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335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始皇初即位,穿治骊山,及并天下,天下徒送诣七十余万人,穿三泉,下铜而致椁,宫观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满之……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这一记载(     
A.真实客观地描述了历史B.因缺乏实证而不具有价值
C.可用于研究秦朝的统治D.揭示了秦灭亡的根本原因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2 . 据《汉书》记载:前74年,汉昭帝逝世后无子,霍光立昌邑王之子刘贺为皇帝。不久,霍光与群臣以刘贺”废礼仪、即位后未祭祀宗庙就以最隆重祭礼祭祀其父”等劣迹,要求废黜刘贺,皇太后准奏。据此可知,西汉(     
A.王国势力过大B.外戚宦官轮流专权C.休养生息推行D.政治伦理受到重视
2023-12-08更新 | 55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3 . 下面为《明太祖实录》中的部分记载。据此推断,明政府实行海禁政策的目的是(     
A.防御倭寇骚扰B.封锁日本经济C.限制海外贸易D.打击走私活动
2023-12-06更新 | 141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新泰市第一中学(实验部)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朝统治者具有“华夷一家”的观念,与300多个国家和地区保持友好往来。来到唐朝的各国使者、商人、教徒、艺人等络绎不绝,日本派遣的“遣唐使”就达13次。佛教盛行,景教、祆教、拜火教也在唐朝得到尊重。外国人还可以通过科举考试在唐朝入仕为官。据韩愈记载,“岭之南,其州七千……外国之货日至,珠、香、象、犀、玳瑁、稀世之珍,溢于中国,不可胜用”。唐朝在广州设置了管理对外贸易机构市舶司,并在长安、扬州等地为来华经商的波斯、阿拉伯侨民设有“蕃坊”特区,发展为繁华商业区。

——摘编自李庆新《唐代广州贸易与岭南经济社会变迁》

材料二   


   

玄奘(602664),为寻求准确的佛经文本,西行“求法”,历经艰辛,十余年中,行程数万里,游历百余国。回国后,他译出佛经1300多卷,精炼而准确。由他口授而成的《大唐西域记》一书,是研究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典籍。

鉴真(688763),深明佛学,50余岁时,受日本邀请,发愿东渡。他排除千难万险,历时12年,经6次努力,最终到达日本。鉴真东渡,对日本的佛学、建筑、雕塑、医药、艺术乃至日常生活,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据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等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唐朝对外交流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其他相关史实,加以论述。(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
5 . 《商君书》记载:“民不逃粟,野无荒草,则国富,国富者强”、“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这体现了商鞅主张(       
A.奖励耕织B.严刑峻法C.中央集权D.奖励军功
6 . 在距今7000年左右的河姆渡文化中已发现蚕纹牙雕,红山文化中亦有玉蚕的发现。商周时期玉蚕在制作工艺和艺术风格上一脉相承,甲骨文中也有关于“蚕”“丝”“桑”“帛”的记载。这反映出我国(     
A.玉器制作传承有序B.民众生活丰富多彩
C.农耕文明历史悠久D.中原文明水平领先
2023-11-30更新 | 67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太原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杜佑《通典·食货典》记载:“隋氏西京太仓,东京含嘉仓、洛口仓,华州永丰仓,陕州太原仓,储米粟多者千万石,少者不减数百万石。天下义仓又皆充满。”这一记载说明隋朝(     
A.政府重视粮食储备B.大一统局面加强各地经济联系
C.国强民富实力大增D.暴政导致社会阶级矛盾尖锐
2023-11-29更新 | 47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巴蜀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8 . 《后汉书》中有这样的记载:“豪人之室,连栋数百,膏田满野,奴婢千群,徒附万计,……琦赂宝货,巨室不能容;马牛羊豕,山谷不能受。”上述历史现象(     
A.有利于打击北方匈奴的统治B.反映出当时阶级矛盾不断激化
C.对当时中央集权有一定威胁D.说明汉代百姓的生活十分富足
9 . 《元史》记载, “行中书省,凡十一、秩从一品。掌国庶务(各类政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互为表里”。其官员由丞相、平章等六七人组成,通过共同开会处理各类事务。由此可知,元朝的行省制(     
A.促进了各民族间的相互交融B.兼具了集权与分权的双重属性
C.提高了地方政府的行政效率D.彻底解决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10 . 《诗经·北山》中有这样的记载:“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诗经·大田》中有这样的记载:“有渰(yǎn:云兴起的样子)萋萋,兴雨祈祈,雨我公田,遂及我私。”据此可知,出现上述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A.诸侯王的鼓励和重视B.土地私有制的确立与发展
C.铁犁牛耕出现促进生产力发展D.周王室衰微井田制瓦解
首页2 3 4 5 6 7 8 9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