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081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在中华大地上恣意妄为,封建统治者孱弱无能……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难……孙中山先生大声疾呼“亟拯斯民于水火,切扶大厦之将领”……率先发出“振兴中华”的呐喊。在孙中山先生领导和影响下,大批革命党人和无数爱国志士集聚在振兴中华旗帜之下……推动了革命大势的形成。19111010日,武昌城头枪声一响,拉开了中国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辛亥革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探索了道路。

——习近平2021年在纪念辛亥革命11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材料二

1912年在中国建立起美国共和政体的仿制品,真是荒唐可笑。……那一种共和政体是一个大失败,因为它在中国的历史、传统、政治经历、制度、天性、信仰、观念或习惯中毫无根基。……这种共和政体悲惨地结束了,即悲惨地失败了。然而,失败的并不是共和政体……而是一代人。

——摘编自[]费正清《评中国和日本近代化》

材料三

为什么民国初年的军队不尽忠于民国,不拥护民国的宪法呢?我们老百姓的国民程度是很低的,他们当兵原来不是要保御国家,而是要解决个人生计问题。如不加以训练,他们不知道大忠就是忠于国家和忠于主义,只知道小忠,忠于给他们衣食的官长和忠于他们同乡或同族的领袖。野心家知道我国人民乡族观念很深,从而利用之以达到他们的割据企图。

——摘编自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辛亥革命爆发的社会背景。
(2)概括材料二、三中费正清、蒋廷黻的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民国初年共和政体失败的原因。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2 . 东汉世家大族在本州郡的势力具有垄断性质。地方守相由朝廷任命,而属吏则由守相自行任用,基本从本郡士人中选拔。郡县府衙宛如一个个小朝廷,长吏与属吏如同君臣。材料可用于探讨,这一时期(     
A.专制皇权不断加强的背景B.国家任用酷吏治理地方的表现
C.军阀割据局面出现的影响D.豪强地主势力发展迅速的原因
2023-11-27更新 | 53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沧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3 . 一个时期的某种思想或思想解放运动的出现会给一个时代打下时代烙印。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以强盛的国力为依据,以朝气蓬勃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为主体,唐文化首先体现出来的一种无所畏惧、无所顾忌的兼容并包的大气派......隋唐皇室以胡汉混杂的血统奄有天下,胡、汉文化相融合的文化效应也相应得到最为充分的释放。……盛唐人不仅气质上“大有胡气”, 而且礼法颇富“胡风”。 胡人礼法观念淡薄,......胡曲与胡舞在唐代大为流行; 唐文化还以博大的胸襟,如“长鲸吸百川”似地吸收外域文化,从它文化系统中采撷英华。

——摘编自冯天瑜、何晓明、周积明著《中华文化史》

材料二 北宋时期, 新儒学思潮的振兴,促使“治学”与“从政”的沟通蔚为风气。以“天下”为胸怀的士大夫们, 以“天道”“公议”为旗帜, 参与治理国家政事。他们将个人修养与天下国家之兴亡联系起来,将自我道德名节的完善视为最终目标。

——袁行霈等《中华文明史》(第三卷)

材料三 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认为“世儒不察, 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黄宗羲在《原君》中宣称皇帝乃是“天下之大害”;顾炎武在《亭林文集》卷四中提出“君子之为学, 以明道也, 以救世也。徒以诗文而已,所谓雕虫篆刻,亦何益哉!”三大思想家的政治思想在本质上仍是儒家的模式,但是在这一模式内部注入了时代的气息,是传统与时代、先验与经验的结合。

——黄晓军《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的政治思想》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华文化在唐代出现的新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原因。
(2)材料二中“新儒学”是指哪一思想体系?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思想体系具有哪些积极影响?
(3)依据材料三说明三大思想家为儒学注入了怎样的时代气息?分析这些“时代气息”出现的背景。
2023-11-24更新 | 56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临沂市莒南县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4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士族的长期压抑下,下层士人始终地位卑下,他们既无悠久的家世可以炫耀,也无深厚的社会背景可以依恃,但他们入仕从政的愿望却十分强烈……然而仅就寒族来讲,他们无力发动选举制度的变革,要完成这一变革,改变自己的地位,必须依恃君主即皇权的力量。而君主发动选举制度的变革,其前提是这一变革必须符合君主自身的利益要求即重建并不断强化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

——陈秀宏《唐宋科举制度研究》

材料二   科举之善,在能破朋党之私……前此选举,皆权在举之之人,士有应举之才,而举不之及……科举不能应试者,有司虽欲徇私举之而不得;苟能应试,终必有若干人可以获举也。此实选举之官徇私舞弊之限制。

——吕思勉《中国制度史》

材料三   (隋创进士科之后)历代踵行,时加修正,以迄于明清,防闲之法益密,取人之道益公……

——摘编自《中国科举文化》

材料四   1905年全国工矿企业已达400家左右,铁路、轮船等新式交通事业也逐渐兴办,这些无疑需要大量科学技术人才来操作和管理。同时,新式学堂的急剧增加需要众多的具有新知识的教师;清末新政中增设的许多政府机构如外交部、商部、学部……等,也都需要懂得相关专业的干员。显然,科举制无法培养、选拔这类新式人才

——徐辉《废除科举制与中国社会的现代转型》

(1)依据材料一、指出产生科举制的原因。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晋时期的选官制度,说明科举制的进步性。
(3)据材料三概括科举制的特点。
(4)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科举制被废除的原因。
2023-11-20更新 | 19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资阳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5 . 宋朝史料记载了宋神宗对当时北方民族政权的担忧,“二虏之势所以难制者,有城国,有行国……比之汉、唐,最为强盛。”这一材料主要反映了(     
A.范仲淹实行“庆历新政”的背景B.杨炎建议实行两税法的背景
C.王安石主持全面变法的背景D.南宋政权偏安于江南的原因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宋代是我国历史上重要的时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王朝建国的特殊性,使宋太祖为了避免五代以来的教训进行了比较大的官制改革,尤其是制约机制的设计相当完备。设官分职,达到了相互维系、相互牵制的功能,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强化了中央集权。

——摘编自王志立《北宋官僚制约机制产生的背景》

材料二 宋仁宗时期,13榜状元,有12人出身平民。“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在宋代成为现实,读书真能改变命运。

——老任《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三单元解析(二)》

仁宗朝,商人、佃农、奴婢均为编户齐民。齐,等也。无有贵贱,谓之齐民。

——郭尚武《两宋良贱制度的消亡及其影响》

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有钱则买,无钱则卖,富贵盛衰,更迭不常,或昔富今贫,或昔贵而今贱。

【南宋】袁采《袁氏世范》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初为加强中央集权而采取的措施。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宋朝的社会变化,并分析原因。
2023-11-22更新 | 28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秦皇岛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随着门阀士族的衰落,九品中正制在开皇年间被隋文帝废除,改为主要通过察举选拔官员。隋唐时期,崛起的庶族地主阶级强烈要求加入政权,分享政治权力,唐代统治者也在治国方针上确立了人尽其才,才尽其用选天下之才为天下之务的原则。从南北朝时期的考试取士措施中发展起来的科举制便在这样的氛围中确立。

——摘编自邓嗣禹《中国科举制度起源考》

材料二   贞观之治成绩的取得,是以人为本、以德治国这一政治路线的成功。以往谈及贞观之治,只是一味强调唐太宗、魏徵等人的自觉,常常忽略中国制度的重要背景。魏徵从贞观七年开始担任门下省的长官,直至贞观十七年去世,都是门下省的负责人。唐太宗与魏徵的关系,与三省制关系密切,而三省制的运行机制,更值得重视。

——摘编自荣新江等《唐:中国历史的黄金时代》


(1)根据材料一,指出科举制确立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科举制与封建统治的关系。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太宗与魏徵在三省制运行机制中所起的作用。
8 . 法安天下,德润人心,法治与德治相辅相成。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人物政治主张
孔子“为政以德”“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物,齐之以孔,有耻且格”
老子“无为而民自化”“为无为,别无不治”
韩非“故以法治国,举措而已矣“圣人之治也,审于法禁”

——引自《论语》《老子》《韩非子》

材料二   “贞观之治”成绩的取得,是以人为本、以德治国这一政治路线的成功。以往谈及贞观之治,只是一味强调唐太宗、魏徵等人的自觉,常常忽略中国制度的重要背景。魏徵从贞观七年开始担任门下省的长官,直至贞观十七年去世,都是门下省的负责人。唐太宗与魏徵的关系,与三省制关系密切,而三省制的运行机制,更值得重视。唐朝也被称为“律令国家”,因为它把中国自汉魏以来的传统律法、律令做了一番非常完善的总结和提炼,形成了律令制度……《唐律疏议》对古代亚洲各国如日本,朝鲜、越南等的立法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摘编自荣新江等《唐:中国历史的黄金时代》


(1)根据材料一,概括孔子、老子、韩非的政治主张。结合所学,指出秦汉时期治国主导思想的演变。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从三省制运行机制的角度说明“唐太宗与魏徵的关系”,并概括《唐律疏议》在中外法制史上产生重大影响的原因。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人陆贽论及租庸调制时说:“丁男一人,投田百亩,但岁纳租税二石而已。言以公田假人,而收其租入,故谓之租”。租庸调征缴只以丁身为依据,而不计其余,并不考虑农户的实际占有土地情况,其弊端是十分明显的。而且租庸调的征收颜由唐朝统一确定,长期以来一直保持不变,虽然有其稳定性,但其不能依据社会经济发展形势的变化而做出调整,有其不能根据土地实际占有状况的变化而主动调整,存有明显的僵化缺陷。唐制规定贵族、官僚户和其他特殊身份之人可以免除租调徭役,而一些人庇荫在这些特权户之下,逃税、避税,使国家征税额也随之减少。公元780年,租庸调制因为实际上的完全“废坏”而被两税法所取代。

——到阳《试论唐代租庸调制的制度缺陷和执行弊端》

材料二   唐代租庸调税制的特点是“有田则有租,有家则有调,有身则有庸"。在这种税制下,皇空贵戚、官僚贵族、孝子顺孙、义夫节妇、逃户流民为了生存投靠地主豪强做荫户,不承担国家的租税徭役。由此,只有30%至50%的户和14%的人口承担国家的全部租税,租税负担处于极不合理状态。建中元年(780年),德宗下令:“令黜陟观察使及州县长官,据旧征税数,及人户土客,定等第钱数多少,为夏、秋两税"。两税法在预算上实行“量出为入”的原则。每年财政经费先计算数颤,然后按照各地的土地、人口、条件等实际情况进行分配,分配时坚持贫富有差,税负均等。这一原则防止了地方官吏强取豪夺,多收多征,加重民众的负担。

——张帆《中国古代经济简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代租庸调制推行的基础,并分析租庸调制“废坏”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代两税法实施的的背景,并说明其引发的赋税变化。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10 . 科举制度萌芽于南北朝,创始于隋,确立于唐。阅读材料,完成要求。

材料一   魏晋以来,国家长期处于分裂状态,门阀士族垄断了清要仕途,九品中正制成为门阀士族维护其政治特权的工具。南北朝时,庶族地主勃兴,门阀士族在各种打击下日趋衰落。隋朝建立之后,重新统一了中国,顺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进行了一系列政治改革,地主经济得到很大发展,庶族地主的势力更为加强。庶族地主尤其是中小地主为了维护和扩大其经济利益,迫切需要废除九品中正制,打破门阀士族在政治上的垄断,代之以一种新的选官制度,以便通过较为公平的竞争,进入仕途,跻身统治者的行列。

——摘编自张希清《科举制度的定义与起源申论》

材料二   中国古代社会在经历了“世袭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的选拔国家官吏的尝试之后,发现仍不能很好地解决围绕官本位争夺权力这一政治中轴展开的各种政治和社会冲突。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比世袭制更进一步,但会加剧地方士族势力的膨胀,加上其他政治和社会原因,最终引发了汉末三国鼎立的百年大乱和魏晋南北朝的大乱。但自隋唐之后,中国人把科举考试推上解决政治和社会冲突的舞台后,使得围绕官本位展开的政治和社会冲突走向了有序、规范并可以调控的道路。此后,中国约1300年的政治冲突转变为一种在公正、公开、公平旗帜下展开的考试竞争冲突。

——摘编自张宝昆《科举制与社会稳定的政治学研究》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隋朝科举制形成的背景。
(2)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科举制。
2023-11-20更新 | 27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常州市联盟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