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0 道试题
1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明末清初,以西方传教士为媒介,还进行了具有深远意义的东西方之间的文化交流。天主教耶稣会士的来华传教,是以西方资本主义的殖民扩张为背景的。……来华较早并影响较大的是意大利人利玛窦(1552~1610年)。德意志人汤若望(1591~1666年)比利时人南怀仁(1623~1688年)等,也较著名。……耶稣会士在传教的同时,除了向中国朝廷和士大夫进献一些新奇工艺品外,也介绍了某些科学知识。利玛窦带来的《万国舆图》,第一次向中国人展示了世界五大洲的面目

——《世界史·近代史》(上卷)

材料二   200多年前,欧洲兴起中国文化热。在宗教的欧洲,人的心灵是神的奴隶,人们以为心中如果没有上帝,便有罪恶感。然而,中国儒家文化中的无神论和理性主义,让欧洲人看到了一个不信仰上帝的国度,人民有着积极向上和快乐的心灵。这促进了理性主义哲学的思考。儒家文化中君为轻,民为重,民心决定政权的思想,成为民主思想的源头。当时的欧洲,国家主要由皇权和贵族统治,平民没有受教育的权利,更没有参与政治的权利,欧洲人对中国通过公开考试在平民中选拔官员的科举制度,极为推崇。

材料三   一般来说,“五四”以前中国知识分子的“格义”方式主要是运用中国传统文化的观点分析、吸取西方文化,用中国传统文化的模式去套用西方近世文化;“五四”以后,人们的主要倾向则是借用西方文化的观点评析、批判中国传统文化,用西方文化的模式去解释中国传统文化。前者实质上从旧文化的立场批评或赞赏新文化,后者则用新文化批评或赞赏旧文化

——欧阳哲生《严复评传》


(1)材料一反映了当时中国兴起的什么潮流?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股潮流兴起的国际背景。
(2)依据材料二,概括指出中国文化中可供欧洲人借鉴的元素。并进一步分析200年前欧洲中国文化热的意义。
(3)请各举一例分别评述材料三提到的“五四”以前和“五四”以后出现的文化倾向。
(4)综合上述材料,反映了中国社会怎样的变迁趋势?
2 . 百年大党

材料一: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议程

会议次数主要内容
第一次开幕,致词,确定会议日程
第二次各地代表报告工作情况
休会起草党的纲领和工作计划
第三次讨论党纲和今后实际工作
第四次讨论党纲和今后实际工作
第五次讨论党纲和今后实际工作
第六次法国巡捕侵扰,会议未能进行
第七次通过党纲、决议,讨论宣言,选举中央,闭幕

材料二:2021年11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其中提炼了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主要有:“……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领导人民浴血奋战、百折不挠,创造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成就;……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领导人民自力更生、发愤图强,创造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成就;……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伟大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领导人民自信自强、守正创新,创造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党的百年奋斗,形成了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

材料三


   
(1)根据材料一,能够确认哪些史实?
(2)阅读材料二、三,结合所学,对材料二中前两个时期党的重大成就进行评析。
(3)联系党的百年历史,谈谈你的认识。
2023-10-05更新 | 25次组卷 | 1卷引用:新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州阿合奇县2023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世纪中叶以来,随着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降临,中国传统社会开始解体,向近代社会的转型徐徐展开。一批思想敏锐、不满于现状的知识分子纷纷从旧的思想牢笼中突围出来,向西方学习(后来扩展到俄国),接纳民主思想,并进行改造、消化和重构,以此启蒙民众,并为社会转型指引方向。

这些近代中国的民主思想可划分为三类。第一类,包括严复、胡适、中国民主同盟等中间党派的人士在内,基本属于启蒙主义的民主范畴。第二类,如梁启超的立宪主义、孙中山三民主义的民权主义,基本属于民族民主主义。第三类,中国共产党人的新民主主义,则是马克思主义的民主主义。三种类型的区分,体现了各自的特点,不过都是中国社会的产物,都有着改造中国社会的抱负。

这些民主思想,引领中国人民经过长达百余年的艰苦卓绝斗争,最终获得国家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了伟大的历史性变革。

——改编自陈先初《晚近中国民主话语的多维构建和历史演进》


评析材料中有关近代中国民主思想的观点(任一点或整体)。(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4 . 战国秦汉的农牧业分界线
   
                 战国秦汉的农牧业分界线变迁图

上图的农牧界线在秦汉时期历经变化。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派蒙恬逐匈奴,取得今河套包括鄂尔多斯高原的“河南地”,在这块一直是游牧民族活动的“草木茂盛,多禽兽”的森林草原地带,设置了44县,并修筑长城,“徙谪戍以充之”。公元前217年又迁三万家于北河(今河套乌加河)榆中地区。这两次大规模移民戍边,将农耕区的北界推进至阴山以南一带。不久,爆发了秦末农民起义,秦朝灭亡,戍边者乘机逃回,匈奴渡河而南,与中原王朝以战国以来的故塞为界。至汉武帝时期,农牧界线又向北移动。

——摘编自邹逸麟编著《中国历史地理概述》


阅读图文资料,结合所学,评析战国秦汉时期农牧业分界线的变动。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5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戊戌维新运动,在湖南成功,在北京失败。在湖南所以成功,因陈宝箴、黄公度(黄遵宪)等都是政治家,资望才学,为旧派所钦重,凡所措施,有条不紊,成效卓著,反对者虽叫嚣咒骂,而事实俱在,不容抹杀。在北京所以失败,因康有为、梁任公(梁启超)等都是言论家,资望不足,口出大言,而无实际,轻举妄动,弱点毕呈,一百日间,竟为光绪下变法特旨三四百道。及光绪觉悟康有为之不足恃,以驻日本钦差大臣之职予以公度,而不予有为,三诏严催公度攒程赴京,以图挽救,而时机已失,京变作矣。

——《梁启超传》

材料二   近来仰窥皇太后圣意,不愿将法尽变,并不欲将此辈荒谬昏庸之大臣罢黜,而用通达英勇之人令其议政,以为恐失人心……朕亦岂不知中国积弱不振,至于阽危,皆由此辈所误。……今朕问汝,可有何良策,俾旧法可以全变,将老谬昏庸之大臣尽行罢黜,而登进通达英勇之人,令其议政,使中国转危为安,化弱为强,而又不致有拂圣意。

——《光绪大事汇鉴》


(1)根据材料一,归纳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梁启超的认识。
2022-06-20更新 | 56次组卷 | 1卷引用:新疆昌吉州行知学校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冷兵器时代,相对先进的农业民族,其军队并不比游牧民族强悍,往往是游牧民族军队更具攻击力。长城关城相连,烽火相通,居高临下的优势,可以消耗、迟滞敌军,也可作为反攻的基地,故长城对于防御游牧民族的进攻,在战术上是成功的。

长城在政治意识和军事战略上功不可没。长城既是军事防御线,也是地理上的农牧业的分界线。长城体现着文化多样性和众志成城的民族气节。

长城不仅有益于农业民族,亦有益于游牧民族。长城阻挡了游牧民族南下,减少了南北民族间的杀伐。民族间物质交流纳入和平有序的轨道。在“互市”贸易中,中原的铁器、丝绸等产品,交换北方的牛、马、皮货等,经济文化交流在长城关口处友好、公平的进行,对南北民族的社会发展都有积极的作用。

——摘编自蓝勇《中国历史地理》等

材料二   “李唐起自西陲,历事周隋,不唯政制多袭前代之旧,一切文物亦复不间华夷,兼收并蓄。”北朝的胡人君主,都有大单于和中国皇帝的双重身份。唐太宗继承了同样的传统,一身兼中国大皇帝和草原上天可汗。在“回绘以南,突厥以北”有特辟的交通路线引向长安,号称“参天可汗道”。唐朝周边的许多地区实际上仍由原来地方族群的领袖管理,他们有“大都督”“大都护”这一类的名称,甚至还加上唐室中央政府的官衔。


(1)结合材料一评析长城的历史作用。
(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归纳唐朝前期处理民族关系的特点。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题目

材料一:(王安石)不忍贫民而深疾富民,志欲破富民以惠贫民。……及其得志,专以此为事,设青苗法。以夺富民之利。民无贫富,两税之外,皆重出息十二,吏缘为奸,至倍息,公私皆病矣。

——苏辙《栾城三集》

材料二:(司马光)请更张新法,曰:“……王安石不达政体,专用私见,变乱旧章,误先帝任使,遂至民多失业,闾里怨嗟。……敛免役钱,宽富而困贫,以养浮浪之人,使农民失业,穷愁无告。”

——《续资治通鉴长编》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指出王安石“新法”遭到废除的原因。
(2)有关王安石变法的评价,目前史学界主要有两种意见:一是肯定说,认为王安石变法一定程度上扭转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一是否定说,认为王安石变法是一场脱离实际的变法运动。请选择其中一种意见,发表评述。
2023-12-22更新 | 37次组卷 | 1卷引用:新疆兵团第三师图木舒克市鸿德实验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武昌起义后,革命军规定“伤害外人者斩”“保护租界者赏”“守卫教堂者赏”。嗣后美国驻汉口领事虽然拒绝承认武昌革命军政府,但同时也拒绝清政府提出的由外国军舰帮助巡护长江,阻止革命军渡江的请求。武昌起义后短短半个多月,中国南方多省宣布独立,美国国务院认为此时向清政府借贷款是“不合时机和不明智的”。虽有个别美国外交官和商人担心革命威胁美国利益,主张干涉中国内政,但美国国务院却收到民众和舆论界潮水般的信件和电报,他们大多要求美国尽快承认中华民国。

——摘编自崔志海《美国政府对辛亥革命态度的原因分析》

材料二   抗战爆发以后,中国政府向美国寻求援助,但因美国顾虑美日关系而遇冷。19392月起,美国才陆续以民间贸易的形式向中国提供几笔数量有限的贷款。太平洋战争美日正式开战前夕,美国政府通过《租借法》,以总统名义扩大对华援助。《租借法》规定反法西斯战争结束,“租借”援助即告停止,但中国在19459月以后又继续获得与整个战时中国所获“租借”相当的“援助”。周恩来对此指出,“今日美械师几乎全数用之于进攻中共解放区”。

——摘编自任东来《抗战期间美援与中美外交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美国政府对中国辛亥革命采取中立态度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从中国全面抗战爆发到抗战胜利后初期的美国对华“援助”的变化趋势并进行评析。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唐朝安史之乱后,国势日衰,社会矛盾尖锐。唐武宗针对唐后期复杂的形势,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整顿改革。唐武宗信任和重用李德裕为相,整顿吏治,裁汰冗员。武宗虽为宦官所拥立,但后来采取措施收归宦官仇士良所掌握的禁军权,并下诏禁止宦官插手干预外廷政事。武宗怀柔河朔三镇,平定了河东地区泽潞镇节度使刘稹的叛乱。842年,武宗下令凡违反佛教戒律的僧侣必须还俗,并没收其财产。很多寺院被拆毁,大量的僧侣被强迫还俗。844年武宗降旨“不许供养佛牙”。因武宗年号“会昌”,这一时期唐朝一度出现中兴局面,史称“会昌中兴”。

——摘编自王洪明《唐武宗与会昌政治》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武宗改革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唐武宗改革。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二战后初期,日本吉田茂政权在政治上始终不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1954年10月,中苏两国在对日关系的联合宣言中传递了力图实现同日本邦交正常化的信息,日本以与自由主义阵营各国强化关系是日本最为迫切的外交课题为理由,拒绝了中国和苏联的请求。日本外相冈崎胜男访问台湾时,表明日本政府既然和台湾当局建立了正式关系,就不能再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立场。

——摘编自张文彬《日本对华政策1952-1972转变期间民间因素的影响评析》

材料二   1958年,戴高乐重新执政后,在军事和防务政策上强调法国的独立性,十分重视中国在国际社会的重要地位,希望推动对华关系。中国政府高度重视戴高乐要发展中法关系的言行,希望通过中法关系的突破,来推动中国同其他西欧国家的关系。1964年,法国与中国建交,成为西方大国中同中国建交最早的国家。法国的这一举动进一步推动了美国国内围绕对华政策的讨论,影响了后来尼克松的对华政策。

--摘编自翟强《从隔阂到建交:一九四九年至一九六四年的中法关系》


(1)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20世纪50年代日本、法国对华政策的不同,并分析其原因。
(2)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促使中日、中法关系最终实现正常化的相同因素及重要影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