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 道试题
1 . “泰半之赋”。据史料记载,秦朝收取“泰半之赋”,对此学者们存在较大争议。

材料一   (农民)还要按规定向国家缴纳人头税,服繁重的徭役。秦代的田赋负担相当沉重,征收量达到2/3

——孙翊刚《中国赋税史》

注:①孙翊刚对“泰半”的理解是2/3。

材料二   (秦代)口赋则远比田租要重,所谓“收泰半之赋”,就是要将一年收入的一大半,作为人头税(口赋)上交国家。

——王新龙《大秦王朝》

材料三   里耶秦简


“迁陵卅五年豤(垦)田舆五十二顷九十五亩,税田四顷□□……”

——陈伟《里耶秦简牍校释》第1卷

材料四   总舆田(应纳税土地)数5295亩,除以总税田(应缴田租)数451亩,为11.73倍,若总税田数为441亩,则为12倍。这两个数据都可以作为秦始皇三十五年迁陵县的实际田租税率为“十二税一”的佐证。

——刘三解《秦砖大秦帝国兴亡启示录》


(1)就研究秦朝收取“泰半之赋”而言,上述四则材料哪些是第一手史料?哪些是第二手史料?
(2)根据材料一,秦朝农民对国家承担的义务有哪些?对比材料一、二,两位学者对“泰半之赋”中的“赋”的理解有何差异?
(3)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秦收取“泰半之赋”的说法是否成立?请简要说明理由。
2024-03-15更新 | 60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闵行区教育学院附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2 . “数据”中的历史

在历史研究中,统计数据是探究历史问题的重要史料来源。从不同的视角出发,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材料一   “康乾盛世”时期中国人口曲线图


(注释:康熙:1661—1722年,在位61年:雍正:1722—1735年,在位13年;乾隆:1736—1796年,在位60年)

——李强等《康乾盛世真的存在吗?——基于经济数据的测算分析》

材料二   乾隆五年(1740),谕令开垦零星田土永免税课,务求“野无旷土”、“民食益裕”,“山头地角、欹斜逼窄砂碛、间石杂砂瘠地”等概不放过。……乾隆三十八年,全国耕地积远胜于以往,估计接近10亿亩。

——孙兵《人口、盛世与民生》

材料三   康雍乾时期,中国财政收入从1661年的6162万两增加至1766年的8280万两,年均增长2.8‰。同期,法国和英国的财政收入1680年分别为1440万两和616万两,1750年分别增加到4260万两和2760万两,年均增长15.61‰和21.66‰。

(注:1750年的英国人口约为0.108亿)

——洪振快《财政收入越高国力就越强吗?》

1.根据材料一,概括康乾盛世时期的人口状况。
2.根据材料一、二,乾隆时期耕地面积增加的原因。(三选)
A.政府鼓励垦荒B.垦殖上地免税C.人口快速增长D.高产作物引进E.清朝疆域辽阔
3.上述三则材料为研究“康乾盛世”的经济状况提供了哪些视角?
4.根据上述材料,你如何看待康乾盛世时期的经济状况?
2024-01-12更新 | 18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闵行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3 . 盛世面相。康乾盛世是我国古代社会最后一个盛世,视角不同对其会产生不同的评价。

材料一   清朝皇帝康熙、雍正、乾隆在位期间,出现了100多年的鼎盛局面,政局稳定,经济繁荣,疆域开拓并巩固,被称为“康乾盛世”。

——普通高中教科书《中外历史纲要上》

材料二   明清时期人口和土地数量的变化

——整理自曹树基《中国人口史》第五卷

——数据来自樊树志《国史概要》和葛金芳《中国近世农村经济制度史论》

材料三   明朝形势图(1433)和清朝疆域图(1820)

——普通高中教科书《中外历史纲要上》

(1)上述材料从哪几个角度叙述了盛世的表现?
(2)根据上图,概括明清时期人口和耕地变化情况。
(3)对照明朝形势图,清朝疆域发生了哪些变化?
(4)18世纪中期,清朝设立的总领新疆军政事务机构是(     
A.伊犁将军B.奴儿干都司C.台湾府D.乌里雅苏台将军
(5)根据所学知识,将以下时间轴补充完整。

(6)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你如何看待康乾盛世?
2024-02-22更新 | 36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闵行区教育学院附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4 . 据《筹办夷务始末(咸丰朝)》统计:最初五卷中“天朝”出现约5次。至光绪年间,“天朝”一词几乎不用了。“天朝”使用次数减少后,史料中出现的自称主要是“大清国”、“中国”。这说明
A.“天朝上国”观念已被抛弃B.清政府对外部世界认识有进步
C.清政府主动追随世界潮流D.清朝统治者内心依然唯我独尊
2020-04-27更新 | 57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奉贤区2014届高三1月调研(期末)测试历史试题
5 . 下表是《1865年工部局年报统计职业人数表》,你认为当时上海租界的经济属于
职业人数职业人数职业人数职业人数职业人数
水手490工程师机械师83代理商掮客35制表商律师
商业助理366高级海员74会计师面包商摄影师
商人266旅馆业主44土木工程师潜水员
警员126印刷排字工人39医生煤气装配工
航运乘务员89领航员36药商乐师

A.手工业经济B.垄断经济C.工业经济D.商贸经济
2020-04-14更新 | 23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虹口区201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6 . 格致考课。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上海格致书院是英国驻上海领事麦华陀倡议发起,经英国传教士傅兰雅、伟烈亚力、中国算学家徐寿、招商局总办唐廷枢等筹备而建立起来的,李鸿章为此捐白银一千余两,并亲自题写匾额。格致书院虽以传统“书院”一词为名,可与旧式书院毫无相象之处。它是近代中国第一所专门研习和传播西方自然科学的新型学校,并且兼有科学协会、图书馆、博物馆等多种文教功能,拥有当时中国境内最优秀的中外籍自然科学教师。格致书院教学采用分班分科讲授,教学内容只讲自然科学知识,不涉及基督教教义,也不讲儒家典籍。

材料二   所谓考课原指旧式书院每年按季进行的诗赋时文考试。书院山长(负责人)王韬以旧瓶装新酒,于1886年倡议格致书院每年亦举办四季考课(最初每年四次,后增加特课两次,每年共为六次),专门讨论西学新知识和现实新问题。王韬和傅兰雅对格致书院考课是经过精心策划的,专门聘请懂得科学与时务的官员命题、阅卷。

据王尔敏先生所制《上海格致书院特课季课命题官绅名表》统计,从1886年到1893年参加命题的共有17位,他们是:布政使邵友濂、宁绍台道薛福成、盐运使周馥、浙江按察使龚照瑗、登莱青道盛宣怀、浙江布政使许应鑅、天津兵备道胡燏棻、北洋大臣李鸿章、宁绍台道吴引孙、南洋大臣曾国荃、格致书院董事傅兰雅(英)署两江总督沈秉成、苏淞太道聂缉椝、南洋大臣刘坤一、江海关税务司裴式模(英)登莱青道李正荣、招商局总办郑观应,其中李鸿章竟命题15道。

评奖方面,将一、二、三等奖命名为超等、特等、一等,在超等中又分出第一名、第二名、第三名,获奖者的姓名刊登在中文报刊上。于是,“四方风动,群彦云起”。全国各地前来参加考课的不计其数,其中也有举人、贡生。

材料三   从1886年至1893年,格致书院所出季课、特课题目共有77道,其中格致类或科学知识类有22道,富强治术类25道,人才类4道,教育类4道,国际局势类3道,边防类6道,语文类2道,社会救济类2道,其他类5道。

附:格致考课的部分题目:

“格致之学中西异同”论(李鸿章)“禁止有约关系国来往,是否违反公法?”(李鸿章)

“化学原质名称中译问题”(李鸿章)“中印茶叶国际市场竞争问题”(李鸿章)

“中国创设海军”议(薛福成)“中国如何取法西方兴办学校?”(郑观应)

“中国能开议院否?”(郑观应)“中国如何效法西方振兴商务?”(郑观应)

“水稻品种问题”议(刘坤一)“如何有效禁止鸦片?”(吴引孙)

“炼铁、纺织问题”议(盛宣怀)“卢汉铁路的取道及建造问题”(盛宣怀)

材料四   1886—1893年上海格致书院考课优胜者表

籍贯江苏浙江湖南广东福建安徽直隶河南山东不详
人数3711362511119
备注在上述86名优胜者中,举人3人,贡生43人,生员16人,监生3人,其他7人,14人身份不详。

——以上材料摘自熊月之《西学东渐与晚清社会》王尔敏《上海格致书院志略》等


(1)综合材料二、三,看看命题者的身份有何不同?他们的关注点有何差异?
(2)为什么格致书院的考课能够举办得如此成功,以至“四方风动,群彦兴起”?
(3)基于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你如何看待格致考课?(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2019-11-05更新 | 60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黄浦区2015届高三上学期期终调研测试历史试题
7 . 据粗略统计,清末赴某国留学人数:1901年为274人,1903年为1300人,至废科举的1905年则猛增到8000人,翌年更是达到12000人。以上材料中的某国是
A.美国B.英国C.法国D.日本
2020-05-12更新 | 27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上海师大附中2009-201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8 . 据国民政府中央研究所对22省农户的调查统计:1933年全家离村的农家共有1920746户,占报告各县总户数的8.9%。到1935年,举家外迁的已达59.1%。导致该时期农户举家外迁的主要原因是
A.世界经济危机,波及中国乡村B.境内战乱不断,农户背井离乡
C.改定新约成功,中国收回租借D.日本全面侵华,农户迁入后方
2020-05-13更新 | 78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宝山区2012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质量监测历史试题
9 . 据新华社对1972年1~9月外交情况的统计,中国接待外国官员和政府代表团三十多起,访问中国的有来自世界五大洲的政府代表团和各界人士。到1972年底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达88个,和1969年底相比,三年内翻了一番。材料表明中国
A.重点建立与亚非的外交关系
B.开始独立自主地步入国际舞台
C.切实推进新型区域外交合作
D.打破美国孤立遏制的外交僵局
2019-01-30更新 | 3416次组卷 | 76卷引用:上海市奉贤区2014届高三1月调研(期末)测试历史试题
10 . 据学者统计,甲午战争之前的三百年中,日本翻译中国的书籍有129种之多,但是之后的几十年中,日本翻译中国的书籍仅有16种。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甲午战争后中日交恶,文化交流锐减
B.中国已经落后,日本不再以华为师
C.中国战败之后,不再向日传输先进文化
D.日本崇尚西学,中文翻译人才匮乏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