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7 道试题
1 . 统筹推进城乡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是党和国家长期坚持的经济政策,城乡居民收入比则反映了城乡居民收入的差距。观察下图,出现1978—1984年这一趋势的主要原因是(          

                    1978年-2017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较
A.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提高了城镇居民收入
B.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提升了农民经济收入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激发了经济活力
D.改革开放推动了中国城乡经济同步发展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明中叶至明末清初时,松江府和苏州府的嘉定、太仓、昆山、常熟一带农村的耕作比例大体为“稻三棉七”,乃至“每村庄知务本种稻者,不过十分之二三,图利种棉者,则十分之七八”。这说明(     
A.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多样B.农产品商品化趋势增强
C.农业出现专业生产区域D.棉纺织业生产技术发达
3 . 魏晋南北朝时期,家传撰修淡化了《春秋》笔法,通过一些细微小事铺叙描写家族人物事迹,宣扬祖先容止风度,弘扬先祖德行功业;选材鲜活,语言生动,人物形象灵动,叙事风格有较鲜明的文学性。这反映出当时(     
A.文学日益世俗化的发展趋势B.官修史书具有教化功能
C.儒学正统地位受到佛道冲击D.家族门第观念得到强化
4 . 战国时,各诸侯国变法改革的主要内容多包括选贤任能、奖励军功、建立官僚制度及推行以郡统县的行政管理系统等,还创立监察制度、颁行法律、户口登记等。这反映了战国时期
A.各诸侯国普遍重视富国强兵B.建立中央集权制国家的趋势
C.灭六国并完成统一的必然性D.法家在国家治理方面的优势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5 . 荀子指出“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隆礼贵义者其国治,简礼贱义者其国乱”“治之经,礼与刑”。据此判断荀子的治国主张
①否定了儒家传统的礼治思想       ②强调了隆礼重法的重要性
③表明对道家无为而治的批判       ④反映了儒、法融合的趋势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6 . 西晋后,洛阳的正音“南染吴、越,北杂夷虏”、东晋长江下游扬州“侨吴混合之语音最盛行”,而且“此种相互同化作用范围甚广”。南北朝时期,夷夏之辨尤为激烈,南北方政权都以中国正统自居,讥讽斥责对方为“夷狄”、“僭伪”。材料反映了
A.分裂对立阻碍文化认同B.经济发展已趋于平衡
C.不同文化区域差异加强D.分裂中蕴含统一趋势
7 . 国学,从广义上来说,一般是指以先秦的经典和诸子学说为根基,并涵盖两汉经学魏晋玄学、宋明理学,以及与之同时期的汉赋、六朝骈文、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及历史学等,一整套中华独有并完整的文化学术体系。其中从诗、词到散曲、小说这种文化逐渐下移的趋势从另一个角度表明
A.商品经济发展和自然经济解体
B.城市经济发展和市民阶层扩大
C.地方权力削弱和中央集权加强
D.外来文化传入和儒家地位下降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唐宋儒生学者有借住寺院读书的风气,据学者统计,“读书山林寺院,论学会友,蔚为风尚,及学成乃出应试以求闻达,而宰相大臣、朝野名师亦即多出其中”。这一现象主要说明
A.儒佛思想融合趋势显著B.寺院开放顺俗倾向明显
C.城市商品经济发展迅速D.山林寺院体现文人追求
9 . 【近代民族经济】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两次鸦片战争后,随着资本主义经济入侵的刺激,传统的自然经济在沿海沿江口岸地区逐步瓦解,六七十年代清政府开始举办求富求强的洋务运动。在这些因素的交织作用下,东南沿海和长江中下游通商口岸的一些官僚、地主、买办和商人开始投资创办近代企业。

——摘编自徐国利《中国近代儒商的形成和近代儒商文化的内涵及其特征》

材料二   欧战爆发后,民族工业显露加速发展的步伐,其中棉纺织工业等轻工业发展尤其突出。据北京政府农商部统计,1914年工业企业注册的资本是六千两百多万,1920年增为一亿五千五百万元,增加125%。1914年到1920年,中国资本的纱厂数量由35家增至63家,面粉厂增加了84家,面粉的出口由7万担增至396万担,由入超转为出超。民族工业主要集中在江、浙、沪地区,黔、贵、皖等地,或两三家。

——摘编自孙长斌《一战时期中国经济变化与民主革命新因素的成长》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产生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一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发展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因素;
2024-01-30更新 | 27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荆门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10 . 据统计,1931年4月,全国的中共党员,除苏区外,不足11500人;城市中的党员人数仅4000人左右,其中工人党员人数不足一半;受共产党领导的有组织的工人,除满洲外,不足千人,而且这个数字还在不断减少。这种变化可说明(     
A.中国革命目标发生变化B.根据地的群众基础较薄弱
C.中共工作重心发生转移D.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