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133 道试题
1 . 康熙帝是中国古代杰出的封建帝王,他与他的子孙共同创造了中国历史上长达一百五十年的“康乾盛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康熙生平大事年表

时间年龄主要事迹
16541生于紫禁城,姓爱新觉罗,名玄烨。
16618玄烨即位,改年号为康熙。
166714亲政
167320吴三桂反于云南,“三藩之乱”爆发。
168128清军进军云南,“三藩之乱”最后平定。
168330任用施琅攻占澎湖,迫使郑克塽降清。
168431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
168532第一次雅克萨之战
168936签订《尼布楚条约》
169037清军打败噶尔丹于乌兰木通
169643亲征噶尔丹,昭莫多之战。
171360册封五世班禅班禅额尔德尼
172269病逝于畅春园寝宫

材料二   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文治武功,可谓盛极一时,史称“康乾盛世”,在中国历史进程中具有重要地位。在这一百余年间,清王朝实现了整个国家的“大一统”局面……但是这一时期多方面的发展并没有突破传统政治体制、社会结构以及儒家思想体系的框架,因而“康乾盛世只能是中国古代最后的辉煌”。

——摘编自陈定樑、龚玉和《中国海洋开放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概括“康乾盛世”的主要表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康雍乾三朝开创的盛世“只能是中国古代最后的辉煌”的原因。

2 . 材料一 (中国政制)达臻文明一途,实应归功于西周的创制。……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因此古贤多称周秦之间为天下一大变局……秦统一全国为郡县,意味着特定的中国封建时代体制基本终结。

——摘编自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材料二   随着门阀世族的衰落,九品中正制在开皇年间被隋文帝废除,改为主要通过察举选拔官员。唐人杨馆曰:近场帝始置进士之科,当时犹试策而已。”……科举由应试人于一定日期,投媒自进,按科应试。共同竞争,试后有落,中试者举用之;然后为真正考试。……秀才、明经等科是由察举转化而来,进士科为新设科目。

——摘编自邓嗣禹《中国科举制度起源考》

材料三   作为一种上千年的文化存在,科举显然有其客观的历史合理性,否则我们就无法解释其存在的持久性……科举的创新之处就在不仅为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而且将其制度化……科举制度的最大合理性在于它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的机会均等”……的机制,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塑造,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推动了文化的普及,促进了学校教育的发展。

——薛明扬《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1)依据材料一,分别指出西周和秦朝所实行的地方行政制度,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西周与秦朝地方行政制度的不同。
(2)根据材料二,概括科举制的特点。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科举制延续上千年的历史合理性。
2023-11-26更新 | 32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云阳盘石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君主的设置,本意是“治天下也”,“天下有公利而莫或兴之,有公害而莫或除之”。同时,“天下不能一人而治,则设官以治之;是官者,分身之君也”。在具体事务处置时,“宰相一人,参知政事无常员。每日便殿议政,天子南面,宰相、六卿、谏官东西面以次坐。其执事皆用士人。凡章奏进呈,六科给事中主之,给事中以白宰相,宰相以白天子,同议可否。天子批红。天子不能尽,则宰相批之,下六部施行”。黄宗羲认为封建社会构建的“一家之法”是“是法之法”,代替“一家之法”的唯一法律是“天下之法”。

——摘编自崔罡《论黄宗羲的“治法”思想——以政府与学校的关系为中心》

材料二   黄宗羲一生都处在战乱四起、改朝换代的明清之际,山河破碎的时代背景造就了黄宗羲命途多舛的个人经历,也给予了他相对自由宽松的创作环境与丰富的历史背景资料,这为黄宗羲思想的产生与成熟提供了动力。

——摘编自许现师《黄宗羲“天下之法”思想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黄宗羲的思想。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黄宗羲思想产生的背景。
2023-11-26更新 | 18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天一大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人口变化情况表(西汉—北宋)

朝代南方北方
人口(万户)人口(万户)
西汉2470.6859985785
唐代39204105148529
北宋112247606624296

——摘编自葛剑雄等《中国人口史》

材料二   中国古代有三次大的人口迁徙,第一次是南北朝时期的“永嘉南迁”,第二次是唐朝时的“安史之乱”,第三次是“靖康之变”。这几次南迁都是因为北方战乱不止,在求生的欲望下,北方人民纷纷向南迁徙。而南迁带给中国历史的影响不只是人口重心的变化,更导致了文化和经济重心的变化。优秀的北方人去到南方,不仅带去了优秀的文化,而且将那块未开化的地方变成了经济的重心,直到今日还处于中国经济的领先地位。

——摘编自刘建军《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十六讲》


(1)根据材料一、概括西汉至北宋我国人口变化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南北方人口变化的原因及影响。
2023-11-26更新 | 21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枣庄市滕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荀子认为,发展农业生产是富民的“本”,只要百姓努力生产,勤俭持家,“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如果不重视社会生产的发展,只知道利用赋税手段没完没了地搜刮百姓来增加国家收入,那就是“伐其本,竭其原”。所以,荀子说:“轻田野之税,平关市之征,省商贾之数,军兴力役,无夺农时,如是,则国富矣。夫是之谓以政裕民。”政府注重发展生产,增加整个社会的财富,就可以使百姓的财富和国家财政收入两方面同时增加。

——摘编自方建国《先秦诸子百家民生经济思想探析:结构变迁的视角》

材料二   唐朝中叶,土地买卖和兼并加剧,授田不均的问题日益严重;安史之乱的爆发,更使得唐朝社会动荡,民不聊生。公元780年,唐朝颂行两税法,实行量出制入的课税原则,中央根据财政支出,确定全国总税额,摊派到各地征收:内容上包括户税和地税,不分主户客户,一律在现居住地建立户籍,凡有产者就必须缴纳赋税;两税法推行后,废除租庸调和一切杂税,对于没有固定住所的商人,由所在州县,按首日的三十分之一征税:分夏、秋两季进行两次纳税。

——摘编自薛涵月、黄品品《论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浅析唐朝两税法的进步意义》


(1)根据材料一,概括荀子民生经济思想的基本观点。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两税法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两税法的影响。
2023-11-25更新 | 27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壮族自治区玉林市四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6 . 长江文明史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不同的历史发展时期,长江文明都引领着中华文明的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图是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分布图

从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末,陆续发现了以玉器为主要随葬品的良渚文化大墓,琮、璧等玉礼器以及墓葬等级的差异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发达程度。2007年发现良渚古城,2015年确认水利系统,这些都将良渚文化推到了国家文明的高度,2019年良渚古城遗址被列为世界遗产。如果没有对良渚80多年的考古发掘与研究工作,无论如何也想象不到,中国在距今5000年的新石器时代已经存在如此成熟发达的文明社会。通过再现良诸文明的历史,可以发现它对其他新石器时代文化乃至后世中华文明,均产生了礼制、艺术、文化等各方面的影响,这一过程同时见证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演进历程。

——摘编自刘斌《良渚与中国百年考古——被低估的中国新石器时代》

材料二 魏晋时期开始,我国北方黄河流域长期存在混乱局面,社会生产力受到严重破坏。相对地说,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则比较安定,北方的劳动人民大量向南迁徙。这不但为此后南方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而且带去了农业、手工业的先进生产技术。自唐朝中叶以来,南方的经济实力渐渐超过北方。……宋元时期,江南地区已经取代中原成为新的经济中心。

——孟庆远等《中国古代史常识》

(1)根据材料一,指出新石器时代长江流域文化遗存的主要代表。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分析80多年良渚发掘考古和研究工作的历史价值所在。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用宋朝相关史实论证“宋元时期,江南地区已经取代中原成为新的经济中心”这个观点。
2023-11-25更新 | 51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台金七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7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太宗在处理民族关系方面有一套比较成熟的办法。……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对他们真心相待,与他们建立了深厚感情,赢得了他们的爱戴。他与少数民族上层人物建立了亦君亦友的关系,既是国君,又是朋友,由此保证了民族关系良性运行。

——摘编自崔明德《中国民族关系十讲》

材料二   清王朝在民族地区分别设置管理机构,在中央专门建立了一个相对完整的机构体系。清王朝在东北、西北、西部、西南等民族地区采取了不同的民族管理制度,制定了较为符合民族实际的统治政策与措施,即“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清统治者并未局限于对历史上的民族政策的沿用,而是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发展。清王朝对少数民族进行了全面的管理,这种管理涵盖面覆盖到思想管理、经济管理等,全面渗透到少数民族民众生活的各个领域。

——摘编自董文强《清朝民族政策的历史进步与局限》

(1)根据材料一、指出唐太宗“赢得了他们的爱戴”的原因。结合所学列举唐朝处理民族关系的方式。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朝民族政策的特点。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认识。
2023-11-24更新 | 42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海安市实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有学者研究发现,唐代温暖期时,北方农业区向周边扩展,水稻广泛分布,甚至连关中、伊洛河流域、黄淮平原等都大面积种植。到两宋寒冷期,北方农业区出现南移现象,水稻种植范围明显缩小。据《水经注》《元和郡县志》《元丰九城志》记载,山西境内的湖泊在北朝时有16个,唐代时有7个,到宋代只剩下3个。河北的情形类似,北朝时有湖、渊、泽、池不下十余处,到唐代时湖泊还不少,宋金之后,这些湖泊多数都湮灭了。唐、五代343年间,河北有41年遭水灾,13年遭旱灾。宋、辽、金319年间,河北有43年遭水灾,35年遭旱灾。黄土高原、关中盆地和华北平原是北方农业发展最早的地区,也成为森林最早破坏的地区。

——摘编自尹伯成《公元11世纪后的气候变冷对宋以后经济发展的动态影响》


(1)根据材料,概括宋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2)结合所学知识,补充一条宋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并加以说明。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东汉末年政治与社会秩序大乱,豪强大族控制了地方选人权。220年,魏王曹丕推行九品中正制。在各州、郡设置大中正、中正,由本籍在中央任高官的人担任。中正根据家世、道德和才能评定州、郡士人的资品,分为九等,写出评语,称为“状”。获得资品的士人,由吏部授官。九品中正制将选官权收归中央。

——摘编自《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材料二   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下诏:“诸州学士及早有明经、秀才、俊士、进士明于理体,为乡里所称者,委本县考试,州长重覆,取其合格者每年十月随物入贡。”次年,唐高祖又下诏:广大寒士,“苛有才艺,所贵适时,洁己登期,无嫌自进。宣令京官五品以上及诸州总管、刺史各举一人,其有志行可录,才用未审,亦听自举。”考试内容以明经和进士两科为主;“每年仲冬,州、县,监举其成者,送之尚书省。而举选不由馆学者,谓之乡贡,皆怀牒自列于州县。”

——摘编自王丽君《科举制度的重要特征及其起源标志探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九品中正制产生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科举制的重要特征,并说明其意义。
2023-11-23更新 | 10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沧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从成吉思汗伐西夏、金开始,经过窝阔台、贵由、蒙哥到忽必烈长达七十年的军事征服,元朝终于完成了全国规模的、空前的大统一。它的疆土,“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元朝前期极盛时期的版图,大体也就是清朝全盛时期中国的版图。从地缘政治的角度上看,它已经达到了历史上中国疆土拓展所能达到的最高限度。

——摘编自周良霄、顾菊英《中国断代史系列·元史》

材料二:在蒙哥、忽必烈时,其政权对西藏地区佛教上层人物采取笼络政策。至元六年(1269年),忽必烈封第七子奥鲁赤为西平王,以西藏地区为其封地,此后,西藏地区一直为奥鲁赤家族的封地。在元朝,西藏地区有事,常由奥鲁赤及其继承者受命处理。总之,从元朝开始,西藏地区正式成为我国中央政府直接管辖下的一个地方行政区域,西藏的政治制度和宗教制度,都由元朝中央政府规定。在元朝,西藏地区与内地的来往交流更加频繁了。

——摘编自晁福林《中国古代史(下)》

(1)指出元朝完成统一的时间与标志性事件,并说明为巩固统一,元统治者在地方制度上的创新并分析其意义。
(2)根据材料二,指出元朝管辖西藏地区的行政机构,指出西藏在唐朝时期的名称,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一机构设置的意义。
2023-11-23更新 | 15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长沙市德成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首页4 5 6 7 8 9 10 11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