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8 道试题
1 . 五四爱国运动是中国人民日渐自觉的理性民族主义时代的到来,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篇章。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巴黎和会前后的爱国运动,遍及海内外所有中国人,国人对以往的外交政策及本国政府不再抱有希望。既如此,只有自己行动起来,“国民外交”成了一个响亮口号。爱国各阶层将帝国主义侵略和对中国主权领土的破坏视为外敌与内奸共同作用的结果,这表明此时中国民族主义运动发展到国民整体主动地将反帝反封建斗争结合起来的新阶段。

——摘编自卫金桂《论五四时期的中国民族主义》

材料二   20世纪20年代的国民革命,在“打倒列强,除军阀”的共同目标下,工人、农民、青年学生以及商人、妇女等各个阶层的广大民众都被动员起来。当时的国共两党,一个关注上层,一个关注下层;一个重视军事,一个重视民众。北伐战争的迅猛推进,时论认为“枪与笔联合起来,所以到处如入无人之境”。

——摘编自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

材料三   抗日战争部分大事摘录

时间大事
1935年5月24日《义勇军进行曲》借助电影《风云儿女》开始传唱大江南北
1937年9月22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中共提交的《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
1938年5月26日毛泽东发表《论持久战》,指出人民战争的力量及其源泉
1940年8月20日八路军对华北日军发起总攻,参战兵力达105个团

——摘编自张宪文等著《中华民国史》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概括五四时期中国民族主义的基本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导致这一时期中国民族主义高涨的国际政治背景。
(2)据材料二归纳国民革命运动促进中国民族主义发展与深化的集中表现。
(3)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枢纽,请结合材料三加以分析。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复兴的基本条件有哪些?
2020-10-08更新 | 196次组卷 | 31卷引用:【全国百强校】甘肃静宁县第一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陈正炎在其著作中指出:“中国古代‘大同’思想的产生和发展,往往同阶级矛盾、民族矛盾激化的社会动乱时期相联系,就是一个很好的说明。”按照侯外庐的观点,中国历史上农民起义的诉求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以唐代中叶为分水岭,“前一时期农民起义主要表现在反徭役并争取人身权方面,因而其口号所包容的思想主要是一种狂暴式的财产共有或共同劳动的教义,后一时期的农民起义主要表现在分产均产方面,因而其口号所包含的思想主要是一种更现实的财产平均的教义”。

材料二   洪秀全的太平天国对大同理想的探索,没有超越传统的平均主义思想,也没能超越传统的皇权主义思想,太平天国的大同梦想最终化为泡影。康有为在《大同书》中提出财产共有,反对私有,发展资本主义的工商业以及学习现代文明的主张,虽然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无法实现,但多少已经有了现实的成分。与康有为的“大同之世”相比,孙中山的民生主义更为贴近现实,在分析西方社会弊端与当时中国具体国情的基础上,通过发展国家资本主义的方式,实现“天下为公”的理想境界。中国传统大同思想跟随着历史的脚步,逐步由空想走向现实。

(1)根据材料一,归纳中国古代大同思想的共性主张,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大同思想在近代中国的发展。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915年,袁世凯启用《中华雄立宇宙间》为国歌中华雄立宇宙间,廓八珽,华胄来从昆仑巅,江湖浩荡山绵连,勋华揖让开尧天,亿万年。
19267月,广州国民政府决定把《国民革命歌》(原为《国民革命军军歌》)定位国歌打倒列强,打倒列强,除军阀,除军阀。努力国民革命,努力国民革命,齐奋斗,齐奋斗。工农学兵,工农学兵,大联合,大联合。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帝国主义,齐奋斗,齐奋斗。
19499月,1935年影片《风云儿女》的主题歌《义勇军进行曲》被定位国歌,后定为正式国歌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每个人被迫发出最后的吼声,起来!起来!起来!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前进!进!
从上表国歌变迁中提出论题并进行解读。(要求:提取信息充分,观点明确;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
2021-06-17更新 | 482次组卷 | 18卷引用:【全国百强校】甘肃静宁县第一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4 . 在人类文明史上,以制度为重要内容的政治文明经历了不断演变的过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论中国政治制度,秦汉是一个大变动。唐之于汉,也是一大变动。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二   唐初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本朝亦最重中书,盖以造命可否进退皆由之也。门下虽有缴驳,依旧经由中书,故中书权独重。及神宗仿唐六典,三省皆依此制,而事多稽滞。故渡江以来,执政事皆归一。独诸司吏曹(二十四曹),依旧分额各属,三省吏人自分所属,而其上之纲领则不分也。

——摘编自《朱子语类》

材料三   汉至武帝以后,柄归中朝,政去两府。所谓中朝者,大司马、大将军、侍中、常侍、散骑诸吏也。所谓外朝者,丞相、御史、二千石、九卿等也。盖武帝决事禁中,希见卿相。

——〔明〕于慎行《读史漫录》

材料四   (明成祖)特简解缙、胡广、杨荣等直文渊阁,参预机务。阁臣之预务自此始。然其时,入内阁者皆编、检、讲读之官,不置官属,不得专制诸司。……儒臣入直,备顾问而己。

——《明史》

材料五   (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于宣召……为军机大臣者,皆亲臣、重臣,于是承旨、出政皆在于是矣。……承旨诸臣(军机大臣)亦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

——《清史稿》

(1)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一中的秦汉、唐政治制度的“大变动”。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宋代中央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
(3)根据材料三、四、五及所学知识,归纳汉朝中朝、明朝阁臣、清朝军机大臣的职权并指出中国古代政治发展趋势。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中国,个人对人文关系有一种依附性,这种依附性主要是传统社会以来形成的血缘关系,农业社会容易形成大一统、家天下的文化。在家族或宗族里面才突显你的价值,离开了这个家族,你就什么都不是,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历来就强调等级制度,强调尊卑关系,由于人是一种依附的东西,于是在制度设计的时候就会考虑这种制度怎样才能体现出人的这种依附性。而西方(古希腊)的血缘关系和姻亲关系都与城邦是联系在一起的,每个人在这个城邦里都是平等的一个成员。这与地理环境的制约导致他们必须要去海外进行一种经营活动有关。西方国家在政治制度的起源和演变过程中,它的实质是财产权利向政治权力转化的一种过程。而中国实际上就是政治权利直接占有财产权利的过程。

——摘编自李嘉伟《中西方古代形成不同政治制度的原因探析》

材料二晚清中国的颓废局面迫使传统政治思想的统治地位发生动摇,西方政治制度及理论进入了有识之士的理论审视范围,这就为西方政治理论的涌入提供了契机。19世纪,国人开始对西方政治制度及理论充满赞扬和期待,把西方政治治制度引入中国实践成为不少人的理想寄托和奋斗目标。然而结果无一例外地也都归于失败,形成了光怪陆离的清末民初政治现象。西方理论和制度终归没有完成政治制度供给任务,新的政治制度均衡没有实现。

——摘编自李照作、吕强《政治制度变迁的动力与资源基础分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古代中西方在政治制度的设计思维上的差异,并分析产生差异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19世纪晚期至20世纪初期中国在学习西方政治制度方面的探索与实践,并分析其“新的政治制度均衡没有实现”给我们带来的启示。

6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日本统治台湾的半个世纪里,台湾人民反对殖民统治,争取回归祖国的斗争一刻也没有停止过。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近代史上台湾是怎样沦为日本殖民地的?哪一重大事件结束了这一局面?
材料二   1958年8月23日傍晚,金门岛上正在举行宴会。忽然,海峡对岸数百门大炮万弹齐发,一时间岛上一片火海……从此以后,两岸炮战不断。数月后,大陆宣布:单日打炮,双日不打炮。再后来,双方只将炮弹打在无人的滩头上,成为象征意义上的“炮战”。到1961年12月改为只打宣传弹,直至1979年元旦,国防部长徐向前发表声明,命令福建前线部队完全停止对金门的炮击行动,两岸炮战正式结束。
(2)据材料二,归纳台湾海峡两岸关系的变化趋势。
材料三 要实现统一,就要有个适当的方式,所以我们建议举行两党平等会谈,实行第三次合作,而不是中央与地方的谈判。双方达成协议后,可以正式公布。但万万不可让外国插手,那只能意味着中国还未独立,后患无穷。
(3)邓小平同志为此提出的伟大构想是什么?
材料四   2008年11月3日11时58分,陈云林率领的海协会协商代表团抵达台湾,这是1949年后大陆授权团体最高负责人第一次访问台湾。到达台湾后他深情地说:“……为了这一天的到来,汪辜两位前辈孜孜以求,……终未成愿,如今两位老人已经乘鹤西去,但是他们在九泉之下,如果能够知道我们今天这种场景,一定会非常欣慰。”     
(4)材料中汪辜两位前辈生前为促进两岸统一做出的主要贡献是什么?
材料五   2008年12月15日,海峡两岸直接“通邮、通航、通商”全面启动,海运直航、空运直航、直接通邮,60年隔海相望不相通,终成记忆。“两岸直航代表的意义就是两岸不再对立,以和解取代冲突”。 “直航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提供新动力”。 大陆赠台大熊猫“团团”“圆圆”于2008年12月23日晚7时许抵达台北木栅动物园正式安家,这更给两岸关系增添了和平友好的气氛。
(5)材料表明,我国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是什么?
7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地方百里而可以为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陷害)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

——《孟子·梁惠王》

“夫仁政必自经界(即田界)始,经界不正,井地不均,谷禄不平。是故暴君污吏必慢其经界。”

——《孟子·滕文公上》

材料二   什么是宪政?宪政是指以国家根本大法为依据,以界定与控制政府与公民权力为手段,以保证公民人权为目的的政治模式。全球宪政发展的历史规律是先有宪政的实践,后形成成文的宪法。但就目前世界各国来看,有的国家是实行了宪政,但没有(成文)宪法,例如英国在1215年国王约翰被迫签署的《自由大宪章》中,就规定了贵族和教会的权力不受国王的侵犯,限制国王征税权力,保障民众的自由权和产权等,1628年之后,英国又制定了《权利请愿书》《人身保护法》《权利法案》以及《王位继承法》等一系列宪法性文件,形成了英国独特的不成文宪法体系。所以有人说英国是实现了宪政但是没有宪法。而有的国家具有宪法,也实行宪政。例如法国、美国等等。

——摘自李学俊《齐国革命与中国的宪政》

材料三   1945年我国近代民主革命家黄炎培先生访问延安,向毛泽东提出了一个历史兴亡的周期律问题即:历史上许多王朝,农民领袖,大凡初时聚精会神,没有一事不用心,没有一人不努力。团结奋斗时,节节胜利,兴旺发达。而一旦胜利,争权夺利,昏庸无道,急转直下,土崩瓦解。一部历史,“政怠宦成”的也有,“人亡政息”的也有,“求荣取辱”的也有。总之,没有能跳出这个周期律。并向毛泽东提出希望现在中共能够找到一条新路,跳出这个周期律的支配。毛泽东听了以后,非常明确的回答:“我们已经找到新路,我们能够跳出这个周期律。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会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

——摘自《黄炎培和他的“历史周期律”》


(1)根据材料一归纳,孟子认为统治者应当怎样实行“仁政”?
(2)根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分析,近代宪政有何突出特点?与儒家仁政思想相比有何共同点和本质区别?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说明,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共是如何进一步发展现代宪政政治,解决历史兴亡的周期律问题的。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张謇(1853-1926),近代中国著名实业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他一生致力于慈善公益活动。张謇认为:“举事必先启智,启民智必由教育;而教育非空言所能达,乃先实业;实业、教育既相资有成,乃及慈善,乃及公益”,并自陈:“窃以为国家之强,本于自治,自治之本,在实业、教育,而弥缝其不及者,惟赖慈善。寒自乙未以后,经始实业;辛丑以后,经始教育;丁未以后,乃措意慈善。”茅家琦先生曾把它们概括为张謇的“三元”思想。

张謇可以说是近代儒商最典型的代表,也是儒商经世济民理想最杰出的奉行者。他将自己的下海经商看成是“捐弃所依、舍身喂虎”,并声称是“为中国大计而贬,不为个人私利而贬”。他认为:“惟是教养二事,在前清时代应归官办,即在欧美国家,亦多属公立。张謇等以自治之说试于南通,实因清季官厅之无力,及地方之无财,而时势急迫,潮流汹涌,又不容自逸。”“失教之民与失养之民,苟悉置而不为之所,为地方自治之缺憾小,为国家政治之隐忧者大也。”

——摘编自于陶静《张謇慈善思想探源》

(1)根据材料,概括张謇慈善思想的主要观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张謇慈善思想产生的原因。
2024-05-23更新 | 16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甘肃省民乐县第一中学高三下学期5月模拟考历史试卷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典当行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金融机构。典当最早称为“质”,《说文解字》意为“以物相赘”,“以物质钱”。在古代中国,典当业是维持农业、手工业的再生产和解决生活急需的重要工具。随着商业的繁荣,对外贸易的发达,唐都长安西市形成了中国最早的金融市场,如柜坊经营收受存款,保管财物,质库经营抵押放款。宋代城市化水平提高,典当成为正式行业,高宗曾下诏:凡开设典当者得授以朝奉郎官衔,并免除捐税徭役,“朝奉”从此成为人们对典当从业者的尊称。明清时代,随着徽商、晋商等商帮的兴起,典当业成为最热门的行业,遍布通都大邑,《明实录》记载:“今徽商开当。遍于江北,赀数千金,课无十两。”

——据《中国古代金融业》等

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列强纷纷在中国设立银行进行经济侵略。19世纪中叶起,一些进步之士认识到自办银行的重要性,认为自办银行可以“杜洋商之挟持,以挽外溢以足国”。甲午战争后,金融需求出现了新的变化,一批民办企业需要金融机构为其提供资金和存汇等服务。诸多因素,使得第一家本国银行——中国通商银行于1897年建立。1905年后,户部银行、交通银行等官办与私营银行渐次开立。本国银行成立后,票号官款汇兑和埠际汇款等业务逐渐被分流,票号的经营日渐艰难。辛亥革命后,为了振兴实业,政府陆续推行了一系列发展银行业、健全银行制度的则例、法令。但各军阀为了筹集军费,通过银行大肆发行公债。银行进行公债投资牟取暴利,反而对民族工业的贷款微不足道。十余年间,有200多家银行先后成立,银行业呈现出虚假的繁荣。同一时期的票号则因转型失败而彻底衰落。

——摘编自周建波《银行、票号兴替与清末民初金融变革》等

(1)根据材料一指出古代典当行的主要职能,并概括推动中国古代典当业发展的因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末民初中国本土银行产生发展的影响。
2024-05-15更新 | 18次组卷 | 1卷引用:甘肃省民乐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5月第一次模拟考历史试卷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部分中国学者关于“晚明”的论述

论述出处
“‘晚’并不具有怎样特殊的意义所在,它只是一种时间的表述。‘晚明’的正式说法,就是‘明代晚期’,‘晚明’只不过是一种更为简略的称呼而已”刘晓东《“晚明”与晚明史研究》
“上起万历元年(1573年)下讫崇祯十七年(1644年)”,“从全球化的视野来看晚明时期的中国,会与以往传统史著中的晚明史视角大异其趣,会给今天的中国人带来更多新的启示”樊树志《晚明史(15731644年)》
“晚明与两个划时代意义的开端,即中国从古代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的开端和世界一体化的开端相联系”,“与以往朝代相比,白银货币化标志中国社会货币经济化的发展进程”,说明晚明社会“处于社会转型之中”万明《晚明社会变迁:问题与研究》
“从其社会形态来说,它(晚明)与汉、唐、宋一脉相承,又不同于汉、唐、宋末世的是,在社会母胎内部不可遏制地涌现异己因素,形成社会性的浪潮,不断地侵蚀封建伦理关系的统治序列”刘志琴《晚明史论—重新认识末世衰变》

——摘编自李佳《君主政治的演进与权力关系格局——关于晚明政治史研究的范式、问题与线索的思考》

(1)根据材料,概括“晚明时期的中国”的时代特征。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补充一项时代特征并予以说明。(要求:特征明确;说明须史实准确,逻辑严密,首尾呼应)。
2024-03-12更新 | 78次组卷 | 2卷引用:甘肃省陇南市2024届高三下学期二模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