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620 道试题
1 . “西洋”是古代中国人对西部外域地理的称谓。 “西洋”一词约出现在元朝,指今天的南亚或东南亚。郑和下西洋中的“西洋”实指后来的“南洋”,即包括东非在内的印度洋等区域。明中叶以后, “西洋”则变为更远方的“泰西”。“西洋”概念变化反映的是(     
A.闭关锁国政策松动B.时人眼界扩大C.国人海权意识加强D.中外交流频繁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2 . 1681年,清军平定三藩之乱。随后不久,康熙帝命大将施琅进取台湾,1683年,清军渡海攻占澎湖,郑氏集团请降,清朝在台湾设一府三县管理,隶于福建省,并驻军镇守。康熙帝的举措(       
A.捍卫了国家领土主权B.维护了国家的统一
C.使专制制度达到顶峰D.促进了台湾的开发
2024-04-09更新 | 26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毕节市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第八中学2024届高三最新模拟(三)历史试题
3 . 汉武帝时期,朝廷通过“加官”将原来属于中朝官的职称加在朝臣之上,使之得以参与机要,由此构成武帝心腹近臣组成的“中朝”以分割相权,这便是中朝官制度。据此可知,汉代中朝制度的设立(       
A.推动了决策权和执行权合一B.基于强化中央集权需要
C.埋下了宦官专权的制度隐患D.旨在加强君主统治权威
4 . 历史证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互作用。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铁制农具与灌溉技术使农业生产力极大提升,既有生产关系成为桎梏,公田抛荒、私田大量开垦的制度性矛盾大量出现。承认土地实际控制、废除使用限制、重新分配土地以及名田制等改革出现,引致土地私有化,支撑稳定的农业生产进而成为增强国家实力和实现军事扩张的基础。土地由封建领主世袭转向新型的封建地主私有。

——摘编自张秀智等《基于多源流理论的春秋战国时期土地制度改革逻辑》

材料二   19927月,邓小平重申:“农业的改革和发展会有两个飞跃,第一个飞跃是废除人民公社,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第二个飞跃就是发展集体经济。社会主义经济以公有制为主体,农业也一样,最终要以公有制为主体。”“农村经济最终还是要实现集体化和集约化。”

——《邓小平年谱(1975~1997)》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春秋战国时期农业生产变革的原因及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农业“两个飞跃”的共同目标及各阶段目标。
2024-04-05更新 | 24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铜仁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5 . 阅读材料,按要求作答。

材料   集结于豫皖边境地区的新四军第4支队于512日起进至巢县以南,7月间袭击运漕地区伪军,10月下旬攻克庐江、无为二县城。11月,新四军副军长张云逸率军部特务营渡江北上,抵达无为地区,将庐江、无为中共领导的游击队编为新四军江北游击队,担负皖中抗战任务。

至1938年10月,新四军创建了苏南、皖南、皖中和豫东抗日根据地。1938年7月7日,镇江、句容、丹阳、金坛4县抗敌总会以茅麓茶叶公司经理、当地自卫队负责人纪振纲为主任,进步人士樊玉琳、新四军第1支队民运科长王丰庆为副主任。8月,江宁、当涂、溧水三县抗敌自卫委员会以著名绅士叶文明为主任,国民党员张干农、新四军干部夏定才为副主任。

——摘编自张海鹏《中国近代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四军抗战的举措。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四军抗战的意义。
2024-04-04更新 | 50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毕节市2024届高三下学期二模历史试题
6 . 东南亚地区发现大量来自汉朝的铜器,以铜镜居多,另外还有容器、炊具、印章、兵器、日常用具和钱币等,且主要见于越南、泰国、柬埔寨和印度尼西亚,这说明汉朝(       
A.造船技术先进B.实行贸易垄断
C.对外贸易发达D.国力十分强盛
7 . 商朝时期,一部分商族人经常到毗邻的其他部族做买卖,因此,在时人心中,善于做买卖的人就是商(族)人。周灭商以后,从事商品买卖的人增多,已经不再以商族人为主体,人们不分种族地把商人作为所有买卖人的统称。由此可推知,周代(     
A.民族关系较为融洽B.地域性商人群体涌现
C.商业贸易取得发展D.“工商食官”制度瓦解
8 . 阅读材料,按要求作答。

材料一   20世纪初的贵州,就农业经营方式看,仍以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占统治形式。农民劳动时间很长,“日出而作,日没而息”,不论寒暑,终年在田里干活,劳动强度极大,但生产效率很低。种植作物以粮食为主。为了缴纳苛捐杂税和生活所需,全家在农忙之余,还得辛勤地投入农副业的生产,纺纱织布在农村占很大的比重。乌江和都柳江沿岸、北盘江下游、赤水河和铜仁、都匀等地区都产棉花,妇女皆能纺绩织維。兴义大山,家家织布、染布、卖布。随着洋纱的输入,较多的农家都用旧机织一尺二寸宽面的白布,出售于场期或城镇。

——摘编自胡克敏《贵州军阀统治时期的农业》

材料二   随着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商人逐渐增加,代表商人利益的组织应运而生。1912年,贵阳成立“贵州省城总商会”,设会长副会长各一人,由工商业者中有威望的人担任;会董数人,在各帮各行中物色热心公益者来担任。其任务是帮助统治者派捐筹款,调解各会员间的纠纷与争执,发行钱票等。1930年,总商会改组为“贵阳县商会”,各行的同业公会为商会的基层组织。县商会的任务包括为军阀筹捐派款、评议税收、调解会员的纠纷、向统治者反映商人的诉求等。

——摘编自胡克敏《贵州军阀统治时期的商业概况》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初贵州城乡经济发生的变化。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初贵州城乡经济发生变化的原因;
2024-04-04更新 | 56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毕节市2024届高三下学期二模历史试题
9 .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人口迁移的现象十分常见。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新中国人口迁移概况统计表

时间概况
19531957东部地区人口向东北、西北边疆地区迁移。从各省人口净迁移来看,19531957年,作为当时全国重要人口迁入地的黑龙江、辽宁和内蒙古,净迁入人口规模均超过100万人。其中,黑龙江省仅19541957年就净迁入112.8万人。
19581960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总数几乎每年都在1000万人以上,1958年甚至达到3200万人;人口总迁移率超过9.0%,形成新中国成立以来人口迁移强度的最高峰。
196119651961年,国家要求1957年以前来自农村的职工,凡是能够回乡的动员回乡。短短数年,中国以农村人口为主体的人口迁移就完成了一个由农村迁向城市又转变为由城市返迁农村的“U”形迁移周期。1962年到1966年上半年,全国城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人数累计达129万人。
1966198319661978年,受户籍制度和以此为基础建立的二元社会体制的制约,人口迁移处于低潮期。
19781983年,农村剩余劳动力只能“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向当地发展起来的乡镇企业转移。这一阶段人口迁移仍主要延续改革开放前的趋势,年迁移量大致保持在1400万~2300万人。
1984200019841993年,人口主要向小城镇迁移流动逐步发展到向各级城市甚至东部大城市迁移流动,其迁移流动规模及强度也呈渐趋扩大、增强态势。这一时期,省际自发迁移人数也大致由120万增加到320万,迁移率由1%左右上升到2.5%以上。1995年总迁移人口大致为1300多万人,省际迁移人口为350多万,2000年二者分别增加到3200多万人和1000多万人,分别增长了约1.89倍和2.41倍。

——整理自王桂新《新中国人口迁移70年:机制、过程与发展》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建立以来我国人口迁移的趋势。
(2)阅读材料,以“人口与时代”为主题,自拟题目,结合中国现代史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观点明确、论述充分、史论结合、表述成文、逻辑清晰)。
2024-04-03更新 | 99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名校协作体2024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10 . 南宋临安城的市中心有综合商业区、商人存放货物的塌房区以及各种“行业街市”,如洗浴业的街市称“香水行”,饮食业的街市叫“酒行”“食饭行”。这说明,南宋临安城(     
A.城市政治功能丧失B.城市布局十分混乱
C.社会观念日益开放D.商业性特征较明显
首页4 5 6 7 8 9 10 11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