯伯子男。当时没有一个人敢于想象皇帝的儿子们竟会跟平民一样,竟没有拥有土地,更没有拥有奴隶群。”从文明发展的角度看,这种变革的积极意义主要在于促使中国古代政治
A.从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B.从血缘政治向科举政治转变
C.从分权政治向专制政治转变D.从军功政治向文治政治转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邓嗣禹在《中国考试制度史》中论及科举制:“(隋创进士科之后)历代踵行,时加修正,以迄于明清,防闲之法益密,取人之道益公。”1910年,梁启超说“科举非恶制也”,“此法实我先民千年前之一大发明也”。1912年,孙中山在《临时政府公报》第24号中提及考试的重要意义:“任官授职,必赖贤能,尚公去私,厥惟考试。”孙中山的观点导致了后来民国考试院的建立,实际上是科举制的复活。

材料二   高考的全称是“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其基本立场应立足于服务普通高等学校的人才选拔。……1997年,为纪念恢复高考20周年,《人民日报》有这样一句评价:恢复高考,挽救了我们的民族和国家。原教育部考试中心主任杨学为曾一针见血地指出:高考的社会作用远远超出了考试、招生、教育;1977年高考恢复的不仅仅是一项考试,更是知识的价值、知识分子的地位,是社会流动的渠道、社会的公平。

——于涵:高考制度恢复40周年内容改革评述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特点,并指出1905年清政府废止科举制度的根本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古代科举制和当代高考制度的主要异同点。
(3)谈谈你对当前高考制度改革的看法。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