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579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鸦片战争后,西方国家将“工业自己,农业中国”作为对华基本经济政策,迫使中国成为它们的原料产地,中国农产品及农产制品大量销往国外市场,导致中国粮食大量出超和农村劳动力流失,饥荒问题屡屡发生。因此在进行农业雇佣经营、农业公司化、集团化经营之外,将“已耕之地依近世机器及科学改良”尤为关键。19世纪80年代,郑观应主张农事发展“必先通格致,精织造”“与洋人分利”;梁启超在《农学报》中强调“近师日本,以考其通变之所由”;袁世凯也呼吁农事应“专部以统之,学堂以教之”。1906年,清政府将商部改组为农工商部,并对农事事务实行分科办事、垂直管理。20世纪三四十年代,国民政府和中华苏维埃政府分别组织了劳动互助社、犁牛合作社和耕种合作社,对农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摘编自任耀飞《中国传统农业的近代转型研究》

材料二19491957年,中国农业产业得到快速恢复和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颁布,推动了全国土地改革。1953年,国家开始实行农产品“统销统购”政策,以确保有限发展重工业所需的大量资金和资源。19581977年,农业发展中存在“左”倾思想,存在着严重的浮夸风,经过政策的不断调整和种植技术的创新,到1978年粮食产量有了较大的增长。改革开放后,我国的农业进入新一轮快速增长期。20世纪80年代,随着农业生产责任制的落实和家庭承包经营制的推广,逐步破除了束缚生产力发展的制度障碍,较大地促进了农业现代化发展。20世纪90年代以后,国家提出要以市场为导向,继续调整并不断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把农产品推向市场,向着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建立健全农业安全体系、加快农业科研等方面不断努力。

——摘编自陈红英戴孝悌《新中国农业产业发展演变进程分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近代农业转型的表现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归纳新中国现代农业发展的特点,并综合材料谈谈对近现代中国农业发展的认识。
2022-06-27更新 | 685次组卷 | 7卷引用:湖北省名校联盟2023届新高三摸底联考(新高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2022年,第24届冬季奥运会在北京成功举办,这次冬奥会见证的是中国冰雪梦,也是中国体育强国梦。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顾拜旦(1863-1937)被誉为“现代奥林匹克之父”,出生在法国,通过亲自考察,他敏锐地认识到,工业革命使人类社会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但是同时也给人的生理、心理和社会行为等诸多方面带来了新的问题和威胁,他对古希腊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观印象深刻,从英国教育所推行的古典教材、竞技运动和伦理道德综合培养的体制中受到启发,认为重建希腊文化中最成功最受重视的特性“发展肌肉以为道德教育之基础”,而“英、美的青年教育使人更具朝气,是因为在他们的教育课程中包括有体育和竞技运动”,由此顾拜旦开始了他恢复奥林匹克运动的征程。在顾拜旦的努力下,1896年第一届现代奥运会在雅典成功举办。

——摘编自杨向东、张雷梅《顾拜旦与张伯苓的奥林匹克思想》

材料二   张伯苓不仅是著名教育家,亦是中国早期奥林匹克动的倡导者和实践者。他在探索救国强国的道路上确立了“强国必先强种,强种必先强身”的体育教育理念。后来张伯苓回在天津办学校后,更加注重体育教育,将体育教育放在教学方针之首,主张在校学生每天下午四点之后要到操场上进行体育活动。南开大学创办以来,规定学生要修满相应的体育学分才准予毕业。

——摘编自谢腾辉、闫涛《张伯苓体育教育思想探析》

材料三   中国奥委会已决定派团参加今年第二十三届奥运会,这是新中国运动员第一次全面参加奥运会,是中国体育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今年第二十三届奥运会同1932年我国历史第一次参加的第十届奥运会同在美国洛杉矶举行,时隔五十二年,两渡重洋,令人感到格外有意义。

——《人民日报》19845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兴起的背景。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张伯苓的体育主张并分析其致力于体育事业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一、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改革开放后中国参加并举办奥运会的意义。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79年深圳开始制订城市规划,1980年修订,1985年最终完成了《深圳经济特区城市总体规划》,提出了建成综合性特区的目标,根据规划,深圳的产业结构突出“以工业为主”,带动其他行业特别是第三产业的发展。经过10年时间,工业成为深圳国民经济的主要部门;外来劳动人口大量涌入,大规模的城市建设同步启动,被称为现代城市之光的高层楼宇,一时居全国之冠。深圳走外向型工业化路线,利用外国资本发展特区工业,工业产品出口国际市场,不断提高深圳特区经济的国际化水平。从1990年初开始,深圳又编制了10年发展规划和“八五”计划,第一次明确提出要把深圳建成国际性城市。在“十五”计划中,深圳进一步提出了“以港强市”、加速深圳特区城市国际化进程的新战略。

——摘编自方宁生等《深圳:从综合性特区向“国际性城市”发展》

材料二   底特律在鼎盛时期,全市约有90%的人以汽车工业为生,80%的收入来源于汽车产业,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整个汽车业面临危机,汽车业三大巨头的销售量在2009年一年内减少了33%45%.汽车产业受到冲击后,财政收入锐减,而此时公共支出却依然庞大另外,底特律是美国种族矛盾非常尖锐的城市之一,19677月爆发的种族骚乱使底特律三大汽车业巨头全部停工停产,白人中产阶级开始大规模逃离,市区人口锐减,许多工厂荒废人口和企业的迁出加剧了底特律税基的缩减,底特律财政状况日益恶化。底特律在2013财年总体的债务规模达到1825亿美元,财政收入总额仅为11亿美元,导致底特律政府无力偿还,最终破产。

——摘编自贾宇清等《底特律破产对城市发展的启示》


(1)据材料一,概括深圳从综合性特区向“国际性城市”发展的成功经验。
(2)据材料二,分析底特律城市破产的主要原因。
(3)据材料,归纳深圳的腾飞与底特律的衰败为我国城市发展提供的相同启示。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中国古代的货币经济。

材料一 与宋朝有经济往来的国家和地区在60个以上,遍及东亚,东南亚、南亚,红海沿岸,频繁的海外贸易刺激了货币需求,“中国铜钱热”由此兴起。两宋铜钱制作精良、币值稳定,适应了香料、象牙等零散土货的交易需要,因而蕃商“非铜钱不售”。宋廷秉承“薄来厚往”的原则,慷慨地向外国贡使回赐铜钱。海外诸国多通用铜钱,交趾“下令其国,(铜钱)许入不许出”,日本则将宋钱定为法定货币。各国海商“蕃舶巨艘,形若山岳,乘风驾浪”,来华贸易常夹带海量铜钱,以为镇国之宝”,导致“福建之钱聚而泄于泉之蕃舶”的局面。

——摘编自彭信威《中国货币史》等

材料二 明代中期以后“福建、广东近海之地,多行使洋钱”,西班牙“双柱”、墨西哥“鹰洋”、荷兰“马剑”、英国“站洋”等流通最广。有学者估测,明代输入福建的西方白银数额5152.26万两,清代输入9347.74万两。由于计数简单、样式精美、便于捐带,官民交易、完粮纳税、商业记账等多以外国银币结算。明末以来,福建商民乃至地方官府依外洋形制、重量、成色,仿铸银元。随着银币大量流入,民间融资日益便利,私营瓷窑、民营制糖作坊等蓬勃发展,农副手工业产品“航大海而去者尤不可计”。明中期漳州府6县仅有11个市镇,明末则发展为10县,69个市镇,“里巷衣冠,必曰京式。器御酒果,非吴下不珍。”

——据叶伟奇《钱从海上来一从海上丝绸之路流入福建的外国银币》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海外诸国“中国铜钱热”产生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归纳明清时期福建外国银钱的特点,分析外国银钱流入的积极影响。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的重要思想解放运动。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激进民主主义者大力宣传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坚决反对专制政治。激进民主主义者提倡科学就是要反对信、盲从。他们运用近代自然科学知识来反对鬼神迷信,批判“君权禅授”“祸福天定”等谬论。随着运动的发展.激进民主主义者把斗争的锋芒指向被历代儒家学者不断发展了的以维护封建专制为基本内容的孔子学说。在新文化运动中,《新青年》还提出了提倡白话文、打倒文言文,提倡新文学、打倒旧文学的口号。从1915年到1919年,新文化运动的领导者的世界观基本上还是资产阶级性质的,这给运动带来了严重弊端,如没有在群众中普及、没有跟政治运动紧密结合起来、形式主义地对待文化问题等。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纲要》

材料二   在以效法西方近代文明为宗旨的新文化运动过程中,陈独秀、胡适等主流派人物夜以继日地传播日新月异的西方知识和文明,他们所主张的新文化类同于西化。而西化与反传统实为一体两面:不但要“打倒孔家店”“拥护德先生和赛先生”,更有“废除汉字”“改良人种”等极端主张。梁漱溟后来批评说:“有人以五四而来的新文化运动为中国的文艺复兴,其实这新运动只是西洋化在中国的兴起,怎能算得中国的文艺复兴?若真中国的文艺复兴,应当是中国自己人生态度的复兴。

——摘编自方维规《何为启蒙?哪一种文化?——为纪念新文化运动百年而作》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文化运动中激进民主主义者批判儒家思想的基本原因,并说明新文化运动的实质。
(2)根据材料二,归纳新文化运动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材料中梁漱溟的观点。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新文化运动。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6 . 材料   明末清初的宋应星,南昌奉新人。曾祖宋景为官清正,母亲出身农民。宋应星熟读《本草纲目》等百家书,又能独立思考。关心时事,怀有安国济民的理想。六次科举落榜后转向实学。他历尽艰辛跋涉,作了多年考察和广泛的社会调查。《天工开物》是他的代表作,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由友人涂绍煃资助刊印。宋应星在自序中说:“滇南车马,纵贯辽阳;岭徼宦”商,游蓟北。若为士而生东晋之初,南宋之季,其视燕、秦、晋、豫方物,已成夷产。”全书“贵五谷而贱金玉”。他还发展了“穷究试验”的研究方法,对迷信神怪有所批判。以“天工开物”命名,强调天工(自然力)与人工互补、自然界的行为与人类活动相协调。既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又强调自然力与人力的协调,而技术是人类与自然界之间赖以沟通的桥梁。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应星能撰写出《天工开物》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出宋应星身上的优秀品质。
2022-02-16更新 | 92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上饶市六校2021-2022学年高三下学期第一次联考文综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材料   19509月,美军在朝鲜半岛南部西海岸仁川登陆,越过北纬38°线,迅速占领整个朝鲜,美国飞机多次侵入中国领空,轰炸丹东地区,战火即将烧到鸭绿江边。中国应朝鲜政府的请求,迅速组成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参战。起初,联合国军司令部认为入朝的中国志愿军装备落后,而联合国军有11万人,加之其装备精良,完全有把握打赢这场战争。19501127日到1213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冒着零下三十度的严寒天气与美方指挥的6.5万多国部队在朝鲜东北部的长津湖地区进行了一场残酷战斗,史称长津湖战役(长今湖战役)。缺衣少食冻饿交加的志愿军,完全依靠意志和精神在冰天雪地的恶劣天气下与装备精良的敌军奋力搏杀,打退了美军最精锐的王牌部队,收复了“三八线”以北的东部广大地区,彻底粉碎了美军圣诞节前占领整个朝鲜的美梦,扭转了战场态势,也留下了气壮山河的“长津湖精神”。

——摘编自佘红乐《长津湖战役志愿军胜利原因浅析》等


(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长津湖战役爆发的背景。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归纳“长津湖精神”的内涵。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8世纪,英国东印度公司的经理们,希望西藏能够成为与中国内地直接通商的过道,希望能在西藏和不丹得到金银去广州购买茶叶,广阔的商业市场吸引着他们。19世纪早期,英国利用其殖民地印度的一系列对外战争,将英国的领土首次和清帝国的领土在西藏接壤。1816年,东印度公司的韦布上尉和西藏官员之间在新边境线上的接触,增加了英国打破西藏孤立状态的希望。俄国在克里米亚战争失败后,加紧在中亚地区扩张,并南下侵略西藏,英国对此反应强烈,加快了对西藏侵略的步伐。随着英国在西藏侵略势力不断膨胀,江河日下的清王朝在西藏的实际控制权急剧缩小。

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经过许多斗争和工作,挫败了美英等国的阻挠,与西藏地方政府代表谈判,于1951年签订《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西藏和平解放;此后又在西藏进行民主政治改革,1965年成立西藏自治区,西藏进入历史新时期。改革开放以来,为推动西藏的发展,中央根据西藏实际,制定了各个时期西藏工作的指导思想和特殊优惠政策,从资金、技术、人力、物力等方面大力支援西藏建设,藏族人民积极投身到火热的建设中,西藏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社会大局保持和谐稳定。

——摘编自费正清《剑桥中国史)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不断扩大西藏侵略势力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新中国经略西藏的措施及其意义。
2021-12-29更新 | 81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贵港市2022届高三12月模拟文综历史试题
9 . 【社会变革与教育发展】

材料一   两宋处于中国封建社会的一个大变革期,为两宋女子的教育生活带来难得的机遇和发展的空间。与其他朝代相比,两宋女子教育与生活是融为一体的,多种史料呈现着女子教育的“本真”;在时空状态下,两宋女子教育生活在传承中又呈现出开放与时尚的发展态势;“母教”文化也在教育生活中得以完美建构正因为两宋女子教育生活的多元与自觉,以致在诗词、书画、科技、科举、家教以及军事、政治等方面有出色的表现。

——摘编自赵国权《社会大变局中的两宋女子教育生活样态与检视》

材料二   康熙帝即位后,朝廷深感八股文考试空疏无用,实于政事无涉,在康熙二年(1663)规定乡、会考试停止八股文,在各方面的压力之下,康熙七年(1668)又“命乡会试复以八股文取士”。……戊戌变法期间,主张变革者将教育症结归于科举取士制度的束缚之上,光绪帝下令各级科举考试一律改试策论而不用八股文,但改革科举制度的各项措施尚未真正实施就宣告失败,八股文起死回生。1905年,清政府宣布停止科举考试。

——摘编自刘海峰《中国科举史》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两宋时期女子教育生活发展的表现,并简析其出现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科举制度在清朝的变化历程,并说明晚清以来变化的社会意义。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朝较为重视农政的制度建设。在管理机构方面,中央的户部、工部、司农寺,地方州县长官乃至地方监察机关等机构均负有管理农业的职责。发端于前代的劝农制度,至宋代已经相当完备。除皇帝例行的亲耕籍田之外,首次设立了劝农机构——劝农司,又在地方官的官衔上加上劝农职事。从中央至地方,制订了一系列农业法规条文,其内容关涉农业生产的各个方面,诸如赋税、水利兴修、虫害除治等。宋廷多次将前人的农业书籍刊刻颁行,地方官在《劝农文》中介绍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指导农民生产,提高农民的耕作技术。政府采取多种措施,鼓励开垦荒田,注重水利的兴修,使农地能旱涝保收。同时重视推广优良作物,扩大复种面积,提高土地利用率。为解决农民的资金不足,政府通过举办政府农业贷款、调节富户与农民之间的借贷关系、免征农器税与耕牛交易税等多种措施加以解决。

——摘编自周方高《宋朝农业管理初探》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农业科技工作,及时提出“理论联系实际,科学为生产服务”的方针,先后制定了《1951-1955年农业科研计划》《19561967年全国科学技术远景规划》和《1963-1972年农业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到1966年,我国建立了完整的农业科技研究、教育和推广体系,各级农业科研单位紧密联系生产实际,在统一规划下分工协作,科研工作进展较快。1978年,党中央召开全国科技大会后,农业科技在恢复中发展,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19791988年获得国家奖励的农业科技成果奖312项。19721980年期间农业总产值增长量中27%是农业科技进步的作用;19811985年期间,提高到30%~40%。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央连续出台的6个中央一号文件都反复强调要大力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出台了一系列有利于促进农业科技创新和转化应用的政策措施,使我国农业科技事业实现快速发展。

——摘编自信乃诠《新中国农业科技60年》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朝农业管理的主要特点,并分析其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新中国60年来农业科技发展取得的主要成就并说明取得这些成就的主要原因。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农业发展的认识。
首页2 3 4 5 6 7 8 9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