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40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五四运动,以彻底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性,追求救国强国真理的进步性、各族各届群众积极参与的广泛性,推动了中国社会进步,……在近代以来中华民族追求民族独立和发展进步的历史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

——习近平《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19年4月30日

材料二

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时,中国人民银行发行了中国近代国画大师(徐悲鸿)金银纪念币一套四枚,其中5盎司银质纪念币选用的主题图案,就是徐悲鸿于1940年创作的名作《愚公移山》图。在抗战胜利70周年和徐悲鸿诞辰120周年之际,该纪念币的纪念意义之重大可见一斑。


(1)根据材料一,概括五四精神的内涵。结合所学知识,如何理解“五四运动在近代以来中华民族追求民族独立和发展进步的历史进程中具有的里程碑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愚公移山》图创作的背景,简述其精神内涵。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53年起,中央人民政府开始执行“一五计划”,贯彻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同时并举的方针。1956115日,距农历春节差不多还有一个月,天安门广场却显得比春节还要热闹。首都数十万人在这里举行集会,庆祝北京率先进入社会主义。随即,全国各大中城市也相继举行同样的集会,宣告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这意味着,在中国大陆,大规模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序幕即将拉开。……经过全党和全国人民的艰苦奋斗,到1957年底,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各项经济指标都大幅度地超额完成,一大批中国过去没有的基础工业部门,开始一个个建立起来,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有所提高。

——摘编自罗平汉《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材料二   


改革开放是我们党的一次伟大觉醒,正是这个伟大觉醒孕育了我们党从理论到实践的伟大创造。改革开放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次伟大革命,正是这个伟大革命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飞跃!

——摘自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181218日)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一五计划”的伟大成就。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时期中国社会性质的历史性转变。
(2)结合材料和所学,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角度谈谈对改革开放意义的认识。
2024-02-03更新 | 42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渭南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中叶以后,粮食、棉布、生丝、食盐、烟草、瓷器等都成为主要的商品。手工业发达的城市,如苏、杭是丝织业的中心,景德镇是拥有数十万人的瓷都。商业大城市有三十余个。北方的工商业城市比较少,南方则占了绝大多数。民间大小交易多用银,政府的田赋、徭役、工商业税、海关税乃至官吏俸禄、国库开支,也大都是以银折价,以银计算。

——摘编自张传玺《简明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借外夷货物以通有无,特因天朝所产茶叶、瓷器、丝斤为西洋各国及尔国必需之物,是以加恩体恤,在澳门开设评行,俾得日用有资,并沾余润。念尔国僻居荒远,间隔重瀛,于天朝体制原未诸悉,是以命大臣等向尔使臣等详加开导,遣令回国。

——摘编自《清高宗实录》

尔国距中华过远,遣使远涉,良非易事;且来使于中国礼仪不能谙习,重劳唇舌,非所乐闻。天朝不宝远物,凡尔国奇巧之器,亦不视为珍异。尔国王其辑和尔人民,慎固尔疆土,无间远迩,朕实嘉之。嗣后毋庸遣使远来,徒烦跋涉。但能倾心效顺,不必岁时来朝始称向化也。俾尔永遵,故兹敕谕!

——《清仁宗实录》卷320嘉庆二十一年七月乙卯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中叶以后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简析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的原因。
2024-01-25更新 | 16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渭南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历史演进的角度说,必须“礼崩乐坏”,然后才有“天下定于一”。自秦汉以来,中国历代政治家、史学家都无一例外地关注“封建”与“郡县”之间的区别,足见由“封建”转向“郡县”,确实是中国社会演进中的“历史大关节”。以“封建”与“郡县”为历史性标志的两种政治体制,其间的重大区别,今人据以判断的视域自然要比古人宽阔得多。

——摘编自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材料二   唐、宋时期,在鄂西民族地区推行羁縻政策,到宋、元交替时期,逐步发展为土司制度。明朝土司制度与羁縻政策的区别在于由松散的统治变为严格的控制;在承袭、纳贡、征调等政策方面,土司制度均有严格的规定,从而加强了对鄂西民族地区的控制。鄂西土司制度随着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实行改土归流而消亡。

——摘编自彭建英《中国古代羁縻政策的演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说明“郡县”和“封建”之间的“重大区别”,分析郡县制建立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指出唐宋的羁縻政策与元明的土司制度有何不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朝改土归流政策的作用。
2024-01-25更新 | 13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渭南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5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太祖)一日召赵普曰:“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争不息,生民涂地,其故何也?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长久之计,其道何如?”普曰:“……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収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材料二   今内外上下,一事之小,一罪之微,皆先有法以待之;极一世之人志虑之所周浃,忽得一智,自以为甚奇,而法固已备之矣,是法之密也。虽然,人之才不获尽,人之志不获伸,昏然俯首一听于法度,而事功日隳(hui),风俗日坏,贫民愈无告,奸人愈得志。

——《水心别集》卷10《实谋》

材料三   唐失其道,化内地为藩镇,内外皆坚,而人至不能自安;本朝反其弊,使内外皆柔,虽能自安,而有大不可安者。

——《水心别类》卷14《纪纲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原因及措施。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初加强中央集权措施的利弊。
2023-11-13更新 | 53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渭南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6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朝的商品经济非常繁荣。新兴经济作物茶叶、甘蔗之类绝大部分进入市场。市场形成城市、镇市、草市三级金字塔型结构。在地方贸易网的基础上,初步形成了江南、西北等几个较大的区域市场。海外贸易规模超出唐朝,朝廷在南方沿海港口设立了多处市舶司。民间开始出现中国古代最早的纸币,称为交子。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材料二   宋朝是中国社会市民阶层正式产生的年代,大批的手工业者、商人、小业主构成了未朝的中产阶级。他们经济富足,又有自己独立的价值追求。市民的富裕闲暇生活及审美趣味和生活情趣促成了宋朝文化高度繁荣,戏曲、杂技、音乐、诗歌、小说等都在宋代高度繁荣。

——詹子庆《中国古代史参考资料》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朝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简述宋朝经济发展的主要影响。
2023-11-13更新 | 19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渭南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随着私学教育的出现,非贵族出身的普通人,也可以有机会接受教育,知识传播面更广泛,直接催生了以“劳心’为主的“士”阶层的兴起,促进了学术思想及知识文化的广泛传播。……列国在兼并形势下,竞相颁布优惠的人才政策,招贤纳士,对各种不同思想学说采取宽松政策,以图实现富国强兵之目标。

——摘编自于凯《战国史》

材料二   汉武帝时期,儒学确立了独尊地位,呈现繁盛之势。魏晋南北朝时,中国本土宗教在民间广为传播,外来宗教佛教在中国盛行,儒学自身也开始吸收佛教和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发展。隋朝时期,儒学家提出儒、道、佛“三教合归儒”,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政策,奉老子为祖先,且教最受尊崇。面对佛教和道教的发展,儒学的正统地位也受到挑战,唐中期的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用儒家的天命论和封建纲常来反对佛教的观点,巩固儒学主流思想的统治地位。

——摘编自《中外历史纲要上》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现象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汉至唐儒学地位的变化。
2023-11-13更新 | 12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渭南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末社会动荡,“人士流移,考详无地”,察举制所依赖的乡里清议失去了社会基础。当时,选官多操纵在地方大族名士手中。他们结交朋党,严重干扰了人才选拔。曹操开始尝试新的选人方法。曹丕继任魏王后,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颁行九品中正制。

——《中外历史纲要上》

材料二   进士科始于隋大业中,盛于贞观、永徽之际。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其推重谓之“白衣公卿”,又曰“一品白衫”。其艰难谓之“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其有老死于文场者,亦所无恨。故有诗云:“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王定保《唐摭言》卷l《散序进士》

(1)依据材料一、概括九品中正制得以推行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唐朝科举考试的主要科目。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其对当时的影响。
2023-11-13更新 | 10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渭南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在社会、政治、经济等因素相互作用下,商品经济达到了历史上较高水平;主要表现在商品交换的地域范围广阔,出现了一批繁荣的商业城市和拥有雄厚商业资本的富商大贾。城市如北却戎翟,东通三晋的栎邑(秦),北通燕、涿,南有郑、卫的邯郸(赵);商人如:陶朱公范蠡、儒商鼻祖子贡、慧眼识人的吕不韦,他们甚至走到了历史前台。

——摘编自吴继轩《春秋战国时期商品经济发达原因探析》

材料二   公元前119年,汉武帝颁布法令,宣布私自盗铸金钱者死罪,并废除一切旧币,发行五铢钱,汉朝的币制自此稳定。在桑弘羊的建议下,汉武帝增设大农部丞对郡国盐铁官进行整顿,并设置36处盐官,分布在27个郡;至少设置48处铁官,分布在40个郡国;对于小邑和乡村,则特准商人在交纳重税的条件下把盐分销给消费者。面对郡国因纳贡带来的高额运输费用问题,汉武帝派遣大农部丞分赴各地充当特使,并指派各地均输官输其土地之所饶,最后由京师平准官实现贱买贵卖。此外,汉武帝还向工商业征收算缗(每值2000钱则纳税一算,即120钱)、并鼓励知情者检举揭发,令民告缗者以其半与之

——摘编自魏艾《国有专营制度:汉武帝文治武功的经济保障》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春秋战国时期商品经济快速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概括汉武帝规范商品经济发展的举措。
2023-11-09更新 | 17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渭南市蒲城县蒲城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10月月考历史试题
10 . 农业是古代社会最主要的物质生产部门,田赋是古代国家赋税的主要来源。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战国时期,商鞅在秦国颁行了新的赋税制度:一、打破井田和私田的界限,按统一的标准征税;二、赋税一律缴纳粮食;三、减轻农业税,加重商人的赋税和劳役;四、登记人口,按人口抽人头税、征发徭役和兵役;五、把赋税劳役作为奖惩手段,例如,战争中能斩敌一人,则免其赋役。

材料二   汉朝的田赋分田租和人头税两个部分。汉初田租税率为十五税一,后来又减为三十而税一。东汉时,把全图土地按肥瘠分为三等、每等土地按同一的税率,确定应纳的税额。对灾荒等特殊情况,国家随时发布减免田赋的诏令。汉代的人头税中的算赋本来规定15岁至56岁的成年男女平均缴纳,但是对商贾和蒙强占有的奴婢倍算,即每人缴240钱,且由商贾、豪强缴纳。秦汉时期的赋税征收工作由郡守、县令掌管,乡基层组织有啬夫负责具体赋税征收事宜,在中央负责财政税收事务的则是治粟内史、为九卿之一。

——摘编自张守军《中国古代的赋税与劳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商鞅推行新的赋税制度的目的。列举出一个商鞅变法中的其他制度。
(2)根据材料二,概括汉代田赋制度所体现出的治国理念。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汉代田赋制度推行的时代背景。
2023-11-09更新 | 26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渭南市蒲城县蒲城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10月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