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757 道试题
1 . 二里头遗址,发掘出的核心区是呈“井”字形城市干道勾勒出的都邑空间格局、大量夯土建筑基址所形成的官殿区建筑布局,具有围垣的手工业作坊区,甚至有类似“里坊”的设施,还有镶嵌绿松石的玉制“中国龙”和其他复杂的礼仪器物等。对此解读正确的是,二里头遗址(     
A.代表了黄河流域文明的最高水平B.体现中华文明多元一体
C.当时居民经济生活以手工业为主D.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
7日内更新 | 53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2024届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猜题信息(三)历史试题
2 . 下表所示为明初小说作品《水浒传》中部分人物形象与其历史原型的对比。对此解读最合理的是(       
人物历史原型小说形象
宋江在山东一带领导农民起义,有大臣上书描述说,“江以三十六人横行齐、魏,官军数万无敢抗者,其才必过人”仗义疏财,对有求于他的人都能倾囊相助;秉持忠义,渴望报效朝廷
鲁智深原型不一,或为宋江起义的主要头目之一,有“花和尚”之称(俗名不详);或为北宋末年参与镇压方腊起义的陕西路制置使鲁达爱打抛不平,帮助别人时常倾其所有
A.市民审美决定创作方向B.传记小说以史实为依据
C.文艺作品受到政府监督D.作者受主流价值观影响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在维新变法中,维新派不仅未提立宪,而且连“废科举”都未提出,只是提出改革考试内容,以“策论取士”取代“八股取士”,但却遭到大多数官员的强烈反对,“六君子”喋血菜市口,康、梁等被迫流亡海外,新政尽废。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清政府完全丧失自我革新能力B.推动社会变革的动力转向体制外
C.维新派的软弱性导致变法失败D.维新派变法主张未能被付诸实践
2023-12-29更新 | 142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海安高级中学2024届高三12月月考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622月,法国同阿尔及利亚签署了《埃维昂协议》,结束了阿尔及利亚战争,从而也为同中国发展关系扫清了道路。这时,美法之间控制与反控制的斗争已全面展开,美苏为阻止法国和中国等国家掌握核武器,维护它们的核垄断地位加紧勾结……196310月底,戴高乐派法国参议员、前总理埃德加富尔费带他的一封亲笔信到中国进行半官方的了解情况的“旅行”,受到中方的热情接待。周恩来总理和毛泽东主席都会见了他,并同他进行了友好的谈话,使他“深受鼓舞”。通过这些接触,双方发现他们在一些重大的国际问题上有着一致或相近的立场……19641月,戴高乐总统正式宣布与台湾断绝外交关系,同月27日,两国政府同时公布关于中法两国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公报,宣布法国和中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并互派大使。

——摘编自方连庆、刘金质、王炳元主编《战后国际关系史》

材料二   法国是欧洲建设的领头羊,在当时冷战正酣的形势下发挥着特有的影响和作用。中国改革开放吸引外资和学习先进管理经验,在亚洲始于日本,在欧洲始于法国,而法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则是日本远不能企及的。中法关系的发展在欧洲则起到了引领和示范作用,西欧国家相继出台对华政策。德国积极发展对华关系,最初完全是受到法国的启发。当时中美尚未建交,以法国为首的欧洲国家对华关系,在中国改革开放之初,其特殊意义和作用不言自明。

——摘编自孙海潮《中法关系与中国改革开放进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中法在重大国际问题上存在的“一致或相近的立场”的表现。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解读中法两国建交这一重大事件。(要求:史实准确符合逻辑,表述清晰)。
2024-06-01更新 | 23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湖南省长沙市周南中学高三下学期第三次模拟考试历史试卷
2024·河北沧州·二模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5 . 如表所示为19世纪70年代左宗棠、李鸿章等人的争论。对该争论解读正确的是(     
人物主张
李鸿章、薛福成等“自古边塞之防,所备不过一隅,所患不过一国。今则西人于数万里重洋之外,飙至中华……为豆古所未有,恃其诈力,要挟多端”“况新疆不复,于肢体之元气无伤;海疆不复,则心腹之大患愈棘”
李宗義、丁宝桢等“夫外患莫大于俄夷,莫急于东北”“但修我陆战之备,不必争利海中也”
左宗棠、郭嵩焘等“窃维时事之宜筹,谟谋之宜定者,东则海防,西则塞防,二者并重”
A.诸方列强对华控制力存在强弱B.传统观点与近代外交思想并存
C.湘系和淮系官僚集团开始崛起D.边疆危机强化了清廷忧患意识
2024-05-31更新 | 173次组卷 | 4卷引用:2024届河北省沧州市部分高中高三下学期二模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唐代宗大历元年(766年)诏:“天下苗一亩税钱十五,以国用急不待秋,方青苗即征之,号青苗钱”,“五年始定法,夏上田亩税六升,下田税四升,秋上田税五升,下田税三升,此夏秋分征也”对上述史料解读合理的是(     
A.制度变革具有渐变特征B.唐代宗已全面实施两税法
C.与王安石青苗法内容一致D.实现减轻民负的根本目的
7 . 徐继畲曾著《瀛寰志略》,动笔时本打算先罗列各大洲地图,再列举具体的国家地图,但好友提醒他应把中国的版图单独放在卷首并与他国区分开来,并以徐光肩“负谤至今”的故事告诫他,最终徐继畲采纳建议并在书中特意加上“此书专详域外”,表明没有任何中外对比的意思。对此解读合理的是(     
A.传统华夷观念根深蒂固B.中国的地图测绘技术较发达
C.士大夫的眼界没有变化D.向西方学习的思想开始萌发
2024-05-28更新 | 89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湖南省雅礼中学高三下学期模拟试卷(二)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鲁迅在题为《拿来主义》的杂文中指出:“我们被‘送来’的东西吓怕了……于是连清醒的青年们,也对于洋货发生了恐怖。其实,这正是因为那是‘送来’的,而不是‘拿来’的缘故。”“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总之,我们要拿来。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死。那么,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会成为新宅子。然而首先要这人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

鲁迅的文化主张,得到毛泽东同志的高度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摘编自张岱年、程宜山《中国文化与文化论争》


解读材料信息,提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国近代的相关知识予以阐释。(要求:观点明确,叙述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2024-02-26更新 | 79次组卷 | 3卷引用:河南省创新发展联盟2024届高三2月月考历史试题
2024·福建·二模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近代中国政治派别的名称维新派、保皇派、立宪派本是一脉相承的政治势力,因其在不同历史阶段与敌对势力斗争的侧重点不一样,形成了三种分称,各阶段的政见主旨和人们所给予的褒贬也寓于其中。下表所示为某学者对三种分称所作的历史解释。

分称时期政见主旨
1)维新派维新运动时期
18951898年)
除旧布新,挽救危亡,以消弭革命于方萌。
2)保皇派保皇活动时期
1898年戊戌政变后—1905年)
保护(要求归政于)光绪帝,反对慈禧太后,联系革命派并与其论战。
3)立宪派立宪运动时期
19061911年)

——整理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等

试仿照对分称(1)(2)的解读,撰写分称(3)的政见主旨,并结合材料中的一条或多条信息,谈谈你对政治派别名称的褒贬性的认识。
2024-02-25更新 | 40次组卷 | 2卷引用:历史(福建卷)-学易金卷:2024年高考第二次模拟考试
2024·湖北·二模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10 . 二里头遗址位于河南洛阳偃师二里头村,于1959年发现,遗址距今大约3800—3500年,是探索中国夏朝文化的重要遗址。如图是二里头遗址重要遗存分布图,对其解读正确的是(     

A.宫城居中建设彰显中央集权B.儒家等级思想影响城市布局
C.青铜铸铜作坊服务农业生产D.墓葬分布体现阶级分化出现
2024-02-25更新 | 83次组卷 | 2卷引用:历史(湖北卷)-学易金卷:2024年高考第二次模拟考试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