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3 道试题
1 . 据《汉书》记载:“汉兴,接秦之敝,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在此背景下,汉朝统治集团(     
A.尊奉黄老无为思想B.沿袭秦朝基本制度
C.推行均输平抑物价D.清查垦田户口数量
2 . 《明神宗实录》记载:“吴民生齿最繁,恒产绝少,家杼轴(纺织)面户纂组(编织)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久矣。”这则史料能够说明的是(       
A.官营手工业发展很迅速B.农产品商品化日益明显
C.重农抑商观念彻底改变D.出现雇佣劳动生产方式
2023-01-14更新 | 101次组卷 | 29卷引用:北京市2019届高三第一次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历史试题
3 . 商朝末年,帝辛(纣王)率军征伐东夷,其间经过商丘并进行了占卜,卜辞上说:“壬寅王卜在商贞于亳。”在有关这场战争的甲骨文卜辞中,商王东征行进的顺序和需要到达的时间与传世文献对此事的记载完全相符。这反映出甲骨文(     
A.主要服务于战争需要B.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C.记载内容全面而详细D.已是一种成熟的文字
2023-03-24更新 | 359次组卷 | 17卷引用:北京市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10月月考历史试题
4 . 历史学界主流观点认为,《左传》记载的春秋时期郑国把刑法烧铸在金属器皿上,制定了我国最早的成文法并向全社会公布,史称“铸刑书”。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公布成文法的活动。对此分析正确的是(     
A.“铸刑书”强调道德治国的重要性B.春秋之前的古代中国未能以法治国
C.《左传》的历史记载一定客观真实D.客观上反映了春秋时期的社会变化
5 . 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

20世纪10年代,《新青年》杂志有过一场汉字存废的讨论,主张废除汉字的学者认为:汉字难识难写,不便推广;“新理新事新物之名词,一无所有”;“欲使中国民族成为二十世纪文明之民族,必以废孔学,灭道教为根本之解决,而废记载孔门学说及道教妖言之汉文,尤为根本解决之根本解决。


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分析“废汉字”主张提出的时代背景。
2022-12-11更新 | 103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北师大第二附中2022-2023学年高一12月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大夏国葬舍利碑铭》为西夏碑铭,记载了元昊为安放佛舍利而建造连云宝塔之事。碑文由元昊重臣汉人张陟署名“右仆射兼中枢侍郎平章事臣张陟奉制撰”,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元昊所用臣僚均为汉族儒士B.西夏仿宋朝建立官制
C.西夏以宗教维系上下级关系D.西夏的相权威胁皇权
2022-11-25更新 | 150次组卷 | 28卷引用:北京市首都师大附中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7 . 陈胜、吴广首义,揭开了反秦起义的序幕。关于起义的原因,《史记》中记载:“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而云梦睡虎地秦简《徭律》则载:“御中发征,乏弗行,赀(罚)二甲,失期三日到五日,谇(斥责);六日到旬,赀一盾;过旬,赀一甲······水雨,除兴(免除)。”由此可知(     
A.只有发现新史料才能科学剖析反秦起义的原因
B.历史记录者的立场往往能影响历史解释的方向
C.出土文献往往能够印证、纠正或补充传世文献
D.“二重证据法”已经无法适合当代的史学研究
8 . 历史语境中的语言和文化

20世纪10年代,《新青年》杂志有过一场汉字存废问题的讨论。主张废汉字的学者认为:汉字难识难写,不便推广;“新理新事新物之名词,一无所有”;“欲使中国民族为二十世纪文明之民族,必以废孔学,灭道教为根本之解决,而废记载孔门学说及道教妖言之汉文,尤为根本解决之根本解决。”

创造新词的方式繁体字1956年后推行的简体字
音译外来词沙發、牛顿、布爾什维克沙发、牛顿、布尔什维克、麦当劳
赋予旧词新涵义共和、格致學、計學、總统共和、科学(格致学)、经济学(计学)、总统
其他西學、洋錢西学、洋钱、孔子学院

近代以来,汉语中出现了大量新词汇。下表内容为新词汇示例。


(1)阅读材料,结合所学,分析“废汉字”主张提出的时代背景。
(2)以“挑战与应对——百年来汉语的变迁”为主题,对表格进行解读。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
9 . 《左传》记载桓公五年:“(周)王夺郑伯(郑庄公)政,郑伯不朝。秋,王以诸侯伐郑,郑伯御之……王卒大败,祝聃(郑庄公的部将)射王中肩。”这一事件反映了(     
A.武王克商B.平王东迁C.王室衰微D.万邦林立
2022-10-11更新 | 94次组卷 | 64卷引用:北京市海淀区2014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10 . 《三国史记新罗本纪》记载:景德王十五年(756年),“王闻玄宗在蜀,遣使入唐,其中有“兴言名义国,岂谓山河殊。使去传风教,忠信识尊儒。”材料可用以说明(     
①蜀地割据政权的形成   ②中华文化对周边国家的辐射
③实行大化改新的背景   ④古代朝鲜和中国的友好往来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④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