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00 道试题
1 . 唐代新科进士在“曲江宴饮”后,集体来到慈恩寺大雁塔下,推举善书者将他们的姓名、籍贯和及第的时间用墨笔题于壁上,史称“雁塔题名”。此举(     
A.表明“三教合一”潮流弥漫社会B.是魏晋以来书法艺术推动的结果
C.是科举制度的必要环节D.有利于营造读书进取的社会风气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在袁世凯、张之洞等的奏请和立宪派的压力下,清政府于1911年5月成立责任内阁。内阁总共13人,满族占到9人,其中皇族7人,汉族有4人,被称为“皇族内阁”。此举(     
A.意在促进传统政治转型B.根本上冲击了专制政治
C.壮大了革命反清的势力D.提高了内阁的运行效率
2022-10-06更新 | 3340次组卷 | 23卷引用:海南省乐东思源实验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唐宋时期,因上辈有功而获得入学、任官的待遇被称为“恩荫”。唐朝恩荫入仕者授官高升迁快,官至宰相级别的不下六七十人;而宋朝恩荫不仅授官低,而且升迁也远远慢于进士出身的官员。这一调整有利于(     
A.抑制官员腐败问题B.实现社会公平正义
C.促进社会阶层流动D.维持官僚队伍稳定
4 . 唐朝实行的“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的赋税制度是(     
A.租调制B.租庸调制C.两税法D.摊丁入亩
2022-09-12更新 | 2727次组卷 | 32卷引用:海南省乐东思源实验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5 . 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在外交上不再“以苏划线”“共同制苏”,而是提出反对一切霸权主义,尤其是反对美国、苏联的霸权主义,坚定站在和平力量一边。这反映出新时期(     
A.中苏之间已消除了外交分歧B.我国坚定奉行不结盟的政策
C.美苏对抗严重威胁世界和平D.我国外交重点转向区域合作
2022-08-28更新 | 749次组卷 | 13卷引用:海南省乐东思源实验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这两个字最早是在一件青铜器上发现的,考古学家称之为“何尊”。“中”“国”两字最早都是象形文字。“中”本来是一面特殊的大旗,是商朝人为召集他的部队和民众集合用的标志。由于集合时这面旗帜总是处于中间,以后就衍生出“中心”“中央”“最重要的”等意义“。“国”(繁体为“國”)中间的“口”表示人,有几个口就是几个人,所以称为人口;“口”下面的一横表示一片土地,无论生活或生产都离不开自己的土地,所以还得有人拿着戈守卫;为了更安全,需要在四周筑上一道城墙。所以“国”实际上是有围墙的、有人守卫的一个居民点,一个聚落,一座城。

处于中心的、最重要的国,这就是中国。商与西周的国都很多,春秋初期还有1000多个。在这么多国中间谁有资格称为“中国”呢?只有最高的统治者,比如商王以及后来的周王,他们居住的地方才有资格称为“中国”。“中国”是天子所在的国。

到战国后期,只剩下秦、楚、齐、燕、韩、赵、魏七国和若干小国,所以诸侯都开始以“中国”自居。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秦朝,称皇帝,自然便称“中国”了。

以后历代王朝都自称为“中国”,“中国”概念从一个点扩大到整个国家,甚至包括边疆的少数民族的政权。比如契丹人建立辽朝,到辽朝后期,也认为自己是中国的一部分。南北朝时,南朝、北朝都称自己为“中国”,隋、唐统一以后它们都成了“中国”一部分。“中国”实际上成了这个国家的代名词。

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开始有了“中华”和“中国”两种简称,以后基本都用“中国”了。

——葛剑雄《尊重地名就是尊重我们的文化历史》

(1)根据材料,概括“中国”一词在不同时期的含义。
(2)一个中国原则是国际社会的广泛共识。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简析实现祖国统一的历史意义。
7 . 1949年以来,不断有国家提出议案,建议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但均因票数不够被支持美国的国家否决。1960年后,支持新中国的国家越来越多,最终占压倒性多数。这种变化主要得益于(     
A.美国对华态度逐渐友好B.第三世界国家的独立浪潮
C.联合国的投票机制改革D.美苏争霸中苏联处于优势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1941年毛泽东在《陕甘宁边区民族政策》一文中指出:依据民族平等原则,实行蒙、回民族与汉族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平等权利,建立蒙、回民族自治区,尊重蒙、回的宗教信仰与风俗习惯。这一政策(     
A.标志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形成
B.注重保障各民族的独立与发展
C.践行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
D.推动人民群众参加反蒋的斗争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尚书》认为“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孟子面对战国的纷乱与战争,自我解释道自己本不好辩,是不得已而辩论。他提出天下“定于一”,也就是只有一统,才能解决社会问题。他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在孟子看来,桀、封之失民,实际是失去了民心。反之,汤、武无敌于天下,就在于“四海之内皆举首而望之”。对进贤、任免和处置人都是比较重要的政事的问题,不能只听左右亲近和诸大夫的意见,还要听取国人的意见,并且还应该把国人的意见当作基本的依据。他提出“明君制民之户,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蓄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也轻。”他认为“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

——据《浅析孟子的民本思想》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孟子提出民本思想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孟子关于民本的思想主张。
2022-07-06更新 | 111次组卷 | 1卷引用:海南省中央民族大学附中海南陵水分校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如表涉及军机处的一些现象。表中变化(     
清初“奏折直达皇帝,臣僚不得与闻”成为成例
乾隆时和珅“在军机时,虑人举发,凡有奏折,令具副本,关会军机处”
嘉庆时闲杂人等“借回事画稿为名”聚集军机处周围,虽经整肃好转,但是不久“折稿未达于宫廷,新闻早传于街市”
A.说明大臣专权现象严重B.反映了军机处的性质发生变化
C.显示出军机处规模扩大D.表明军机处的保密原则被破坏
2022-07-06更新 | 4484次组卷 | 35卷引用:海南省乐东思源实验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首页2 3 4 5 6 7 8 9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