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 道试题
1 .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后,面对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向西方学习以救亡图存逐渐成为近代中华文化的潮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英国遣使来华,清朝皇帝的回信)尔国距中华过远,遣使远涉,良非易事;且来使于中国礼仪不能谙习,重劳唇舌,非所乐闻。天朝不宝远物,凡尔国奇巧之器,亦不视为珍异。尔国王其辑和尔人民,慎固尔疆土,无间远迩,朕实嘉之。嗣后毋庸遣使远来,徒烦跋涉。但能倾心效顺,不必岁时来朝始称向化也。俾尔永遵,故兹敕谕!

——《清仁宗实录》

材料二   以下是英国使臣给乾隆皇帝祝寿的“礼单"和中国回赠给英国的“礼单”。英国礼单:天体运行仪和望远镜;座钟一架;天体仪;地球仪;奇巧椅子一对(能随意转动);毛瑟枪、连珠枪、铜炮,榴弹炮数门;军舰模型;以及英国的土特产若干。中国礼单:珐琅、珍宝、玉器、漆器、花缎、画册、鼻烟壶、扇、签、普洱茶48团、茶膏9匣和各色食品等。

——摘编自《1793年乾隆英使觐见记》

材料三   彼之大炮远及十里内外,若我炮不能及彼,彼炮先已及我,是器不良也。彼之放炮如内地之放排枪,连声不断。我放一炮后,须辗转移时,再放一炮,是技不熟也。求其良且熟焉,亦无他深巧耳。……盖内地将弁兵丁虽不乏久历戎行之人,而皆睹面接仗。似此之相距十里八里,彼此不见面而接仗者,未之前闻。徐尝谓剿匪八字要言,器良技熟,胆壮心齐是已。第一要大炮得用,今此一物置之不讲,真令岳、韩束手,奈何奈何!

——选自林则徐谪戍伊犁途中致友人的信函

(1)阅读材料一,指出在发展两国关系方面,中国皇帝回信与英方要求有何不同?并分析其原因。
(2)材料二中“两张礼单”中的礼品有什么特点?从中可以看出中英两个国家有怎样的不同。
(3)根据材料三,指出林则徐的信关注到什么问题。以此为视角,结合学所阐述林则徐、魏源揭开“向西方学习以教亡图存”的序幕。
2 .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党史是最好的营养剂。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开天辟地”话党史】



(1)上图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与中国共产党有关的一些重大历史事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①②③处所示的一个事件,阐述其对中国革命产生的影响。

【“改天换地”学模范】



(2)结合所学知识,上述模范人物是哪一时期涌现出的?他们身上体现的时代精神是什么?

【“翻天覆地”谈改革】

中国对内改革大事记(部分)

年份事件
1978安徽凤阳小岗村农民实行“包产到户、包干到户”
中共中央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
1984中央要求加快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步伐
1992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005国务院发布《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

——摘编自《中华人民共和国简史》


(3)根据表格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国对内改革”的主要特点。

【“惊天动地”看成就】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突破百万亿元大关,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一万美元;取得了量子通信、铁基超导、载人航天等一大批标志性、引领性重大科技成果;组织实施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力度最强的脱贫攻坚战,近一亿农村贫困人口同全国人民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引领人类进步潮流。

——摘编自田培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贡献》


(4)根据材料概括我国取得的建设成就。
3 . 宪法与国家宪法日

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作用。经过国民经济的全面恢复,从1953年开始,国家进入大规模的、有计划的经济建设新时期。随着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的全面展开, 国家在政治、法律等上层建筑领域的建设也在加紧推进。1954年9月,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举行,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摘编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稿》

(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简要说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的历史背景。

材料二     1982 年 12月4日,第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了新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八二宪法”) 。 “八二宪法”以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为总的指导思想,重新阐明了我国的政治经济制度、 国家机构和内外政策。宪法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 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社会主义公有制消灭人剥削人的制度, 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原则 ”“国家通过经济计划的综合平衡和市场调节的辅助作用,保证国民经济按比例地协调发展。 ”

“国家通过普及理想教育、道德教育、文化教育、纪律和法制教育,通过在城乡不同范围的群众中制定和执行各种守则、公约,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完成统一祖国的大业是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中国人民的神圣职责。”“国家在必要时得设立特别行政区。在特别行政区内实行的制度按照具体情况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法律规定。 ”

——摘编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稿》

(2)依据材料二,简要概括“八二宪法”的特点。

材料三   2014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决定将每年的 12月4日设立为国家宪法日。国家宪法日的设立,就是要让每个人奉宪法为准绳,通过有效的宪法实施,让宪法和宪法精神深入人心,成为全体人民的共同信仰。以设立国家宪法日为契机,深入开展宪法宣传教育,推动全面贯彻实施宪法,必能在更高层次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提供最根本的秩序保障与制度规范。

——“塑造共同的宪法信仰”, 《人民日报》, 2014 年12月4 日

(3)依据材料三,简要说明“国家宪法日”设立的意义。   
2024-01-18更新 | 39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石景山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凌晨五更,潘楼酒店楼下的各种行商便开始了。早市买卖的物品有“衣物、书画、珍玩、犀玉”,到了天亮之后,就有卖“羊肚、鹑、兔”等各类熟食摊子,等他们收了之后,“方有诸手作人上市买卖零碎作料”。吃过早点,人们便可以去附近的瓦子勾栏里观看说唱、杂耍等各色表演,从这里出来,沿着龙津桥往南走,就到了夜市一条街,“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

——摘编自李基《北宋东京集市贸易活动——基于对<东京梦华录>的解读》

材料二   北宋中下层女性较多地参与经济生活,从商领域广泛。这从一些店铺的名称即可得知,如曹婆婆肉饼、丑婆婆药铺、王小姑酒店等等。……春暖花开时,妇女们开始出城探春。“自三月一日至四月八日闭池,虽风雨亦有游人,略无虚日矣”。《东京梦华录》卷六至卷十依次从年首正月记述到年尾除夕的岁时节日里,妇女们也纵情玩乐。

——摘编自张莉曼《<东京梦华录>中的北宋女性民俗》


(1)根据材料一,概括北宋的经济生活景观。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北宋女性民俗的特点并分析原因。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任何一种社会思潮的形成都不是空穴来风,也不是无本之木。实际上,晚清出现的几乎所有的社会思潮都与传统的经学存在直接或间接的关系。鸦片战争后,面对严重的民族危机,在清朝统治集团内部有一小部分开明、务实之士,试图通过学习西方的军事技术和养兵、练兵之法以应对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从思想文化研究的角度来看,所谓晚清思潮史,就其一般意义而言,其实就是中西文化相互冲突、相互融会的历史。日本通过学习西方,迅速摆脱了民族危机,一跃而成亚洲第一强国的现实,为中国提供了直观的范例。晚清社会思潮中新的思潮往往诞生在旧思潮的母体中。这是社会转型期特有的现象。由于不同阶级、阶层和人群所处经济地位和社会关系不同,他们的思想也反映了当时思想界期盼速成近代化的急躁思想。

——摘编自陈国庆《论晚清进步思潮的渊源和特点》


(1)根据材料,概括晚清进步思潮产生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晚清进步思潮的特点。
材料分析题 | 较易(0.85) |
6 .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通西域,开通了“丝绸之路”,经过河西走廊、新疆至葱岭以西的南亚、中亚、西亚到欧洲,这一时期从汉地向西域地区传去了铸铁、“穿井”等技术,汉朝的礼乐制度也为西域各国所仰慕,西域各国仿效汉家礼乐制度“治宫室,作檄道周卫,出入传呼,撞钟鼓”。西域各地的葡萄和首蓿从大宛传入中国,特别是作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佛教,由这条通道从南亚地区传入中国。

——摘编自班固《汉书·西域传》等

材料二   隋朝时期,西域高昌(今新疆吐鲁番)国王仿效华夏兴办学校,“有《毛诗》《论语》《孝经》,置学官弟子,以相教授”。唐蕃和亲后,松赞干布“仍遣酋豪子弟,请入国学以习诗、书,又请中国识文之人典其表疏”。南诏则选群蛮子弟聚之成都,学习汉族礼仪文化,并达到了很高的造诣,“公文翰之美,冠于一时”。

——摘编自《北史·高昌传》《旧唐书·吐蕃传》等

材料三   清代初期,清政府对茶马互市十分重视。当时茶马互市基本上沿用明制:“每年榷茶中马,各厅员实掌其事”,政府官员负责“于陕甘易番马”之有关事宜。仅甘肃一地的茶叶就有1364800斤,而当时全国共有茶引28766道,甘肃5茶马司占了全国茶引的近95%

——摘编自魏明孔《历史上西部开发的高潮及经验教训》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丝绸之路开通的意义。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隋唐时期少数民族政权重视学习汉文化的原因。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括清代茶马互市的特点。
(4)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西部大开发的建议。
2022-01-21更新 | 81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汕尾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7 . 中国古代文化辉煌灿烂,体现了各历史时期的风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革逐步加剧,社会冲突和矛盾愈演愈烈,旧制度分崩离析,士阶层积极思考解决的方法,提出一系列的政治主张。随着士人队伍的壮大,代表各阶层的学派越来越多,提出的主张也越来越多,涌现出孔子、孟子、老子、庄子、墨子等一大批思想家。战国时期,被称为诸子百家的各个学派、各种思想交错碰撞,相互批评,相互吸收,形成了为后世所称道的“百家争鸣”盛况,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写下了最为绚烂的一笔。

——摘自《中国通史》

材料二   唐是继先秦后又一个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黄金时期。文学艺术门类多样,有诗歌、散文、传记等,其它艺术如绘画、音乐、舞蹈、雕塑等都得到发展;政治文化、商业文化、外交文化都体现出不一样的胸怀,具有辉煌大气之美。文学艺术高度发达,诗歌类型多样、内容扩大,小说上产生了唐传奇,开拓了后世文学的道路;书法出现了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这些榰书大家,他们所创立的书体成为后世汉字的主要形态——正楷。唐代各类文化艺术融江了之前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和北方文化交融的成果,大胆吸收了周边民族文化和外来文化。

——摘编自百度文档

材料三   (宋代)儒学方面兴起了后来被称作家学融汇了之朱子学的新儒学;文化方面,在古文复兴的同时,口语文学也兴盛起来;印刷术得到了空前发展而且发行的书籍不仅仅是儒家经典,还有历史书、请文集等。在这里值得特别一提的是科学书籍的出版发行。从科技和文化看宋朝是“现代的拂晓时分”。

——摘编自《中国文化概论》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历史背景和意义。
(2)根据材料二概括唐朝文化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对“从科技和文化看宋朝是“现代的拂晓时分””的理解。
2022-01-04更新 | 184次组卷 | 3卷引用:湖南省益阳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