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72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科举制的废止,等于将维系传统社会秩序和支撑官僚系统以及促使儒家文化传承的制度根基突然铲除。它所带来的社会震荡、政治混乱和文化断裂等后果,远远超过清末士人的估计和想象。按照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张之洞和袁世凯上《奏请递减科举折》,从下届丙午科起,每科递减中额三分之一,待最后一科中额减尽以后,即停止乡会试。可以设想,如果科举制真按原来缓废的计划到1911年才停废,而不是提前到1905年便立停,那么中国推翻帝制的革命肯定在辛亥(1911年)之后才发生,那就不叫“辛亥革命”了。

——摘编自刘海峰《科举革废与辛亥革命》


评析材料中的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得出结论。(要求:结论不能重复材料中观点,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2022-10-30更新 | 58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创新发展联盟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联考(期中)历史试题
2 . 【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载厘改统”是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最重要的财政税制改革之一。厘金最初是曾国藩筹措镇压太平天国起义所需军费而采取的一种战时税收,后逐渐在全国开展起来,税率也从最开始的1%涨到20%甚至更多,几乎达到“无地不征,无物不税”的地步。作为一项彻头彻尾的弊税,厘金制度从一开始就钳制了生产流通……又由于地方政府每年只需向中央政府缴纳象征性的一小部分税收,及至军阀林立的北洋时期,厘金已然成为地方割据政权的经济基石。1928年前后,南京国民政府在实现了形式上的“统一全国”后,为巩固其统治,决心启动“栽厘改统”改革。

如果单纯地把“裁厘改统”看作一场为外交活动提供便利、为增加中央政府财政收入和为加强中央政府对地方控制力而进行的改革,那么这次改革无疑是非常成功的。因为南京国民政府“改订新约”和增加中央财政收入这两个主要目的都达成了。总而言之,“栽厘改统”对于南京国民政府而言有利于自身,但不利于民生。

——摘编自孙晟《南京国民政府“裁厘改统”效果评析》


(1)根据材料,概括南京国民政府时期“裁厘改统”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南京国民政府时期“裁厘改统”的影响。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中央监察机关为御史府,御史大夫为副丞相,佐丞相之职,御史府附从于相府之内。汉初承用秦制,御史大夫既为副丞相,又是监察长官。汉朝中央监察机关由司直、司隶校尉和御史府组成。司直属于丞相府官员,主要负责行政系统内的监察,集行政与监察于一身。西汉后期至东汉,御史大夫转为三公之一,御史中丞不再履行相应的行政职责成为独立的最高监察长官。

——摘编自艾永明《中国古代监察体制评析》

材料二   汉武帝时期,划分全国为十三部监察区,每部设刺史一人,负责定期监察工作。汉武帝还亲自参与制定适用于刺史的监察法律《刺史六条》。唐初分全国为十道监察区,由监察御史十人定期分巡各道州县。开元二十一年(733年)改全国为十五道,监察御史亦增加至十五人。刺史和监察御史品秩虽低,但有权巡按郡国和州县长官,百司畏惧,是皇帝的耳目之司。

——摘编自张晋藩《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


(1)根据材料一,指出秦汉时期中央监察体制发生的变化,并分析这一变化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唐地方监察的特点,并简评汉唐的地方监察制度。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三国和两晋时期,北方的匈奴、羯、氏、羌、鲜卑等少数民族开始内迁到黄河流域…各民族纷纷建立自己的政一他们彼此征战,人民被屠杀,牛马被掠夺,城市化为废墟,田地大量荒芜,为躲避战乱,大批北方民众纷纷渡江南下……。

材料二魏晋以来,内迁的各族与当地的汉人错居杂处,开始过定居生活,他们不断向汉族人民学习…民族隔不断消解,民族关系趋于和级,到北朝后期,我国北方出现了各民族的大交融。

材料三三国鼎立时期,魏、蜀、吴都在局部地区实现了统一,这种局部统一较之东汉年众多军阀割据混战的状况前进了一步,也为后来的全国统一准备了条件。各国都重视发展生整顿政治,增强国力,促进了局部地区经济的恢复和发展。魏、蜀、昊三国还重视处理与少数族的关系,进一步促进了民族大交融。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南北朝时期江南得到开发的原因有那些。
(2)根据材料二,概括魏晋时期的社会现象。
(3)根据材料三,评析三国鼎立局面形成所产生的重大影响。
(4)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历史上民族融合的方式有那些。
2022-09-30更新 | 156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开封市五县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联考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人们形容这一时期(中华民国成立后)“集会结社,犹如疯狂,而政党之名,如春草怒生,为数几至近百”“党会既多,人人无不挂名一党籍。遇不相识者,问尊姓大名而外,往往有问及贵党者”......1913年2月,国会选举结果揭晓,国民党大获全胜,使孙中山等人看到了中国民主共和的希望。但是,孙中山良好的政治设想很快就被无情的现实所打破,1913年3月宋教仁被刺杀身亡、11月国会被迫停止议事,1914年1月部分留京议员被袁世凯遣回原籍。

——摘编自孙岩 《民国初年政党政治探索的历史考察》

材料二   1940 年3月,中共中央发出党内指示,强调敌后政权在性质上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权。指示规定,在政权的人员分配上,“共产党员占三分之一,非党的左派进步分子占三分之一,不左不右的中间派占三分之一”。并指出,共产党在政权中的领导作用,是要靠党员的质量来保证的,而不必有更多的人数,不是要盛气凌人地要人家服从,而是要以党的正确政策和自己的模范工作,使别人愿意接受我们的建议。各抗日根据地比较认真地贯彻了三三制原则。在陕甘宁边区, 1941年根据三三制原则进行了改选,党外人士担任乡以上干部者有3592人,占总数三分之二。根据地内的开明绅士由此得以进入政权机构。

——摘编自 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等


(1)根据材料一,指出民国初年政治领域的新现象,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其失败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抗日根据地政权实行三三制的原因,并指出三三制政权的特点。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实行三三制的主要意义。
2022-10-23更新 | 168次组卷 | 3卷引用:河南省漯河市第二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全面抗战爆发后,中国主要政治力量暂时超越了党派利益和意识形态的分歧,将实现民族复兴与打败日本侵略者相联系。为此,中国共产党要求“各地组织及同志应以无限的热忱及毅力”,“求得迅速组织统一战线,扩大救亡运动”,实行“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国民党在政治层面也制定并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团结抗日的政策。1937716日,蒋介石邀请各界代表在庐山举行了谈话,会后,表示“以期一心一德,达到抗战胜利之目的”。193810月,黄炎培等中间力量积极争取,号召“坚决抗战,决不屈服,共守弗渝”,在19404月召开的国民参政会一届五次大会上,中间力量对汪精卫组织伪“国民政府”、甘心服敌的行为也进行了严厉痛斥。

——摘编自王凤青《抗日战争与中华民族复兴的历史进程》

材料二   1935年华北事变后,中国共产党便指出“为了争取民族独立,我们首先应该反对日本帝国主义”,19397月,《八路军全体将士为抗战两周年纪念通电》也称:“倘能坚持持久战,巩固国内团结,充分发扬民力,政治益求精进,最后必能战胜顽寇,而置民族于复兴之境。”延安时期,毛泽东指出:只要有“人民的自由”“人民的民主政治”,中国就一定能统一。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提出“民主集中制”的政体,认为“这就是今天‘建国’工作的唯一正确的方向”。19454月,毛泽东在党的七大上所作的《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进一步提出要建立“新民主主义国家制度”,此后,中国共产党也逐渐提出人民民主专政的主张,对后来“人民共和国”的成立起到了奠基作用。

——摘编自刘潇敏等《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实现民族复兴的战略设想》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全面抗战时期国内主要政治力量为争取民族独立所秉持的抗战立场。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全面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为争取民族独立所提出的政治主张并进行简要评析。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与西方相比,中国启蒙不仅匮缺市民社会的根基和动力,而且没有西方式的孕育了现代性的传统资源可资利用。这样,当启蒙运动移植西方现代性价值并以其批判本土传统时,传统的抗拒和文明的冲突,都是西方内源性启蒙所未曾遭遇过的。五四时代中国思想文化的转型,是一个中西文化冲突和融合的过程。从文字阐述到政治实践的西方思想启蒙一直把人的价值(文艺复兴)、人的自由权力(启蒙运动)作为基本起始点,而且人的价值、人的自由权力也是西方思想启蒙的一般归宿。而中国的思想启蒙长期以来偏离了这个方向,人的价值、人的权力始终没有成为思想启蒙的起点和归途。

——摘编自高力克《五四:未完成的启蒙》


评析材料中的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得出结论。(要求:结论不能重复材料中观点,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康熙帝亲政后,对黑龙江地区的俄患颇为留意。最初,他尝试采取外交手段来解决这一问题,但未能奏效。清军击退雅克萨俄军之后,康熙帝于1686年向大臣表达了欲以尼布楚为中俄边界的想法。对清朝统治者而言,与俄国划定疆界、避免冲突,从而稳定喀尔喀蒙古、孤立准噶尔,既迫切又必要。从观念层面来看,清延这一主动行为,在相当程度上得益于其固有的边界意识。俄皇彼得(一世)收到清朝国书之后,于同年11月底回复。1689年,中俄签订的《尼布楚条约》,其分界方面的内容大体为清廷之前重点关注的几个方面:一、划定疆界;二、禁止(擅自)越境;三、互遣(遣返)逃人(逃亡者)。《尼布楚条约》签订之后,清朝加强了东北边防,并设立了中俄界碑,绘制了实测舆图。

——摘编自易锐《清前期边界观念与〈尼布楚条约〉再探》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尼布楚条约》签订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尼布楚条约》签订的影响。
2022-10-31更新 | 36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创新发展联盟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联考(期中)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在唐朝立国以来的二百多年的时间里,唐政府颁行了八部历法。唐初的《戌寅历》是为建立新王朝正朔而颁行的,为李唐在隋末争夺天下奠定正统地位,起到了变革人心的舆论宣传作用。唐高宗时选择制定《麟德历》以取代《戌寅历》是为了迎合“甲子革新”理论以及汉代落下阂所谓“圣人正历”的谶纬之说。自武周代李唐至李唐复辟,其间未颁行的《光宅历》与颁行的《景龙历》均是政治变革的产物,武则天欲以《光宅历》彰显武周新朝的新气象,唐中宗欲以《景龙历》展现其中兴李唐的功绩。唐玄宗在帝位稳固之后,颁行《大衍历》以粉饰太平盛世,甚至为了树立自身“圣主”形象,不惜在历法上与其祖父唐高宗争落下闳“圣人正历”所预言的对象。安史之乱爆发后,唐肃宗出于与玄宗时代做分割以及和安禄山政权争夺正统地位的目的,废止了历术精密的《大衍历》而颁行《至德历》。唐后期由于皇权衰落,自唐代宗至唐穆宗,诸帝皆颁行新历以象征革新意义,这似乎形成了新帝必改历的不成文传统。

——摘编自刘彪彪《唐代历法改革、颁赐与政治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统治者多次改历的主要目的和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析唐代的历法改革。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天宝年间,河南、河北的民户占全国总户数的37%。在全国10道的经济发展中,河南、河北居全国的领先地位,在财政上也居于重要地位。唐玄宗在诏敕中指出:“大河南北,人户殷繁,衣食之原,租赋尤广。”安史之乱爆发后,北方人口大量南移。如荆州(治江陵县)天宝年间有3万多户。而乾符年间“江陵城下有三十万户”,百年间增长了近10倍!益州,天宝有户59万多,大中年间则“户百万,兵士五万”,也增加了近1倍。唐前期,河南、河北不仅“桑蚕倍多”,质量也是全国最好的。当时绢分为8等,而河南道宋、毫两州的绢列第1等。德宗时顾况指出:“今江南缣帛,胜于樵(即亳州又名樵郡。)、宋。”唐后期,在江淮出现了一些繁华的工商业城市。至德年间李华在《杭州刺史厅壁记》中指出:“杭州骈樯二十里,开肆三万室。”这比唐前期洛阳开肆三千余多了10倍。白居易指出:“当今国用,多出江南。”社牧也说:“今天下以江淮为国命。”而韩愈则更进一步说:“当今赋出于天下,江南居十九。”

——摘编自翁俊雄《唐代区域经济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区域经济演变的趋势及其原因。
(2)史学界一向认为,“安史之乱”是唐代由盛转衰的转折点,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此观点进行评析。
2022-05-19更新 | 665次组卷 | 19卷引用:河南省洛阳新学道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