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793 道试题
1 . 下表为奉节某校高三学生整理的“晚清时期翻译西学书籍简表”,从表中可以看出,这一时期学习西学的趋势是(     
类别
1860一1899年1902年一1904年
数量比重数量比重
哲学、社会科学123种22%327种61%
自然科学162种29%112种21%
应用科学225种41%56种11%
A.从侧重科技到侧重人文B.从被动接受到主动追求
C.从持续高涨到趋于停滞D.从全盘西化到中西结合
2024-01-11更新 | 34次组卷 | 35卷引用:陕西省榆林市第二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2 . 东晋时,葛洪提出:“欲求仙者,要当以忠孝、和顺、仁信为本,若德行不修,而但务方术,皆不得长生也。”名僧慧远提出:“内乖天属之重,而不违其孝。外阙奉主之恭,而不失其敬。”据此可知,当时(     
A.佛道两派的竞争激烈B.出现了三教并行趋势
C.儒佛道思想主旨一致D.佛道吸收儒学而发展
2024-02-09更新 | 58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1920年,矛盾在《现在文学家的责任是什么?》一文中明确指出:文学“不是‘浓情’和‘艳意’做成的”“不是茶余酒后消遣的东西!”他还说“文学是为表现人生而作的。文学家所欲表现的人生决不是一人一家的人生乃是一社会一民族的人生。”这反映出(     
A.忽视了文学的游戏消遣功能B.新文学取代旧文学的趋势
C.改变文学导向成为国民共识D.马克思主义影响日益增强
2024-01-22更新 | 42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西安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4 . 史载唐中宗李显因为私情,常不经两省(中书省、门下省)而径自封拜官职。但中宗究竟心虚难为情,所以他装置诏敕的封袋,不敢照常式封发,而改用斜封。所书“敕”字,也不敢用朱笔,而改用墨笔。时人讥讽为“墨敕斜封”。这反映了(       
A.皇权受到一定的制约B.三省之间相互制约
C.三省出现一体化趋势D.科举制度已被废除
5 . “山人”是晚明时代的一个特殊士人群体,他们多为仕途中的失败者,受王阳明“心学”的熏陶,挟才自傲,倡导个性解放,揭露社会阴暗,并由此而“非官”、“非政”、“非君”。“山人”群体的出现折射出(     
A.明代晚期社会政治黑暗B.陆王心学成社会主流思想
C.社会出现近代转型趋势D.儒学的统治地位发生动摇
2023-12-21更新 | 28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咸阳市实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6 . 下表反映了清朝康熙初年至道光初年人口、耕地及人均耕地的变化情况。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A.粮食亩产呈现增长趋势B.封建盛世里潜伏着危机
C.社会转型条件渐趋成熟D.广大民众生活富足安逸
2023-11-07更新 | 177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商洛市柞水县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阶段测评(三)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7 . 唐代诗人中李白以仙人自诩,人称诗仙;王维字摩诘,有诗佛之称;杜甫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人称诗圣。材料表明当时(     
A.文学艺术多元性B.对外交流的繁荣C.社会政治的宽松D.三教合一的趋势
8 . 据史载,在北洋军阀统治的“短短十六年中,内阁更换46次,正式上任和代署的阁揆达29人之多,多则三两年,少则数月,与明朝亡国之君崇祯十七年间易揆数可相媲美。”这一现象实质上反映了当时(     
A.中央政府权力出现下移趋势B.民主共和与专制统治的矛盾冲突
C.军政对民主政治的不断探索D.北洋军阀深受封建伦理思想影响
9 . 开元十一年,“张说奏改政事堂曰中书门下,列五房于其后,分掌庶政……其政事堂印改为中书门下之印。”部分由宰相直接裁决的政务公文书,加盖中书门下之印就是判四方之事的堂案和处分百司的堂贴。这反映出唐中后期(     
A.三省体制日益完备B.相权膨胀,严重威胁皇权
C.开始出现一体化趋势D.中书门下变成宰相施政机构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春秋战国之际,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引起社会关系上的大动荡和大变革。在这个过程中,政治结构上的宗法“礼治”逐渐松弛和瓦解,从而使“士”阶层从宗法制度的羁绊下解放出来,进而为“百家争鸣”的兴起创造了基本的前提条件。

——摘编自周继旨《论先秦的“百家争鸣”与“士”阶层的解放》

材料二   春秋战国时期的各个学派,人们总称为诸子百家。各派各家都著书立说,议论政治,即相互影响,又互相批判,在思想战线上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战国后期,诸子已开始尝试以自己的学说统一思想。……《吕氏春秋·不二》篇宣称:“听众人议以治国,国危无日矣。”“一则治,异则乱。一则安,异则危。”思想大一统被提到了十分醒目的位置。

材料三   (李斯上奏,建议秦始皇采取强硬措施)“非秦纪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所不去也,医乐卜筮种树之书。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建议,“下焚书之命,行偶语之刑”,从而造成了中国文化史上的一次空前浩劫。战国时代蓬蓬勃勃的自由学术空气被窒息,广袤的思想原野上,万马齐喑。

——摘自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四   董仲舒向汉武帝建议说:“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摘自《汉书董仲舒传》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百家争鸣兴起的主要因素。
(2)材料二、三、四反映了思想界怎样的发展趋势?原因有哪些?
(3)从材料可知,在这一趋势下,自战国到西汉先后进行了哪些努力?并说说秦汉这些努力的共同点。
2024-01-31更新 | 48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榆林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