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285 道试题
1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安德森说,“……前现代的帝国与王国竞能够轻易地维系他们对极度多样而异质并且经常是居住在不相连的领土上的臣民的长期统治。”各地人民效忠的通常不是一个现实国家,而是经由文字和经典从古代继承下来且已沉淀力集体无意识的伦常制度,它维系着一个抽象的国家观点。……交通落后成倍放大了国土的距离。当时中国国土面积比整个欧洲还大,路上走一年半载,未必能从京城到达最偏远的边疆,更别说全国的有效管理了。

——程巍《清末电报网与国家统一》

材料二   秦王朝将中央政府统一规划的交通建设视为执政要务之一、除了“决通川防,夷去险阻”之外,还由中央直接主持,“为驰道于天下,东穷燕齐,南极昊楚,江湖之上,濒海之观毕至”(《汉书·贾山传》)。……政务军务紧急时,还可以通过驿传系统提高信息传递的速度。赵充国自金城申请军事计划至汉宣帝批复后颁下,往返不过7天,驿递行速达到每天400公里以上。

——王子今《古代交通与秦汉文明》

材料三   191954日的北京学生运动能立即席卷全国,……与电报快捷传递消息和社会动员的功能密不可分。电报,其重要性在于,在交通系统远不足以把全国连为一体时,……电报系统至少可把全国连为一个时间共同体,这是后来全国同步的社会和思想运动的技术基础,而这样的全国运动训练了国民的现代国家共同体意识。

——程巍《清末电报网与国家统一》

(1)根据材料一、归纳安德森认为中国是“抽象的国家”的理由。根据材料二、概括秦汉王朝加强对“抽象的国家”控制的措施。
(2)近代中国人自办电报始于何时何地?根据材料二、三、与古代“驿骑传递”相比,近代电信技术有哪些特点?
(3)根据以上材料,你认为交通和通讯事业的发展在我国历史上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2024-04-07更新 | 40次组卷 | 3卷引用:福建省福州市2011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教案是指近代中国民众采取暴力行动反对外国教会传教的事件。

材料一   近代外国传教士纷纷涌入中国,遍及各省。他们中的大部分具有侵略性和掠夺性,志在援取中国的财富,就必然会和中国民众乃至清政府产生矛盾,从而爆发教案。1891-1900年,这个阶属于晚清江西教案的高发期,数量和频率都较前一个阶段大幅增长,这十年共发生了73起教案。晚清江西教案爆发之后,虽然中外双方出于各自利益的考店,会就教案进行相关交涉。但从清政府来看,由于自身的实力比不上西方列强,所以在交涉过程中几子处于被动的位置;交涉程序,也大都是由外方向中方提出交涉,往往“每议赔款,累万盈千,上亏国帑”……办理教案交涉的江西地方官也大都深切地认识到了“教民受祸之惨,平民受扰之毒,国家赔款抚款之钜”的悲惨状况。因此。为了避免这种情况,他们往往在交涉中据理力争,竭力斡旋……到了清代后期,江西开始设立洋务局,负责办理涉外交涉事项。

——摘编自陈丽《晚清江西教案交涉研究》

材料二   1891-1900年江西省教案时间、地区、类型分布统计表

时间

1891

1893

1894

1895

1896

1897

1898

1899

1900

数量

11

1

4

7

3

10

8

17

12

地区

赣州

南昌

吉安

九江

建昌

广信

抚州

南安

饶州

袁州

瑞州

数量

4

16

10

10

9

12

2

1

5

3

1

类型

教堂被毁类

传教士被殴类

私卖地基类

民教挟私类

其他

数量

22

10

17

16

8

(1)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江西教案爆发的原因并归纳其特点。
(2)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江西教案带来的影响。
2024-02-19更新 | 19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萍乡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23-24高一上·浙江丽水·期末
3 . 中国各民族共同缔造伟大的祖国。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由于天下一统成为各国诸侯共同追求的目标,便逐渐形成以华夏为主干、连接蛮夷戎狄为一体的天下一统的国家观。《荀子·正论》将其归纳为“五服之制”,即对四夷实行羁縻政策,只要求他们承认天子的统治地位,定期向天子贡献方物,以此把四夷囊括在华夏的一统天下之中。其中虽然有严辨夷夏的思想成份,但人们已把蛮夷戎狄看作统一天下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比之前代,这种变排斥为相融的民族意识已经具有很大的进步,它对于中国成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

——章义和《从华夷观念的演变论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化》

材料二   唐王朝处理州郡之外的附属国家、人群和地区的边疆控御模式,可以说代表了中国历史上外儒内法的专制君主官僚制这样一种国家建构模式的边疆治理政策。粗略地说,它就是以册封和朝贡为主要制度的羁縻体系。这一套控御边疆的制度体系为后来的王朝所继承并加以发展。处于羁縻或册封地位的依附者,经历从宋元土官和明清土流并置、改土归流等步骤而被逐渐内地化,被纳入府县管治体系。

——摘编自姚大力《追寻“我们”的根源——中国历史上的民族与国家意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天下一统的国家观”初步形成的时间,并概括其历史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唐王朝进行“边疆控御”的主要举措。 “这一套控御边疆的制度体系为后来的王朝所继承并加以发展”,请分别以元朝、明朝的一例史实予以说明。综合上述材料,概括古代中国边疆治理的演变趋势。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04113日,清政府公布了由张之洞、荣庆、张百熙主持重新拟定的一系列学制系统文件,这些文件统称《奏订学堂章程》。颁布后,在朝野的合力推动下,新式学堂高速发展,规模急剧扩大。新式学堂取代学校、书院、学塾,最终成为定局。传统风俗教化也转变为社会教育,普及识字,推广新知。而全盘接受西式教育体制及其知识系统,导致中国的知识体系前后两分。因操之过急,以及官绅趁机渔利,期间也出现名实不符等诸多弊端,加重了民众负担,激化了社会矛盾,导致各地毁学风潮此起彼伏。

——摘编自王建朗、黄克武主编《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晚清卷》

材料二   中华民国成立后,革命人士对教育投入了极大的心血,倡导培养新型国民,他们将具有独立的人格、开放而自由的人生价值、新型的国家观念和建设新型国家的本领。从本质上讲,这种新式教育是受西方天赋人权思想的影响,也是以人为本的。从国民教育的思路出发,民国初期的教育家又具体提出了军国民教育、实利教育、美感教育,三者相辅相成,旨在将培养新国民落到实处。

——摘编自郝莫云《辛亥革命与中国近代教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清末新式学堂发展的原因,并概括新式学堂存在的弊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民国初期新式教育发展的特点。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5 . “民弱者国弱,民强者国强”,严复、梁启超等维新志士将国民改造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是故国之强弱贫富治乱者,其民力、民智、民德三者之验证也,必三者既立而后其政法从之。于是一政之举,一令之施,合于其智、德、力者存,违于其智、德、力者废。……然政欲利民,必自民各能自利始;民各能自利,又必自皆得自由始;欲听其皆得自由,尤必自其各能自治始;反是且乱。顾彼民之能自治而自由者,皆其力、其智、其德诚优者也。是以今日要政,统于三端:一曰鼓民力,二曰开民智,三曰新民德。

——1896年严复《原强修订稿》

材料二   梁启超认为:国家是由国民组成的,国民不新则国不能新。“国也者,积民而成。”因此,新国民应该要有国家思想、国家观念。“国家思想者何?一曰对于一身而知有国家;二曰对于朝廷而知有国家;三曰对于外族而知有国家;四曰对于世界而知有国家。”国民应该认识到国家的重要性,对于个人,对于朝廷,对于外族,对于世界都应该以国家为重。同样,梁启超也把民族主义融入了他的“公德”观中。处在帝国主义侵略中心的中国,非一二英雄可以抵御,只有集合全民族的力量才可以救亡图存。

——周炯《梁启超的“公德”“私德”观刍议》

(1)据材料一,指出严复认为当时中国强国的关键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严复提出此主张的时代背景。
(2)材料二与材料一相比,梁启超的“新国民”观与严复的主张有哪些异同?
(3)综合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维新派“改造国民”的方式并归纳其对当时的作用。
2024-01-05更新 | 71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迎考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姚莹(1785—1853),安徽桐城人,桐城县是人文荟萃、人才辈出的“文物之邦”,具有深厚的人文沃土。而麻溪姚氏则“代有名贤、学问、文章、道义、宦绩,渊源有自”,积累了家族丰富的精神财富,潜移默化地激励着一代代后人。姚莹出生时家境已衰落,因此早年生活磨难多多。6岁入学,师从方兰荪先生。8岁起,师从族兄姚维藩,姚维藩曾从姚鼐受古文学,且具经世致用思想。姚莹母亲口授《诗》、《礼》二经,还经常讲述里中和姚氏先人史事懿行,引导其兄弟励志,以不坠“先业”。14岁的姚莹“已好为诗歌”。“束发之初,即思慕古”,泛览汉魏至当代作者著述,“诵古人之言,求古人之义”,而“略知为人”。

——摘编自施立业《中国近代思想家文库姚莹卷》

材料二   鸦片战争期间姚莹担任台湾道,领导台湾人民击败英国的进攻。他在鸦片战争前就开始搜集外国书籍。鸦片战争后,更注意寻求抵抗外国侵略的办法。他认为:要雪中国之耻,首先需要知道敌人的虚实。书生眼光短浅,不勤远略,对海外夷势夷情,平日不肯讲求,一旦外国猝然来攻,惊若鬼神。这种拘迂之见,误尽天下国家大事。他对英、法、俄等国的情况,印度、尼泊尔入藏的交通要道,以及喇嘛教、天主教等问题进行探讨,指出英国在吞并印度之后,早已蓄谋窥伺中国的西藏,建议清政府加强沿海和边疆地区的防务。

——摘编自张海鹏,翟金懿《简明中国近代史读本》


(1)据材料一,概括影响少年姚莹人格形成的有利因素,并说明其所起的浸润作用。
(2)据材料二,归纳姚莹挽救危局的应对之道,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历史背景。
2024-01-26更新 | 29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连云港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汉开始,黄河水灾日益严重。公元前132年,黄河在狐子决口,武帝派汲黯(人名)和郑当时(人名)主持堵口工程,但随堵随决。当时外威田蚡(人名)任丞相,因怕治河影响其封邑收成,故劝武帝:“江河的决口都是天意。”受其影响,武帝不再堵口。公元前109年,正好天旱,黄河水浅,武帝终下决心堵口。汲仁(人名)和郭昌(人名)率领数万兵士投入工程,武帝亲临现场。经过一番努力,决口终于堵住,黄河恢复了故道,分两股入海。

——据葛剑雄《汉代对黄河的治理》

材料二   全面抗战时期,国民政府仓促建立的治黄体制,是一种双重管隶、三方关联的架构。在形式上,黄河水利委员会接受第一战区司令部与行政院经济部的双重指挥,以体现战时河政与军政的协调与配合。实际结果则是,治黄责任主体不明,军权、财权、事权各自分离,相互掣肘,黄泛区治黄工程寸步难行,最后还牺牲了河防与民生。

——据张岩《战时国民政府治黄体制的运行及其困境——以黄泛区治黄工程为中心》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和国家领导人把黄河治理当作事关安民兴邦的大事予以高度重视。1950年1月,中央决定把黄河水利委员会改为流域性机构,统筹全河水利事业。同时,中央政府对黄河的投资不断加大,以1951年为例,仅工程费一项就比国民党统治时最好的年份还高五十七倍。在水利部和黄委会的正确领导下,人民群众劳动的热情高涨,成效很大。

——据郭书林、王瑞芳《从治标到治本:新中国成立初期的黄河治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影响汉武帝时期黄河治理的因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抗战时期国民政府黄泛区治理的弊端。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新中国初期黄河治理的成功经验。
2024-01-19更新 | 31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成都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自建国不久,吸取隋武力统一未果的教训,在贵州“招抚”各少数民族首领内附,谢氏、赵氏、宋氏等大姓纷纷率土内附。在此基础上,对归附各族地区逐步形成了体制比於内地,由中央派流官治理的经制州;仍由当地土酋担任州县长吏,按原有风俗统治的羁縻州;及与中央王朝保持松散臣属贡纳关系的藩国,一共三个政治圈层的行政建置体系。初唐、盛唐时期,经制州范围不断扩大,中唐以后则渐次缩小,不得不将一些原经制州改为羁縻州。

——摘编自何仁仲主编《贵州通史》

材料二   为了进一步加强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统治,一方面削弱甚至废革土司,增加赋税收入,同时将尚未纳入建制的地方设官管理,扩大流官统治;另一方面开辟苗疆,开通贵州—湖南、贵州—广东的通路,雍正王朝在贵州境内大规模改土归流。到乾隆初年,贵州全省面积17万多平方公里,比明朝时期增加了5.7万平方公里,扩大了约1/3,南迁移民相当一部分来到贵州山区,开垦出了大量耕地,贵州的汉族人口在数量上开始逐渐超过了其他民族人口。

——摘编自王纪鹏《明清时期政府对贵州改土归流策略论析》

(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代在贵州地区统治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清代在贵州大规模实施改土归流的原因,并说明其意义。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春秋战国时期,处于“礼崩乐坏”的时代背景之下,重建“大一统”的社会秩序,成为摆在诸子百家面前的切实问题。孔子创建儒家学派,以复归西周礼乐文明,重构社会“大一统”统治秩序为毕生追求。孔子援仁入礼,根据时势改造西周礼乐文明,使其焕发新的活力;孔子创办私学教育,将“大一统”的思想诉求熔铸于君子人格的培养与塑造之中;孔子整理典籍,修订《春秋》,将“大一统”的政治思想寄寓其中。

——摘编自叶晓庆《先秦诸子“大一统”学术思想论略》

材料二   康有为的《孔子改制考》第一次把进化论引入社会历史,孔子被尊奉为托古改制的改革家, “孔子拨乱升平,托文王以行君主之仁政,尤注意太平,托尧舜以行民主之太平。”外来的进化论使传统的儒术有了全新的意义,而传统的儒术又使外来的进化论取得了中国的形式。维新派的观念同西方的进化论联为一体,带来了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一次革命,使一批批中国人接受了进化论思想,一批批传统士人转化为具有近代意识的知识分子。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三   中华民族及其文化之所以具有如此顽强的生命力量,历经千年各种内忧外患而终于能够保存、延续和发扬光大,与孔子仁学结构的长处也大有关系。仁学中的人格理想,经世致用的理性态度,积极进取的实践精神,为民请命、舍身求法的责任担当……都曾在漫长的中国历史上感染、教育、熏陶了不少仁人志士。

——摘编自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


(1)根据材料一,归纳孔子为重建“大一统”的社会秩序所做的努力。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康有为思想的特点并分析其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中国近代史的一位历史人物及其贡献,阐述孔子思想对后人的“感染、教育、熏陶”价值。
参考示例:19世纪末,民族危机加剧,以康有为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掀起了旨在救亡图存的戊戌变法运动,康有为的革新主张和行动折射出仁学中积极进取的实践精神。
10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近代以来中国铁路由于受借款合同的束缚,大多是在帝国主义列强不同程度的控制影响下经营的,“英资创办之沪杭甬、京沪及北宁三路与津浦南段一部,一切制度,悉以英制为依归;而法款之平汉、陇海、正太皆以法制为标准;胶济与津浦北段悉以德制为循规”。中国铁路从开始就采取分线设局的管理体制,不论路线之长短,运输之繁简,各路均设管理局,各路局往往各行其是,造成路政管理权分散,运输效率低下。因负责运输制度缺失,我国铁路营运往往通过行政化手段开展业务,铁路员工官僚习气严重,在货商与铁路之间没有建立起一种良好的运输业务关系,存在着明显的隔阂。

——摘编自李强《路政统一视野下的近代铁路负责运输制度及其绩效》

材料二   1928年10月,南京国民政府成立铁道部,这是中国铁路史上第一次设置适应铁路专·业化网络化需要的、实施集中统一指挥的铁路行业专门管理机构。1932年3月,顾孟余出任铁道部部长,决心推行铁路负责运输制。 为全面施行负责运输制,铁道部在部内成立负责货物运输委员会,短期内制订各种章则 10种,遴派货运负责人员,针对负责运输各项规章制度以及办理手续进行培训……在负责运输制度顺利实施的同时,铁道部开始谋求进一步的路政统一,饬令各路与招商局办理水陆负责联运,并与各公路也办理负责联运。 从当时的货物联运收入来看,1932年11月至1933年6月,期间除了2月份,货运进款减少外,其他月份进款一直保持增长。 随着国民党统治趋于统一和稳定,整顿路政工作明显有起色,实现了路政管理的统一。

——摘编自李强《路政统一视野下的近代铁路负责运输制度及其绩效》

材料三   在1992年之前,关于铁路改革的探讨始终局限在计划经济体制范畴内进行,1992年后中国经济进入快速发展的阶段,中国铁路发展严重滞后的状况并没有得到明显的改善,铁路运输更加紧张。 1993初,全国各地提出经审核的要车计划日均12万辆,而铁路只能满足实际需求的60%。 1994年1月,铁道部召开全路领导干部工作会议,强调坚持市场取向,深化铁路改革……会议讨论通过了《关于贯彻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决定>,深化铁路改革若干问题的意见》(即“铁路改革十三条”),并于1994年4月22日上报国务院后下发全路。 其主要内容包括:一是转化铁路企业的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二是转变政府职能,完善宏观调控;三是改革投资体制,多渠道筹集资金;四是大力发展多元化经营,优化配置铁路资源……。

——张雪永《扩张的动脉:改革开放40年的中国铁路》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铁路运营制度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南京国民政府路政改革的措施并分析其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94年深化铁路改革的背景。
2024-03-16更新 | 34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