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28 道试题
1 . 君权与相权的关系贯穿整个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历程。

材料一:丞相者,朕之股肱,所与共承庙宇,统理海内,辅朕之不逮,以治天下也。

——班固《汉书》

汉初制度大多不切实际,要求制度变革的呼声甚高,却无法得以实施。直到武帝时期,才大刀阔斧地推行了制度变革,这是一个事功显赫的时代,也是一个垂范立制的时代,在协调地方与中央的关系、解决皇权与相权矛盾、强化对官僚队伍的管理、确立新的经济政策等重大领域,汉武帝都进行了制度创新和变革。

——孙家洲、王文涛《制度变革与汉武帝盛世的造就》

材料二:唐朝中央中枢机构示意图


“汉代宰相是首长制,唐代宰相是委员制。最高议事机关称政事堂,一切政府法令,须用皇帝诏书名义颁布者,事先由政事堂开会议决,送进皇宫画一敕字,然后由政事堂盖印中书门下之章发下。”

——钱穆《国史新论》

材料三:中国古代有一位皇帝曾说:“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五军都督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将犯人凌迟,全家处死。”

——《皇明祖训·祖训首章》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丞相的主要职能。根据材料二及所学,汉武帝时期如何解决“解决皇权与相权矛盾”。
(2)写出材料二中①、②、③所示机构的名称。依据材料并联系所学,指出唐代相制与汉朝比较所发生的变化并简析其积极作用。
(3)材料三中的皇帝指的是谁?他采取这一措施的目的是什么?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我国古代政治制度变革的主要趋势。
2023-12-26更新 | 85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洛南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12月月考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370年,明政府实行海禁,下令“寸板不许出海”,禁止民间商人出海贸易。海禁造成沿海民众贫困,民众铤而走险地从事海盗走私、勾结倭寇,倭寇之患加剧。1513年,葡萄牙人阿尔瓦雷斯抵达广州,进行贸易活动。1518年,葡萄牙国王派遣使团来华,使者皮莱资得到明武宗的接见。1553年,葡萄牙人贿赂广东地方官员,获得在澳门的居住权。

材料二   戚继光平定倭寇后,1567年明穆宗开放漳州月港,允许民间商人到东南亚和日本等地买卖商品,民间商人的出海贸易获得合法的地位。同年,政府颁布“银钱兼使”法令,规定白银成为法定货币。外国商人来华,在广州、澳门、漳州月港等地用白银购买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等物品。1574年,西班牙人开辟阿卡普尔科(西属墨西哥)—马尼拉(西属菲律宾)—广州等地的贸易航线。1655年后清政府数次颁布“禁海令”和“迁界令”,禁止民间商人出海贸易。统一台湾后,康熙帝于1684年设立江海关(连云港)、浙海关(宁波)、闽海关(厦门)、粤海关(广州)四个海关,允许民间商人到东南亚和日本等地买卖商品。1717—1727年,清政府禁止民间商人前往东南亚,不久清政府废除禁海令,再次实行开海,允许民间商人到东南亚等地买卖商品。1757年,乾隆帝下令只准英国、荷兰等国的商人在广州“一口通商”,由广州十三行的“行商”实行垄断经营。英美等国为了扭转贸易逆差,向中国走私鸦片。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明清经济史研究现状及趋势》、宁欣《中国古代史》(下册)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朝实行海禁的原因,并概括14世纪末到16世纪初中国在海上所受威胁的变化。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对外政策变化的影响。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汉实行独相制,开创了宰相任免制。发展到东汉时期,宰相权力逐渐向尚书台转移,尚书令成为事实上的最高行政长官。而隋唐开创三省六部制,变独相制为集体宰相制,变乾纲独断为集体议政,在中国政治制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唐朝前期,三省长官中书令、侍中和左、右仆射在设于门下省(后移至中书省)的政事堂讨论国政,集体做出重大决策。最初仅限于三省长官有资格参加政事堂会议,后来由皇帝指定参加政事堂会议行使宰相职权的官员也可参加政事堂会议,他们以本职加上“参预朝政”“参议得失”“参知政事”等名义,成为事实上的宰相。唐高宗以后,则多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或“周中书门下三品”头衔参加政事堂集体议政,行使宰相职责,集体宰相制由此逐渐形成。这就使参政议政的人员范围明显扩大,收到了集思广益的效果。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杨峰飞《论三省六部制对当今大部制改革的借鉴价值与现实启示》

材料二   北宋税收发展变化情况简表   

时间赋税总额农业税商业税
宋太宗至道三年
(公元997年)
3559万贯2321万贯1238万贯
宋真宗天禧五年
(公元1021年)
5698万贯2762万贯2936万贯
宋神宗熙宁十年
(公元1077年)
7070万贯2162万贯4911万贯

——整理自贾大泉《宋代赋税结构初探》

材料三   宋代在高度发达的农业经济基础上,已经生长出诸多工商业文明因子。随着商业发展,宋代商人的地位上升,朝廷允许商贾中的“奇才异行”者应举。商人凭借强大的经济势力交游权贵、为婚姻铺路,“不顾门户,直求资财”成为较普遍的社会现象。宋代时常发生榜下择婿,富商及高官争相择新科进士为婿,新科进士也愿意成为商人女婿。

——摘编自张其凡主编《中国大通史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汉至隋唐宰相制度演变的趋势,并说明唐朝政事堂集体决策的作用。
(2)根据材料二,概括北宋税收的主要变化。
(3)根据材料三,概述宋代社会观念变动的表现并分析其原因。
2023-06-09更新 | 95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商洛市洛南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27年,中共八七会议确定了实行土地革命的方针;会后,“打土豪、分田地”被确立为土地革命的核心内容。1928年6月,中共六大通过《土地问题决议案》,提出无代价地没收豪绅地主阶级土地归苏维埃,并分配给无地及少地的农民。1928年年底,毛泽东设计并制定了井冈山《土地法》,提出没收一切土地归苏维埃政府所有;1929年4月制定的兴国《土地法》,又将相关规定修改为“没收一切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的土地”。1930年10月,峡江会议通过的《对于土地问题决议》指出,土地国有在目前是一个宣传口号,如果机械地宣布国有,则违反了农民的要求,是没有好影响的。1931年11月通过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土地法》,提出平均分配一切土地,这是消灭土地上一切奴役的封建关系及脱离地主私有权的最彻底的办法,(但)这个办法不能由命令来强制执行,必须向农民各方面来解释这个办法,仅在基本农民群众愿意和直接拥护之下,才能实行。

——摘编自赵鲲《中国共产党农村土地政策百年回顾与启示》

材料二   (中央革命根据地)三百万元经济建设公债的发行怎样使用呢?我们打算这样使用:一百万供给红军作战费,两百万借给合作社、粮食调剂局、对外贸易局做本钱。其中又以小部分用去发展生产,大部分用去发展出入口贸易。我们的目的不但要发展生产,并且要使生产品出口卖得适当的价钱,又从白区(国统区)用低价买得盐布进来,分配给人民群众……我们要使人民经济一天一天发展起来,大大改良群众生活,大大增加我们的财政收入,把革命战争和经济建设的物质基础确切地建立起来……这个任务在激烈的战争环境内,是不是能完成(的)呢?我想是能完成的。

——摘编自毛泽东《必须注意经济工作》(一九三三年八月十二日)


(1)根据材料一,归纳土地革命时期中共土地政策内容和执行方面的变化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土地革命和根据地经济建设的意义。
2023-02-26更新 | 96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西安市第八十三中学等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朝代

南方

北方

人口(户)

占全国户口比例

人口(户)

占全国户口比例

西汉

2470685

19.8%

9985785

80.2%

唐朝

3920415

43.2%

5148529

56.8%

北宋

11240760

62.9%

6624296

37.1%

——杨远《西汉自北宋中国经济文化向南发展》

材料二   北宋后期,科举考试采取南北分卷的制度,特许北方五路分别考试,单独录取以维持南北地区间取士人数之大体均衡。明朝宣德年间,科举考试正式实行南北分卷录取制度:应天及苏、松诸府,浙江、江西、福建、湖广、广东归入南卷;顺天、山东、山西、河南、陕西归入北卷。一些文化较落后、士子登第困难的地区归入中卷。每录取百人,南卷取55人,北卷取35人,中卷取10人。

——摘编自《明史·选举志二》


(1)根据材料一,概括西汉至北宋户口变化的总体趋势,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南北分卷制度的认识。
6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明前期由于皇帝都比较勤勉政事,内阁还只是作为一个“垂询”机构,同时为了避免内阁专权,成祖时期规定阁臣不得设立官署,不得专制诸司。阁臣的品位很低甚至不如个外省的知府。更不用说节制六部的尚书了。但是到了明仁宗朝的时候就发生了变化,内阁的职权和地位得到快速发展,其位高权重丝毫不亚于隋唐时期的宰相,《明史》载:“仁宗而后,诸大学士历晋尚书、(太)保、(太)傅,品位尊崇,地居近密,而纶言批答,裁决机宜,悉由票拟。”

——摘编自徐德亮《浅析明朝的内阁制度及其作用》

材料二:尽管军机处在1732年正式成立,并且从未中断(除了乾隆元年〔1736年〕中断1年),但它自始至终都是“三无”机构——无编制、无定员、无预算……这种“三无”临时机构便于最高领导人绕开固有的行政流程,实现其在人事组织上的各种意图。在需要的时候,既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现有官僚体系的冲击,也可以最大限度地施加对现有官僚体系的打击。

——摘编自雪珥《军机处:破解集权命题》


(1)根据材料一,指出明代阁臣地位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导致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军机处的特点。综合上述材料,指出明清时期皇权的发展趋势。
7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宋代行政区划与唐无大差异,而行政组织与运用则大有不同。 …… (宋代)对于地方行政采取绝对控制政策。其方法:最高级地方行政区划之路,不置元首性之长官,而以帅、漕、宪、仓诸司,分掌众务,不相统属,互相牵制不能自专。上自诸路使司,下至县知事,皆以中央文官权充,以便中央直接控制。犹惧知事官权太专,又置通判,以资牵制与监视。

——摘编自严耕望《中国政治制度史纲》

材料二: 清朝作为少数民族入主中原所建立的王朝,尽管采用满汉并用的政策,但实权却掌握 在满洲官吏手中,很大程度上诱发了汉人排斥满族的“大汉族主义”情绪。鸦片战争后,列强在中国取得一系列特权,打破清朝封建统治的“稳定”,肆意干涉地方政务,地方要员也“扶洋自重”。随着通商口岸的增加,国内一些持巨资的买办、商人在地方投资设厂,使得中央政府在经济上对地方依赖。作为封建王朝支柱的八旗军腐朽不堪,面对地方起义,清政府不得不依靠湘军、淮军镇压。

——摘编自马淑娴《略析晚清中央体制变化的动因》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2)根据材料二,指出晚清中央集权变化的趋势,并分析这一趋势产生的动因。
8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世纪80年代,我国部分地区经济状况

地点

19世纪80年代前期状况

19世纪80年代末期状况

山东

——

土纱每千克白根6两,洋纱仅3两多

浙江鄞县

家庭纺织业发达

“百里不闻机声”

江西

茶叶每千克700文

茶叶每千克640文

广西

桂皮每50千克白银7两至8两

桂皮每50千克白银8钱至9钱

材料二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外贸易额由19世纪四五十年代的每年一千万至三四千万两,迅速上升到1864年的1.05亿两,中国也很快由出超过变为入超过……19世纪70年代后,晚清中国的洋务运动投资方向发生了变化。

材料三   中国早期民族企业

地点

创办人

企业名称

上海

方举赞,孙英德

发昌机器厂

南海

陈启源

继昌隆镶丝厂

天津

朱其昂

贻未牟机器磨坊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反映的历史现象。
(2)材料三反映了我国经济领域出现了什么新变化?材料二和材料三所反映的两种经济现象有何内在联系?
(3)综合上述材料,分析19世纪中后期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
2022-12-24更新 | 55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延安市黄龙县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9 . 追求工业化,实现民族复兴是中华民族一直追寻的梦想。

材料一   经过对政治、经济、国际环境诸多方面利弊得失的反复权衡和深入讨论之后,大家认为必须从发展原材料、能源、机械制造等重工业入手。得出这样的结论,其理甚明。设想多发展轻工业,按一般常识讲,一定是投资省、见效快,又能改善人民的物质生活条件,为国家积累建设资金。没有机器制造业,发展轻工业的装备从哪里来?没有钢铁等基础工业,机械制造的原料从哪里来?没有能源和交通运输,整个经济又怎么运转?依赖进口么?办不到。一是我们没有钱,二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我们实行禁运和封锁。全靠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支援也不现实。特别是当时美帝国主义实际上还同我们处于军事对峙状态,我们亟需建立军事工业以增强国防力量。这些因素是客观现实,不是我们的主观意志可以改变的。

——薄一波在《若干重大历史决策与事件的回顾》

材料二   改革开放以来,工业化演进的因素开始由单一因素转变为多元因素。1984年《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的通过,促进了以个体工业与私营工业为主的非公有制工业的发展,“三资”工业产值所占的比重也不断提高。工业内部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在重工业稳步增长的同时,轻工业整体上也有较大的发展。20世纪90年代以来,知识经济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改变了旧的工业产业结构,并形成了新的产业结构,促进了信息产业的广泛兴起。

——摘编自任保平《新中国60年工业化的演进及其现代转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建立初期工业建设的特点及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业化的发展趋势,并分析推动我国工业化进程的有利因素。
10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以下是王敬虞《中国近代工业资料》中的图表


1913年在中国的外商、华商煤矿比例一览表(%)

年产100万吨以上年产1099万吨年产19万吨年产1万吨以下

外商企业

10088.541.50

华商企业

011.558.5100

材料二     1911—1913年我国注册设厂72家,平均每年设厂24家;1914-1918年五年间,注册设厂达183家,平均每年近37家,其中以棉纺厂、面粉厂为最多。1914年民族资本纱厂只有21家,产纱绽503104枚;到1922年纱厂增加到65家,当年共产纱绽1632074枚。这一时期,全国的钢铁冶炼厂只有9家,全国华商机器采煤量从1912年的180万吨,仅增加到1919年的330万吨。材料三     瑞蚨祥是中国知名的百年老字号,该公司的发展几乎浓缩了中国近现代企业发展的整个历程。如图是瑞蚨祥青岛分号的经营销售额变化趋势图

材料三     



(1)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说明民族工业发展缓慢的原因。
2022-08-03更新 | 52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榆林市横山清源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