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33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鲜卑族进入中原以前,其社会形态一直处于原始社会末期,可以说是“魏初风俗至陋”。进入中原以后,由于鲜卑贵族内部奴隶主保守势力的存在,这种封建化转化是十分缓慢的。原先迁徙式的游牧经济进入中原后逐渐弱化,封建农业的比重越来越大,但是他不可能同落后的经济制度平等相处,这两种经济所代表的阶级之间进行着激烈的斗争。北魏政权是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以占少数的鲜卑族人来统治占大多数的汉人和其他民族人,尤其是以一个落后的民族来统治比他先进的民族,其间反差,势必导致民族间的隔阂。因而完成鲜卑族的封建化与处理鲜卑族和汉族之间的关系已成为当务之急。孝文帝时期的改革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发生的。

——摘编自龚荫《试论北魏封建化进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战国时期各国变法内容的相同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战国时期各国变法与孝文帝改革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秦始皇认为周朝采用的封建制,致使地方方国或封国权力过大,中央政权无法对其有效 控制,最终采用了郡县二级制的治国方式。西汉初期,刘邦吸收周代的封建制和秦朝二级制 的优缺点,形成西汉特有的既有封国存在,又采用了二级制地方行政层级的体制。到了东汉 末年,原来只是虚设的州演变成一级行政机构,三级制的地方行政层级体制就此形成。隋朝   对南北朝时期地方行政层级体制的混乱局面进行了有效治理,主要做法是撤郡、并省州县, 形成一个较为完善的二级制地方行政层级体制。唐朝进一步对州县进行合并,同时,设立 “道”来划分监察官员的巡察区域。唐后期为了边防军事需要设立方镇(亦称藩镇),道与方 镇逐渐融合,演变成了一级行政机构。于是,地方行政层级体制从原来的二级制变成三 级制。

——摘编自宋学文《中国地方行政层级体制的历史嬗变规律辨析》

材料二宋太宗吸取唐朝失败教训,“杯酒释兵权”,对节度使“收其支郡,夺其兵权,制其钱谷”, 不许地方州郡一级长官兼任一个州郡以上的职务,并派文官担任州郡长官。又以天下土地   形势,根据交通线设置路作为地方最高一级政权,路分置经略安抚司、运转使司、提点刑狱   司、提举常平司,分别掌管地方的军、政、刑、财,这四司互不统属,都直接对皇帝负责。同时,“始置诸州通判”,“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通签书施行”。对于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而言,行政层级少,则管理幅度大,容易失控;行政层级多,则管理链条长,效率低下。因而,地方行政层级不可过多,也不可过少,存在一个可容忍的变动区间。地方行政制度的这种内在要求,接纳中央集权演变而来的新的高层政区,必须使原有的高层政区级别逐层下降,或取消,以保持地方行政层级的相对平衡。纵观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史,县作为地方行政层级的基层政区,是相对稳定的。县以上地方行政层级,受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博弈往往处于震荡变动之中。

——摘编自成军《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层级嬗变及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至唐地方行政层级演变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加强中央对地方控制的主要措施。综合上述材料,说明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层级变迁的规律。
2023·辽宁·高考真题
真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我国对月的崇拜在原始社会中就存在,西周已形成较为完善的祭月之礼,后历朝历代因之。人们通过观测月亮的圆缺变化周期,逐渐形成了日、月等时间观念,并以此为依据制定了历法,称为阴历或太阴历。人们对月亮还充满各种想象,建构了月宫、嫦娥、玉兔、桂树等神话形象,用以寄托长寿、团圆等美好的期盼。

——摘编自王玉哲《中华远古史》等

材料二   明末清初,徐光启等编撰的《崇祯历书》和康熙皇帝召集学者编订的《历象考成》均吸纳了西方有关月亮的科学知识。民国时期,天文学家陈遵妫撰写的《天文学概论》详述了月地距离、月球大小、质量等内容。这一时期,教科书、大众期刊、学生丛书等也纷纷介绍月亮知识。

2004年,中国国家航天局正式启动探月工程。2013年,“嫦娥三号”着陆器和“玉兔号”月球车登上月球,国人真切地见到了月亮的“庐山真面目”2020年,“嫦娥五号”返回器带回了月球样品,科学家对此进行研究,深化了人们对月亮的认知。

——摘编自谭丹《西学与近代国人的月亮新知》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人们对月亮的认知。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以来国人对月亮认知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2023-09-15更新 | 1808次组卷 | 12卷引用:内蒙古自治区赤峰第四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4 . 【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梁希(1883—1958),浙江吴兴人,中国近现代著名林业教育家、科学家、社会活动家。早在民国时期,梁希就组织参加浙江林业考察,足迹遍及浙江五个地区。他从普通技师到大学教授,再到新中国林业部部长,终生致力于林业科学研究与林业事业。梁希先后执教三所大学,编写《林产制造化学》和《木材学》等教材,为我国培养了大批教育家、林学家、造林专家。梁希积极宣传国外最新的林业研究成果,大力宣传林业的生态作用,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作为林化专家,梁希建立了中国的林产制造化学理论体系,并在此基础上创建了中国的林产化学学科。

——摘编自刘文亮《梁希与中国近现代林业发展研究》


(1)根据材料,概括梁希对近现代中国林业发展作出的贡献。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梁希作出贡献的原因。
5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容闳(1828~1912),近代改良主义者。1854年以优异成绩毕业于耶鲁大学,成为毕业于美国大学的第一个中国留学生,1855年回国。出于对太平天国的同情,1860年至太平天国首都天京,向洪仁王提出组织良好军队、设立武备学校及海军学校、建立有效能的政府、颁定教育制度等建议,但“未敢信其必成”,对太平天国任事坚辞未受。旋投入师夷自强的洋务运动,1863年,向曾国藩建议创办机器厂,并受曾国藩委托赴美购买机器,筹建江南制造局。1868年,向清政府提出以选派幼童出洋留学为重点的四项条陈。1870年任留学事务所副监督,并于次年率第一批留学生赴美,此后长期驻美,专管留美学生事务。1875年,任出使美国、西班牙、秘鲁三国副大臣,直至1881年清政府撤回留学生为止。中日甲午战争时,介绍孙中山向李鸿章上书,并向张之洞提出筹款购舰以长期对日作战的计划。戊戌变法时期,在北京与维新派交往密切,变法失败后避居上海租界。1900年后渐趋支持孙中山所进行的革命活动。19121月,致函祝贺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4月,病逝于美国。著有回忆录《西学东渐记》。

——摘编自《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历史卷》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容闳思想主张的变化。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容闳的主要贡献。
2023-09-04更新 | 33次组卷 | 1卷引用:内蒙古呼和浩特市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在共产党的苏区居住了四个月的时间(19366月至10月),他尽可能多地收集了包括毛泽东人生故事在内的大量资料。《红星照耀中国》一书因此成为中国历史关键转折点的独特记录。斯诺是记者,又是有天赋的作家,他的报道“很文学”,可读性很强。特别是对毛泽东、朱德彭德怀等许多革命家的采访,注入了人性的关怀。在他的笔下,这些人物有理想、有情怀,有非凡的魅力,但又有人间的味道。我们能感受到陕甘宁边区那种特有的气氛,在激越、紧张和进取中,也不无自由和舒展,以及个性的张扬。这些记载似乎信笔写成,毫不拘谨。

——摘编自《红星照耀中国》新修本

材料二:193710月,《红星照耀中国》首先在英国出版,一问世便轰动世界,在伦敦出版的头几个星期就连续再版七次,销售10万册以上。此书先后以近二十种文字翻译出版,几十年间几乎传遍了世界,一代美国人对中国共产党人的知识都是从斯诺那里得来的。19382月,考虑到在敌占区和国统区发行的缘故,中译本改名为《西行漫记》。此书在短短的十个月内就印行了4版,轰动了国内及海外华侨聚集地。

——摘编自《红星照耀中国简介》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红星照耀中国》广泛传播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红星照耀中国》的积极意义。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年),朝廷要诗赋而专考经义;熙宁八年(1075年),由王安石主持编操的《三经新义》颁行全国,为士子应考所必读,但经义取代诗赋只是过渡阶段,王安石设想的最终目的是要取消科举考试,通过学校升贡来选拔人才。王安石将学校教育的重要性提到“一道德”的高度,“古之取士,皆本于学校,故道德一于上,而习俗成于下,其人材皆足以有为于世”。王安石认为以往教育体制下培养出的人才,只会诵读章句、吟诗作赋。为了达到“富国强兵”的目标,他所急需的是能够经世致用的人才,武学、律学和医学等专科学校逐渐设立。王安石希望士子们结合现实,探究其中的经邦济世之道,而不是脱离实际的空谈。

——摘编自那《王安石的科举改革与北宋古文运动关系疏证》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王安石科举改革的目的及其举措。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王安石科举改革进行整体评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杜诗(?—38年),东汉汲县人。光武帝时为侍御史,当时将军萧广放纵士兵在城里横行霸道,百姓惶恐。杜诗晓谕萧广后仍不改梅,乃将其击杀,并把情况向皇帝奏报。后拜为成皋县令,又迁为沛郡都尉、汝南都尉,“所在称治”。公元31年,升任南阳太守。他生活节俭,施政清正平和,“以诛暴立威”,善于计略,省爱民役。设计制作水排,铸造农具,使用的力量少,收效多,百姓很便利。“又修治陂池,广拓土田,郡内比室殷足。杜诗自认为没有功劳,请求降职,“帝惜其能,不许之。”杜诗多次向朝廷举荐知名士人刘统等人,尽心朝廷,“谠言善策,随事献纳”。杜诗病逝于南阳太守任上,死后竟然“家徒四壁,窘无田宅,丧无所归”。南阳百姓把他与西汉太守召信臣并称,称赞说:“前有召父,后有杜母。”“召父杜母”就成了历代赞颂基层官员为“父母官”的最初源头。

——据《后汉书》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杜诗的主要政绩。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杜诗受到世人及后世敬仰的原因。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八一三事变前夕,上海机器厂颜耀秋等人发起倡议,“自愿将工厂机器迁移内地,以应军事制造之需”。8月10日,国民政府行政院通过“工厂迁移案”,拨款56万元作为迁移补助费用。进行内迁总动员。工厂搬迁在战火纷飞中进行,往往是“敌机来了,伏在地上躲一躲,然后爬起来弄折,拆究马上扛走”,仅民生公司被敌机炸仿轮船16艘,职工牺牡116人。到1940年夏,在后方形成8个新工业区,有力地支援了中华民族神圣的抗战事业。

-摘编自曾长秋《抗战时期中国沿海工厂的内迁及对内地经济的影响》

材料二   从1965年到21世纪初,三线建设前后长达40年,袁括13个省市自治区,重点是川、黔、甘、陕等地。当年出于战备需要,未自全国各地的数百万建设者,旁赴人烟稀少的深山峡谷、大漠荒野,隐姓理名,与天斗,与地斗,与各种用难斗。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第一枚远程导弹、第一艘核潜艇等都是在三线地区研制和认验的。三线地区建成了钢铁、有色金属、化学、机械制造、电子、航空及轻纺医药等工业基地,以及成昆、湘黔、青藏等铁路干线,形成了“钒钛之都”攀枝花、“科学城”绵阳、“航天城”西昌等60多个新兴工业城市。

-摘编自朱佳木《进一步认识三线建设史研究的意义与任务》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抗战时期民族工业内迁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三线建设取得的主要成就。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抗战时期民族工业内迁和新中国三线建设的共同作用。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乌兰夫(19061988年),蒙古族。19259月入党。九一八事变之后,内蒙古东部盟旗相继沦陷,西部盟旗危在旦夕。中共西蒙工委密切关注局势,19362月,由乌兰夫领导,发起了百灵庙暴动。百灵庙暴动被毛泽东盛赞为“草原抗日第一枪”。抗日战争胜利后,经过深入、细致的工作,内蒙古东西部统一于乌兰夫为主席的自治运动联合会之下。194751日,乌兰夫宣布成立内蒙古自治政府,中国第一个少数民族自治政权诞生。其后几年,乌兰夫在党中央的领导和关怀下,持续不断地、创造性地探索民族区域自治经验,被中央誉为民族区域自治的“良好榜样”,内蒙古的经验在全国推行,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摘编自吴向廷《乌兰夫:民族团结统一的典范》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乌兰夫的历史贡献。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乌兰夫能够作出历史贡献的原因。
首页2 3 4 5 6 7 8 9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