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4 道试题
1 . 外交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体现,加强对外交往有利于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朝贡外交是中国古代王朝特有的一种外交体系……自商周以来,中原王朝都一直认为自己居天人之中,是“天朝上国”,凡要与中原王朝建立关系、展开外交者,必须以朝贡方式进行。到了清朝,造就万邦来朝、八方来仪的盛世,并没有其他帝国那种军事的、经济的功利要求。……中国近代(18401919)外交转型是中西方文化碰撞的结果,它不是基于晚清社会内部新因素产生与发展的刺激而做出的主动反应,而是晚清政府所做出的被动对策。这个特点决定了中国近代外交转型的发展过程,就是如何处理中国传统外交观念和西方近代外交现念与制度之间关系的过程。尽管晚清外交转型没有能够指导晚清外交奏响胜利的旋律,但在西方近代外交理念与制度的挑战下,在中国形成的近代外交思想还是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和价值,这就是:它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中国步入近代化轨道……

——根据李敏《试论中国近代外交的转型》等文章改编

材料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六十年的外交历程,就是冲破各种阻力走向世界,与各种不同类型国家逐步建立友好合作关系的历史.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形成了1949年、1972年和1992年三次与外国建交的高峰(见上图),到20世纪90年代后期,中国外交开始转型,其核心是由普通外交转变为大国外交,由弱势外交转变为强势外交,由消极被动外交转变为积极主动外交。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朝贡外交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评析中国近代外交转型的历史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请分析形成1972年建交高峰的国内外因素,并谈谈你对当今中国的外交转型有何建议。
2021-11-11更新 | 545次组卷 | 16卷引用:江苏省徐州市沛县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学情调研历史试题(选修)
2 .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是一个逐步认识、学习西方的过程。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有天地开辟以来未有之奇愤,凡有心知血气,莫不冲冠发上指者,则今日之以广运万里地球中第一大国而受制于小夷也。……惟皇上振刷纪纲,一转移间耳,此无待于夷者也。至于军旅之事,船坚炮利不如夷,有进无退不如夷。

——冯桂芬《校邠庐抗议制洋器议》

材料二、为了在王权承认的“合法性”范围内偷运西学之果,康有为在变法的整个过程中不得不始终小心翼翼地从“奉天承运”“圣人之作”的传统象征系统内拾取古已有之的变化之道。……尽管康有为之变法理论似乎处处引经据典,旁征博引,无敢逾越古典圣贤所订准绳,但言行举止中却不时透露出叛逆色彩。

——许纪霖、陈达凯主编《中国现代化史》

材料三、陈独秀的启蒙运动是一场比孙中山更加彻底的革命,陈独秀是要把欧洲两千多年发展起来的自由、民主和科学应用于中国,彻底改变几千年以来中国人民处于奴隶地位的旧伦理、旧道德、旧政治、旧思想,建立起人民本来就是主人地位的新伦理、新道德、新政治、新思想。

——余孚《重新启蒙:五四运动九十周年反思》

材料四、自1840年以来,各时代思想特征虽十分不同,流派分立,各具理说,个别概念之琐屑,复不可胜计,而最基本之原始动力则是完全一致的。

——王尔敏《中国近代思想史论》


请回答:
(1)与传统的“华夷观”相比,材料一的作者是如何认识西方的?
(2)据材料二,概括康有为变法思想的基本特点。康有为的“叛逆色彩”在其思想主张上有何具体体现?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你如何理解“陈独秀的启蒙运动是一场比孙中山更加彻底的革命”?
(4)综合上述材料,指出材料四中近代中国新思潮不断涌现的“最基本之原始动力”。

3 . 社会动员是指社会某一群体的组织者有目的地引导社会成员积极参与重大社会活动的过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中国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现代社会动员方式开始出现,四川保路运动就是一个成功的案例。保路运动首先成立了保路同志会,同时在各州县设立分会,并立即设立讲演部,组织培训讲演员,并分派往各府州县进行讲演。各地同志会分会、协会成立后,也参照四川保路同志会的组织形式,专门设立讲演部,足以说明讲演在保路社会动员中的重要地位。四川保路运动在进行社会动员时,还大量使用了报刊、广告等属于现代大众传媒的宣传手段,以至于成都电报局委员报称:保路同志会“刊布传单,张贴广告,指斥政府,摇惑民心”。保路运动的组织者不仅采取了正确的社会动员形式,而且在社会动员的内容方面也紧紧抓住了时代的主题,有效地整合了社会不同群体,形成了共同的利益诉求,故能在不同阶级、不同社会群体中产生共鸣,从而能够引导民众积极参与运动,由此推动运动不断深入开展。

——摘编自何一民《现代化视野下的社会动员与辛亥革命》


(1)据材料概括四川保路运动社会动员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呈现上述特点的原因。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四川保路运动中社会动员产生的成效,指出对当今的社会动员有何启示。
2023-06-10更新 | 100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徐州市睢宁县第一中学2023届高三5月模拟考历史试题
4 . 制度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体现。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创新,反映了中华民族管理国家的智慧。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1
   
图2
材料二   

(1)从材料一图1、图2中分别提取至少两项历史信息,并指出与其相对应的历史时期。
(2)针对材料一图1时期制度的弊端,图2时期实行怎样的地方行政制度?有何影响?
(3)材料二中图-是哪制度?图二是哪制度?后者有何特点?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趋势。
2021-12-10更新 | 132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徐州市沛县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学情调研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周之失在于制,秦之失在于政不在制。……汉有天下,矫秦之枉,徇周之制,剖海内而立宗子,封功臣。

——柳宗元《封建论)

材料二 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则分之为郡,分之为县,俾才可长民者(“长民者”指管理百姓的人) 皆居民上,以尽其才,而治民之纪,亦何为而非天下之公乎?

——王夫之《读通鉴论•卷一》

材料三 汉武帝规定诸侯王除由嫡长子继承王位外,“以私恩自裂地,分其子弟”为列侯,而由皇帝制定这些侯国的名号,分别隶属于汉郡。淮南王刘安谋反,“国除为九江郡”;衡山王刘赐谋反,“国除为郡”。又颁布律令,规定王国官员地位低于一般官员,限制人们与诸侯王交游。从此,王国与汉郡无异。

——摘编自邱树森、陈振江主编《新编中国通史》

材料四 行省实行群官负责和圆署会议制(即通过行省官员集体开会共同负责)。行省官员通常由平掌、右丞、左丞、参知政事等六七人组成。 ……无论行政、财政、军事、司法诸事权,朝廷总是在直接掌握某些基本权力(如主要军队、官吏任用等)的同时,把相当一部分权力分寄于行省,然后借行省集权于中央。显而易见,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 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

——李治安《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


(1)材料一论述到的西周、秦朝和汉初的三项政治制度分别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郡县之制”的历史作用。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汉武帝解决王国问题的措施。
(4)根据材料四及所学知识,说明“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 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的理由。
6 . 近代中国思想急剧变迁,新陈代谢中充满新与旧的碰撞、调适。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为了在王权承认的“合法性”范围内偷运西学之果,康有为在变法的整个过程中不得不始终小心翼翼地从“奉天承运”“圣人之作”的传统象征系统内拾取古已有之的变化之道。……尽管康有为之变法理论似乎处处引经据典,旁征博引,无敢逾越古典圣贤所订准绳,但言行举止中却不时透露出叛逆色彩。

——许纪霖、陈达凯主编《中国现代化史》

材料二   忠孝节义,奴隶之道德也;轻刑薄赋,奴隶之幸福也;……固有之伦理、法律、学术、礼俗,无一非封建制度之遗……吾宁忍过去国粹之消亡,而不忍现在及将来之民族,不适世界之生存而归消灭也。……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羞为浅化之民也,则急起直追,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

——陈独秀《敬告青年》(1915年)

材料三   陈独秀的启蒙运动是一场比孙中山更加彻底的革命,陈独秀是要把欧洲两千多年发展起来的自由、民主和科学应用于中国,彻底改变几千年以来中国人民处于奴隶地位的旧伦理、旧道德、旧政治、旧思想,建立起人民本来就是主人地位的新伦理、新道德、新政治、新思想。

——余孚《重新启蒙:五四运动九十周年反思》

材料四   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如何确立儒家的身份?学术界有以下两种主张:①儒家是治疗现代文明弊病的良方,重建中华文化的核心;②儒家总体上已不适应现代民主法制制度,但在社会生活中还可以发挥一些作用。

——据余英时等著《不确定的遗产》整理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概括康有为变法思想的基本特点。康有为的“叛逆色彩”在其思想主张上有何具体体现?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陈独秀的基本主张。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你如何理解“陈独秀的启蒙运动是一场比孙中山更加彻底的革命”?
(4)你同意材料四中的哪一观点?请结合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以“现代化进程中儒家身份的确立”为主题进行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250字左右)
7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宋代武将诗句中经常出现“龙虎”“宝剑”“血”等军事意象,常连用“长驱”“直捣”“铁骑”等气势雄壮的词语以彰显其豪情壮志,以此表达武将“恢复山河日,捐躯分亦甘”的殷切心情。如《满江红·怒发冲冠》既写了岳飞“仇”的情感,又抒发了其“报国”的决心。武将创作的诗句当中,还有很大一部分歌咏风月闲情,甚至阐发义理、抒情表达委婉曲折如文人自作的作品,如生值“中兴”之际的刘锜写道,“西风萦破梦,落日乱残蝉。岁月俄如此,功名岂偶然”。

——摘编自何潇《宋代武将作者诗词创作倾向》

材料二:春秋以来的“大一统”观历经数朝,在清朝依旧延续。清代前期外侵未至,然内部矛盾导致的疆域变化斗争时有发生。武将们在西南、西北、东北、东南等边地保疆安民的同时,用自己的诗笔呈现了边疆文化与中原文化在空间维度下的差异,展示了康乾盛世的雄姿。这些边疆诗的创作者,显然都是武人,但因乾隆对汉诗写作的宣导作用,乾嘉以来八旗武人以诗纪事渐成常态。这些边疆诗作既是对王朝军事实力的展示,也是对时代变迁中边疆风俗的观察,它们随着时代发展而日益凝贮的疆域认同与文化认同,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建构。

——摘编自米彦青《乾嘉时期武将“边功”的文化记忆与诗歌文学想象》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武将诗词创作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乾嘉时期边疆诗创造的时代背景和历史贡献。
2024-04-20更新 | 28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8 . 鸦片战争后,中国面临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志士仁人开始探讨西学的文化内核和价值基础,推动了中国的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世纪中期,中国官绅承受西方所加的冲击,并被迫采取应变的对策。19世纪后半期,中国先知先觉之士认识到中国正面临数千年来一个巨大的变局,将产生一个从所未见的创新机运。

——摘自王尔敏《中国近代思想史论》

材料二 甲午战后的几年,是中国思想界的一个很重要转折期,从这时开始,中国才比较正规地迈进到自觉理智地向外国学习的历史进程。国人对西学的领悟从感性的“力”的浅层次,深入到理性的“智”的层次,并进而引起了西方思想文化和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第一次大融合。

——摘自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第四卷

材料三 1917~1923年的思想革命,代表了中国对西方冲击的第三阶段回应,这一阶段的思想觉醒,标志了从传统的中国基础向完全西化的进一步转变。但它的主要成功,在于引进了西方的思想和摧毁了中国的传统,而不是创造了新的思想体系和新的哲学学派。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中期,官绅为应对“变局”提出的策略;19世纪后半期,先知先觉之士抢抓“新机运”的表现,以此判新时代的主题。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国人对西学的领悟由感性到理性转变的原因;指出西方思想文化和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第一次大融合的成果,并说明时代赋予先进知识分子的新的历史使命。
(3)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促使民众思想觉醒的介质及典型事件。综合上述材料,概括中国近代思想变化的特点。
9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寒窑虽破能避风雨,夫妻恩爱苦也甜。

——摘编自黄梅戏《天仙配·夫妻双双把家还》

材料二   郡城之东,皆习织业。织文曰“缎”,方空曰“纱”。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计日受值。有他故,则唤无主之匠代之,曰“唤代”。无主者黎明立桥以待,缎工立花桥;纱工立广化寺桥;以车纺丝者曰“车匠”,立濂溪桥。什佰为伍,延颈而望,如流民相聚,粥后俱各散归,若机房工作减,此辈衣食无所矣。

——《古今图书集成·职方典》卷676引《苏州府志》

材料三   国初海禁严,立意比驱鳄。借端累无辜,此事实大错。

——[]黄遵宪《番客篇》


请回答:
(1)材料一的唱词反映出我国古代农业经济具有怎样的基本特点?
(2)材料二中“匠”与“主”之间的关系怎样?反映了什么实质问题?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种“关系”发展缓慢的政策原因。
(3)材料三黄遵宪诗中所说的“大错”指什么?从历史的角度看,它“错”在哪里?
2020-02-08更新 | 67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徐州市2012-201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10 . 官僚体制是中国古代重要行政管理的形式。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盖秦汉间为天地一大变局。自古皆封建诸侯,各君其国,卿大夫亦世其官,成例相沿,视为固然。其后积弊日甚,暴君荒主,既虐用其民,无有底止。强臣大族,又篡弑相仍,祸乱不已。……其势不得不变,而数千年世侯世卿之局,一时亦难遽变。……汉祖以匹夫起事,角群雄而定一尊,其君既起自布衣,其臣亦自多亡命无赖之徒,立功以取将相,此气运为之也,天之变局,至是始定。

——(清)赵翼《廿二史札记》

材料二   宰相杜范认为:“凡废置予夺,(君主)一切以宰执熟议其可否,而后见之施行。如有未当,给、舍得以缴驳,台、谏得以论奏。是以天下为天下,不以一己为天下,虽万世不易可也。”……富弼对宋神宗言:“内外事多陛下亲批,虽事事皆是,亦非为君之道。况事有不中,咎将谁执?必致请属交走,货贿公行,此致乱之道,何太平之敢望!”

——程民生《论宋代士大夫政治对皇权的限制》

材料三   行省实行群官负责和圆署会议制(即通过行省官员集体开会共同负责),行省官员通常由平掌、右悉、左悉、参知政事等六七人组成。……无论行政、财政、军事、司法诸事权,朝廷总是在直接掌握某些基本权力(如主要军队、官吏任用等)的同时,把相当一部分权力分寄于行省,然后借行省集权于中央。显而易见,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

——李治安《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


(1)据材料一,指出秦汉间为“天地一大变局”的历史背景。
(2)据材料二,概述杜范、富弼两位宰相的共同主张。
(3)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说明“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的理由。综合上述材料,分析中国古代官僚政治的积极作用。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