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081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接受李斯的建议,在以武力夺来的广袤土地上普遍建立郡县,形成了一套严密的地方行政管理体系。然而,郡县制对于专制统治者个人来说也有不利的一面。异姓的地方官吏多数是些见风使舵的势利之徒,他们往往在王朝危难之时为自己着想,不全力去拱卫统治者濒危的社稷。“汉祖龙兴,取周秦之制而兼用之,其亦有意于矫前世之弊矣。”西汉各侯国的权力较大,但经汉景帝和汉武帝的努力,诸侯国势力大为削弱。

——摘编自万昌华《论郡县制度的嬗变与实质》

材料二   中央集权解决的是中央和地方关系的价值取向问题,以中央集权为主导,以皇权为最高象征,自秦朝始基本稳定延续两千年。中央集权的政治功能,其根本在于保障国家的版图统一,而国家的统一对百姓而言是安居乐业的前提条件,否则分裂必然导致内战,内战则导致百姓生灵涂炭。对于大版图、人口众、多民族、区域差异大的大国而言,维持统一无疑具有政治上压倒一切的优先性,也是任何执政集团先进与否的关键指标。对中华民族而言,郡县制的这一灵魂至今并不过时。

——摘编自曹锦清等《郡县国家:中国国家治理体系的传统及其当代挑战》

材料三   元朝大部分行省的辖区包括今天的二到三个省,远远超出以前王朝的一级地方行政区。行省于地方事务,凡军、政、财权无所不统,这种情况很大程度上渊源于元王朝特殊的民族征服背景,中央只有加重行省权力才能够及时并有效地镇压反抗行动,同时也能对分封在边疆地区的诸王贵族进行节制。行省官员中仅有主要长官能掌握军权,而这类职务通常不授予汉人,因此地方权力过重的弊端可以通过民族防范、民族控制得到部分弥补。

——摘编自孟广耀《蒙古民族通史》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朝到汉初地方行政制度的变化,并分别说明两个时期实行不同制度的原因,简析秦朝确立的地方行政制度有何意义。
(2)根据材料三,概括元代行省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行省制度形成的积极影响。
2 . 民生是指人民的生活、生计和生存的状况,民生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孟子的政治主张不是从历史上抄袭过来的,而是性善理论与现实相结合的产物。主要有下列各项:第一,给民以“恒产”;第二,赋税徭役有定制;第三,轻刑罚;第四,救济穷人;第五,保护工商。孟子的先王之道就其内容而论,与时代的要求相合拍,具有现实批判主义精神。

——摘编自刘泽华《中国政治思想史》

材料二   初,定令有租赋庸调法,自开元承平久,不为版籍,法度玩敝。至德后,科敛凡数百名,百姓竭膏血,鬻亲爱,旬输月送,无有休息。炎疾其敬,乃请为两税法以一其制……帝善之,使谕中外,议者沮诘,以为租庸令行数百年,不可轻改,帝不听,天下果利之。

——摘编自欧阳修《新唐书·杨炎传》

材料三   宋代商品经济的繁荣、较为宽松的社会环境和传统价值观念的转变促使以城市工商业者为主体的市民阶层日趋活跃。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市民意识开始觉醒,具体表现为市民享乐意识、自主意识与商业意识的觉醒。随着市民意识的觉醒,人们的生活方式与价值观念也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给传统社会注入了新的活力。宋朝也是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高峰期,对中华文化的发展是一个明显推动。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等


(1)据材料一指出孟子的思想主张,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形成的时代背景。
(2)据材料二概括杨炎建议实行两税法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3)据材料三概括宋朝科技文化发展的原因。
3 .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周平王东迁前后开始,“中国”的周边地区,特别是在南方的“蛮夷”地带,随着生产手段的进步,农田不断被开发,农业生产不断发展,除了移居中原的,当地的人们也越来越愿意接受"中国"文化的影响,出现主动向"华夏"靠近的趋势,结果使得蛮、夷、戎、狄地区自身也逐渐转化为“中国”。……转化的动力,都在于他们认同华夏文明是一种比他们自身原有文化更加卓越的文化形式。

——【日】王珂:《从“天下”国家到民族国家》

材料二   近代以后,面对西方资本主义的侵略和东方"天朝大国"的割地赔款,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上下求索:中国究竟怎样才能救亡图存?是否应当像日本那样效仿西方建立一个"民族国家"?在这样的背景下,1899年梁启超在《东籍月旦》中最先采用现代意义上的“民族”概念,提出“东方民族”之说。

1901年,他在《中国史叙论》中首次提出“中国民族”的概念。1902年,他在《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中论及战国时期齐国的学术思想时正式提出“中华民族”的概念。1905年,他叉写出《历史上中国民族之观察》,通过对中国民族多元性和混合性的分析得出结论:“中华民族自始本非一族,实由多民族混合而成,”由此,梁启超完成了“中华民族”从形式到内容的革命性创造。

——上述材料均摘编自左鹏《从“华夷之辨”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1)阅读材料一,概括其反映的历史现象并分析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梁启超完成“中华民族”概念的背景。
4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艾森豪威尔政府(1953—1960年)显得更激烈地敌视北京。美国不仅拒绝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还顽固地反对它加入联合国。美国推行了一项对中国实施军事包围的政策,其中包括美国在朝鲜、日本、冲绳、台湾、南越、缅甸和泰国等地区保持军事基地。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

材料二1971年7月6日,尼克松总统在美国堪萨斯城对世界格局提出了“五个中心”的看法。他认为,美、苏、中、西欧和日本是世界的五个力量中心。美国意识到自己的霸权地位已严重衰落,面对苏联的争霸,加上越战导致美国经济衰退,美国领导人更产生了紧迫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作为全面执行尼克松主义的一项内容,为了改善在美苏争霸中美国的战略处境,美国开始了接近中国的过程。

——《中国外交史——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

材料三

①乒乓外交                                                     ②尼克松访华

   

③《中美建交公报》                                           ④基辛格秘密访华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美国对中国采取的政策,当时中国采取了怎样的应对方针?
(2)据材料二指出美国对华政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导致中美关系改善的原因有哪些?
(3)据材料三的图片时间顺序排序中美关系演变历程,分析中美关系的改善会给中国带来怎样的影响?
(4)综合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你认为决定国家外交政策调整的最关键因素是什么?
2023-02-06更新 | 51次组卷 | 1卷引用:海南省海口市第二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模拟历史试题(合格考)
5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先秦儒学是在特定的时代气候之下,植根于前代文化的丰厚土壤而成长起来的。它既承担着前代文化传统传承接续的历史使命,也必须回答当时社会所面临的实际问题。春秋时代剧烈变化着的中国社会,在政治、经济、军事、伦理、文化等方面都向当时的思想家们提出了许多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这些问题大多是由于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以后,人群之间的社会关系、社会交往、社会组织日趋复杂化而引发出来的,而其核心问题是社会政治与伦理道德问题。这也是先秦儒学所要着重解决的问题。

——摘编自徐克谦《先秦儒学及其现代阐释》

材料二 韩非子曾说:“世之显学,儒、墨也。”然而,实际情况却复杂得很。孔子为了宣传自己的学术理想,寄希望于周游列国,却以失败告终;孟子时代,则是“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秦始皇更是实行了“焚书坑儒”的决策。虽然,汉初儒学偶有机会露面,但很快就被道、法强势逼退,至汉武帝时,这一局面才逐渐被打破。公元前134年,董仲舒在武帝举贤良对策中崭露头角,并提出“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的主张,获得汉武帝的采纳,“五经”成为法定的经典。

——摘编自钱耕森《董仲舒:儒学发展史上的一座丰碑》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先秦儒学得以发展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先秦至汉代儒学地位的变化,并分析这一变化产生的原因。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文化发展演变历程的认识。
2022-11-21更新 | 89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第八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艺术班)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盛唐年间,出于巩固新拓领土和加强边疆守备的战略需要,在边地设十节度使,领边防节镇。后内地刺史加受节度使衔。安史之乱后失于外重,尾大不掉,终于酿成落镇割据。宋代统治者十分重视唐代落镇割据的历史经验,厉行中央集权,走向剥夺地方、强干弱枝的极端,限制和破坏地方的经济文化建设。宋代是外患最多的时期之一,而北宋统治者抵抗无力,至于南渡偏安,其中地方无实力,易于虚弱瓦解是其重要原因之一。

——摘编自林英男《唐宋时代地方行政体制和强干弱枝传统的形成》

材料二   大部分行省的辖区包括今天的二到三个省,远远超过以前王朝的一级地方行政区。这种情况适应了元朝疆域辽阔的特点,避免了中央与地方空当过大状况的出现,做到上下结合、浑然一体。行省于地方事务,凡军、政、财权无所不统,与宋朝分割地方权力的制度明显有异。这种情况很大程度上渊源于元朝特殊的民族征服背景。中央只有加重行省权力,才能够及时并有效地镇压反抗行动,同时也能对分封在边疆地区的诸王贵族进行节制。行省官员中仅有主要长官能掌握军权,而这类职务通常不授予汉人,因此地方权重之弊可以通过民族防范、民族控制得到部分弥补。

——张岂之《中国历史·元明清卷》


(1)据材料一比较唐朝中后期与宋朝在处理中央与地方关系上的不同,并指出各自产生的后果。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元代行省的特点以及它形成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行省制度形成的积极影响。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近代西书阅读】

材料一   西学书籍规模化与市场化流通,意味着19世纪80年代的天津出现了一个比较稳定的西书阅读人群。对天津的洋务人士而言,西学与时务书籍为其常备之书。一个对算学和西学充满兴趣的小型知识群体多为功名在身的士人。民间书肆的西书发售与西书阅读市场相互作用,表明西学在天津士大夫阶层和民间社会广为扩散与渗透。当时天津的西书流通与阅读不仅象征着当地士人读书风气的变动,也可视为晚清沿海都市知识变迁的一个缩影。

     ——摘编自田涛《洋务时期天津的西书流通》

材料二   维新前后,西学书籍广为发行的背景下,不少士人能够博览群书,结合中西学术源流和思想谱系,进行“跨文化对话”。各种西书通过亲友之间的赠阅和邮递,在地方社会形成新的阅读圈层,促进“阅读共同体”的空间成长。新学吸引开明官绅的阅读目光,突破帝制时代原有的封闭阅读系统。在新旧冲突加剧的过渡社会,士人通过对西书的集体选择和整体阐释,形成了更为庞大的“阅读共同体”,进一步推动了社会变革的步伐。

       ——摘编自蒋建国《晚清士人的西书阅读与意义之网——以日记史料为中心》

(1)根据材料一概括洋务时期天津的西书阅读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维新前后士人西书阅读出现变化的原因并予以评价。
2022-12-17更新 | 608次组卷 | 6卷引用:江苏省连云港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8 . 图1、图2、图3分别是汉代、宋代、明代的丝绸之路示意图。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图1:汉代丝绸之路

图2:南宋丝绸之路

图3:明初丝绸之路
(1)指出图1丝绸之路形成的背景。
(2)从图1到图2,“丝绸之路”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概括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
(3)图3中“海上丝绸之路”盛极一时,但很快归于沉寂,直到隆庆开关,才又进入新的发展期。请简要分析其从盛极一时到归于沉寂的原因。
2022-11-25更新 | 83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益阳市安化县江英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周朝在全国的局势基本稳定下来后,就把巩固政权,尤其是对广大东方地区的军事占领作为首要任务,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其中,大封诸侯这一举措尤为重要。周王室大封同姓、异姓及古帝王之后于新占领的东方,“以藩屏周”。在诸侯国内部,诸侯王再行分封。诸侯对王室有按期纳贡、朝贡、出兵助王征伐等义务,其内政基本独立。周初的分封对各地的开发和文化传播、交融是有促进作用的。

——摘编自朱绍侯等《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接受李斯的建议,在以武力夺来的广袤土地上形成了一套严密的地方行政管理体系。然而,这套地方行政制度对于专制统治者个人来说也有不利的一面。异姓的地方官吏多数是些见风使舵的势利之徒,他们往往在王朝危难之时为自己着想,不全力去拱卫统治者濒危的社稷。“汉祖龙兴,取周秦之制而兼用之,其亦有意于矫前世之弊矣。”西汉各侯国的权力较大,但经汉景帝和汉武帝的努力,诸侯国势力大为削弱。

——摘编自万昌华《论制度的嬗变与实质》

材料三 元朝大部分行省的辖区包括今天的二到三个省,远远超出以前王朝的一级地方行政区。行省于地方事务,凡军、政、财权无所不统,这种情况很大程度上渊源于元王朝特殊的民族征服背景,中央只有加重行省权力才能够及时并有效地镇压反抗行动,同时也能对分封在边疆地区的诸王贵族进行节制。行省官员中仅有主要长官能掌握军权,而这类职务通常不授予汉人,因此地方权力过重的弊端可以通过民族防范、民族控制得到部分弥补。

——摘编自孟广耀《蒙古民族通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周初分封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朝到汉初地方行政制度的变化,并说出这两种制度分别给秦汉两朝带来了什么影响?
(3)根据材料三,归纳元代行省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行省制度形成的积极性。
2022-11-13更新 | 66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梅州市梅雁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40年,英国用“坚船利炮”轰开了中国的“大门”,轰破了国人几千年“天朝上国”的迷梦。至19世纪70年代,清政府既要面对“发逆”之患,还要应对“洋人”之灾,困顿之势,尤若重病之躯,举步维艰。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   近代中国社会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个科学论断是符合历史实际的,而且为国内绝大多数历史学者所公认。这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是在世界资本主义帝国主义对外侵略扩张和中国的封建社会日趋没落、封建统治日益腐朽的条件下逐步形成的。以鸦片战争为开端,中国就开始丧失了独立和领土主权的完整,由此一步一步地变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摘编自李侃、李时岳等著《中国近代史》

材料三   19世纪末的戊戌变法时期,维新变法思潮在早期维新思想的基础上发展到了高潮,以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等人为代表的维新派,广泛宣传变法维新思想,积极著书立说,并形成了一次重要的政治改革运动。作为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次启蒙思潮,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产生了十分重要的积极作用。

——摘编自朱英《中国近代史十五讲》

(1)据材料一概括清政府“举步维艰”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列强发动的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战争。
(3)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世纪末维新变法思潮高涨的背景。
2022-11-26更新 | 326次组卷 | 3卷引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宾县第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