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801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7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中国在联合国代表权的恢复是中国打破遏制、走向世界舞台的重要一步。这表明,世界各国已经承认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是中国唯一合法政府,中国已经进入了国际社会,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影响力大大提高,在国际社会所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大,为日后中国恢复在关贸总协定缔约国的地位、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奠定了政治基础。重返联合国后,中国一直支持第三世界国家,积极致力于建立新的国际经济秩序,推动联合国改革,维护《联合国宪章》宗旨。

——摘编自高秀清《在中国重返联合国历程中美日等国所实施的阻挠策略浅议》等

材料二   党的十九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将坚定以维护核心利益为使命,坚决反对一切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坚决捍卫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同时积极发展伙伴关系,促进大国协调和良性互动,同各国友好合作,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使中国的朋友圈越来越广,新朋友越来越多,老朋友越来越铁。中国积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贡献更多、更好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充分发挥了作为负责任大国的作用,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了新的重大贡献。

——摘编自高杨《书写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篇章》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对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认识。
2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太祖初壹海内,仍元制,设中书省,综理机务。……行之一纪,革中书省,归其政于六部,遂设四辅官。又仿宋制,置殿阁大学士,而其官不备,其人亦无所表见。燮理无闻,何关政本,视前代宰执,迥乎异矣。成祖简翰林官直文渊阁,参预机务,有历升至大学士者。其时章疏直达御前,多出宸断。儒臣入直,备顾问而已。

——摘编自[清]张廷玉《明史》卷一○九《宰辅年表一》

材料二   阁臣至仁宣,以部院职、兼公孤衔地位骤显。也以票拟之预政形式,在明最高行政权力运行过程中之裁决权、执行权间构成一个中介程序。仁宣以来,阁臣多进士资格,翰林起身,识达大体,谙熟政令。且综理庶务,少搀杂各部门本位之偏狭,平章政事,更能拿出较为公允贴切之意见,其缓冲君主个人意志与国家机构职能之对立,调整国家机器合理运行之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摘编自姜德成《明代内阁制浅议》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初中央官制演进的基本特点,结合相关史实加以说明。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内阁阁臣的地位变化及其参政优势,分析对明代政治建设的积极意义。
(3)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代中央官制的发展趋势。
2023-08-14更新 | 179次组卷 | 20卷引用:江苏省盐城市2018届高三年级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我国古代并没有“协商民主”的概念,但也存在着许多蕴含或体现协商元素的实践。朝堂议事机制就是我国古代王朝统治者们所实施的一种听政议政机制,具体而言就是各个王朝统治者们为解.决事关国家或民族重大问题,以及其他统治事宜而开展商讨的一种决策机制。虽然这种机制涉及的仅仅是以皇帝为首的统治阶级内部的少数人,是一种内输式的、精英阶层的协商,但仍具有重大的积极意义。除了这种发生在统治阶级内部的传统协商机制之外,还有诸多发生在官府和百姓之间的协商机制,主要包括官府与百姓之间对话的官民对话机制、民间人士评议治国事宜的庶民议政机制、谋士说客建言献策的游说论证机制。这些机制发生与存续的政治环境多数是专制统治制度,其根本目的也是为了维系统治者的专制统治,但是这些机制的运行也确实为广大百姓谋得了一些实实在在的合法合理的利益。

——摘编自杨守涛《我国古代协商传统研究》

材料二   近代中国“协商政治”是从追求“议会协商”开始的。《辛丑条约》签订后,晚清政府对其政治体制进行了一次革新,试图通过立宪改革来挽救其败亡的命运。谘议局与资政院就是立宪改革的重要举措,它们是清政府试行议会、开放政权的第一步。谘议局和资政院的设立,满足了新式士绅阶层参与政治的愿望,为“制度化容纳民意”提供了参考和实验平台。清政府被推翻后,承担向议会政治过渡职责的资政院和各省谘议局终止了自身的历史使命。中华民国成立后,乱象丛生。社会对以武力为手段的革命空前崇拜,认为革命是“救亡图存、解决内忧外患的根本手段”,而勃兴于晚清后期的“协商政治”精神在“革命与反革命”的语境中被湮没,之后又在早年国民党的一党训政体制中彻底沦为边缘角色。

——摘编自周巧生《近代中国“协商政治”的制度渊源探究》

材料三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时就注意发挥协商民主的作用。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中国共产党就将协商融入政治生活中,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实行党内合作,通过有效协商开展合作基本消灭了北洋军阀的统治;到第二次国共合作,协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抗日战争胜利奠定了基础。1945年抗战胜利,重庆谈判达成召开政治协商会议的共识,从此“政治协商”承载了国人对战后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状况下和平建国的美好愿望。新中国成立后,政治协商会议虽未落地生根,但这种集众家之长、和平协议国是的传统却被中共和民主党派继承下来,并在1949年召开的新政协发扬光大,直至开创具有中国特色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摘编自张晓《浅议中国的协商民主制度》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协商机制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近代协商政治发展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共产党实行协商民主的意义。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马克斯·韦伯曾指出,官僚体系的特点是理性的共同体行动,它所造成的“非人格性”一旦定型,就能够形成一种凌驾性的权力,“专制君主在面对官僚之优越专门知识时,也有同样的无力感,在某种意义下甚至比其他任何类型的政治元首都要感到无力”。

——摘编自尹敏志《军机处:帝王集权的意外结果》

材料二:明太祖初一海内,仍元制,设中书省,综理机务。行之一纪,革中书省,归其政于六部,遂设四辅官。又仿宋制,置殿阁大学士,而其官不备,其人亦无所表见。燮理无闻,何关政本,视前代宰执,迥乎异矣。成祖简翰林官直文渊阁,参预机务,有历升至大学士者。其时章疏直达御前,多出宸断。儒臣入直,备顾问而已。

──摘编自张廷玉《明史》卷一〇九

材料三:阁臣至仁宣,以部院职、兼公狐衔地位骤显。也以票拟之预政形式,在明最高行政权力运行过程中之裁决权、执行权间构成一个中介程序。仁宣以来,阁臣多进士资格,翰林起身,识达大体,谙熟政令。且综理庶务,少搀杂各部门本位之偏狭,平章政事,更能拿出较为公允贴切之意见,其缓冲君主个人意志与国家机构职能之对立,调整国家机器合理运行之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摘编自姜德成《明代内阁制浅议》


(1)概括材料一的观点并结合唐朝时期的有关史实加以说明。
(2)根据材料二,指出明朝前期对传统中央官制的继承和创新的主要史实。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明中期阁臣对政治建设的积极作用并分析其原因。
2020-10-16更新 | 194次组卷 | 4卷引用:浙江省丽水市五校共同体2020-2021学年高二10月阶段性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浅议中国政治制度对城市行政管理的影响》文中写道:“…在这样的制度框架下官员对下管理地方事务,对上服从或者等待调遣,很多建设环节仅限于政府强大的纵向行政运作体系中……“由此可见郡县制下的城市管理模式
A.不利于公众力量的积极参与B.有利于民生问题的有效解决
C.有助于城市建设的科学规划D.官员疏于政务贪污腐败成风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学过《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这一单元后,某班四位同学分别撰写了以下四篇研究性学习小论文,其中论文标题出现史实错误的是( )
A.《以〈红楼梦〉为例浅议宗法制下的社会生活》B.《论隋唐三省六部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C.《谈北宋“重文轻武”的特点与影响》D.《论清代丞相与军机大臣的权力制衡》
7 .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是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重要领域主要成就
科学理论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综合国力2010年,中国经济总量跃升至世界第二位;高速铁路与高速公路里程均居世界第一;电视剧数量和图书出版量稳居世界第一;中国人民解放军整体实力跃升,向着世界一流军队迈进
国际影响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遵循和平发展理念,全方位开展对外交往;支持联合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核心作用:推动气候变化《巴黎协定》生效;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世界和平与发展提供中国方案

——摘编自《中外历史纲要(上)》

(1)根据材料提炼一个主题,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对这一主题进行阐述。(要求:主题明确,史论结合)
(2)班级可以通过哪些活动展示改革开放的成就。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你得出怎样的认识。
8 . 世界文化具有多样性,不同文化之间应交流互鉴,共同发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8世纪以后,中国的造纸术逐渐传入中亚、西亚及欧洲。纸的出现,对当时欧洲的教育、政治及商业等活动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火药在13世纪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靠冷兵器耀武扬威的骑士阶层日渐衰落。指南针的使用,推动了大航海时代的到来。活字印刷术大大推动了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促进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

材料二   明末,以意大利人利玛窦为代表的欧洲传教士与一些开明的中国士大夫合作翻译西方科学书籍,在一定范围内传播了西方科技知识。清朝前期,传教士还运用欧洲测绘技术,帮助清廷绘制了较为精确的全国地图。与此同时,他们也将中国文化介绍到西方,用拉丁文翻译了“四书”“五经”等著作。

——以上材料摘编自《中外历史纲要》等

(1)根据材料一、归纳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对欧洲社会发展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欧洲传教士在中西文化交流方面的主要活动。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中西文化交流带给你的启示。
9 . [农耕文明与疆域变迁]

材料一

西汉形势图

张骞“凿空”后,西汉开始控制西域,第一次形成由河西走廊连接中原和西域的版图,形状如图。

西汉末年,西域为匈奴所控制。东汉前期,朝廷恢复对西域的管控。东汉末年,中原政权再次失去西域。曹魏西晋时期,该形状的版图再一次形成。东晋十六国南北朝时期,西域为高车等游牧政权所据有。盛唐时期,该形状的版图又一次形成。

——摘编自翦伯赞《中国史纲要》等

材料二   中原王朝一般属于农耕政权,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农业,经营的区域往往是农耕区。其疆域也往往以该区域的边缘为界:北阻大漠、草原,沿年均400毫米等降水量线修筑长城,区隔游牧;东南阻于浩瀚无垠的太平洋;西南阻于山高流急的横断山脉和高耸入云的青藏高原;只有西北沿河西走廊的狭长农耕带通向新疆。

新疆以天山为界,北有准噶尔盆地,南有塔里木盆地,环塔里木盆地边缘的雪山融化,形成了绿洲农业,也便于中原王朝驻屯军队。

——摘编自冯天瑜等《中华文化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西汉时期西部版图相较秦朝时的变化,以及相应的管理机构设置。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该形状版图反复出现的原因。
7日内更新 | 223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湖北高考历史真题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今天的中国,按自然地理学的概念可分为三大板块。一是东南季风区,二是西北干旱区,三是青藏高原,从这个角度看,把三个板块合起来叫“大一统”。不同自然生态的地方必然有不同的治理方式,“一国多制”是中国自古以来的经验。汉民族有丰富的治理农业发达区的经验。清朝又延续了从辽金一直到元多个游牧民族的治理经验,并将其带入了中原地带,为三大自然地理板块合一、奠定了比较坚实的基础。

——摘编自曹锦清《中国郡县版图:大一统国家的形成与发展》

材料二   1864年,英国支持的浩罕军官阿古柏入侵新疆。1871年,俄国以保护侨民为由出兵占据了伊犁。1875年,左宗棠受命督办西北军务,他严选入疆部队,购买了当时最先进的德式和美式枪炮,还命兰州制造局为西征军仿制和改造了一批先进武器。前敌总指挥刘锦棠执行先阿后俄、缓进急战、剿抚兼施的收复策略,仅一年半就消灭了阿古柏政权。英媒称“显然中国将不顾一切地坚持其主张”。俄国军事家认为“中国的实力难以估测”。1881年,经过一年艰苦谈判,清政府收回了伊犁。

——摘编自李芳《清军在新疆军事胜利与〈伊犁条约〉的签订》

材料三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其他国家机关,一律实行民主集中制。”“中华人民共和国是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一律平等。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

——摘自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三大自然地理板块走向“大一统”的基本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军取得军事胜利的原因及历史意义。
(3)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在大一统国家治理方面的跨越性发展。
7日内更新 | 17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山西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适应性测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