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793 道试题
1 . 从中国近代经济发展过程来看,中国现代化进程步履维艰。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1872——1894、1895——1913年中国境内近代工业统计资料


材料二   中国近代出口贸易指数变化表


材料三   中国近代出口商品分类比重表(%)



(1)材料一中的三种不同性质的企业是怎样形成的?第一时期三种资本所占的比重说明了什么?
(2)从材料一看,第二时期中国境内工业与第一时期相比较,最明显的变化是什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变化?
(3)材料二反映了中国近代出口贸易呈现出怎样的趋势?形成这种趋势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4)材料三反映了中国近代经济的哪些特点?
2020-05-21更新 | 34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西安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2 . 睦邻友好是中国对外关系的基础。中国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巩固睦邻友好,深化互利合作,努力使自身发展更好惠及周边国家。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一边倒,是孙中山的四十年经验和共产党的二十八年经验教给我们的,深知欲达到胜利和巩固胜利,必须一边倒。

——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

材料二   从解除殖民主义痛苦和灾难中找共同基础,我们就很容易互相了解和尊重、互相同情和支持,而不是互相疑虑和恐惧、互相排斥和对立。五项原则完全可以成为在我们中间建立友好合作和亲善睦邻关系的基础。

——周恩来总理在万隆会议全体会议上的补充发言

材料三   20世纪50年代,周恩来就指出:“中日两国之间,不但人民要往来,人民还要影响政府,改变政府的态度,两国才能友好。”

——《周恩来外交文选》

材料四   2001年,在中国的推动下,上海合作组织正式成立。

2001年,中国成功举办亚太经合组织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

2020年是联合国成立75周年,是中国军队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30周年。30年来,中国先后参加25项联合国维和行动,累计派出4万余人次。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中国“必须一边倒”的合理性。
(2)指出材料二所体现的外交原则及外交思想。
(3)根据材料三,指出中国对日外交的方针。20世纪70年代促进中日关系变化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4)综合材料一到材料三,说明中国在处理与周边国家关系时外交政策的变化趋势。
(5)依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时期中国外交政策的具体表现是什么?外交成就及作用有哪些?
3 . 宋代,知府(州)公事必须通判联署方能生效,通判本身有行政工作;明朝开始确立以知府为一府首长,通判作为知府辅佐官,必须“以安静为事”,被视为“闲曹”。这一变化
A.说明明朝地方监察形同虚设B.反映出中央集权强化的趋势
C.体现了官员选任制度的异变D.有利于提高地方的行政效率
4 . 西周初年,史籍中未见土地买卖的记载,但西周中期以后,史籍中关于西周贵族夺田、争田、取田的记载却不断增多。这一变化反映出西周中期以后
A.土地兼并现象严重B.土地私有化的社会趋势
C.土地可以自由买卖D.周王失去对土地的控制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5 . 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经历了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戊戌维新,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及五四运动,国民革命运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纵观近代中国百年巨变,前后相继,波澜壮阔,从中可以更深刻地认识到,近代中国
A.历史演变的主要线索B.历史进步的基本趋势
C.历史过程的因果关联D.历史变化的循环往复
2020-07-11更新 | 3616次组卷 | 50卷引用:陕西省西安市西安东仪中学2023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6 . 选官制度是保证封建制度的重要举措,历代统治者对选官制度都极为关注。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唐朝至宋朝宰相入仕途径简表(部分)


——摘编自王翠《从贵族到庶民——唐宋宰相家庭出身及其入仕途径的比较研究》

材料二   宋朝严禁“行卷”(考试前,考生把自己的作品呈送给有影响力的高官),考官在考试前全部进入贡院(专门的考试场地),考试期间不得外出。考官的亲属如果参加考试另行组织,叫“别头试”。为防止考生作弊,进考场要搜身。为防止考官在判卷环节徇私情,考卷要“糊名”,密封考试试卷;还要誊录,考试密封编号之后发送誊录院,由手书在官员监督下抄写副本,将副本送考官评定,防止以字识人。

——摘编自任世江《宋朝的特点及完善科举制》


请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概括唐朝至宋朝宰相入仕途径的变化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该变化趋势的原因。
(2)据材料二,概括宋朝选拔官员的特点。
(3)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指出唐宋选官制度体现的原则,并分析其作用。
7 . 宰相制是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重要内容。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宰相者,上佐天子理阴阳,顺四时,下育万物之宜,外镇抚四夷诸侯,内亲附百姓,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职焉。                       

             ——司马迁《史记·陈丞相世家》

材料二   即如唐制,中书舍人拟稿……然后再呈送皇帝画一“敕”字……然后行达门下省……待门下省主管长官侍中及副长官侍郎接获此项诏书后,即加予复核……诏敕自中书定旨,门下复审手续完成后,即送尚书省执行。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三    有明(明朝)之无善治,自高皇帝罢宰相始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置相》


(1)材料一中的“宰相制”最早创设于哪一朝代?结合所学概括宰相的职能。
(2)据材料二,写出唐朝实行的政治制度名称。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一制度的主要作用。
(3)材料三中“罢宰相”的“高皇帝”是谁?“罢宰相”后中央政治机构是怎样运作的。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中国古代宰相权力变化的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战国时期的公羊学派继承孟子的“用夏变夷”,创立了夷与夏可以互变的可变体系;儒家用阴阳学说来说明万物生成变化的过程,创立了以“天命道德”为核心的宇宙观。这反映了战国时期
A.出现百家争鸣的活跃局面B.形成对立转化的辩证体系
C.思想同中求异的发展趋势D.文化多元一体的兼容特质
9 . 近代中国,不同政治派别对于儒家思想的看法各不相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861 年,冯桂芬在《校颁庐抗议》一书中提出:“以中国之伦常名教,辅以诸国富强之术”。1864 年,李鸿章曾说: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

——据《高中历史 高三年级》教材等资料整理

材料二:尧舜为民主,为太平世,为人道之至,儒者举以为极者也。……孔子拨乱升平,托文王以行君主之仁政,尤注意太平,托尧舜以行民主之太平。

——康有为《孔子改制考》

材料三:中国自有历史以来,没有实行过民权。……世界的潮流,由神权流到君权,由君权流到民权;现在流到了民权,便没有方法可以反抗。……孔子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便是主张民权的大同世界……孟子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说中国不适宜民权的,这种见解实在是错误。依我看来,中国进化比较欧美还要在先,民权的议论在几千年以     前就老早有了。

——孙中山《三民主义》演说词

材料四:儒者三纲之说,为吾伦理政治之大原。……三纲之根本义,阶级制度是也。所谓名     教所谓礼教,皆以拥护此别尊卑明贵贱制度者也。近世西洋之道德政治,乃以自由平等独立     之说为大原,与阶级制度极端相反。此东西文明之一大分水岭也。

——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


问题:
(1)上述材料观点,分别与中国近代史上哪些救亡运动直接相关。
(2)从材料一到材料四,反映出中国各界对儒家思想的态度呈现何种变化趋势?依据材料简要说明你的观点。
(3)你如何看待上述变化与近代中国的关系?
2020-06-01更新 | 100次组卷 | 2卷引用:陕西省咸阳市实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四次月考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作为邮资凭证的邮票虽小,但能折射出一个国家一定时期的总体发展状况,是传播国家形象的重要载体之一。有学者从新中国1949-2016年间发行的1720套邮票中,抽取国际政治、国内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体育、社会、科技八大类


——杨柳、董天策《“方寸之间”的中国:1949-2016年邮票上的国家形象变迁》


该表能够反映我国发展中的多种趋势。指出其中一种变化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要求:所写变化趋势具体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2020-06-01更新 | 128次组卷 | 1卷引用:2020届陕西省宝鸡市高三模拟检测(三)文综历史试题
首页3 4 5 6 7 8 9 10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