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0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康熙年间,清廷重新统一台湾后,并没有戮杀郑氏。鉴于投降官兵的顾虑,施琅上书建议朝廷就地安置,获准。面对朝廷对是否在台湾驻军的分歧,施琅等人则以实际调查为依据,提醒朝廷重视台湾的地位,这为康熙帝最终决定让清军留守台湾起了关键的作用。清廷在台湾设立府、县机构之后,又适时地采纳地方官员的意见,在台湾地区轻赋薄税。加上此时海禁解除,大量闽南人移居台湾,使得妈祖信仰(我国沿海地区的一种民间信仰,妈祖为传说中掌管海上航运的女神)在台湾地区广泛传播。

——摘编自陈丽萍《施琅对妈祖信仰的推崇及其时代价值》

材料二   《明清宫藏台湾档案汇编》汇集了清朝皇帝围绕台湾事宜颁发的各种谕旨,从顺治朝到光绪朝总计达2400多件,涉及各个方面。满文台湾档案,主要集中在清代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四朝,这些档案以清朝国语的形式详细记载了台湾的政务活动。其记载从康熙朝开始,清政府特设巡视台湾监察御史,满汉各一员,一年一换。从康熙统一台湾后,台湾的考生就参加福建的举人考试,一直有固定的录取名额,档案中也有台湾县、凤山县考中举人的名单。还记载台湾震灾、水灾情况及清政府进行赈济的奏折。

——摘自《中国档案报》


(1)根据材料一,概括康熙时期清廷治理台湾的举措,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廷采取这些举措的背景。
(2)你认为《明清宫藏台湾档案汇编》属于哪种类型的史料?有何现实价值?
2024-02-25更新 | 71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深圳市龙华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2 .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提出的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旨在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打造国际合作新平台。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初,河西走廊为匈奴所占,与西方的道路难以直达。汉武帝即位后,不断反击和进攻匈奴,匈奴被迫向北迁移。张骞“凿空”西域后,中国的丝绸和蚕桑技术、铁器、釉陶、井渠法和造纸术都陆续西传。中亚、西亚的特产如胡桃(核桃)、石榴、芝麻、黄瓜、大蒜、胡萝卜、胡豆(蚕豆)、橄榄、胡椒、苜蓿等也先后传到中国。大宛的“汗血马”、非洲的鸵鸟、狮子以及西方的宝石、香料等也由西域古国赠献而来。史书称武帝时的长安集市“殊方异类,至于三万里”。

——摘编自詹子庆《中国古代历史上册》

材料二   “黑石号”是1998年在印尼附近海域打捞出水的一艘来自阿拉伯的唐代沉船。根据船身结构推测,“黑石号”可能是当时印度或阿拉伯造的单桅缝合帆船。依据航运线路分析,学者普遍认为“黑石号”应该是从扬州出港,目的地是波斯湾,沉船年代确认为9世纪上半叶。船上满载中国货物,仅瓷器就达67000件,产地包括湖南长沙窑、浙江越窑、河北邢窑和广东地方窑等。出水的诸多瓷器,其图案与纹饰都带有明显的阿拉伯风格,如飞鸟、摩羯鱼等。“黑石号”承载的宝藏印证了唐代中国和印度洋西北岸的西亚、北非诸国已存在规模巨大的海运贸易。

——摘编自周靖、罗明《中外历史一百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时期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发展较快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黑石号”考古发现的史料价值;如果继续深入研究,确证“黑石号”是从扬州出发的,你认为还需要补充哪些类型的史料,请至少列出两种。
3 . 《汉书·文帝纪》记载,汉文帝霸陵“因山为藏,不复起坟”。然而最新考古研究表明,霸陵所在地为陕西省西安市白鹿原江村大墓,推翻了过去流传千年之久的谬误。这说明(     
A.官方史料研究价值较低B.历史知识均需考古验证
C.考古发展促进史学进步D.年代久远的历史不可信
4 . 盛唐时期,敦煌莫高窟有一系列根据北朝《大方便佛报恩经》绘制的壁画,下图为莫高窟第138窟《孝养品》的须阇提太子割肉济父母的故事。但据后世学者考究,《大方便佛报恩经》是“疑伪经”,据此可知唐朝(     
A.壁画依据存疑无史料价值B.儒学正统地位受佛教冲击
C.儒佛思想的冲突不可调和D.佛教发展逐渐走向本土化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个人生命口述史的价值不仅在于其独特的人生经历和经验,更在于每一个社会化的生命个体都是历史与社会、时间与空间的结点。以下是陕西佳县泥河沟村村民口述史的节选:

受访者:武继龙,1947年生,曾担任生产队队长

我十二三岁就开始过集体生活,16岁参加劳动算半个劳力,当时给5工分。

1962年,枣树大部分归集体所有。如果个人原先有枣树,那就留下两棵,剩下的归集体;如果原先没有,就将收归集体的枣树分两棵出来留给个人。这是为了让个人生活能有保障。

受访者:武买保,1955年出生,曾任村小学教师、村委会主任

1981年土地就承包给个人了,那是我们泥河沟重要的一年。在那之前都是集体经济,打的粮食按照人口还有工分分着吃。

2000年由乡政府推荐,通过佳县人民代表大会我当选为榆林市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任期五年。那时我是村长,1998年7月12日在戏台上通过选举成为村委会主任,2001年8月卸任。

受访者:武小斌,1982年出生,2015年任村委会副主任

泥河沟主要的变化就是从2014年开始的,最大的变化就是人的变化,思想上转变挺快的。来的人多了,泥河沟接触到外面的人也多了。

——摘编自孙庆忠《村史留痕:陕西佳县泥河沟村口述史》

(1)从上述材料中,可以得出哪些历史信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口述史的史料价值。

2021-01-12更新 | 130次组卷 | 2卷引用:广东省梅州市兴宁市第一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世纪以来,甘肃成批出土简牍10余次,总数达到7万多枚。简牍的内容以秦汉行政文书为主,各种簿籍和通行公文系统性很强。簿、籍内容包括边塞军事机构对兵器、廪食、俸钱等物资的流水账目及会计报告和关于各种人员的名单。通过簿籍,可以管窥各类机构对文书的书写、审核、校对、存档等细节。通行公文是各级机构间上传下达的文书,有涉及人事升迁、任免、调动的,也有关于日常管理值班的。甘肃简牍中还包含大量的律令,涉及军事、治安、边疆、土地、吏治、养老、赋役等多方面。司法实践中的各类文书透露出执法重要环节的各种信息,生动反映了西汉中后期至东汉的诉讼程序和司法情况。

——黄兆宏《“经国之枢机”——甘肃简牍与秦汉时期行政体系研究》

材料二 晚清时期,清朝长期实行的谕旨奏折制度悄然发生变化,新型谕旨奏折逐渐形成自身的寄发程式与管理制度。通过电寄寄发的谕旨称“电旨”,上行文书出现电奏,电奏由臣工拟定,交电报局寄至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再由总理各国事务衙门送军机处进呈。历次钦奉电旨、电奏、电信,按月分缮清折咨呈军机处、总理衙门查核。1906年10月,皖北遭遇严重水灾,安徽巡抚恩铭向清廷电奏此情,并请求“拨发藩库银十万两,以资赈抚”,清廷闻后立即寄出电旨允准。

——夏维奇《晚清电旨电奏发展述论》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分析甘肃简牍所反映秦汉政治的基本特点,说明甘肃简牍的史料价值。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概括晚清时期行政公文出现的变化,分析变化原因。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康有为在自己的回忆录里记载了组织公车上书的行动,而当代学者茅海建称在清朝的历史档案中未发现上书的文件,由此认为上书的行动可能不存在。这说明(       
A.历史人物的回忆录没有参考价值B.历史档案完全反映了历史的真实
C.寻求历史的真实需要从多方考证D.历史档案的史料价值高于回忆录
2020-03-02更新 | 346次组卷 | 23卷引用:广东省广州市执信中学、广雅、二中、六中2016-2017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四校联考历史试卷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文学作品虽也有一定的史料价值,但从中获取历史信息必须准确适度。下图所示资料卡片里的内容(  )

①反映了明朝中后期官员纷纷弃官经商的信息
②证明了明清时西南地区已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③有助于我们了解当时某些乡宦价值取向的变动
④可用于研究当时四川地区经济作物的种植情况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
9 . 有清一代,皇帝每日召见官员,以处理政务、获取信息。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朝召见官员制度简表

召见时间

乾隆专卯正(6:00)开始召见,道光帝在寅正三刻(4:45) ,咸丰帝常在辰刻(7:00),光绪帝亲政以后,召见时间是在寅正(4:00)
召见内容

君臣对话的内容多种多样,包括各地的吏治民情、人丁钱粮、水利水患等。皇帝若召见新任官员,首要任务是对他们进行考察。检测其知识储备和行政能力是否能够胜任新职,并给出施致指示。晚清时期,中国与外国交往越来越多、皇帝还从办理外交事务的官员口中了解对外交往的演进、国际形势的变化
召见对象多为京中各部院堂官、新任的京官、外省官员等
召见奖赏一些在奏对中表现出众的官员,才会得到御制诗、荷包等奖赏
制度衰微召见制度在晚清时期受到严重冲击。由于内政变化剧烈、外国侵略频繁,在咸丰帝北逃承德、光绪帝遭受慈禧软禁、慈禧与光绪帝西逃陕西的情况下,皇帝也难以顺利地召见新任官员。

——据郭黎鹏《清朝召见新任官员制度探析》整理

材料二   以下为晚清时期的一段召见实录

1867年,行将访同欧美的志刚和孙家谷受到慈禧太后和同治皇帝召见的对话

谕:何时起身?

奏:于明日由衙门起身。

谕:由何路行走?

奏:由陆路到上海上火轮船,经日本过大东洋到米里坚;由米里坚渡大西洋到英吉利,过海到法兰西;往北顺路到比里时、荷兰、丹麻尔、瑞典、俄罗斯;往南回路到布路斯;再南仍经法兰西到西班牙、意大利;由中海经大南浮;顺广东、福建、江浙中国海面,自天津回京。

谕:随从人务须管束,不可被外国人笑话。

奏:谨当严加管束,不准其在外滋事。

——摘编自志刚《初使泰西记》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试提炼一个关于“清代召见制度”的历史观点,并引用材料一中的相关史料。说明你的观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召见实录反映了当时中国统治阶层对外部世界的认知状况。
10 . 《清实录》是清代官修编年体史书,为嗣君和先朝大臣所编撰。1900年7月31日光绪帝谕旨,原文如下:“如有教匪窜出抢掠等情,当饬队力剿。”收入《德宗实录》(成书于1927年)时改为:“如有教民窜出,不可加害。”这说明(     
A.历史认识具有多元特性B.历史事件难以形成共识
C.史料流转导致信息失真D.史料互证才能还原真相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