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6 道试题
1 . 习近平总书记说“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897

24岁的梁启超在《时务报》发表《变法通议》等文章。

1903

18岁的青年革命家邹容撰写的《革命军》出版。

1919

30岁的李大钊在《新青年》上发表了《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1927

34岁的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部队到达井冈山。

1950

26岁的留美科学家邓稼先在获得博士学位九天后,谢绝师友挽留,毅然回国。

1954

27岁的鞍钢劳动模范王崇伦倡议在全国开展技术革新运动。

1978

29岁的严宏昌带领凤阳县小岗生产队18户农民立下一份实行包干到户的契约。

——摘编整理自张岂之主编《中国通史》等


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近现代史相关史实,围绕“个人命运与时代发展”自拟论题,并加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2024-01-27更新 | 29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遵义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2 .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员把为国家“接收”变成了为个人“劫收”;而美国总统特使马歇尔到延安调停期间,听到最多的词就是“人民”。这说明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重要因素是(       
A.人民群众的支持B.精良的武器装备
C.国际组织的援助D.得当的战略战术
2024-01-27更新 | 16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遵义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3 . 清朝时期,政府在北部和西北地区采取“屯垦开发,以边养边”的积极政策,鼓励开辟多种形式的屯田,如兵屯、旗屯、遣屯、民屯、回屯等。这些措施(       
A.阻止了殖民入侵B.有利于边疆开发
C.解决了资源危机D.加强了君主专制
2024-01-27更新 | 14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遵义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4 . 据考古发掘,位于陕西西安的姜寨遗址有氏族公共墓地,各个墓葬的随葬品不多,相差无几;位于山西襄汾的陶寺遗址墓葬有大小墓之分,呈现出鲜明的等级分化。两处遗址的差别体现了不同时期(       
A.青铜文明的发展程度B.国家政治制度的状况
C.礼乐文化的区域分布D.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
2024-01-27更新 | 21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遵义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在社会改造和经济建设中,出现诸如婚姻及妇女问题、烟毒问题、土匪问题、二流子问题等的干扰破坏。为彻底荡涤旧社会残余,顺利进行边区的经济建设和社会改造,中共中央和边区政府采取了各种行之有效的措施,对边区存在的问题进行革新与治理,例如鼓励妇女参加社会生产活动,这样既提高了妇女的社会地位,树立了她们自食其力的信心,也为繁荣边区经济和支援前线抗战作出了重大贡献。

——摘编自雷甲平《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的主要社会问题及其治理》

材料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实行了一系列改善民生的政策举措,如进行土地改革,使亿万无地少地的农民分得了土地,获得了生存依托;颁布新《婚姻法》,使妇女获得解放,社会地位空前提高,成为与男子平等的建设者;改革教育方针,学校面向工农子弟,并开展扫盲运动,使劳动大众获得学习知识的机会;发布《严禁鸦片烟毒的通令》,实行禁毒,使延续百年的鸦片泛滥得到遏制。这些政策举措,紧贴民众生活,惠及普通百姓,切合饱受贫穷苦难的民众世代追求生存保障和更好生活的愿望,因而获得了广大民众发自内心的拥护和支持。

———摘编自李长莉《社会风气与社会治理:建国初百年回望》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陕甘宁边区社会治理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社会治理的措施并分析其意义。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部分地区书院分布统计简表

今地区

唐代

五代

宋代

河北



3

河南

2

2

11

陕西

7


1

江苏



29

浙江

5


159

福建

6

1

85

江西

7

8

224

湖南

8


70

广东

2

1

39

四川

6


31

——摘编自邓洪波《中国书院制度研究》

材料二

宋代书院的发展和兴盛不是偶然的,其发展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朱熹在《衡州石鼓书院记》一文中指出,由于唐末五代官学衰落,无暇顾及学校的修建,学生往往苦于没有地方求学,因而一批学者选择了创建书院这种教育组织形式,来满足当时学生读书求学的愿望。宋朝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整个社会生产力的提高,都为书院的发展奠定了有力的物质基础。宋王朝建立以后,统治者采取“兴文教,抑武事”的政策,朝中要职甚至军务均由文官来掌控。为稳定宋朝统治,争取士人,宋朝统治者开始支持书院的发展,不断有赐书、赐额、赠田、赠屋的举动。

——摘编自张晓荣等《宋代书院发展的背景及其特性》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宋时期书院发展的特征。
(2)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书院兴盛的原因。
2024-01-26更新 | 30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遵义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7 . 1931年7月1日,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决定实行新的赋税政策:对工人、雇农、贫民和烈士家属免税;遇意外灾害的纳税群众也予以免收或减收;对中农只征产值税,对地主富农按照政策征收。这一政策(       
A.缓和地主与农民的矛盾B.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C.为反“围剿”提供支撑D.促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
8 . 1919—1920年间,我国新增刊物达四百多种,在这些刊物中大多都宣传、介绍社会主义思想。正如时人所说:“比如社会主义,近来似觉成了一种口头禅,报章杂志,鼓吹不遗余力”。材料反映了五四运动(       
A.传播了民主共和观念B.打击了帝国主义势力
C.注重国民素养的提升D.促进马克思主义传播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战国中期,秦国虽拥有广大的土地,但要发展农业生产却缺乏足够的农业劳动力。商鞅从秦国实际情况出发,采取了使三晋之民的“徕民”政策。为实现这一政策,商鞅对迁入秦国的农民不仅赐予田地和住宅,并免去他们三代的徭役,不需要他们当兵打仗,只要他们专心致志地从事农业生产。当时的秦国家庭还保持着几代同居的习俗,商鞅规定“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这就适应了当时生产力发展的状况和要求,以及以个体劳动者为基础的小农经济发展的需要。这一措施通过加强劳动者在各自生产领域中的主动性,提高了劳动力的利用率。

——摘编自叶行昆《论商鞅变法与制度创新》

材料二   阡陌原本是以井为单位的封给贵族领主们的封疆。这些贵族领主们把封地死守起来,使之成为谁也无权过问的独立王国。他们的封地是世袭领地,既不出卖也无人敢购买。“开阡陌”就是打开了领主们的封疆,使得一些新兴地主阶级可购买到土地或通过军功爵得到土地,这就发展了地主阶级经济。“平赋税”剥夺了贵族领主们不课不纳的特权,让他们也担负国家的赋税。而国家把从贵族领主那里收到的土地,赏赐给有功将士,使有功将士奋勇作战,努力生产,从而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

——摘编自宋青林等《商鞅变法的前提条件及深远影响》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商鞅变法采取的措施。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商鞅变法的影响。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放眼中国封建社会史的全过程,就会发现,从唐中叶到宋代确实发生了一些重要而显著的变化。……朱瑞熙认为从唐代中叶开始,中国封建社会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我们称之为中国封建社会的中期。它经历五代十国、两宋、元代直到明代后期出现资本主义萌芽以前,共约八百年时间。由唐中叶开始的社会发展变化,到宋代几乎完全定型,从而呈现出不同于过去的社会新面貌。

——摘自李华瑞《唐宋变革论的由来与发展》


根据材料并结合唐宋相关史实,围绕“唐宋社会变革”这一主题自拟论题并多角度展开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