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48 道试题
1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建元五年,汉武帝设置五经博士,诸子学官一时并罢;建元六年,“黜黄老刑名百家之言,延及文学儒者教百人”;元朔五年,开办太学,培养儒家治术人才。

——摘编自《汉魏六朝时期的教育变革》

材料四:如图为轮台古城遗址,它位于今天的新疆轮台县境内,当地人称轮台城为“奎玉克协海尔”,大意是“灰烬中的城”。公元前60年,西汉正式在此设官、驻军、推行政令,治理西域“三十六国”,开始行使国家主权。

——摘编自央广网《丝路遗产》

(1)根据材料一,概括秦朝和汉朝在政治方面的重大举措。
(2)材料二出土文物实证了秦始皇为巩固大一统采取了什么措施?
(3)材料三与哪项措施有关?统治者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
(4)材料四中汉朝设置的机构名称是什么?说明了什么?
(5)根据上述材料,归纳秦汉时期突出的历史特征。
2024-05-30更新 | 16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广安第二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2 . 开辟道路交通是中国古代王朝经略边疆的重要举措,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起到重要作用。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统一后,秦朝铺设有以首都咸阳为中心辐射于全国的驰道,并对在道路上行驶的车子两轮间的距离作了统一规定。为了与匈奴作战时能迅速地将军队派往长城,以咸阳为起点修筑了一条直线延伸向北的道路。秦朝还在山区修筑了通往西南夷的五尺道,加强了对云、贵一带的控制。一条道路可以通往帝国最偏僻的地方,就中央而言,任何地方道路的中断,都意味着妨碍了对那里的统治。

——摘编自【日】鹤间和幸《秦汉帝国:始皇帝的遗产》

材料二   西域自昔戎胡错居,道路时为闭塞。至汉征匈奴,武帝闻月氏族与匈奴有怨,欲诱之共击匈奴,乃遣张骞使月氏……后霍去病破匈奴右地,金城河西、盐泽之间,不复有匈奴,于是……设四郡,武帝发使抵安息、奄察、黎轩诸国,使者相望于道。

唐初设州府以经营云贵,后扶南诏制吐蕃,又拓建、修缮道路。后南诏渐强,与唐交恶,以滇川黔相邻处之道入川,屡战于唐。为占滇川黔相邻地,南诏乃东向,建东城,修道路。唐为制防之,更视滇川黔相邻地之道路为重。二者乃战不息,皆有减损。

——据马亚辉《边疆经略与交通变迁的互动》等整理


(1)根据材料一,指出秦朝在道路交通建设方面的举措,概括这些举措实施的政治意义。
(2)根据材料二,归纳汉唐王朝经略边疆的相同方式。结合所学,简述汉武帝时期“张骞使月氏”的影响。
3 . 中国古代王朝十分注重加强对边疆地区的治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汉经过七八十年的休养生息。社会经济得到了迅速的恢复和发展。到汉武帝时期。吴楚七国之乱被平定,中央集权加强,国力强盛,客观上具备了解决西北边防上匈奴威胁的能力。汉武帝本人虽在儒家学说和思想的熏陶下成长,但却不是一个拘谨的儒生,而是具有雄武奋发气质的政治家,这种内外因的综合作用,必然促使汉武帝改变对匈奴的消极防御政策,采取反击匈奴、巩固开发西北边疆的积极政策。

——摘编自冯勇刚《论汉武帝反击匈奴和经略西北边疆的政策》

材料二   盖岭北、辽阳与甘肃、由川、云南、湖广之边,唐所谓羁縻之州,往往在是,今皆赋役之,比于内地。

——摘编自《元史·地理志》

材料三   清王朝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奠定作出的历史贡献是独特的,历史上任何时期的疆域版图及其有效控制程度均没有达到清朝的规模。因此,可以说历史上中国空前“大一统”版图的奠定是18世纪中国的突出特征。

——摘编自马大正《中国古代的边疆政策与边疆治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开发西北边疆的具体措施,并分析其成功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与唐朝相比元朝边疆治理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清朝前期边疆治理的重要意义。
4 . 官员选拔是社会治理的重要前提,中国历史上不同时期的官员选拔和管理方式各异。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科举制度产生于隋而确立于唐。因为有多种科目,“分科举人”,故名科举。与重点在于推荐的察举相比,科举制度的特点在于,考生可以“怀牒自列于州县”,自由报考;而且“取士不问家世”,“一切以程文为去留”,没有如“入门兼美”一类的附加条件。……较之于察举制,科举制打破了与“德”“名”相关联的门第背景的限制,是一个重大历史进步;但它完全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显然亦非一切方面都优于察举。

——改编自袁行霈等《中华文明史(第三卷)》

材料二   1928年8月,南京国民政府建立了由考试院执掌选拔任用官员的一系列考试制度。随着北伐战争的胜利,在这十年中国的时局处于一个相对稳定的局面,政府有较多的精力来推进公务员制度。由于科举制的废除导致官吏选拔制度的缺失,广大的知识分子对重新建立官吏制度有强烈的要求。英国是最早建立公务员制度的国家,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公务员制度正是建立在借鉴西方国家公务员制度经验的基础上。……然而,虽然国民政府的公务员理论体系较为完善,但其制度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诸多的缺陷。

——摘编自王宇眉《浅析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公务员制度》

材料三   在陕甘宁边区,中国共产党曾创造了许多世界选举史上闻所未闻的投票选举办法……中国共产党执政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干部选任制得到进一步完善和发展。1982年,党中央首次提出“干部考试录用”的要求;1994年《国家公务员录用暂行规定》发布,则标志着党政机关干部“凡进必考”录用制度的初步建立。当前,完善中国干部选拔任用制度面临着一些全新条件。社会公共政治生活与执政党治国理政的多方面举措辩证结合,构成了推动中国干部选拔任用制度发展的强大动力。

——萧曙《发展中的中国特色干部选拔任用制度》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归纳科举制与察举制相比的“重大历史进步”之处,扼要说明科举制“亦非一切方面都优于察举”的主要表现,并指出中国古代用人制度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概括南京国民政府公务员制度建立的思想和制度基础,并指出其制度存在的“诸多缺陷”。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概述陕甘宁边区政府委员的选举方法及其影响。运用唯物史观,阐述改革开放后完善中国干部选任制度的意义。
2023-11-26更新 | 19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成都市某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统一岭南以后,最初令军队留在当地落户定居。由于北方人初去水土不服,人口死亡率很高,“秦民见行,如往弃市”,征兵不易,因而秦朝政府从内地组织移民充边。随着大量移民进入岭南,秦朝政府按照中原的统治方式改造岭南,在郡县治所或戍守据点建造城郭,并设置了南海郡、桂林郡、象郡三郡。此外,在内地移民较多的地方设县,在原住民族聚居的地区设道,施行针对民族地区的《属邦律》,利用民族首领“臣邦君长”对本民族地区进行管理,同时在有些地区还允许维持其旧的部落组织,所谓“且以其故俗治”。从此,岭南被纳入中央政权的统一管辖之下,成为秦王朝版图的重要组成部分。

材料二   南朝时期,南方经济获得较大发展。由于北人南迁,给南方带来了先进的冶铁技术,南方冶铁业因此得到发展。稻田耕作开始使用铁犁、耙等铁农具,这使得北方作物麦、粟、菽等耐旱、耐寒作物在南方得到推广。随着农作物种植面积的增加和产量的提高,剩余产品也随之增加,这推动了南方粟、麦市场的发展。历宋、齐、梁三朝都城建康有较大规模的粟、麦市场。此外,山区的“蛮族”在政府的鼓励下,大力开发“蛮田”,使得“蛮田大稔,积谷重岩,未有饥弊”。

——摘编自杨乙丹《魏晋南北朝时期农业科技文化的交流及其思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朝在岭南的统治措施。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南朝时期南方经济发展的表现。
2023-11-24更新 | 16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成都外国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经过唐末五代的武人政治,宋太祖不愿再见军队夺取政权的威胁。宋代的政治权力,即倚仗儒生士大夫所撑持的一个庞大的文官系统……成为中国社会的常态。

宋代科举取士,儒生基本上是经由竞争,以经典知识与文字表达能力,进入文官系统。宋代名臣,如三苏(苏洵、苏轼、苏辙)、两宋(宋郊、宋祁)、范仲淹、王安石、文天祥……都没有显赫家世,凭着文采与知识,在士大夫中脱颖而出。

宋代优遇士大夫,胜于前后列朝。据说,宋太祖留下祖训,不得诛戳士大夫。核对历史,宋代党争虽烈,失势的官员至多降职贬逐,却没有杀身之祸,甚至身陷罗网也属罕见。

宋代知识阶层的地位提高,未必只是由于政权对文人儒生的尊崇,其实还在于这一阶层人口众多,形成相当广大的社会基础。……大概由于教育较为普及、知识传布较为方便之故。宋代知识阶层的社会地位,也较过去更为重要。读书人往往是以个人的身份,在小区拥有发言权,受乡里尊重。

——摘编自许倬云《万古江河》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宋代知识分子地位提高的表现,非简要分析其历史影响。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说明宋代知识分子地位提高的主要原因。
2023-11-25更新 | 14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资阳市雁江区伍隍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先秦三代所建造城邑不但是建筑行为,也是政治的行为,不同城邑在规模上的差异反映了不同等级的宗法性政治权力,《吴越春秋》中“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同时中央政权还对城市的经济发展加以制约。如周代重农,以为本业,商业受到严格管控。但当某一行政中心城市建立或撤销,城市人口集聚或消散又会推动城市工商业乃至区域经济的繁荣或衰退。

——据张光直《中国青铜时代》

材料二   在中国古代行政中心城市体系序列中首都是最为重要的城市。其庞大决定了需要更多的农产品补给。西周的洛邑和秦汉的关中平原是当时农业最为发达的地带,汉代以后受经济变动和北方游牧民族与南方农耕民族之间矛盾的影响,但政治重心一直在北方。经隋炀、元两朝的开辟和修整,京杭大运河全面贯通,南北物资大规模运输因而通畅。极大地缓解了隋唐以来首都物资的供应紧张情况,而且亦对中国城市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集中体现在在行政中心城市体系之外,出现了以扬州、临清、天津等为代表的大运河城市。

——据鲍成志《区域经济变迁与中国古代城市体系的演化》

材料三   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失去了天下粮仓的地位。这种供求关系变化直接推动了全国的跨区域长途贸易。与大运河城市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官方漕运有明显不同,沿江、沿海新出现的以商业为主的经济型城市更多地服务于民间商品流通。清代康熙朝以后,以海路运输为主的国内区域间的贸易出现大的发展,沿海流通枢纽城市也随之大量兴盛起来。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中国古代行政中心城市体系的内陆性特征。

——据许檀《明清时期城乡市场网络体系的形成及意义》


(1)根据材料一、归纳先秦三代中国行政中心城市的特征。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影响中国古代首都选址的因素。并分析隋元两朝开辟和修建京杭大运河的历史作用。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江南城市发展的新变化。
2023-11-22更新 | 36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安宁河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8 . 成都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也是我国西南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领头羊之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唐中期至宋,当时的人普遍认为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城市要数扬州和益州(成都)。唐开元年间,成都府的人口户数为137046户,在当时位列全国第二。宋代时,成都为西南大都会,素号繁丽、百货川委。宋人田况有诗写到:“蜀虽云乐土,民勤过四方……所以农桑具,市易时相望”。

——据何一民、王毅《成都简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唐宋时期成都城市经济繁荣的表现,并分析其原因。

材料二   19世纪60年代,以“师夷长技以制夷”为口号的洋务运动不断发展。1877年四川总督丁宝桢从欧洲购买机器设备,创办西南地区第一家机器厂——四川机器局,四川开启了早期现代化进程。四川机器局管理上采用封建官僚社会的管理方式,早期主要生产机器、枪炮、火药等,后期还增加了电灯等民用产品。在四川机器局的带动下,一部分官僚绅商等投资现代工业企业,到1911年四川近代工业企业遍及矿业、印刷、纺织等20多个行业,还对云南等周边省区的现代工业发展产生一定影响。

——据何一民、王毅《成都简史》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四川机器局创办的特点,并分析四川机器局创办后的积极作用。

材料三   茶馆是成都的一个文化象征和发展的缩影。改革开放后,茶馆中电视和录像机逐步取代了旧时茶馆里的地方戏和其他形式的演出,室内的墙上贴满了影碟的封面,大部分都是港台和美国片。尽管这个城市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都已发生根本性的巨变,但茶馆仍然可以容纳掺茶师傅、算命先生,挖耳师、擦鞋匠、小贩等在其中谋生,并进一步展示出传统生活方式和地方文化的活力。

——据王笛《农民工的城市经历:改革开放后的茶馆观察》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你用两个关键词来概括改革开放以来成都的社会风貌。
9 . 中国古代的政制设计以加强君主专制为中心,然而往往事与愿违。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嘉庆皇帝)谕:军机处为办理枢务承写密旨之地,首以严密为要,军机大臣传述朕旨,令章京缮写,均不应稍有泄漏。自去年正月以后,军机处颇觉整饬严肃,闲杂人等亦觉稀少。近日又觉废弛,军机处台阶上下,窗外廊边,拥挤多人,借回事画稿为名,探听消息。折稿未达于宫廷,新闻早传于街市,广为谈说,信口批评,实非政体。

——《枢垣记略》卷一四

材料二 作为清朝中央决策特色机构,军机处的出现绝非针对内阁,而是试图将已经形成的皇帝乾纲独断局面制度化和规范化。然而,决策制度化在方便皇帝独裁的同时,在另一方面又因其改变了顺康以来传统统治方式和权力结构,逐渐给皇权带来了一些新的异己因素,就是其创始者始料不及的。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清朝专制皇权的形成与加强,绝非军机处或内阁一两个官僚机构所能促成,它是历史传统、思想文化和制度改革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皇帝的个人素质(主要是其统治思想),尤其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清朝政治的演变方向。

——高翔《略论清朝中央权力分配体制》

(1)根据材料一,概括军机处发展到清中期以后出现的问题,指出它所反映的实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清朝封建专制强化的多种因素。
10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晋末年永嘉之乱,中原人民在阶级和民族的双重压迫下,纷纷越淮渡江,相携南下。此后中原每一次较大的政治变动,如淝水之战、刘裕北伐等,都有一次较大规模的人口南徙。据研究,截至刘宋,南渡人口约共有90万,占当时刘宋全境人口的1/6。西晋时北方诸州,约700万口,南渡的90万口约占其1/8。北来的侨民集中在长江上游的成都平原、江汉流域的襄阳、江陵、武昌以及长江下游的今江苏省境内。……史书中关于“百官流亡者十八九”和“中州士女避乱江左者十六七”的记载很多。十六国以来,许多少数民族在中原与汉族杂居,遇变乱同样成为流动人口。波澜壮阔的人口大流动,从短时态来看是加剧了社会动乱,但它也对社会的长久进步开辟了道路。

——摘编自曹文柱等著《亁坤众生》

材料二   唐朝时周边各族迅速发展。7世纪前期,吐蕃赞普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他多次遣使向唐朝求婚,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他。文成公主入藏时带去大批手工艺品和多种技术、医药书籍等。9世纪前期,吐蕃与唐会盟,此后,唐蕃间基本上停止了纷争……唐玄宗统治时期,东北的靺鞨族粟末部强大起来,唐玄宗封其首领大祚荣为渤海郡王。

——摘编自《中外历史纲要(上)》


(1)根据材料一,概括晋南北朝时期人口迁徙的主要特点和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唐代处理边疆民族关系的方式并各举一例史实。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唐朝管理的特点和积极意义。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