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2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清时期的长江三角洲一带,随着经济作物的种植、加工和贸易,以及手工业和农业的分工,出现了一大批工商业市镇。这些市镇处在交通要道或大中城市周围,许多是由村庄、集市发展而来的,市镇居民少则几百户,多则达千户。新兴市镇的专业性很强,松江地区市镇的特色是棉纺织业,城镇居民“晨抱纱入市,易木棉以归,明旦复抱纱以出;无顷刻闲”。朱泾镇、枫泾镇“前明数百家布号,皆在松江枫泾、朱泾乐业,而染坊、踹房、商贾悉从之”,很多农家皆以丝绸、棉业为主业,成为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

材料二   明清时期,江南地区的很多市镇,无论就其规模还是经济地位而言,都大大超越了管辖它的县城乃至府城,使它逐渐成为新设置县的治所,由市镇升格为县。市镇中各种作坊林立,机坊、炼坊、染坊都需要大量有一技之长的雇佣工人,于是劳动力市场应运而生,其产品特别是丝织品、棉布等畅销海内外。市镇处在大中城市和农村墟集之间,促进了城乡的交流和繁荣,吸收了大量农村人口。大大小小的城市、市镇和集市构成了不同层次的市场,四通八达的商路又将这些市场联系起来,结成网络,遍及全国。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樊树志《明清长江三角洲的市镇网络》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江南市镇的特征并分析其兴起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江南市镇兴起的影响。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死子想回到西周;维护奴隶制,政治上是保守主义者,有他的落后一面,但他是伟太的史学家、教育家和人道主义的倡导者,他在历史文化遗产的继承、整理和传播上有卓越的贡献。

材料二   针对诸侯分裂势力,董仲舒在《天人三策》中向汉武帝陈述“《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把国家统一、政治集权上升到天地之道的高度,促使汉武帝下决心彻底解决诸侯王国封土过大的社会顽疾。董仲舒提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汉武帝完全采纳了他的建议。

——摘编自李奎良《董仲舒关于社会制度设计的贡献》

材料三   宋代理学的兴起是当时社会存在的产物。一是北宋统治者强化封建统治的需要。封建统治者除了在政治、军事上加强对人民的镇压外,还需要在思想上对人民进行说教和控制。理学正是建立和强化封建秩序的理论基础。二是魏晋隋唐以来儒、佛、道三教既长期纷争,又相互影响、渗透而趋于合流的结果,隋代王通提倡三教合一,唐代韩愈仿佛、道的传法系统,建立儒家道统,为理学的产生开了先河。

——摘编自王士立主编《中国古代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孔子被认为是“保守主义者”和“人道主义者”的思想依据各指的是什么?其思想产生的根源是仕么?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董仲舒的主要思想主张与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3)根据材料三概括宋代理学兴起的原因。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20世纪60年代初,刘少奇向党中央提出试办托拉斯的建议。1965年,刘少奇在听取托拉斯试办工作座谈会时指出:办托拉斯,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都给我们提供了一些参考资料,但都没有完整的经验,要我们自己创造。可以考虑托拉斯有三种形式:一种是人权、财权、物权全部统,工厂全部收;另一种是只统一计划、价格、原材料供应和产品销售;第三种是只管计划,安排任务,交流经验。恐怕几种形式都要有,只一种不行。总的目的,是要把经济组织起来。组织起来,就可以搞专业化、标准化、系列化,提高质量,增加品种,降低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这样,对国家有利,对地方有利,对整个社会都有利。

——摘编自《刘少奇选集》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刘少奇主张试办托拉斯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刘少奇主张试办托拉斯的意义。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五代十国时期,南方战事稀少,社会环境较为安定。在此期间,南方逐渐成为经济发达的地区。北宋灭亡之后,南宋政权偏安一方,南方经济得以进一步发展。此时南方在农业、手工业、商业上都得到了巨大发展,已达到一定的发达水平,农业生产甚至超过北方。此外,自唐至宋元,状元的分布有明显向南推移的趋势。到了元代,为解决“南粮北运”问题,甚至开发前所未有、规模浩大的漕运和海运,也足见南方经济的重要性和其影响力。

——摘编自商字楠《中国古代经济重心转移及其影响分析》

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中外贸易不断扩大,其主要进口品为鸦片和棉纺织产品,中国主要的出口品仍为茶叶等农副产品。我国出口商品主要为农产品、初级矿产品、手工制品,其科技含量很低,生产规模较小,仍处于自然经济的落后态势中。随着中国市场的逐渐开辟,19世纪70年代以后鸦片贸易的比重就逐渐减少了,而正常的商品交易则越来越扩大。

——摘编自张易《近代中国对外贸易与经济的发展》


(1)根据材料一,说明经济重心南移对宋元产生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鸦片战争后中国对外贸易的特点。
2023-09-08更新 | 84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宝鸡市教育联盟2024届高三上学期摸底考(一)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朱熹并非迂腐的冬烘先生,他有渊博的学识和精密的分析方法,有相当的自然科学素养。日本学者山田庆儿通过宇宙学、天文学、气象学方面的考察后发现,朱子学体系的主要构成具有鲜明的古希腊哲学中的自然学性质。确实如此,他从高山上残留的螺蚌壳论证此处原先曾经是海洋,由于地质变迁才隆起为陆地。……然而,朱熹对后世影响最大的并非上述深奥的哲理,而是通俗的儒学教化。他把《大学》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加以具体化、通俗化,上自国家的皇帝下至各个家庭的百姓,构建一套周密的社会秩序。

——摘编自樊树志《朱熹新儒学:从“伪学”到官学》

(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朱熹有关“自然科学素养”的主张及其意义。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评析朱熹对我国古代思想发展史的影响。
2023-11-13更新 | 28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宝鸡市宝鸡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月考(二)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近代中国革命与改良都是社会变革的推动力,双方只是在实现目标的路径上不同而已。他们是同路人,而不是敌对者。将革命与改良视为完全对立的两极,是不可取的。在近代中国,革命与改良既有路径分歧的一面,又有互为促进和声援的另一面。马克思认为无产阶级可以通过和平手段实现社会变革,但这一和平路径是有前提条件的。近代中国不存在这一条件,旧秩序的顽强抵抗,使得新秩序难以以和平渐进的方式产生。

——摘编自王建朗《再议近代中国的革命与改良》


根据材料信息,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结合中国近代史的相关史实,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史·食货志》云:“钱本中国宝货,今乃与四夷共用。”受到宋朝的影响,宋朝周边的辽、金、夏和海外的高丽、日本、交趾均实行了铜钱为本位的货币制度,在东南亚,宋钱作为辅币被广泛流通使用。两宋时期经济发达,对外贸易鼎盛,亚洲海路贸易从而空前繁荣,而中国货币作为国际通货,在其中发挥着重要的整合作用,从而形成东西方之间的国际贸易网络。

——摘编自崔落满《宋钱国际化程度考》

材料二

时期演变

18701914年间的古典金本位制

19世纪下半叶,以英镑为中心的国际贸易和投资体系覆盖全球,90%的国际支付以英镑结算。

19291945年期间

金本位制无法维持,出现了不能兑换黄金的纸币本位制。

19451973年间的

布雷顿森林体系时期

1944年,布雷顿森林会议确立了美元与黄金挂钩,其他会员国货币与美元挂钩的国际货币格局。美元取代英镑成为具有主导地位的货币。

1976年至今牙买加体系

浮动汇率制度改革、黄金非货币化、扩大信贷额度、增强特别提款权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宋钱国际化出现的原因及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国际货币体系变化的阶段特征,并分析影响国际货币体系变化的主要因素。
8 . 中华文明在世界文明史上独具特色,其突出特点是“五千年”而“不断裂”。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石器时代古人类遗址和文化遗存分布示意图

各个氏族文化区既相互交流,又逐渐交融,为以后渐渐形成的古代中国文化共同奠定基础。

——丁季华《中国文化起源单一中心说质疑》

材料二中央和地方行政机构的兴衰变革,是因阶级斗争和统治集团的内部斗争,以及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而发生的……既有适应社会需要的调适性变迁,又有满足行政体制规范化需要的结构性变迁。

——摘编自甘泉、张海鹏、任式楠主编《从文明起源到现代化:中国历史25讲》

根据考古发现,中国畜牧业始终在中国农耕区的周边地区,许多游牧民族逐渐被农耕文化所同化。随着农耕文化的扩张,农耕文化作为中国传统农业文化的主体的格局得到进一步强化。

——摘编自付少平《中国古代农业生物资源的结构性特点》

多民族国家疆域形成的历史进程还依然延续并有了进一步的发展。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实现局部统一或“大一统”的各王朝都以“中国”正统王朝自居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林文勋《从“天下”到“中国”:多民族国家疆域理论解构》

材料三

   
汉字及少数民族文字“国”
结合材料和所学,以“五千年·不断裂”为题写一则短文,阐释中华文明“不断裂”的文化基因。(要求:条理清晰,史论结合,言简意赅)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公元前五世纪,雅典民主迎来了黄金时代,并出台宪法规定:凡属国家机关,雅典公民都有权参与管理,凡属国家大事,雅典公民都有权参与决策。辩论是雅典公民对重大国事问题决策过程中常见的讨论形式。辩论后,由公民以举手或投石(将石头投入壶中)等民主方式作出裁决。“雅典人不相信专家政治”,各级管理机构的国家公职人员不是由君主任命,而由公民轮流充任。据亚里士多德统计,一年之中,轮流担任雅典公职的公民在七百人以上。

——摘编自胡长林《雅典民主政治及其局限性》

材料二   1954年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举行。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以下为宪法的内容(部分)。

第一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
第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其他国家机关,一律实行民主集中制
第二十一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第二十二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行使国家立法权的唯一机关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雅典民主政治与新中国民主政治的异同。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影响民主政治发展的因素。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1604年,郑芝龙出生于福建省泉州府。他的父亲是泉州知府衙门的库吏,舅舅是海商,从事澳门与日本、马尼拉的远程贸易。1621年,他前往澳门投奔舅舅,开始了其漫长的海商生涯。大约在1622年,郑芝龙抵达日本平户,后与日本女子结婚,生下了儿子郑成功。1625年,郑芝龙活跃于闽粤沿海,地方政府奈何他不得。王庚武认为:“郑芝龙之所以能将其庞大的海上势力统领在一起,靠的是军事上和外交上的技巧,靠的是成功的贸易活动,更重要的是依靠其大家族和忠实的闽南同乡的支持。”1640 年,荷兰人为垄断海外贸易,和郑芝龙达成协议,希望他本人不直接和日本通商。作为交换,荷兰人则分其利润的四成给他,但1640年以后,郑芝龙的船队依旧不断前往日本贸易。

——摘编自樊树志《晚明大变局》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郑芝龙从事海上贸易活动的有利条件。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郑芝龙的海上贸易活动。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