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4 道试题
1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2009年2月12日《环球时报》第六版转载了一篇韩国《中央日报》2月11日的文章,原题是《中国拯救资本主义?》,其中一段写道:中国网民最近热衷转载一篇独具特色的文章,跟帖无数,引发很大反响。文章大意如下:1949年,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1979年,只有资本主义才能救中国;1989年,只有中国才能救社会主义;2009年,只有中国才能救资本主义。

文中引述的这段网文并不完全准确,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时代的背景。


(1)指出其中表述不太准确的一句话并加以改正。
(2)请你任选其中三句话,逐一分析其时代背景
2020-02-10更新 | 23次组卷 | 1卷引用:2009届上海市黄浦区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2 . 小玉回顾近阶段自己所学的历史知识并绘制了一份表格,请为这张表格制定一个主题,并完成表格相关内容。
(1)主题_________________
名称重大事件背景影响
(2)鸦片战争开创列强以条约形式侵略中国的恶例,破坏中国领土、主权完整,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性质的变化导致了社会矛盾、革命任务的变化,社会经济、思想文化领域也发生相应变化。
(3)李鸿章创办江南制造总局太平天国运动和第二次鸦片战争使清政府统治危机严重;列强坚船利炮的刺激;
(4)经历义和团和八国联军打击后社会危机严重,清政府希望以改革方式实现自我拯救。

2020-03-13更新 | 58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卢湾区2012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3 .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梁启超对“欧洲旧思想、中国旧思想、欧洲新思想”的比较表(原文节选)

甲欧洲旧思想乙中国旧思想丙欧洲新思想
一、国家及君、人民,皆为神而立者也,故神为国家之主体一、国家及人民,皆为君主而立者也,故君主为国家之主体一、国家为人民而立者也,君主为国家之一支体,其为人民而立,更不俟论。故人民为国家之主体
三、治人者为一级,被治于人者为一级,其地位生而即定,永不得相混三、治人者为一级,治于人者为一级,其级非永定者,人人皆可以为治人者三、有治人者,有治于人者,而无其级。全国民皆为治人者,亦皆为治于人者
五、政治为宗教之附属物五、宗教为政治之附属物五、政治与宗教,各有其独立之位置,两不相属
九、全国人皆受治于法律,惟法律有种种阶级,各人因其身份而有特异之法律九、惟君主一人立于法律之外,其余皆受治于法律,一切平等九、全国人皆受治于法律,一切平等,虽君主亦不能违公定之国宪

——选自梁启超《国家思想变迁异同论》(1901年10月)


(1)据表中甲、乙内容,概述“欧洲旧思想”与“中国旧思想”的异同点。
(2)据表中丙内容分析,“欧洲新思想”体现了怎样的国家构想?这种“新思想”对欧洲社会发展有何意义?
(3)你认为梁启超做出上述比较的意图是什么?当时的中国处于怎样的社会的背景?
2019-09-02更新 | 45次组卷 | 1卷引用:2013年上海市黄浦区高考二模历史试题
4 . 1950年1月,英国宣布承认新中国;1954年6月,中英互派代办;1972年3月,中英关系升格为大使级外交关系。在这一进程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是(     
A.中美关系的发展演变
B.冷战背景下中英两国的现实需要
C.欧共体对华政策的变化
D.中英两国意识形态对抗的逐渐消失
2019-01-30更新 | 2910次组卷 | 57卷引用:上海黄浦区2016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5 . 下表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对宪法第十条第四款所做修改,做出这一修改的背景是:
修改前修改后
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侵占、买卖、出租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转让土地。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侵占、买卖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转让土地。土地的使用权可以依照法律的规定转让。

A.农业合作化运动的高潮已经到来
B.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
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全面推广
D.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亚东开发中华早,揖美追欧,旧邦新造。飘扬五色旗,民国荣光,锦绣山河普照。我同胞,鼓舞文明,世界和平永保。”这段歌词创作的背景是
A.洋务运动迈出近代化的第一步B.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
C.北伐进军长江流域,胜利在望D.一战结束,中国成为战胜国
7 . 中历、西历

历法,是为了配合人们日常生活的需要,根据天象而制订的计算时间方法。根据月球环绕地球运行所订的历法称为阴历;根据太阳在不同季节的位置变化所订的历法称为阳历。


(1)将下列世界古代各地的历法与所属的地区或主要编者相匹配
A.古代埃及①玛雅历
B.印第安地区②授时历
C.古罗马凯撒③太阳历
D.元朝郭守敬④儒略历

中历,又称“阴历”“农历”,是中华文明的一大象征。过去的东亚汉文化圈以农耕文明为主,传统的中历既表现月亮的阴晴圆缺,又反映太阳的四时变化,是非常适合东亚社会的,中国、朝鲜半岛、日本、越南等东亚、东南亚国家和地区一用就是两三千年。

中历过去在东亚的通用,还具有国际秩序的象征意义。“正朔,所以统天下之治也。”(徐兢《宣和奉使高丽图经》卷四十《同文》)。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历法的国家之一,也曾以颁赐历法来宣示对天下的控制。在朝贡—册封体制之下,通用或部分通用中国历法,每年由中原朝廷颁赐历书供各国和各地区使用,或授权有些国家或地区据此编出各自的代用历书,此即所谓的“颁正朔”或“奉正朔”,是东亚传统国际秩序的象征。

使用统一的中历历法,曾经是东亚汉文化圈的传统标志之一。在漫长的岁月里,东亚人民依中历来生活、生产,大至国家大事,小至个人生日,无不以中历来记载。可以说,中历作为一种时间坐标系统,其影响已渗透到东亚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进入近代以后,东亚各国纷纷“脱亚入欧”(实是“脱中入西”),其标志之一,便是弃中历而改用西历。西历就是西洋历法,又称“阳历”“公历”。从1873年日本率先改用西历,1896年朝鲜半岛开始使用西历,到1912年中国本土最终改用西历,短短四十年间,东亚各国完成了从中历到西历的转变,但在民间和民俗的层面上,中历还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摘选自《新民晚报》2010.4.11B7版《中国岁时文化在东亚》


(2)根据材料,古代东亚各国为何大都采用中历?
(3)结合材料和所学,分析说明近代日本和朝鲜以及中国改用西历的原因。
2023-04-12更新 | 148次组卷 | 2卷引用:上海市黄浦区2023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8 . 建党前夕的上海

下面是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中关于《建党前夕的上海》一组资料。

材料一:照片《20 世纪 20 年代的上海外滩》

材料二:照片《20 世纪 20 年代报馆书局林立的福州路山东路口》

材料三:照片《20 世纪 20 年代俄国侨民在上海霞飞路上开设的餐厅》

材料四:照片《上海职工自发组织的第一个工会团体——上海药业友谊联合会1920.1.18》

材料五:地图《19 世纪末上海轮船招商局航线图》

材料六:地图《上海租界示意图》

材料七:照片《上海公共租界界石》

材料八:“那里有许多社会主义性质的组织,出版 300 多种出版物(报纸、杂志和书籍),都带有社会主义色彩。”

——《刘江给俄共(布)阿穆尔州委的报告》(1920 年 10 月 5 日)


(1)根据示例一,结合所学,请分别说明展板选取这些材料的理由是什么?(除了示例二之外,还有哪两个材料可以相互佐证成为一组?请说明理由。
示例一:选取材料一的理由:20 年代,上海高考墙,处在西风东渐窗口的上海已经发展成为现代工商业之都。
示例二:相互佐证:材料六与材料七。理由:材料七是实物史料,可以和地图一起相互印证上海租界发展的历史。
(2)除了上述材料之外,你觉得还可以补充哪一个材料来充实这一主题?请说明理由。
(3)根据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请你阐述中国共产党在上海诞生的原因。   
2020-05-14更新 | 197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黄浦区2020届高三5月阶段性调研历史试题(等级考)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9 . 戊戌变法的失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戊戌变法虽然过去100余年了,但其流风余韵至今犹存。如果把中国现代化道路比作一条环环相扣的漫长链条,那么,戊戌变法就是其始端不远处的重要一环。

材料一:祖宗崇拜和“华夏中心”论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特点。祖宗崇拜将祖先、祖制圣化,使任何改革都非常困难,……在近代变革与守旧的理论斗争和文化冲突中,主变者一直没有建立起系统的变革理论体系,没有真正突破传统话语,所以只能一直居于守势,往往只有招架之功。

——雷颐《维新的挫顿》

材料二: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不在于变法的内容和策略上,而在于当时没有出现一个变法成功的整体的社会环境,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强大的促进改革的政治和经济力量。

——李喜所《略谈戊戌变法的“保守”与“激进”》

材料三:这场变法引起了满清权贵保守派的政治反动。一批更为昏庸、眼界更狭隘的“原教旨”保守派……注定成为清王朝残存的权威合法性资源的巨大消耗者。另一方面,戊戌变法的失败,使相当一批现代化知识精英,由于对体制内的变革失望,而开始走向体制外的革命。

——萧功秦《危机中的变革》

材料四:“百日维新”虽然失败了,但它毕竟触动了传统的中国政治体制,为现代国家的建立做出了有益的尝试。以后发生的历次革命运动,从现代化的进程看,都与戊戌变法有着历史的连续性。也正因为如此,史学界才会把戊戌变法视作近代中国(政治)现代化进程的起点。

——《光明日报》2008年12月7日《回顾戊戌·重温历史》

材料五:关于戊戌变法的研究,所依据的材料   主要是运动过后不久出现的梁启超的《戊戌政变记》和康有为后来的陈述,如《康南海自编年谱》。由于作者就是当事人,所以很难作为信史。但这些作品都在不同程度强化了康梁系话语,而来自清政府方面的解释几乎一直没有看到。


(1)根据材料一、二、三,指出三位历史学家分析戊戌变法运动失败原因的不同视角。
(2)就戊戌变法的历史影响而言,材料三、四各自的侧重点是什么?两位作者有何共识?
(3)根据材料五,文中提到的两部文献在研究戊戌变法历史中有什么缺陷?由此,你认为史学研究应注意什么问题?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你如何看待当代史学家对戊戌变法失败原因的分析?
2019-09-03更新 | 63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黄浦区2016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10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克己复(合)礼(规范)为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

——《论语》

材料二   汉武帝几乎和秦始皇一样信奉法家思想,不过据说在其统治时期他实行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其实儒家思想取得胜利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与其说儒家思想征服了汉代学者,不如讲是汉代学者改造了儒家思想。

——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革》

材料三   朱熹生活的南宋时代,整个社会统治阶级鲜廉寡耻,生活奢侈无度。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之说。天理是公道和良知。……朱熹区分了“欲”和“人欲”。欲是正常的,饥而欲食,渴而欲饮,这是正常的欲。朱熹要灭的是“人欲”,又叫“物欲”……朱熹认为当时国之大患根在君王心术已受蒙蔽。应该根据《大学》之教,以正心诚意作为治国平天下的根本。针对当时朝野上下普遍信奉佛教禅宗思想,他提出了“格物致知”之旨,即要求人要“推究事物的原理,以获得知识”。

材料四   故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

缘夫天下之大,非一人之所能治,而分治之以群工。

夫治天下犹曳(yè,拖拉)大木然,……君与臣,共曳木之人也。

臣之与君,名异而实同耶。

——摘自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1)根据材料一概括孔子的思想观点。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汉武帝时“儒家思想取得胜利”有何积极影响?
(3)根据材料三概括理学思想的进步之处。
(4)根据材料四归纳黄宗羲的思想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思想产生的社会原因。
2019-10-22更新 | 58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黄浦区大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10月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