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3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汉武帝时实行察举制,设置孝廉、茂才、贤良方正等科目,通过地方举荐、中央任命的方式选拔人才。如果出现举荐不实或失真,察举者要受到惩罚;被举者任官后,一旦出现贪污腐败,不仅自己要受到惩罚,还会牵连到察举者。为了保证人才质量,东汉顺帝时,限制了察举年龄,引入了考试机制,并通过中央及地方的监察机构对察举推荐、考试复核的过程予以监督考察。

——摘编自薛德枢、徐杰《汉代察举征辟制度评析及其借鉴意义》

材料二 唐代科举是一种荐举性质的考试制度。宋初围绕消除荐举因素,对科举考试规则进行了一系列的细化完善。由多名考官分工负责,考官实行锁院制,考官及考试相关人员亲属实行别试,特别是对考生试卷实行糊名和誊录的办法,取消公卷制度等一系列措施,使得科举考试变成了“一切以程文为去留”的纯粹考试制度。

——摘编自卓进、蔡春《论唐宋科举考试性质变迁》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汉代举荐官员的依据,并归纳汉代为保证选官质量而采取的举措。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宋代科举考试规则变化的主要环节,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种考试制度的积极作用。
(3)据材料一、二,指出举荐和考试在汉、宋两朝官员选拔机制中的地位差异,并说明两者本质意图的一致性。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1953年时,毛泽东认为:“如果不打回三八线,前线仍在鸭绿江和图们江,沈阳、鞍山、抚顺这些地方的人民就不能安心生产。”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在《大外交》中说:“毛泽东有理由认为,如果他不在朝鲜阻挡美国,他或许将会在中国领土上和美国交战;最起码,他没有得到理由去做出相反的结论。”这样的评述印证了(     
A.东北经济的重要性B.民族复兴的艰巨性
C.抗美援朝的合理性D.维护独立的正当性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李鸿章说:“此次……实获两个好的结果:第一,欧洲陆海军之战术方法,并非应有白人所独有,黄人亦能用之,并证明可收到实效。其二,贵国之长足进步,使我国从长夜迷梦中觉醒,得益匪浅。”对李鸿章所评述事件理解准确的是(       

A.镇压太平天国引起权力结构变动B.洋务运动富国强兵实效显著
C.甲午战争失败激起民族救亡热情D.八国联军侵华促进民族觉醒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某同学在评析古代某一制度时用到了以下词组:“士大夫阶层的壮大”“社会阶层流动性的增强”“读书重学风气的发展”“官员文化素质的提高”。据此判断,这一制度是(  )
A.世官制B.察举制C.九品中正制D.科举制
2019-12-05更新 | 248次组卷 | 19卷引用:江苏省苏州市常熟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下表所示为《史记》和《汉书》部分篇目的内容摘选。据此可知(       

篇目

《史记》(西汉·司马迁)

《汉书》(东汉·班固)

货值

“人富而仁义附焉”

“贵谊而贱利”

游侠

“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己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

“不入于道德,苟放纵于末流”

汉武帝

“尤敬鬼神之祀”

“雄才大略”


A.价值判断影响史家的历史评述B.时代变迁决定历史评述
C.历史评述受到阶级立场的影响D.历史评述缺乏客观标准
6 . 人才问题关乎国家盛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南北方人才比重示意图


宋代人才部分地区分布变化简表

关中区(二路)江北区(十路)四川区(四路)江南区(八路)
人数百分比人数百分比人数百分比人数百分比
宋初至澶谰之盟
(公元9601004
3735.2433038.93617.31406.28
澧渊之盟至绍兴和议
(公元10041140
4139.0539046.048139.1392341.39
绍兴和议至宋末
(公元11401279
2725.71127159043.48116752.33
总计1051008471002071002230100

——肖化忠《宋代人才的地域分布及其规律》

材料二   以宋仁宗一朝为例,出类拔萃、彪炳史册的人不下数十人,为历朝历代所罕见。其中,最著名的有晏殊、范仲淹、韩琦、富弼、文彦博、欧阳修、包拯、张方平、司马光、王安石、曾巩、刘攽、刘恕、蔡襄、苏轼、苏辙、苏颂、沈括等。他们当中既有深谋远虑的政治家和改革家,也有才能杰出的思想家、科学家、文学家、史学家和犯颜直谏、风节凛然的谏臣。

——何忠礼《科举改革与宋代人才的辈出》

材料三   人才问题历来为政治家和思想家所重视,但衡量人才的标准,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内涵。在中国古代出现了“论德而定次,是能而授官”“学行兼优”“治天下以人才为本,求材以教导为先导”“欲木之常茂者,必培其根”“半部论语治天下”等观念,体现了不同的价值取向,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摘编自黄启昌《中国古代人才统计中的价值取向》等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宋代人才发展的特点及原因。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中国古代人才的价值取向。
7 . 下表为不同教科书关于辛亥革命的评述,据此能共同认定的是
A.袁世凯逼迫清帝退位B.革命派与立宪派合作反清
C.清帝退位但专制犹存D.辛亥革命终结了清朝统治
2022-01-19更新 | 80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苏州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8 . 古代中国的选官用人制度随着历史进程不断发展完善,对后世影响深远。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范晔论曰:“汉初,诏举贤良、方正,州郡察孝廉、秀才,斯亦贡士之方也。中兴以后,复增淳朴、有道、贤能、直言、独行、高节、质直、清白、淳厚之属,荣路既广,觖望(绝望、不满意)难裁。自是窃名伪服,浸(逐渐)以流竞(流于形式),权门贵仕,请谒繁兴。……”

——(南宋)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二十九选举考一)

材料二 今立中正,定九品,高下任意,荣辱在手。……爱憎决于心,情伪由于己。……趋炎附势,贪图贿赂,定品不实,世风颓废。……是以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

——《晋书刘毅传》

材料三 隋唐开始的科举始终将儒家经典作为考试的主要内容。……自隋唐以后,各代“大小之官,悉听吏部;”……可以说,科举制是封建社会的“平民政治”。这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皇族及豪强宗法势力对于政治权力的垄断,促进了社会的良性流动,从而扩大了统治阶级政治统治的合法性基础。

——《浅谈科举制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材料四 1997年,为纪念恢复高考20周年,《人民日报》有这样一句评价:恢复高考,挽救了我们的民族和国家。原教育部考试中心主任杨学为曾一针见血地指出:高考的社会作用远远超出了考试、招生、教育;1977年高考恢复的不仅仅是一项考试,更是知识的价值、知识分子的地位,是社会流动的渠道、社会的公平。

——于涵:高考制度恢复40周年内容改革评述


完成下列要求:
(1)材料一、二分别涉及什么古代选官制度
(2)据材料一、二分别概括说明两种选官制度的弊端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科举制在隋唐时期产生的积极影响。
(4)结合材料三和四,谈谈你对科举制和高考制度的相同点看法
9 . 政治制度的变迁是政治文明的核心内容之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郡县制取代分封制的必然结果就是贵族制让位于官僚制。官僚制是顺应中央集权和皇权制的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新的组织形式和管理体制。……在官僚制时代,不管是旧贵族、新贵族,还是新兴的士人阶层,都必须通过任命,转化为官僚,才能成为政体的直接参与者。

--《文史纵横》2009年第3期

材料二 世祖即位,登用老成,大新制作……在外者,则有行省……其牧民者,则曰路,曰府,曰州,曰县。官有常职,位有常员,其长则蒙古人为之,而汉人、南人贰焉。

--《元史》

材料三 鸦片战争前,一些具有反封建民主思想的人士,如顾炎武、吴敬梓、曹雪芹等人开始对科举制废进行大胆、辛辣的批判。鸦片战争后,受西方民主启蒙思想影响的人士对科举制进行了更猛烈更深入的批判。19世纪末,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对科举制的批判尤为激烈,称其“箍人心”“坏人才”“毁实业”。在社会舆论的巨大压力下,清政府于1905年正式废除了科举制。此后一个世纪,对科举制的上述评价一直是史学界的主流观点。近年来,史学界对科举制重新评价的观点抬头,并且得到越来越多的支持。新观点认为科举制度是古代中国的伟大创举,它不仅对古代中国的政治、教育、文化等多个领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而且对近代以后的中国和世界的文明进步产生了推动作用。科举制实际上是近代欧洲兴起的文官制度(即公开考试选拔国家公务员制度)的源头。现在我国实行的高考制度某种意义也是对古代科举制的继承和发展。


(1)据材料一,指出分封制转型为郡县制所反映的政治制度变化的特征。
(2)据材料二,指出元朝地方官任命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元朝的行省制度设置的意义。
(3)结合材料三,选取其中一个观点并加以评述,写一篇小论文。(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现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280字左右。)
2020-05-07更新 | 119次组卷 | 2卷引用:江苏省苏州市张家港市沙洲中学2020届高三考前热身训练历史试题
10 . 改革开放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次伟大革命,正是这个伟大革命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飞跃,以优异的成绩喜迎建国70周年。阅读下列材料:

篇章一 中国的伟大革命

40年来,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由3679亿元增长到2017年的82.7万亿元,年均实际增长9.5%,远高于同期世界经济2.9%左右的年均增速。……多年来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30%。……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71元增加到2.6万元,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我国贫困人口累计减少7.4亿人,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3.8%。我国建成了包括养老、医疗、低保、住房在内的世界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

—— 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1)据材料概括40年来伟大成就,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改革开放以来在道路发展和理论建设中走出的“中国特色”。

篇章二   苏州的多彩蝶变

场景1:从“低洼农田”到“现代化产业新城”

2019年4月中新苏州工业园区迎来建设25周年,中新两国总理为园区致贺词:努力建设世界一流高科技产业园区!苏州工业园区依托全国唯一的国家级境外投资服务示范平台,

……自1995年至2019年8月底,苏州园区境外投资项目数量不断突破,对外协议投资总金额达106.5亿美元。实现了从“世界工厂”到“全球化配置资源”的创新转型。


—— 2019年苏州工业园区发布


(2)据材料概括中新苏州工业园区的发展特征。

场景2:从传统农业县到“华夏第一县”

昆山堪称改革开放的缩影。2019年9月29日晚,昆山市举行撤县设市三十周年主题活动,正如昆山市委书记杜小刚所介绍,改革开放以来,2018年昆山地区生产总值已超3800亿元,经济总量甚至超越了个别省份,综合经济实力跃居全国百强县(市)之首。昆山不等不靠、敢闯敢试,走出了一条享誉全国的共同富裕、和谐发展的“昆山之路”。……在经历了发展乡镇企业和外向型经济两次高潮后,昆山迎来以科技创新为主要特征的第三次发展高潮,“昆山制造”正在迅速向“昆山创造”“昆山智造”转变。


—— 人民网


(3)据材料分析“昆山之路”给我们带来的精神财富,并指出当前昆山的发展体现的特征。

篇章三   中国的新起跑点


美国《时代》周刊在2017年11月13日发售的杂志,除美国本土版外,封面都用中文和英文两种语言写上“中国赢了”(China Won)。据封面文章作者伊恩·布雷默介绍,这是《时代》周刊封面第一次出现两种语言。已有70年历史的德语世界老牌政论性杂志《明镜周刊》,于2017年11月11日推出了重量级的封面文章《醒来!》,对中国崛起的现状进行了多方位评述。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如何理解外媒对中国的评述?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